词条 | 高连奎 |
释义 | 个人简介:高连奎,笔名翰啸,经济学者,畅销书《中国大形势》一书作者,“低生存成本型社会”理论创始人,近年最活跃的青年学者之一。北京睿库社科研究院特邀研究员、中国金融智库研究员、中国管理研究院创新管理研究所研究员、草根智库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专家学者协会理事、广西桂商研究会顾问、搜狐“最专栏”签约作家、《top商职智圈》杂志高级战略顾问、和讯网特约财经评论员、江西文学网文学顾问以及部分企业特约战略专家,多家中国一线媒体特约撰稿人。 对政治学及经济学研究有独特兴趣,擅长对中国问题进行跨学科、综合性、系统性研究,陆续发表财经及历史类评论近百万字,被誉为“难得的观察视野极为宽广的学者”、“中国为数不多的学术清晰的学者”,文章及观点被各大媒体广泛转载,2006年,在联合早报网发表的《美新财长上台,中国应高度关注》一文,成功预测到华尔街金融危机,2010年完成学术著作《中国大形势》一书。 另外高连奎还是中国改革网、中国改革论坛网、共识网、选举与治理网、草根智库网、中国网等高端智库网站驻站专家以及21世纪网、价值中国网、中国经营网、金融界、财识网、凤凰网财经频道、博锐管理在线、经理人网等专业财经网站驻站学者。 高连奎的文章及观点可见于新加坡《联合早报》、香港《亚洲周刊》、香港《长城月报》、《中国经济周刊》、《瞭望东方周刊》、《中国证券报》、《中国青年报》、《中国财经报》、《每日经济新闻》、《时代周报》、《南方都市报》、《投资者报》等媒体,先后接受过美国知名媒体、中国新华社、《证券日报》、《新金融观察报》、《图书馆报》、《广州日报》、《经济导报》、《新航空》、《北方周末报》、《新周报》、《河北青年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凤凰网、和讯网、天涯网、好投网、老钱庄网等几十家媒体的专访或采访。 其代表作《中国大形势》上市至今一直连续蝉联当当网同类图书畅销榜,被多家机构列为“领导书单”,被国家图书馆等全国数百家图书馆收藏,被多所高校教师列为“推荐学生阅读书籍”,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在凤凰卫视《问答神州》栏目中得到了中国出版业最高领导国家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的特别推荐。 研究领域理论经济学、宏观经济、比较制度分析、社会保障学等。 学术宗旨对于我们这个饱受物资贫乏之苦 民族来说,追求经济发展是合情合理的,而同样现实的是我们在思想文化领域还没有一个能与我们这个泱泱大国地位相称的独立学统。这种迟缓的进程在世界各大文明民族的社会转型时期是不多见的,破坏多于建设,情感多于理性,我们的思想文化总是处于一种“无根”的状态。且不说这种思想文化的贫困已经并将继续给社会经济和技术进步带来怎样不利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个民族普遍的缺乏理论教化、思想表现和自我意识,那么它在人类文明史上只是一个得过且过的过客,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存在。因此致力于思想文化建设也将我们所有学者的责任。 出席会议:第十一届中国经济论坛,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主编,成思危、周铁农同时出席; 中国宪政论坛2011年年会,北京社会主义学院,中国改革界知名人物全部出席。 重要采访:新华社:采访欧债危机问题,参见文章:《“默科齐”欲借危机倒逼改革》 第一财经:解读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连线形式。 代表性作品:书 名:《中国大形势》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号:9787121119880 页 码:320页 出版日期:2011年1月1日 内容介绍: 为什么中国一直经济高速增,与发达国家还有那么大差距?为什么中国人工资那么低?为什么在中国资产百万仍不能算作富裕?为什么中国的白领不能成长为中产阶级?中国未来是继续高速增长,还是进入低速增长期?如何才能破解民生难题?近日,著名青年学者高连奎的首部著作《中国大形势》由电子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创造性的以国际视野为基础,跨越历史、经济、政治、社会、人文等多学科,对当前的中国形势进行了系统而又透彻,全面而又精辟的分析,并提出了将“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经济发展首要目标及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主张。 