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高考1977 |
释义 | 中国电影名,上海电影(集团)公司、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爱奇星悦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本片剧情为:1977年12月高考制度的恢复为日后中国社会的变革埋下重要的伏笔。 本故事立足于东北某农场三分场一堆来自北京和上海的知青,他们中有被分场革委会主任(老迟)看好的接班人(北京知青潘志友),更多的则是不堪农场生活,苦苦期待改变 “知识青年”命运的青年人(上海知青强子、陈琼、小根宝等)。在那个意义非凡的年份的夏秋之际,邓小平的复出,高考制度的变革让几乎在苦中作乐的环境中日益麻木的他们看到了希望…… 影片信息片名:《高考1977》 英文:Examination1977 类型:剧情 地区:中国 对白:汉语普通话 日期:2008年11月开拍,2009年4月3日上映 色彩:彩色 片长:3057米 类型:剧情片 出品:上海电影集团公司、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爱奇星悦影视文化有限公司 主创人员出品人:任仲伦 康宁 熊晓鸽 总监制:许朋乐 吕学武 总策划:汪天云 吴晓梅 导演:江海洋 编剧:江海洋 谷白 宗福先 摄影指导:王天麟 录音指导:詹新 美术:沈立德 作曲:苏隽杰 剪辑:邝志良 制片人:季震奎 制片主任:周克勋 摄影师:王士平 李荣圣 策划: 钱建平 责任编辑:速曼 照明师:李天雷 副导演:江传荣 助理导演:薛勇 段游 场记:黄懿 录音:程志炯 录音助理:曾明星 陈远伍 副美术:尤满义 刘志刚 化妆师:杨 煜 化妆助理:葛玉婷 朴慧英 发型:袁军 服装指导:王又龙 服装:倪莉萍 服装助理:周珊娜 樊建飞 袁明 裁缝:杨尚斌 道具师:沈玉龙 道具:周顺康 吴惠荣 王德军 赵从俊 黄建平 王德星 李新华 段伟喜 摄影助理:曹跃松 马新懿 孙连成 黑龙福 曹广雨 视频录像:裴勇坡 机械员:何小虎 常波 摄影场务:白剑锋 曹向阳 曹二洋 剧照:李国全 照明助理:孟 海 张信安 许万飞 王忠海 杨海勇 张云岭 林树从 张 华 置景师:陶雷霈 绘刷师:蔡益明 置景:涂献元 蒋保洪 汤文生 王存健 庞应悦 王金龙 韩淞兰 许辉华 烟火师:陈鹏云 烟火助理:杨涛 特技导演:国建勇 特技助理:车强 特技绘画:张燕 视频统筹:马明路 剪辑助理:金晓鸣 制片:罗毅恒 白声强 统筹:肖肖 外联制片:巫伟文 现场制片:高飞 生活制片:张建华 白佳琦 剧务:向荣登 任小平 联络员:张玉楼 场务:陈明江 裴德拥 高志河 柴笛修 陈世培 陈世松 会计:王佳 出纳:汤进华 数码校色:先涛数码企画有限公司 特技制作:非凡数码设计有限公司 主题歌:作词:苏文 作曲:刘青 演唱:宋祖英 协助单位:上海上影南国影业有限公司 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特别鸣谢:上海精文投资有限公司 IDG中国媒体基金 特别支持单位: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 洗印加工:上海电影技术厂 联合摄制:上海电影(集团)公司上海电影制片厂 中国教育电视台 北京爱奇星悦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出品:上海电影(集团)公司上海电影制片厂 中国教育电视台 北京爱奇星悦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发行:上海东方影视发行有限责任公司 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 中影集团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演员名单孙海英.... 老迟 赵有亮.... 陈甫德 王学兵.... 潘志友 周显欣.... 陈琼 周大勇 ....张国强 雷佳音.... 陈三 李鑫 .... 小根宝 谢闻轩 .... 小闻 吕岩 .... 二兰子 王刚 .... 火车站长 王山雨 .... 老皮 谢闻轩 .... 小 闻 荣金源 .... 建设 王帅 .... 阿牛 罗达 .... 