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高丽营
释义

高丽营镇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重点镇,是顺义新城确定的四个重点镇中的建设重点,位于顺义区西部,东侧、南侧紧邻顺义新城,西侧与昌平区接壤,处于首都临空经济区和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的延展区域,是承接顺义新城辐射和功能转移的重要载体,也是带动周边镇村发展的区域性核心,具备较为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交通网络。全镇辖区总面积61.1平方公里,下辖25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4万人。(高丽营一村、二村、三村、四村、五村、六村、七村、八村统称高丽营村。)

高丽营简介

位于顺义区西部。北接西水泉村,南靠北王路村。因古时曾有高句丽人定居于此,故名高丽营。

高丽营建村历史久远,早在唐代时,就有来自高句丽国,即中国辽东古国的人迁移至此居住,因古时高句丽国又称高丽,此村也就因之而被称为高丽营。清代时曾在这里开设集镇,阴历每旬的三、六、十日为集。清朝时外委(清代的额外低级武官)也曾在此驻守、设铺。村中文物古建丰富,旧有玉皇庙、三义庙、二圣庙,于四十年代被毁。村中尚存康熙年间修建的清真寺一座。

高丽营镇中心区包括:张喜庄、夏县营、前渠河、后渠河、河津营5个村;副中心区是目前镇政府所在地,也就是四村。高丽营镇(副中心区,政府所在地)距北京市区20公里、顺义城区13公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8公里、顺义火车站15公里、天津海港130公里。)交通网络四通八达,101国道穿境而过,六环路、京承高速公路、奥运迎宾大道—白马路、顺沙路、高白路、天北路、火寺路,纵横交错。背靠首都北京这个大市场,不仅提供了无数的商机,而且几十家大专院校和数百家科研机构,也为高丽营镇的发展确立了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

历史沿革

成因

据史料记载,中国唐朝年间有部分高句丽人内徙,定居于此,逐步发展成集镇,是为高丽营的由来。北京市顺义区高丽营镇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七村清真寺,至今保存完好。2003年,由区、镇、村和清真寺管委会共同投资近百万元,新建了一座建筑面积达1277平方米的清真寺,该清真寺位于高丽营镇七村北街,成为当地回族居民做礼拜的重要场所。该镇自古商贾云集,购销两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成为远近闻名的“京北第一重镇”。

发展

由于历届政府和当地居民都非常重视教育,人们的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较高,并有着较强的商品意识和竞争意识,称得上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近几年,通过全镇人民的不懈努力,地区经济社会始终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高丽营古镇展新颜,焕发出勃勃生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先后荣获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乡镇、首都文明镇、北京市郊区环境优美镇、北京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称号,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千强镇行列。2007年,全镇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17.19亿元,同比增长26.8%;实现属地财税收入1.72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571万元,同比增长48%。

目前,高丽营镇已经进入了发展的关键阶段。顺义区委三届四次全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集中政策、资金和资源优势,坚持人口规模定量、主导产业定位、建设标准定型的原则,高水平建设好高丽营镇,将其打造成为以临空产业为主导、特色产业集聚,环境优美、节能生态、现代时尚、功能齐全的复合型小城市,为顺义乃至全市重点镇建设探索模式、提供样板。”未来几年,镇党委、政府将结合镇域实际,从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入手,按照“水、田、林、路、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的城镇规划布局,努力将高丽营镇打造成为北京市北部郊区一个现代风貌与田园风光相互交融,地区独特文化底蕴得到充分彰显和释放,功能完备、特色突出、舒适宜人的具有示范作用的重点城镇。

展望

目前,全镇人民紧紧团结在镇党委、政府周围,坚持“工业立镇,环境为基”的发展原则,以金马工业园为平台,全力发展镇村二三产业,以春晖园、花水湾两大温泉度假村和顺丽鑫果品观光采摘,首旅华龙温泉度假酒店为支柱,大力发展旅游业。全面加快高丽营小城镇丽喜花园住宅小区、万万树独栋别墅庭院以及顺鑫花语等房地产业的建设步伐再接再厉,再创辉煌。并以崭新的精神风貌,热诚欢迎四海有识之士,前来高丽营投资开发,共谋发展。

行政村落

高丽营镇

辖25个村委会:一村、二村、三村、四村、五村、六村、七村、八村、南王路村、北王路村、西王路村、唐自头村、于庄村、张喜庄村、东马各庄村、西马各庄村、夏县营村、河津营村、南郎中村、后渠河村、前渠河村、闫家营村、水坡村、羊房村、文化营村。

王氏高丽与高氏高丽的区别

王氏高丽立国于高句丽灭亡250多年之后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了朝鲜半岛的另一个政权新罗,翌年又灭亡了后百济国,统一了半岛中南部大部地区。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丽的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国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李朝。此即我国明清时期的朝鲜国。