自2010年年初起,这本书的部分书稿就开始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国内外很多学者给予此书极高的评价。钟庆认为本书是生存经济学的开山之作,白益民认为本书是一部真正的经世济民之作,知名经济学家侯若石认为本书符合经济规律扎扎实实的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转型指明了方向。 一本要描写当今中国的书,它的内容大致有三个方面,有些侧重于描述,如《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有的侧重于评论,如《奇迹的黄昏》;有的侧重于建言,如这本《中国大形势》。本书可以算是近年中国非常具建设性的作品。作者在书中提出的“中国不需要暴力革命而需要学术革命,中国应该建立自己独立的学统”等观点都是难得的真知灼见。另外作者指出了中国崛起面临的十大风险,五大陷阱,保卫中国经济安全的上中下三策,以及如何破解民生三大难题等都极具现实意义。最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建设低生存成本型社会的学术建议,如果这一社会模式能够成行,它成为继美国自由资本主义模式和北欧福利资本主义模式后的第三种发展模式,也是真正的中国模式。如果书中所提的建议能否实行,中国经济将少走很多弯路,而且中国民众的生存成本将至少被降低50%以上。 一个国家需要先知先觉的学者,也需要战略思想家。个人往往受制于知识体系的不完整,了解一个国家的变迁史,了解民族、国家、经济等等其实很多人感觉很茫然。作者在这里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巨大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上思路清晰,让人从战略上去了解我们以前想要了解而无从得源的知识。《中国大形势》知识含量极大,虽然开头是162个令人震撼的“天问”,而书中所解答的问题要远远超出这些“中国之问”,书中对近百个关系中国形势与命运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梳理,并都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其中对中国文明对西方文明的四大贡献,金融危机的八大根源,世界经济五大败局,中国经济形势的十大误判、世界中产阶级社会四大模式等都是给出了非常精辟的分析, 这是一部兼具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学术大作,为每一个想成就事业,贡献价值的人来说都是必读,因为一个人首先要有战略的眼光,才会有细节的突破。 上世纪70年代及以前,我们照搬苏联,80年代我们学习新加坡,90年代我们羡慕阿根廷,本世纪前十年我们又模仿美国,偶像相继倒下,今后十年我们一定要走出自己的模式。本书是是一本展现中华民族从辉煌到衰落以及如何实现复兴的全景式著作,你最关心,最想了解的中国问题在本书中都能找到答案! 《中国大趋势4:中国经济未来十年》作者: 高连奎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年:2011-12-1 页数:286 ISBN:9787515801261 内容介绍: 谁是中国经济崛起道路上的敌人?“居者有其屋”就那么难吗?民众还要等多久?如何把握中国经济的最后一个“黄金十年” ?本书以世界视野为基础,以“大经济”为角度,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中国之问”一气呵成,涵盖了中国经济基本面、政治与经济的决定关系、经济国防、崛起模式等几大方面,诸多关系到中国发展前途的战略性问题。读者从每一节中都能感受到强烈的中国发展脉搏:世界处在什么时代?持续三十多年的中国奇迹是否面临拐点?世界留给中国的战略机遇期还有多久?中国是持续崛起还是走向崩盘?哈耶克主义是拯救中国的良方吗?广东模式和重庆模式谁更代表着未来的方向,“大政府”是通往奴役之路,还是幸福之路?中国如何才能在世界大格局中实现突围? 尽管本书着眼于现实,却包含着作者对世界兴衰成败的深沉思考,体现作者对世界社会模式的分析创新,作者在书中提出的“经济国防学”概念、“政客型经济”模式、“地租性通胀”原理、“金融经济时代”论断、“恒率储蓄制度” 、“低生存成本型社会”理论等必将为分析与解决中国及世界问题提供全新的范式。