小不点 友情出演:周国宾 杨昆 韦力 吴玉芳 参加演出:王天一 曹开亮 罗达 肖洋 杨晨 刘昱煜 安柏伊 罗莉萍 郭芳芳 赵思娇 周杰 郑怡帆 刘鲁生 孙怡 周红 吴任远 获奖情况2009年电影《高考1977》获得13届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 2009年电影《高考1977》获得第18届金鸡百花奖最佳编剧:江海洋、谷白、宗福先 2009年电影《高考1977》获得第五届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 故事梗概“那是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我们,他说,孩子们,走,我们读书去……” 1977年12月高考制度的恢复是“总设计师”邓小平书就的大手笔,也为日后中国社会的变革埋下重要的伏笔。 本片故事立足于东北某农场三分场一堆来自北京和上海的知青,他们中有被分场革委会主任(老迟)看好的接班人(北京知青潘志友),更多的则是不堪农场生活,苦苦期待改变 “知识青年”命运的青年人(上海知青强子、陈琼、小根宝等)。在那个意义非凡的年份的夏秋之际,邓小平的复出,高考制度的变革让几乎在苦中作乐的环境中日益麻木的他们看到了希望…… 但是,就他们所处的年代和环境,要想真正走出“鲤鱼跳龙门”的一步,甚至仅仅是获得尝试的资格都谈何容易,志愿报考和单位推荐的颠覆、青春的萌动和农场管理者思维的差异、渴望改变命运和家庭成分历史“斑点”之间的鸿沟……不同的人,围绕着小小的红色公章,做着命运的搏击。强子的绝食、小根宝的意外弃世、陈琼的反革命父亲风波……他们的身上凝缩着“知青”这个特殊类群所承受的历史苦难。 结局是喜剧的,所有的矛盾在“人性”这两个字中悄然冰融,甚至可以说有点跨越历史的理想主义。而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现在,当我们回味恢复高考制度前后那并不长久却异常凝重的时刻时,终于可以说:它作为历史的一页,毕竟已经翻过去了! 剧情介绍1977年的夏秋之间,在东北某农场三分场。 革委会老迟在床上辗转反侧,睡的极其不踏实。农场的路要翻修,定谁做队长是个很重要的事情。老迟立刻想到潘志友,潘志友是个北京知青,是老迟的爱将,人聪明又肯干,最重要觉悟很高。 不过最近,让老迟最省心的潘志友,偏偏做了最不省心的事情——公然和右派之女陈琼谈起恋爱来。潘志友和陈琼卿卿我我的在树丛间,突然被跳出来的巡逻队员抓住,给揪了起来。潘志友喊着:“主任……”老迟一下子醒了,他从床上坐起来,突然眼睛一亮。为什么不给陈琼个机会,让她走的远远的!对,就这么办,老迟心里踏实了,笑眯眯的又睡了。 第二天晚上,老迟正在为辖区内的沼泽地大雁洼未来的良田计划运筹帷幄,他手下的一堆知青却在百无聊赖地守候在操场上的流动电影放映机前,看着新闻纪录片——北京一场似乎与他们毫无关联的足球赛。当大家惊讶地看到邓小平出现在电影屏幕上时,顿生一些异常的兴奋,并且敏感地意识到这一幕很可能和未来有着一定的关联。 这些知青多半来自大城市,看似习惯了这种战天斗地的生活。然而实际上,改变命运的想法一直在强子(张国强)、小根宝等人看似麻木的外表下暗潮涌动。一个最关键的机会,就是获得农场的推荐去读大学——这一点恰恰使得老迟宣布的修路先遣队计划成为知青们垂涎的要点。立功、受推荐、读大学告别知青生涯,强子他们在沉默中勾画着自己的梦想,但让大家万万没想到的是,老迟最终将先遣队队长的职务给了不起眼的女知青陈琼。 强子等人很不服气,陈琼却是受宠若惊。潘志友也显得非常吃惊。陈琼算是老迟最不待见的人之一了,这样重要的任务落在她的身上,大家一时间摸不清老迟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陈琼出身“历史反革命”家庭,虽然父母离婚但对她的影响依旧是不可避免的,为此她安于知青的生涯。即使和三分场直属连连长,北京知青潘志友恋爱,她很想好好的跟潘志友过日子,但是实际上,她是极其自卑,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配不上潘志友。 不过,老迟他想到的妙招,就是让陈琼靠先遣队建功,自己顺理成章将其报送大学,让这对阶级成份差异巨大的年轻恋人劳燕分飞。潘志友珍惜与陈琼的感情,但是他更明白大学对于改变恋人命运的意义。而屡受打击,急切需要“向组织靠拢”的陈琼几乎习惯了别人操纵她的人生,在逆来顺受中等待着自己未来的走向,哪怕老迟要另外给她介绍对象,她竟也一口答应。 虽然陈琼获得了先机,但是为了得到读大学的推荐,其他知青们还在做着竞争。他们决定用扛大包的比赛方式来一决胜负,看看谁能拿到推荐表。 最后,还是他们中最弱小的小根宝赢了,因为他获得了潘志友、强子等人的强力支持,一直很自卑的小根宝也第一次收获了自信和希望。 陈琼虽然获得了一直梦想的荣誉,但是她心里依然像块石头一样压着难受。