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名为高丽的政权。一是立国于公元前37年,在我国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出现的名为“高句丽”的地方政权,我国史书也称之为“高丽”。另一个立国于公元918年,在朝鲜半岛,也名为“高丽”。为将其区分,学界一般以“高氏高丽”称呼前者,因为其统治者姓高;以“王氏高丽”称呼后者,因为其统治者姓王。因为两个政权都名为高丽,后人或以为二者有前后相继的关系,或将其混为一体,致使人们对高句丽历史的认识产生极度混乱,而实际上二者是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政权,主要体现在:

历史发展归属不同

一、两个政权立国时间悬殊,历史发展归属不同

高氏高丽建国于公元前37年,最初为西汉玄菟郡高句丽管辖,后逐渐强盛,但并未断绝和中央王朝的臣属关系,进入隋唐时期后,因其不遵从隋唐两朝诏令,不断扩张,并阻塞朝鲜半岛其他政权入贡中原王朝的道路,结果导致隋唐两朝的征讨。公元668年,高氏高丽终于为唐朝统一。高氏高丽的辖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东都护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辖,几十年后有一些辖境为我国历史上另一个地方政权渤海国占据,一些划归兴起于朝鲜半岛南部的政权新罗,一些仍由安东都护府管辖;高句丽族则绝大部分被唐朝迁徙到中国内地,后和汉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围各族之中,其王族后也绝嗣,立国7个世纪之久的高氏高丽最终消失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而王氏高丽立国于高氏高丽灭亡250多年后的公元 918年,935年取代朝鲜半岛的另一个政权新罗,翌年又灭后百济国,统一了半岛中南部大部地区。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丽的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并在 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李朝,此即我国明清时期的朝鲜国,其疆土发展为现在的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和韩国,人民发展为现在的朝鲜族和韩族。

统辖区域不同

二、统辖区域不同

高氏高丽初立国于我国境内的鸭绿江支流浑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后扩展到鸭绿江以东以南地区和图们江附近,统治中心最初在今辽宁桓仁县,后迁至今吉林集安,公元427年迁至平壤。高氏高丽在我国南北朝时期达到极盛,最强盛时期的疆域四至大致是:东至日本海,西以辽河为界,北达今吉林省珲春市一带,南到北汉江以北。据《高丽史·地理志》载,王氏高丽在建国110年后的疆域最北在今大同江以北龙兴江一线,其北是我国历史上的地方政权渤海国的辖境,渤海灭亡后是我国的边疆民族女真人的活动地域。也就是说,王氏高丽的辖境基本上是继承了新罗的疆域,其北部地区虽然有一部分与高氏高丽的辖境重合,但在高氏高丽灭亡初期即已经归新罗所有。由此看,王氏高丽统辖的区域并非高氏高丽的旧地,早期在今平壤以南,一在南一在北,王氏高丽占据平壤以北是后来的事情,全部占有半岛鸭绿江以东和图们江以南地区则是14世纪末叶,但此时王氏高丽已经为李朝取代,因而在统治区域上两个高丽也难以构成继承关系。

辖境内民族构成不同

三、辖境内民族构成不同

高氏高丽辖境内的人民以高句丽族为主。高句丽族的族源是我国上古时期古老民族秽貊人东迁后的夫余、高夷、沃沮、小水貊、东秽等,后又融合了卫氏朝鲜遗民的后裔、汉人、鲜卑人等。这些来自于不同民族的成员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融合一体,史书和学界一般以高句丽族称之。王氏高丽辖境内的人民以新罗人为主。王氏高丽本即是新罗国民所建政权,兼并新罗和后百济之后,新罗人和百济人成为了王氏高丽的主要居民。新罗人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地区的辰韩和弁韩人,高氏高丽灭亡后虽然有一部分高句丽人加入其中,但不是新罗人的主源。百济则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马韩人。也就是说王氏高丽的主要居民以来源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人为主,大量的史书记载也表明王氏高丽人和我国古人是把王氏高丽看作“三韩氏旧”的。这些源于半岛南部的民族成员,在王氏高丽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融合为一族,史书和学界一般称之为高丽族。王氏高丽为李氏朝鲜取代后,朝鲜也因此取代高丽,成为其族称,并沿用至今。

难以构成继承关系

四、王氏高丽非高氏高丽后裔王氏高丽的王族也并非是高氏高丽的后裔。关于王氏高丽建国者王建的族属,《高丽史》的作者认为“高丽之先,史阙未详”,但据我国学者考证,王建极有可能是西汉乐浪郡汉人的后裔,因为王氏是当时乐浪郡的望族,且人户很多。王建在临死时亲授的《十训要》中不仅未言自己是高氏高丽的后裔,而是说自己出身平民,并称“赖三韩山川阴佑”,统一了马韩、辰韩和弁韩“三韩”,其后代也多以拥有“三韩”自居。以常理推之,如果王建是高氏高丽后裔,出于统治的需要,定当会大肆宣传,也可证王氏不是高氏的后裔。

总之,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王氏高丽都难以和高氏高丽构成继承关系。

理顺历史

1. 高句丽民族是古代东北地区夫余人所建立的。其领土主要部分处于汉朝的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郡。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丽县辖区内建立政权,国都为纥升骨。