而作者在书中提出将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和福利社会双轮驱动的社会保障模式、成立“国家战略委员会” 等切实可行的建议也必将助力于中国的崛起以及民生的改善。 世界正处于百年一遇的“大转局”时代,我们必须认清形势,率先变革才能适应并引领世界。在本书中,作者展望中国:未来十年将是中国经济的最后一个“黄金十年”;预测西方:西方主要国家都将上演“日本行情”;前瞻全球:世界将从“海洋时代”回归到“陆地时代”;推演世界:中国不是“挑战式”崛起,而是“拯救式”崛起!并建言政府,重大决策要学会与中下层民众互动;提醒学界:哈耶克主义救不了中国,希望中国学者做为中下层民众代言的有机知识分子;寄语民众:要做一个有着强健思想的“经济公民”! 其他作品论文:《平衡经济学原理》、《世界政治的变迁与发展》、《论低生存成本型社会》 文章:《中国需要国民收入的“多倍增”计划》、《深圳:新改革时代的落伍者》、《中国民主从哪里开 始?》、《中国人为何勤劳而不富有——我们需要一场劳动生产率革命》、《中国需要大思想》、《中国经济的十大危机》、《中国发展的五大陷阱》、《西方政党分赃制对经济的危害有多大》、《创富于民与均富于民要并重》、《新五蠹掏空中国》等。 学术创新与学术贡献1、平衡经济学原理市场是由商品构成的,而各个商品是存在根本性区别的,西方经济学对这种区别的研究并不深入,而是将其简单的分为公共产品和非公共产品。而平衡经济学则认为不同产品最根本的区别是生产难度系数的不同。市场交换不可能永远发生在难度系数相同的产品之间,他们绝大部分都发生在难度系数不同的产品之间。而生产难度系数比较低的产品在市场供应中往往表现为过剩,而高生产难度系数的产品则表现为短缺。这是因为低难度系数的产品在发生短缺时,可以在价格杠杆的作用下促进生产从而满足需求,而高难度系数的产品则对价格机制表现的不敏感,甚至是出现无人供应的情况。因此如果要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政府的合理介入。比如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很多产品由于难度系数过高无人供应,而政府又不介入则导致很多产品供应不足,经济发展裹布不前。 平衡经济学原理认为经济关系归根结底是交换关系,而经济平衡也根本的表现为交换的平衡,而由于各种商品其难度系数不同导致的供应不同,因此从根本上存在着交换不平衡的现象,这也就成为经济危机的根源。经济危机表面上是表现为难度系数较低产品的过剩性危机,但其实质则是难度系数较高产品的供应不足造成的,因此要想避免经济危机则需要从提高难度系数较高产品供应入手。这就需要政府从不同程度进行引导,扶持,必要时进行介入。 平衡经济学既反对古典自由主义坚持“自由放任”原则将政府定位为“守夜人”角色,也反对新自由主义主张“有规则的自由”而将政府定位为“裁判员”的角色。平衡经济学认为政府应该是“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的角色都应该具备。比如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兴办国有企业则属于教练员的角色,而政府为市场制定规则则属于裁判员的角色,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则属于运动员的角色,多个角色都不可偏废。但政府介入市场必须视需要而定,不能过多的揽责。 2、低成本生存社会理论 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在改善民众生活的同时,最大的负面影响就是民众生存成本的增加,当代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民众普遍面临着生存难题。这种生存难题除了分配不公、保障不足之外更多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民众生存所必须的产品就越多。面对生存难题人们习惯于迷信收入的增长,但是收入的增长并一定给民众带来幸福感,因为在收入增长的同时,民众的生存成本也在增加,甚至增加的更快。因此降低民众的生存成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现实也要求将人们从生存成本高昂之苦中解脱出来, 要想民众生活幸福,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民众有钱,而让民众有钱,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提高民众的收入;另外一种是降低商品的价格,从而变相的提高民众的购买力,而低生存成本型社会采取的第二种方式。