只要一想到父亲陈甫德的样子,她就生不如死,是父亲把她带到如此绝境。 而被打成历史反革命的陈甫德,为了让女儿参加高考,不顾一切禁锢,逃出生天的来到农场附近,既想立刻开始给女儿复习,又怕女儿不接受。巧的是,他遇到了强子。于是,强子成为了率先获得考试复习机会的知青。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不胫而走的消息让大家苦苦支撑的“死水”局面震动出涟漪——高考制度将于当年恢复,推荐上大学从制度上就此成为了历史。 传言、迟疑、猜测、激动……机遇的大门不再是一张薄而沉重的推荐表,而是向每个急于改变命运的知青打开了。8年积聚的清苦生涯,愤怒和痛苦,如积累的火山开始滚动起他们的岩浆。就连无心高考的潘志友和陈琼也开始不安和骚动,因为他们隐约感受到,一场社会的变革即将到来。 对此,有一个人是难以接受的,那就是老迟。这么多年的农场生涯,投入了他的青春和理想,也收获了成绩,当然,同时也收获了一种固定难移的思维模式。当那些永不安份的知青们暴露出一点点动摇他权威的苗头,他都会全力予以禁锢和制止,更何况这一次是来自外部世界的引诱和动摇,他岂能接受自己权威受到这样的挑战。 老迟依然使用一贯方式,迫使知青们了解“现状”——农场当家人还是他一个,要考试的,必须获得推荐。他当然下意识地排斥着,坚决认定那是谣言,更加严厉地管辖起自己的部下,更加主动地安排着所有人的每一道人生轨迹,更试图用全力推动大雁洼的计划和憧憬,让一切恢复到“正轨”。 但是,他很快就感到自己越来越力不从心:首先,他发现以强子为首越来越多的心思萌动的知青开始自发复习迎考,由此吸引大量精力;其次,他的权威不可避免的动摇了;最终,连他的爱将潘志友和他眼里最容易拿捏的弱者陈琼也摆脱了他的“紧箍咒”,老迟居然目睹他们双双睡到了一张床上…… 军人出身的老迟岂肯束手就擒,尽管他最终不得不接受高考制度变革的事实,但是他掌握的公章并没有过时,凭此他足以设立决定每个人命运走向的关隘!而对另一件令他操心的爱将生活问题,他则利用陈琼的“反革命”父亲陈甫德贸然赶来的秘密,对陈琼施加着压力,陈琼违心出卖父亲的表现也让老迟觉得大局在握。 然而,堵住火山的喷发可不是容易的。当目睹机遇如此接近,而老迟人为制造的困难又如此现实时,强子他们愤怒了,他们绝食抗议…… 老迟曾经无比坚持的立场最终动摇了,潘志友适当的劝诫,陈甫德对女儿无私的爱,最终唤醒了他的人性。在矛盾中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小根宝因为意外事故而死亡,也深深地触动了他,毕竟,在铁的纪律外衣下他还是一个善良的长者。在大雁洼关键的烧荒战役中,他感慨过去的一切如同烈火舔烧的野草那样永不回头了。 最终,他通过潘志友悄然打开了缺口,也在赶考的知青最需要帮助的时刻成为他们坚强的后盾,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支柱。 1977年12月10日,改变一代人命运的高考在这一天复苏,“沉睡了十一年的民族苏醒了”。孤独地坐在考场外的老迟等来了拿着填满考卷却没有上交的潘志友,想留下的终究会留下;而想离开的,无数像老迟这样的“主任”再也不会动用他们的公章设置障碍了—— 1977年三分场高考录取名单: 陈琼,北京大学数学系; 张国强(强子),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 皮奉山(老皮),上海机械学院机械制造系; 刘宾,内蒙古师范大学政教系; 李伟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 范大永,吉林大学中文系; 曾志刚,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 刘建设,上海师范学院…… DVD产品·参数配音语言:普通话 ·字幕语言:中文/英语/其它 ·碟数:1 ·屏幕比例:1.85:1 ·音频编码:普通话:数字杜比2.0/普通话:数字杜比5.1 ·格式:有字幕的 ·区域:全区 ·DVD面数:1 ·DVD层数:1 ·条形码:9787798964288 ·ISRC:CNF180901470 ·ISBN:9787798964288 ·出品公司:上海电影(集团)公司/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爱奇星悦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片长:105 分 ·出版社:广东音像出版社 ·发行公司:得金文化 ·包装:简装版 ·包装高:0.10 厘米 ·包装长度:18.39 厘米 ·包装重:40.82 克 ·包装宽度:14.40 厘米 ·介质:DVD ·色彩:彩色 ·视频编码:宽银幕 电影音乐《高考1977》片尾曲 作词:苏文 作曲:刘青 演唱:宋祖英 你的你的不期而至 你的你的不期而至 使顽强的生命有了全新的意义 你的你的如期而至 你的你的如期而至 让追梦的人们有了登月的天梯 你穿过穿过原野 你穿过穿过原野 给干涸的大地多少绿色的希冀 你掠过掠过海天 你掠过掠过海天 使澎湃的春潮变成连篇的写意 你是那样不可置信 你又是那样确定无疑 如同天雷在天际滚动 啊!