2. 高句丽历史上,对中国时叛时附。高句丽帝国的扩张大致上始于大武神王高无恤时代,也就是王莽窜汉时代。王莽贬高句丽为下句丽,从此引发了战火。高句丽连战得手,击败新莽政权,占有乐浪。并吞并了周围的小国,势力进入朝鲜半岛。后光武帝刘秀击败高句丽,收复乐浪,以朝鲜半岛上清川江为界,以北归东汉,以南归高句丽。后来,高句丽趁五胡乱华时期大举入侵,名义上尊奉北方政权,但暗中掠夺土地,到南北朝末,不仅占有了辽东四郡,而且征服了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百济政权,迫使其臣服。

3. 隋统一后,为收复辽东四郡地方,发动了对高句丽的战争,隋炀帝失败引发国内的叛乱。隋亡后,唐王朝仍然不忘收复四郡,终于在公元668年灭亡高句丽,高句丽人大部分被唐军俘虏后带入内地,分布在河北山东地区,一部分逃入百济,新罗。百济,据说是高句丽贵族所建立的国家,后来唐也灭亡了位于朝鲜半岛的百济。

4. 在高句丽灭亡后250年,新罗人的大将王建弑主自立,建立了王氏高丽政权。之所以叫高丽,是新罗曾经臣服于高句丽,自居为高句丽继承者。但是,新罗人是朝鲜半岛上的三韩人(马韩、弁韩、辰韩)的后裔,与夫余人的高句丽没有血缘关系,有高句丽人融入其中,不等于就是高句丽人。王氏高丽为李氏高丽取代,李氏高丽臣服于中国,自称“中国孝子”(朝鲜《宣祖本纪》37),明清都是如此,直到1910年日韩合并,李氏高丽灭亡。李氏高丽是南北朝鲜的前身。无论王氏高丽还是李氏高丽,领土都不出朝鲜半岛。

5. 朝鲜人自己以前也不认为是高句丽后裔。建立王氏高丽的王建在临终前的“十训录”中称自己建国“赖三韩山川庇佑”,可见自认为是三韩后裔,不是高句丽人。在文化传承上,王氏高丽直到今日朝鲜族继承了高句丽很多,但日本继承中国文化也很多,不能说中国历史就是日本历史。

6. 人们之所以将王氏高丽错误地看作是高句丽的继承者,和我国的史书记载有一定关系。我国古代将高句丽简称为高丽。高句丽又称为“高氏高丽”。宋代以前,史书对高句丽的历史定位是准确的,由于战乱导致的文献失散及王氏高丽的误导等原因,到了宋代之后史书的记载开始出现了混乱,乃至明显的错误。

《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最早将高氏高丽写入王氏高丽传的,《宋史》则是“王建承高氏之位 ”一语的始作俑者。这三部史书的记载直接影响到了以后的几部史书。《明史》则较前几史有了一个更大的发展,为对明王朝册封李成桂为朝鲜国王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不仅承袭了上述错误,而且为李氏朝鲜政权的沿革作出了一个完整但是错误的交代,将属于中国历史的箕子朝鲜、卫氏朝鲜、汉四郡、高句丽都纳入到了朝鲜史中。其结果不仅“高丽”这一我国古代边疆民族使用的称号,为源出于三韩的新罗的继承者王氏政权冒名顶替,而且作为王氏政权继承者的李朝,又将箕子朝鲜所用的“朝鲜”戴在了自己的头上。

因此,王氏高丽并不是高句丽的继承者。汉代兴起于朝鲜半岛的马韩、辰韩、弁韩发展为新罗、百济;百济为唐朝灭亡,新罗又为王氏高丽取代;后来李氏朝鲜取代王氏高丽,最终发展为近代韩国与现在的朝鲜半岛南北朝。这些政权的疆域从来就没有超出过朝鲜半岛及其附属岛屿。

王氏高丽对高句丽历史的歪曲

高丽王朝自称继承高句丽,自《旧五代史》开始,历代正史却将不分高氏高句丽与王氏高丽王朝,并承认两者有继承关系。关于中国史书不辨两个高丽的原因,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3宋元丰五年(1082)二月己巳条可以看出:“史馆修撰曾巩言:‘窃考旧史,高句骊自朱蒙得纥升骨城居焉,号曰高句骊,因以高为氏,历汉至唐,高宗时其王高藏失国内徙。圣历中,藏子德武安东都督,其后稍自为国。元和之末尝献乐工,自此不复见于中国。五代同光、天成之际,高丽王高氏复来贡而失其名。长兴三年乃称权知国事王建遣使奉贡,因以建为王。建子武,武子昭,昭子伷,伷弟治,治弟诵,诵弟询,相继而立。盖自朱蒙至藏,可考者一姓九百年,传二十一君而失国。其后,复自为国,而名及世次兴废之本末,与夫王建之所始,皆不可考。” 高句丽21王的谱系清晰可考,但高句丽灭亡之后几百年,怎么会出现一个王建的高丽来,史馆坦承“皆不可考”。然而,王氏高丽向宋朝奉上了一个将王氏高丽和高句丽连接起来的“高丽世次”,公式继承高句丽社稷。中国各政权从此不辨两个高丽,承认高氏高句丽与王氏高丽王朝有继承关系。