民众的消费可以分为生存性消费,享受型消费和奢侈型消费三大类,一般低收入群体的消费以生存性消费为主,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以享受型消费为主,而高收入群体的消费是以奢侈型消费为主。建立低生产成本社会就是降低生存型消费品的价格,以满足民众对生存必须品的需求,从而达到降低生存成本、缓解民众生存压力之目的社会模式。 当然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既需要政府,也需要市场,确切的说是要政府利用市场手段来建立,而不是依靠行政手段建立。在《中国大形势》对建立“低成本生存社会”提出了“完善消费税征收制度,根据商品的消费层次进行征税”、 “合理布局工作区及居住生活区”“建立统一的专门的生存保障型产品供销体系及相应制度”、 “适当保存一些廉价的商业及生活模式”、“控制好级差地租”等一系列主张。 低生存成本社会社会不同于北欧的福利社会模式,北欧福利国家在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的同时又加大了物价水平,客观上加大了人们的生存成本,而且福利社会永远不可能照顾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低生存成本社会模式能够在人们的工资水平保持固定不变的前提下,大大降低生活必须品的价格,则相当于变相的提高了民众的购买力,可以大大舒缓民众的生存压力。对普通民众来说,低生存成本就是最大的福利“低生存成本型社会”也就是这样一种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减轻民众生存负担的社会模式。 3、经济国防学概念 迄今为止,国家间的财富转移,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军事掠夺,对外贸易,跨国投资和金融交易,目前跨国投资是国家间财富转移的主要形式,而金融交易则是实现国家间财富转移的最危险形式,经济国防学是以国防的视角来研究经济问题,与传统的军事国防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避免国家的财富损失。在现代社会,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发生传统战争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而经济战争则成为跨国财富转移的核心形式,因此经济国防学是比传统的军事国防学更现实,也更重要。目前中国的标准学科分类中尚没有这个学科,应该迅速建立起来。 经济国防学与传统学科国防经济学是截然不同的。国防经济学是以经济学为工具对传统国防进行研究,其研究对象是核扩散、资源争夺、环境外部性、种族冲突以及恐怖主义等问题,而经济国防学的研究对象则是国际贸易、跨国投资以及跨国金融交易,世界汇率及利率政策的平衡等问题,因此两者完全不同。经济国防学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全球一体化以来的现实需要。阿根廷经济危机、东南亚经济危机,日本经济泡沫破裂等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不注重经济国防酿成的恶果。 经济国防学的概念最早在《中国大形势》一书中提出,但这一命题则自古有之,春秋时期“种桑亡国”的例子则是对经济国防学最好的案例。近代由郑观应最早提出康有为进行完善的“商战”理论则是中国近代对经济国防学的研究记载。在当代郎咸平、白益民、张宏良、宋鸿兵、刘军洛、时寒冰等学者的研究也都带有经济国防学的成分。 媒体采访读懂中国 思考中国——《中国大形势》背后的故事 读完《中国大形势》之后,记者有两个意外。其一,它改变了记者一贯对财经书不好的印象,因为该书获得了学术界以及普通读者的双重肯定。这种荣誉对于财经书籍来说很难得,这类书要做到既有深度又有可读性,需要作者具备一定的学术功底和文字功底。其二,很多人都会以为作者是一位“老学者”,因为能有如此之高见的“80后”着实不多。那么高连奎何以如此自信?他又是怎样完成这本书的创作的?这本书有着怎样让人折服的理由?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中国大形势》的作者高连奎。 高连奎,经济学者,睿库社科研究院特邀研究员、草根智库专家委员会委员、多家媒体特约财经评论员,多家中国智库媒体及专业财经媒体专栏作家。 近几年,人们常常关注一个名词叫做“幸福指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提升普通民众的“幸福指数”,相反地人们愈加感受到来自经济的压力。