高考1977! 你是那样不可置信 你又是那样确定无疑 如同春雷在天际滚动 啊!高考1977! 影片感悟在影片中,当人们得知高考恢复时,所有的人似乎都看到了希望。但是,要去参加高考的人,必须要有推荐表才可以。所有的人都在争取着推荐表。虽然,在这过程中小根宝不幸的死了。但是,老迟最终被他们所感动。支持所有的人去参加高考,而且在他们有困难的时侯,还帮助他们。虽然求学的过程是曲折的。但是最终的结局是完美的,有的人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 现在高考已经持续了30几年。有许多人通过高考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现在的我们复习时,环境是多么的好,复习的资料又是那么的齐全。然而,现在有的人复习的热情却不像以前。我们是否应该反省一下。我们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将来考上理想大学,再找到一分好的工作。如果我们现在整天的无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绩下来时,我们就会后悔莫及了。所以,我们要向影片中的人一样。不畏任何的艰险和困难,为着自己的梦想一直拼搏。 读书的目的,高考的目的,除了考上理想的大学,再找一份好的工作外,更多地,是为更远大的理想。为自己在这个世界创造能力的提升,为更有力地奋斗,为更完善的奉献,为更深刻地感悟、领悟和享受生活。为的不虚度自己的人生百年,尤其是拼搏燃烧的最美的青春岁月。达成自己能达成的最佳状态,感悟人生,无悔…… 精彩影评从一部电影的创作质量上看,《高考1977》也许算不上是一部杰作,但看完这部承载着一代人集体记忆的影片,却仍免不了让人唏嘘感叹一番。其实,这部影片可以为人们看待中国这30年的历史变迁提供了一个特定的视角,它讲述的是30年前一群农场知青经由高考获得自由与解放的故事。当年,重新开放的高考为无数人生命转折提供了巨大的历史契机,将数以十万计的年轻人从水深火热的知青生涯中拯救了出来。而30年后的今天,高考却变成了遭人诟病和不满最多的一种国家制度形式。在这30年里,高考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可以说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容易在社会不同代际之间形成文化代沟,并且也由此造成不同年龄层次观众对这部影片观影反应的截然对立。 比如,30年前经由高考改变了生活轨迹的人,今天说起高考一定不会忘掉“感恩”二字。对那一代人来说,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假如不是当年邓小平当机立断决定在三个月后恢复高考,假如不是邓小平力排众议,决定把印刷毛选五卷的纸张调拨来用于印刷高考试卷,假如不是邓小平从报考须知中删去“组织批准”这四个字,那今天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将面临一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但是,因为这个原因就可以把历史演进的动因归结到某个个人身上去吗?因为某个伟人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起过关键作用,就可以用一种夸张的英雄史观来看待历史的发展吗?固然“感恩”二字可以代表一代人对于他们那个时代的一种认知态度和价值判断。但这是一种被道德化了的历史意识,很难作为一种普遍性的历史哲学得到其他代际人群的共鸣。 从这个意义上说,影片旁白中所流露出的对伟人的感激和膜拜,那种抒情的言说方式,似乎很难被作为晚辈的观众所普遍认同。人们面对历史,任何时候,仅有激情都是不够的。历史的发展也很难用善恶、恩威这些简单的道德概念来解释。