《资治通鉴》卷201中记载了唐高宗对高句丽的看法,他认为高句丽百姓也是他的百姓,这表明唐对高句丽所属的态度:“戊寅,上幸九成宫。夏,四月,丙辰,彗星见于五车。上避正殿,减常膳,撤乐。许敬宗等奏请复常,曰:“彗见东北,高丽将灭之兆也。”上曰:“朕之不德,谪见于天,岂可归咎小夷!且高丽百姓,亦朕之百姓也。”不许。戊辰,彗星见。”

中国史书高丽混淆追源

王氏高丽立国于918年,1392年为李氏朝鲜取代,时跨我国五代中期至明朝初期,故《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都有《高丽传》或《朝鲜传》,并都将高氏高丽的历史略述于前,从而形成了王氏高丽为高氏高丽继承者的错误认识。

综观这些史书的记载,《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最早将高氏高丽写入王氏高丽传的,《宋史》则是“王建承高氏之位”一语的始作俑者。这三部史书的记载直接影响到了以后的几部史书。

《旧五代史.高丽传》,北宋薛居正撰著,全文如下:

【高丽,本扶余之别种。其国都平壤城,即汉乐浪郡之故地,在京师东四千余里。东渡海至于新罗,西北渡辽水至于营州,南渡海至于百济,北至靺鞨,东西三千一百里,南北二千里。其官大者号大对卢,比一品,总知国事,三年一代,若称职者不拘年限;对卢已下官总十二级。外置州县六十余,大城置傉萨一人,比都督;小城置道使一人,比刺史;其下各有僚佐,分曹掌事。其王以白罗为冠,白皮小带,咸以金饰。唐贞观末,太宗伐之,不能下。至总章初,高宗命李绩率军征之,遂拔其城,分其地为郡县。及唐之末年,中原多事,其国遂自立君长,前王姓高氏。唐同光、天成中,累遣使朝贡。周显德六年,高丽遣使贡紫白水晶二千颗。】

《新五代史.高丽传》,北宋欧阳修撰著,全文如下:

【高丽,本扶余人之别种也。其国地、君世见于唐,比他夷狄有姓氏,而其官号略可晓其义。当唐之末,其王姓高氏。同光元年,遣使广评侍郎韩申一、副使春部少卿朴岩来,而其国王姓名,史失不纪。至长兴三年,权知国事王建遣使者来,明宗乃拜建玄菟州都督,充大义军使,封高丽国王。建,高丽大族也。开运二年,建卒,子武立。乾祐四年,武卒,子昭立。王氏三世,终五代常来朝贡,其立也必请命中国,中国常优答之。其地产铜、银,周世宗时,遣尚书水部员外郎韩彦卿以帛数千匹市铜于高丽以铸铁。六年,昭遣使者贡黄铜五万斤。高丽俗知文字,喜读书,昭进《别叙孝经》一卷、《越王新义》八卷、《皇灵孝经》一卷、《孝经雌图》一卷。《别叙》,叙孔子所生及弟子事迹;《越王新义》,以“越王”为问目,若今“正义”;《皇灵》,述延年辟谷;《雌图》,载日食、星变。皆不经之说。】

《宋史》为元人脱脱等撰写,书中为王氏高丽传单列一卷,其内容为:

【高丽,本曰高句丽。禹别九州,属冀州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之玄菟郡也。在辽东,盖夫余之别种,以平壤为国邑。汉魏以来,常通职贡,也累为边寇。隋炀帝再举兵,唐太宗亲驾伐之,皆不克。高宗命李责力征之,遂拨其城,分其地为郡县。唐末,中原多事,遂自立为君长。后唐同光、天成中,其主高氏累奉职贡。长兴中,权知国事王建承高氏之位,遣使朝贡......】

后记述的是王氏高丽和宋朝交往的史实。

《辽史》和《金史》也为元人脱脱等撰写,自然是沿用了《宋史》的有关记载不需一一引述。

《元史》,明宋濂、王韦等撰,也为王氏高丽单列一传,其开头为:

【高丽本箕子所封之地,又扶余别种尝居之。其地东至新罗,南至百济,皆跨大海,西北度辽水接营州,而靺鞨在其北。其国都曰平壤城,即汉乐浪郡。水有出靺鞨之白山者,号鸭渌江,而平壤在其东南,因恃以为险。后辟地益广,并古新罗、百济、高句丽三国而为一。其主姓高氏,自初立国至唐乾封初而国亡。垂拱以来,子孙复封其地,后稍能自立。至五代时,代主其国迁都松岳者,姓王氏,名建。自建至焘凡二十七王,历四百余年未始易姓.......】