对此,《中国大形势》作者高连奎表示:“现在的社会,经济越发展,民众生存所必需的产品就越多,民众的生存成本就越高,因此民众生存成本的提高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直接结果。”那么如何在经济发展与民众幸福之间找到平衡?高连奎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 要将民众从生存成本较高中解脱出来,要想民众生活幸福,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民众有钱,而让民众有钱,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提高民众的收入;另外一种是降低商品的价格,从而变相地提高民众的购买力。高连奎书中所说的提高劳动生产率采取的是第一种方法,而建设低生存成本型社会采取的是第二种方式。在书中他将民众的消费分为生存型消费,享受型消费和奢侈型消费三大类,一般低收入群体的消费以生存型消费为主,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以享受型消费为主,而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则以奢侈型消费为主。建立低生存成本社会就是降低生存型消费品的价格,以满足民众对生存必需品的需求,从而达到降低生存成本、缓解民众生存压力的目的。民众相信市场,但又不能放任民生难题的不断加大,民众渴望社会福利,但又不想背负沉重的税收负担,在这种情况下,高连奎提出的低生存成本型社会模式不失为一个可行性的选择。 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既需要政府,也需要市场,确切地说是要政府利用市场手段来建立,而不是依靠行政手段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模式不仅适合中国,也适合于世界上其他国家。至于具体办法,高连奎提出了根据商品的消费层次进行征税、建立专门的生存保障型产品供销体系、控制好级差地租、适当保存一些廉价的商业及生活模式、合理布局工作区及生活区等具体的建议,如果他的这些建议能够实行,中国民众的生存成本至少可以降低50%。 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高连奎这样年轻却有如此深度的见解,从其自身的努力可见一斑。谈起《中国大形势》的创作过程,高连奎说道:“自华尔街金融危机之后,我看到很多学者关于经济危机的解释及建议,感觉这些建议与我的研究有很大的出入,甚至很多专家的建议有明显的错误。最初我没有写书的念头,只是想将这些想法写成系列文章,所以当时就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了下来,后来竟然记录了好几本,这些都成了我写作本书的素材。而让我最后下定决心写这本书的原因是我对民生问题的感悟,也就是我书中提到的‘低生存成本型社会’理论,这样理论性的东西如果以文章的形式写出来不如以书的形式更有影响力。之所以将这本书定名为《中国大形势》,就是想让大家在深刻认识中国大形势的基础上形成发展共识。要真正读懂中国,必须从政治、经济、科技、历史、社会、人文等多学科角度去分析,否则只能是盲人摸象。而能够静下心来,深入、综合而且系统地解读中国经济现状的人少之又少,我写这本书就是站在更高的高度,跨学科、综合性、系统性地研究中国问题,只有站得更高,才能拨云见日。我书中对中国近现代强国之路的五大历史阶段,华尔街金融危机八大根源,世界经济五大败局,世界中产阶级社会四大模式,中国经济十大误判的分析都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 不同国家发展经济所采用的曾经被中国迷恋的成功模式,经过高连奎独到的解读,身上的五彩光环便随之褪去了。近年来,人们常常探讨适合中国特殊情况的“中国模式”,但最终却说不清也道不明。高连奎则认为:“中国模式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在建国初期就开始形成了。比如中国的政治模式在建国初期就基本成型,这都是中国模式的一部分。但中国模式并没有定型,正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中国模式还是一道尚未答完的考题。我将我的《中国大形势》一书定义为‘中国经济民生问题系统性解决方案’,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在为中国模式寻找答案。” ----来自《图书馆报》 著作经典语录50条:1. 