大多数情况下,看待历史还是更需要哪怕有点冷漠,却相对比较中立和稳妥的客观和理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头那一幕农场知青在广场上看露天电影,从银幕上看到邓小平复出的桥段,就远比抒情的旁白更有说服力。它用一种不动声色,又质朴内敛的影像呈现,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特别是中间忽然停电,知青用脚踏车发电继续收看《新闻简报》的段落,应该被看成是本片的一处神来之笔。它把知青内心那种期待变革的饥渴和焦灼,不露痕迹却又淋漓尽致地宣泄了出来。这才是一种真正的电影叙事。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有点名不符实。所谓《高考1977》,主要角色当然应该是参加高考的年轻人。但实际上,影片给人印象最深的却是两个父亲。一个是孙海英扮演的农场革委会主任老迟,一个是赵有亮扮演的历史反革命陈甫德。从性格和气质上说,这两个人物是截然相反的。老迟是个没文化的大老粗,他讲组织原则,讲党性,讲立场,但有点不通情理,甚至对知青有点粗暴;陈甫德是个知识分子,他充满父爱,为女儿不惜以身犯险,但却毫无组织纪律观念,甚至为了女儿高考可以私刻公章,冒充国家干部。 当然,老迟最后转变了。从一个铁石心肠的工农干部,变成了一个“肩起命运的闸门,将年轻人放到光明中去”的勇敢的父亲。看到老迟亲自开着农场拖拉机送知青赶考的场景,我脑子里最先浮现出来的就是前面这句鲁迅曾经讲过的话。影片开始,思想僵化的老迟像是飘浮在历史天空中毫无生命气息的一粒尘埃,而到影片最后,他终于向着人性的光辉敞开了胸怀。相比之下,陈甫德的形象就显得苍白了许多,这个肩负着历史十字架,却极富自我牺牲的父亲形,以一种虎头蛇尾的方式,在影片的结尾不知所终。对此我曾不无遗憾地说,这个人物的结局,不应该是一串欲言又止的省略号,而应该是一记铿锵有力、斩钉截铁的惊叹号。 与这两个父亲息息相关的,是那两枚公章,这是影片中最发人深省的影像符号。第一枚公章,是永远别在老迟裤腰上的农场革委会的公章。它是组织与权力的象征。在那个年代,一切个人命运都取决于这枚公章,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穿衣吃饭,每一个与活着相关的细节都必须盖上相当于组织认可的公章。离开了公章,一个人就如同被剥夺了生的权利。于是,老迟因为拥有公章而成为一个侧身于权力巅峰的人,对于农场知青来说,他不是别的什么,而是掌握知青生杀大权的上帝。 而陈甫德这样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历史反革命,竟然毫无顾忌地用私刻公章的方式,向组织和权威发起了挑战。在当年,这极可能为他带来杀身之祸。但为了向女儿赎罪,为了她的前途,他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也许这是出于陈甫德的一种道德自信:当所有人都对他另眼相看的时候,他却一如既往地坚信自己的清白。于是,他私刻公章就不再是一种作奸犯科的下三烂,而成为一种为亲情自我牺牲的伟大的父爱。 与两枚公章相映成趣的是农场中那个整天哇啦哇啦叫唤的大喇叭和高高在上的了望塔。高音喇叭也是一个组织权威的象征,是中国集权时代话语霸权的独特符号。从大喇叭里传出的是组织权威的声音,它可以随时随地昂首阔步地闯入每个人的私人生活。只要喇叭一响,所有个人空间立刻四分五裂,每个人的自我意识也会在组织强大的声浪中土崩瓦解。 了望塔也以另一种方式喻示着组织的无所不在,它高高在上,以一种上帝的视线,将每个人的生活一览无余。对知青而言,大喇叭和了望塔是某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圣物,而对老迟来讲,却是他行使权力、塑造威严的权杖,他可以在麦克风前为所欲为,用自己的声音笼罩着整个农场。影片就是从这样一种角度,揭示出那个年代个人与体制的紧张而又微妙关系。 与两个父亲比较起来。影片对知青群像的刻画又要显得更薄弱一些。但是即便如此,在这个知青群像里仍有一个最后死于非命的小根宝,带给人一种深刻的触动。小根宝这个人物代表那一代知青中一种最为绝望的生存状态。他们从小学就开始抛开书本闹革命,与真正的老三届相比,他们的青春完全被政治动荡耗费殆尽,一俟高考恢复,命运的大门洞开之际,他们忽然发现,自己根本走不动了。机会来了,可他们却无力抓住。最后只能用死于非命让自己与那个黑暗的时代一起永远地沉沦下去。 与小根 宝的悲剧相比,主人公潘友志身上则更为集中地体现了一种理想主义情怀。事实上在当年的知青当中,像潘志友这样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一度都追求完美的人格,为了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前途。