《明史》,清张廷玉等撰,此时李氏朝鲜已经取代了王氏高丽,故,《明史》所立传为《朝鲜传》,其开头为:

【朝鲜,箕子所封国也。汉以前曰朝鲜。始为燕人卫满所据,汉武帝平之,置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汉末,有扶余人高氏据其地,改国号曰高丽,又曰高句丽,居平壤,即乐浪也。已,为唐所破,东徙。后唐时,王建代高氏,兼并新罗、百济地,徙居松岳,曰东京,而以平壤为西京。其国北邻契丹,西则女直,南曰日本,元至元中,西京内属,置东宁路总管府,尽慈岭为界。明兴,王高丽者王颛。太祖即位之元年遣使赐玺书。二年送还其国流人。颛表贺,贡方物,且请封。帝遣符玺郎偰斯赍诏及金印诰文封颛为高丽国王,赐历及锦绮......(洪武二十五年)冬,成桂闻皇太子薨,遣使表慰,并请更国号。帝命仍古号曰朝鲜。】

从上述这些史书的记载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旧五代史》将高氏高丽和王氏高丽混杂在一起仅仅是之后各史误记的开端。如果说新旧五代旧对两个高丽关系的记载还不很明确,中间还缺乏有效的连接,那么《宋史》用“长兴中,权知国事王建承高氏之位”王句话就将二者紧密的联系在起。

《元史.高丽传》从内容上看不仅是承袭了《宋史》的错误,而且将箕子朝鲜的史实也引入了《高丽传》。

《明史》则较前几史有了更大的发展,为对明王朝册封李成桂为朝鲜国王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不仅承袭了上述错误,而且为李氏朝鲜政权的沿革情况做出了一个完整,但是错误的交代:

箕子朝鲜---->卫氏朝鲜------>汉四郡------->高句丽------->东徒复国--------->王氏高丽---------->李成桂改号前的朝鲜--------->李氏朝鲜

更为错误的是,为了使记载更加圆满,将唐王朝灭亡高句丽时对高句丽人的“ 西徒”即迁入内地,变成了“东徒”(《明史》以前的史籍虽有‘东迁’说,但是指王都‘东迁’平壤),以使后述的“王建代高氏,兼并新罗、百济地”合理化。

如此,不仅王氏高丽变成了高句丽的继承者,而高句丽也成了箕子朝鲜的继承者,更有甚者,李成桂在篡夺了王氏高丽政权后将国号改为朝鲜则成为了是对箕子朝鲜的继承。

就这样,不仅“高丽”这一我国古代边疆民族使用的称号为源出于三韩的新罗的继承者王氏高丽政权袭用,而且作为王氏高丽政权继承者的李朝又将箕子朝鲜所用的“朝鲜”戴在了自己的头上,由此也带来了今人在认识我国古代东北地区地方政权沿革状况方面出现了许多错误的看法。

最后值得说明的是,我们指出古人的不足并不是指责古人,最主要的目的是澄清史实,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实际上王建是夺的弓裔之位,而其一生最大的敌人是甄萱。这两支势力都是直接从新罗分裂出来的。根据三国史记的记载,弓裔本为新罗王子。

弓裔所建之国,称为‘泰封’,甄萱所建之国称为‘后百济’(该政权实际上是纯粹是都是新罗人),王建夺弓裔之位后建立高丽。朝鲜半岛出现了,原新罗(已经衰败)以及(王氏)高丽和后百济三只势力。

但是这三支势力全部都是出自新罗。与两百多年前的百济和高句丽已没有多大关系。

仔细看以下内容就可知,甄萱实际上是新罗人。弓裔的身份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其实公元十世纪上的半岛三国,全部都是新罗和从新罗分裂出的势力。和两百多年前的三国没有可比性。

《三国史记.甄萱传》

甄萱,尙州加恩县人也。本姓李,後以甄为氏。父阿慈介,以农自活。後起家为将军。初,萱生孺褓时,父耕于野,母饷之,以儿置于林下,虎来乳之。鄕党闻者异焉。及壮,体貌雄奇,志气倜傥不凡,从军入王京,赴西南海防戍。枕戈待敌,其勇气恒为士卒先。以劳为裨将。

唐昭宗景福元年, 是新罗眞圣王在位六年。嬖竖在侧,窃弄政柄,纲纪紊弛,加之以饥馑,百姓流移,群盗蜂起。於是萱窃有觎心,啸聚徒侣,行击京西南州县。所至响应,旬月之间,众至五千人,遂袭武珍州,自王。

犹不敢公然称王,自署为新罗西面都统指挥兵马制置持节都督全武公等州军事,行全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上柱国汉南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