资产阶级革命换来的只是政党分赃的无边贪欲; 2. 中华文明影响西方是历史的主流,西方文明影响中国是历史的回流; 3. 中国老子是西方经济学的思想教父; 4. 中国某些人盲目崇拜西方不是因为他们了解了西方,相反是因为他们对西方了解的太少所致; 5. 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商业根源是高利贷的不可持续性; 6. 计划经济养懒人,市场经济养坏人; 7. 创新就是争第一; 8. 小政府主义不等于无政府主义; 9. 政府如果鼓励储蓄和投资,则国家发展后劲十足,而如果鼓励信贷和消费,则遗患无穷; 10. 虚假的消费能力必然带来企业产能过剩; 11. 美国战胜苏联是蛮族的胜利; 12. 如果一个制度不是以改善民生为目的,或是其结果没有改善民生,那这种制度无论标榜自己多么文明也是野蛮的; 13. 政治上的不稳定,必然导致经济政策上的愚蠢、偷懒与短视; 14. 伟大的经济理论一般都诞生于经济危机时期。 15. 思想上要开放,但是市场绝对不能盲目开放,思想上封闭的民族必然落后,而将市场拱手让人的国家是自取灭亡; 16. 一个国家一旦实行了多党制,特别是极端多党制,国家在经济政策上也就表现出政客经济的特征; 17.政客经济六大特征:喜欢靠举债发展经济;喜欢高汇率;喜欢享受泡沫式繁荣;喜欢低利率、喜欢激进的改革和不重视劳动生存率的提高; 18. 以就业为标准,中国城市化已经进入尾声; 19. 比较优势思想让中国主动放弃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机遇; 20. 政府放任经济比干预经济的危害更大; 21. 为市场制定游戏规则是政府的天职; 22. “GDP=劳动生产率*劳动人数”; 23. 工业是撬动经济的杠杆,自动化是这个杠杆的支点; 24. 忧患派学者是中国的脊梁,安乐派学者中国最大的敌人; 25. 世界早已经进入了金融经济时代,这是继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之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的又一新阶段; 26. 中国大形势:经济虚好,民生实坏; 27. 市场经济下,市场就是国土,市场的沦陷就是国家的沦陷; 28. 低生存成本就是最大的社会福利; 29. 中国需要是“监督式”民主,而非“选举式”民主; 30. 中国需要一场劳动生产率革命; 31. 郎咸平研究的不是阴谋论是经济国防学; 32. 福利社会解决的是生老病死的问题,而低生存成本型社会解决的是衣食住行的问题; 33. 中国不需要暴力革命,中国需要学术革命; 34. 储蓄率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抵御经济风险能力的主要标志; 35. 财富握在穷人手里,则可以形成消费,而如果掌握在富人手里,那大部分形成储蓄和投机; 36. 市场经济的无序性必然导致民众生活的不稳定,而民众生活的不稳定,必须由政府的社会保障制度来弥补; 37. 自由资本主义由唯利是图者控制的经济,垄断资本主义是由野心家控制的经济,金融资本主义完全是由赌徒控制的经济; 38. 金融经济时代,“投机”是社会的头号危害; 39. 对于一个国家,观念的落后比技术的落后更可怕; 40. “以兵灭国,国亡而民存,以商灭国,民亡而国随”,真正点透了商战的本质; 41. 我们不反对真正的“藏富于民”,而是反对打着“藏富于民”的幌子,行“藏富于精英”之实。 42. 任何投机行为的最终受害者都是那些最后的接盘者和那些真正需求这些商品的人; 43. 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可能出现中产阶级社会; 44. 有保障、没有生存压力的生活才是民众获得中产阶级认同的前提条件; 45. 低收入群体的消费以生存性消费为主,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以享受型消费为主,而高收入群体的消费是以奢侈型消费为主; 46. 当代的中国有达尔文时代的竞争,有鲁迅时代的麻木,有马克吐温时代的冷漠,还有马克思时代的剥削; 47. 对中国转型之痛感受最深的就是80后一代人; 48. 要改变中国安乐派学者的思想,就像让女人学会站在男人的角度去看问题一样的难; 49. 华尔街金融危机是玩火自焚,美国受的是内伤; 50. 国家间的财富转移,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军事掠夺,对外贸易,跨国投资和金融交易。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