但是历史却跟这群热血青年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当社会现实面对突如其来的历史性转折的时候,他过去许下的诺言立刻就变得毫无意义。 这个时候,是继续坚守自己的承诺,还是顺应历史的大潮而改变自己的人生方向?这个两难问题是他们在那样一个历史关头所遭遇的最为严峻的挑战。留下还是离开?是遵守自己对老迟的承诺,还是以毁约为代价来换取自己更好的人生前程?在影片中,他最终选择了留在农场。对于这种选择,也许有人觉得他不太识时务,也许有人觉得他是在逆潮流而动。可是,他毕竟坚守了自己的信仰,饯行了自己的承诺。你尽可以说他是一个荒唐时代的牺牲品,但至少与今天大量擅长见风使舵的聪明人相比,他们那一代人的心理要更为健康许多。 潘志友大概是一个争议性的人物。今天许多人未必能理解他的选择。我想这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形。毕竟时过境迁之后,不是所有的牺牲都能得到后人公正的评价。中国一向是一个对时间与速度有着高度迷恋感的国度。中国这30年的发展变化,基本相当于其他国家100年的发展。这造成了中国人一种十分特殊的时间观念,也使得中国老百姓成了这世上最擅长遗忘的一群人。早就忘了,许许多多不堪回首的往事;早就忘了,许许多多为了信仰而付出的牺牲……。 穿帮镜头阿三骑车去告诉同学们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注意他脖上挂收音机的绳,比较短。紧接着的镜头,这条绳却变长了很多。 高考前一夜,陈琼(周显欣饰)睡不着去找潘志友(王学兵饰)聊天,天空挂着一轮弯月。1977年12月10日,农历是十月三十,那么高考前夜就是农历廿九,这个时候是看不到月亮的。 送大家去火车站的路上,拖拉机坏了,潘志友(王学兵饰)号召大家跑着去,他穿的是一件黑色外套。可是跑到半路,他的黑外套却变成了蓝色的。 相关图书作 者:任仲伦 主编 出 版 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3-1 版 次:1 页 数:201 字 数:185000 印刷时间:2009-3-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I S B N:9787532626984 包 装:平装 编辑推荐特殊岁月里的激情燃烧,时代转折中的人性复苏。 一代人的记忆,镌刻在历史的天幕上,一代人的情感,浸润在磨砺的雪地里。让知青梦寻,让考生震撼,让当代人泪洒的史诗电影! 1977年12月高考制度的恢复是“总设计师”邓小平书就的大手笔,也为日后中国社会的变革埋下重要的伏笔。 本故事立足于东北某农场三分场一堆来自北京和上海的知青,他们中有被分场革委会主任(老迟)看好的接班人(北京知青潘志友),更多的则是不堪农场生活,苦苦期待改变 “知识青年”命运的青年人(上海知青强子、陈琼、小根宝等)。在那个意义非凡的年份的夏秋之际,邓小平的复出,高考制度的变革让几乎在苦中作乐的环境中日益麻木的他们看到了希望…… 内容简介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这成为祖国再次崛起的起点,成为社会变革的前夜,也成为一代代优秀儿女成长与成熟的起跑线。 中国高考的恢复,凝聚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领袖们的重要决策,也是顺应时代的重要变革。这本《高考1977》在这样风云变幻的历史天空下,以潘志友等那群渴望改变命运并执着奋斗的知青们为群像,真实、朴素且深刻,富有情感地展示了曾经的历史与历史中的人物命运。它传承着上海电影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传统,洋溢着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 图书目录序:被历史记忆的1977 感恩是一种责任 导演手记江 演员表 主创人员名单 引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尾声 演员手记 附录一:恢复高考大事记 附录二: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摘录) 附录三:一九七七年各省市高考试题摘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