是时,北原贼良吉雄强。弓裔自投为麾下,萱闻之,遥授良吉职为裨将。萱西巡至完山州,州民迎劳,萱喜得人心,谓左右曰:“吾原三国之始,马韩先起,後赫世勃兴,故辰、卞从之而兴。於是百济开国金马山,六百馀年,摠章中,唐高宗以新罗之请,遣将军苏定方,以船兵十三万越海,新罗金庾信卷土,历黄山至泗比,与唐兵合攻百济灭之,今予敢不立都於完山,以雪义慈宿愤乎。”

高丽争论

严重历史判断错误

在过去的很长时期里,由于中国学术界对高句丽古王国的历史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而将高句丽与三韩人王建于公元918年建立在韩半岛的高丽王朝混淆,也正因此,使高句丽被不少中国学者误认为其是韩国古代国家。

纠正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学者对高句丽历史研究的深入,中国史学界意识到了这一严重历史判断错误。为纠正这一错误,现在中国史学界已出版了大量有关高句丽的历史专著。如刘子敏先生的《高句丽历史研究》、耿铁华先生的《中国高句丽史》、马大正等先生的《古代中国高句丽历史丛论》、《中国高句丽历史续论》、杨军先生的《高句丽民族与国家的形成和演变》等等。

中韩对高句丽历史认识的分歧

在中国史学界,“高句丽是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建立的王国,与位于现在韩半岛上的王氏高丽(建立于公元918年)是两个除了名称,在主体民族等各方面都有着重大区别的国家”的历史观点已成为共识。但是,韩国的学者对此持有异议。韩国历史学者多认为高句丽只属于本国历史而与中国无关,他们认为高句丽人创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明,曾建立了与古代中国平起平坐的大帝国。其代表著作有徐炳国所著的《高句丽帝国史》与申滢植所著的《高句丽史》。

由于韩国学者在解读完全由汉语写成的古代史料时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中韩在高句丽历史研究上的交流也有着一定的难度。朝韩历史学者的主要问题是对史料存在着为我所用而任意曲解的倾向。对于古代史书中能彰显高句丽“独立性”的历史素材就大加凸显,而对于能说明高句丽与中原在政治、文化、经济上的联系的史料就刻意忽视。应该指出,在韩半岛历史学者中,这一现象不是孤立的,而是普遍的。而中国学者在高句丽历史研究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则是“象牙塔主义”。满足于在小圈子内取得的成绩,没有动力和意愿主动向大众展示学界已有的最新高句丽历史研究成果,从而使很多不合理的有关高句丽的历史认识没有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应有的澄清,造成普通民众的历史认识错误。

中韩对高句丽历史认识的分歧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应该要求任何一方屈已从人。而应该本着真理越辩越明的观点加强交流,以争取早日解决这一学术上的分歧。这一问题,只有通过学术交流而非任何其他的途径来解决。

高句丽的历史考察

考察高句丽的历史就必须了解韩半岛国家与民族的形成时间。中国的学者们多认为韩半岛最早的国家是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的箕氏朝鲜,而韩、朝学者多认为韩半岛最早的是形成于公元前31世纪~公元前24世纪的檀君朝鲜,而朝鲜学者依据“檀君陵”出土的人骨,将此时间上推至公元前3018年)。

实际上,由于将神话中的“檀君”作为信史的历史研究方法本身所具有的虚妄性,朝、韩历史学家的主张是难以成立的。具体原因我们将在对“檀君”这一词条的解释中予以阐述。中国的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箕氏朝鲜与卫氏朝鲜是韩半岛上最初形成的国家,而这两个古国是属于中华古代封国的性质。也有中国学者在最近出版的《东亚史》一书中认为,在高句丽、百济、新罗之前曾存在于韩半岛上的箕氏朝鲜、卫氏朝鲜、辰国,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而更接近于邑落联盟体系。半岛上的百济与新罗以及其邻近的高句丽才是在这一地区最初形成的国家(均为在公元2、3世纪前后)。

高句丽在政权建立后虽然很早就有了王,但这个王,在早期与随时面临罢免甚至被杀的扶余人的王类似,不是真正的国家君主。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西汉时期的高句丽还是隶属于汉玄菟郡高句丽县的一个部族,由“高句丽令主其名籍”(《三国志》卷30 《高句丽传》),而且从玄菟郡领取作为中国地方官应有的按品级的官服。高句丽政权的高官号“主簿”,正是中国县级官员的称号,也证明高句丽政权作为中国地方政权而存在,是中国汉朝在东北地区的基层行政组织。高句丽祠“灵星”,是因为执行西汉政府“郡国县立灵星祠”(《史记.封禅书》)的规定,充分体现其作为基层组织的性质。可知在当时,高句丽与真正的国家相去甚远。

魏晋以后,借中原战乱之机,高句丽的势力迅速发展。而其作为一个政权与中原政权发生的最早的大规模冲突是在三国时期的毋丘俭之役。此时的高句丽已经进入国家形态。由此可以知道,高句丽国家的形成应该是东汉末期的事(约为公元2、3世纪之间)。

另外,最初的高句丽国家的统治中心在今天中国吉林省的集安与辽宁省的桓仁一带,与韩半岛的关系不大。高句丽由汉玄菟郡高句丽县统治下的部族向国家过渡,与高句丽的势力进入韩半岛,大约都是在公元2世纪(韩半岛上正式形成国家也不早于公元2世纪,详细内容见本文后附《中国与韩半岛的早期关系》)。可以肯定的是,高句丽由前国家形态向国家过渡的过程至公元3世纪已基本完成。

高句丽因先后受到曹魏与前燕的连续打击,西向发展受阻,于是转而向韩半岛北部拓展,逐渐取代原中原王朝所设立的郡县(汉武帝灭卫氏朝鲜设立乐浪、真番、临屯、玄菟等四郡以后,韩半岛北部大同江流域一直是中国设立的郡县的统治区)。

427年长寿王迁都平壤以后,高句丽长期与百济、新罗争夺领土。由于统治层采取了较为正确的战略(在高句丽发展的后期,其统治中心进入韩半岛后,高句丽对中原王朝的朝贡关系不仅未受到削弱,反而得到加强。从而得以集中实力打击其在半岛上的敌人),高句丽由是逐渐强盛,蚕食了中原王朝在东北及半岛上的郡县统治区,最终成为西至今中国吉林、辽宁两省东部,东达韩半岛大同江流域以南的区域强国。

据日本学者田中俊明的统计,公元32年至666年的643年中,高句丽向中原历代王朝朝贡总计 205次。其中,32~423年的391年时间里,朝贡仅有17次,平均23年才发生一次。而423~666年共朝贡188次,平均1.3年一次。(注: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高句丽的历史前期,其隶属于汉王朝的隶属性十分强,并不需要向中原王朝朝贡,在早期,其甚至不具备这样的资格。而在东汉末年以后,中原处于分裂中,此时高句丽政权已初具规模,但中原的混乱使其没有朝贡的具体对象而不需要经常性的朝贡。后期由于北魏这样的北方中原强大政权的建立,出于政治与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高句丽遂大大增加了朝贡的频率与次数。)

虽然高句丽内部政治组织在向国家演进,但在其步入国家之初,其性质却仍是中国地方行政组织。从南北朝至隋唐,中国历代王朝对高句丽的封号总是带有地方行政机构长官的性质,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早在公元4世纪中叶,前燕就已经封高句丽王为营州刺史。自此之后,历代高句丽王一直承袭着都督营州诸军事、都督营平二州诸军事、都督辽海诸军事等具有行政管辖权的官职。自435年以后,历代高句丽王还经常带有领护东夷中郎将、领护东夷校尉的头衔,表明中原朝廷授予其代表中央政府管辖东北各少数民族的权力。这一切,都明显反映着高句丽政权作为中国中央王朝地方行政组织的特性。此时的高句丽绝不是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

随着高句丽国家的发展与成熟,高句丽作为中国的地方政权,独立性也越来越强,中央王朝对高句丽政权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变化。自6世纪末期开始,中央已不再授予高句丽王具有地方行政管辖权的官职,而是改授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等散官与勋官,这表明中国中央王朝对作为其地方政权的高句丽的独立倾向十分不满,已开始不再授予其管辖东北各地的权力。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这种矛盾不断升级,最终演变成隋唐与高句丽的战争。

隋唐征高句丽,是中国中央政府对试图独立的地方政权的征讨,是古代中国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而不是国与国之间的侵略战争。

韩半岛南部的百济、新罗,与高句丽之间长期混战,相互之间的疆域伸缩变化也比较大。唐王朝先后灭亡百济和高句丽,在百济故地设熊津等5都督府,在高句丽故地设安东都护府,并以新罗王为鸡林州都督,最终确立了在这一时期中国对韩半岛的羁縻统治体系。

相关资料

高丽营

在北京市顺义区西部,距北京城区北20公里处,有一个叫作“高丽营”的镇。高句丽是中国汉朝以后对朝鲜半岛的统称,一个如此遥远的地方与顺义区高丽营到底有什么联系?有关这方面的史料记载极少,不过在当地有很多不同的传说,甚至还能寻找到一些高句丽人在此居住、生活过的遗迹。本报记者探访高丽营,寻找高句丽与北京顺义区、高句丽与汉族的丝缕联系。

高丽营传说版本不同

关于“高丽营”的由来,在高丽营镇当地有很多不同的传说,归纳起来,基本是两种。

一种说法是,隋朝时朝廷曾三次对高句丽用兵,但都没能取胜。到了唐朝,尽管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也没有成功,后来直到公元668年,唐高宗才利用高句丽内部矛盾,将其一举打败,让高句丽对唐俯首称臣,每年向唐朝进贡。唐朝对高句丽进贡使臣也很体贴,特意在进贡使臣必经的路上为其修建了一个驿站,供他每年进贡时落脚歇息。驿站就在今天的高丽营镇南王路村的北面。传说还称,当时的驿站就像今天的大使馆,进贡使臣带的很多人都留守在此,一则看守驿站;二则明年还要来,让一部分人留在当地,省却了来回颠簸之苦。后来,这些人在此定居,并取名“高丽营”。

另一种传说版本是,唐高宗征服高句丽,大批高句丽人迁居中原,部分高句丽人迁居到今天的高丽营一带,并在此定居。为了证明这一传说的合理性,他们还把《新唐书·高丽传》作为依据。该书称,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高句丽被打败后,“唐凡收其民户六十九万”。

关于高丽营的由来,现存的史料记载也有所不同,《顺义县志》称“唐代内徙的高句丽人于此定居,后发展成村”。而《顺天府志》称“唐驿站,为高句丽使臣用,形成村落”。

到底哪种说法最准确,现在还没有更多的史料来证明,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高丽营确系因高句丽人在此居住生活而得名。

遗迹探寻犹存故物

在高丽营已无从查找高句丽人的后裔。那么,当年在此定居的高句丽人到底是融进了汉民族,还是后来迁徙他处?由于相隔1300多年,加之历史的变迁,已无从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不少当地人,对现在的高句丽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每当有人与他们提到高句丽时,他们便说,他们的祖先与高句丽曾有某种联系。

为了弄清高丽营与唐代的高句丽国到底有什么关系,现在高丽营人的祖先是否就是当年的高句丽移民,不少高丽营人在这方面作了很多探讨,但都因史料太少,没有得到更多的线索。

据史学家最近对高句丽泉氏家族入唐,最后完全融入华夏民族的研究表明,华夏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融合了许多周边民族,其中也包括不少高句丽人,这个融入的过程随着历史的变迁,已很难考证,当年在高丽营生活的高句丽人也是如此。

说起高句丽倍感亲切

在现在的高丽营镇二村的北面一公里处,有一块被称作“瓦碴地”的地方,这就是当年驿站的所在地。该地约70亩,因薄薄的土层下面满是碎砖烂瓦,多少年来,种什么庄稼都不生长,被当地人称为“瓦碴地”。“瓦碴地”里碎砖烂瓦均是青灰色的,曾有人挖出过比较完整的瓦块,经考证,为唐代烧制。

据当地村干部介绍,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就挖出过很有价值的文物,其中有一块1米长、宽70厘米的石碑,上面有大量的文字,文言文,看不懂,后来这块石碑不知去向。还有村民介绍,20世纪70年代初大搞农田建设时,当时的生产队曾试图改造这块“瓦碴地”,先后动员了许多社员筛捡地里的瓦片,有社员捡到很奇怪的铜制小玩意,这些很可能就是当年高句丽人留下的。可惜这些东西已不知踪影。

“瓦碴地”已是考证高句丽人在高丽营生活、停留的唯一遗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有不少学者来此考察。据推断,当年的驿站极有可能毁于战火。因为当年的北京一带是“安史之乱”的策源地,后来唐朝借助胡人平息叛乱,战火烧遍了燕赵幽州,高丽营也难逃一劫。现在的“瓦碴地”因为很难生长庄稼,已被先后出租给两个砖厂,作为码放砖坯的地方。尽管砖厂对该地进行了平整,但仍能很容易就找到当年遗留下来的瓦碴。

高丽营发展规划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审查并批复了《顺义区高丽营镇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规划区范围为高丽营镇全部行政区域,镇域总面积61.1平方公里。2020年规划镇域总人口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万人,农村人口1万人。城镇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4.8平方公里以内。在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的规划管理。

批复要求,高丽营镇的发展建设,要在《高丽营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依托首都机场,结合产业园区建设,将高丽营镇建设成为以服务空港的临空产业为重点,发展纺织等特色工业和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综合型小城镇。要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积极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宜居小城镇。要加强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全面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综合保护、治理和生态修复镇域内的河流沟渠,恢复和保护沿河景观及生态环境。

2008年3月19日,顺义新城重点镇——高丽营镇城镇建设暨“顺鑫花语”项目奠基仪式举行,顺义区领导马庚良、陶宝金、胡尚云、杨宝华、李友生出席并为“顺鑫花语”工程开工奠基。

高丽营镇是顺义新城四个重点镇之一,处于首都临空经济区和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的延伸区域,是承接顺义新城辐射和功能转移的重要载体,具备较为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交通网络。未来三年,该镇将立足“产业独具特色、环境清新幽雅、设施配套齐全、城市功能完善”的发展目标,全方位提高重点镇建设水平,努力为顺义乃至全市重点镇建设探索模式,提供样板。“顺鑫花语”住宅项目作为高丽营重点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高品质欧式花园洋房组成,通过专业、精心地设计,完美诠释“一家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项目理念,将为地区带来全新、宜居、生态的居住模式。

副区长李友生在奠基仪式上致辞,他强调:要集中政策、资金和资源优势,高水平建设好高丽营镇,将其打造成为以临空产业为主导、特色产业集聚,环境优美、节能生态、现代时尚、功能齐全的复合型小城镇,使其成为顺义乃至全市的示范城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2:3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