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高建平 |
释义 | 高建平, 1955年3月生于江苏扬州。瑞典乌普萨拉(Uppsala)大学美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扬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文学理论研究室主任;国际美学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esthetics)秘书长;中华美学学会外国美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学者高建平简介高建平,1955年3月生于江苏扬州。高建平先生早年毕业于扬州大学中文系,先后获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和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美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副所长、文学理论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国际美学协会秘书长;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兼外国美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外文论学会秘书长。著有(《中国艺术中的表现性动作--从书法到绘画》、《画境探幽-中国绘画的精神结构》、《全球化与中国艺术》、《全球与地方:比较视野下的美学与文化》等论著多部,并翻译杰克·斯佩克特(Jack Specter)的《艺术与精神分析》、 彼得·比格尔(Peter Burger)《先锋派理论》、比厄斯利[美]《西方美学简史》、杜威《艺术即经验》;主持多种译丛的翻译和编辑工作,并在《文学评论》、《哲学研究》、《文艺研究》、《国际美学年刊》等刊物发表中英文论文一百多篇。 著作与论文著作 1. 《画境探幽——中国绘画的精神结构》,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95年版,中文,300页。该书主要讨论中国古代绘画的美学与社会学方面的一些问题。 2. The Expressive Act in Chinese Art: From Calligraphy to Art (《中国艺术中的表现性动作—从书法到绘画》),英文,共230页。由瑞典斯德哥摩Almqvist & Wiksell International 出版社1996年出版。该书被列为《牛津美学百科全书》“中国艺术理论”类参考书目。在国外有多篇书评。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英国美学杂志》和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毕来德在荷兰汉学杂志《通报》上发表的书评。 3.《全球化与中国艺术》,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共310页。 4.《全球与地方:比较视野下的美学与艺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共332页。 翻译 1. 杰克·斯佩克特(Jack Specter)《艺术与精神分析》,北京: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256页。2006年改用原名《弗洛伊德的美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修订出版。309页。 2. 彼得·比格尔(Peter Burger)《先锋派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200页。2005年重印。 3. 杜威《艺术即经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400页。2007年重印。 4. 门罗·比厄斯利《西方美学简史》(原名Aesthetics: From Ancient Greece to the Present),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初,402页。2007年10月增补再版,448页。 主编和编辑的学术书籍和刊物 1. 主编《美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中英文对照美学论文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685页(与王柯平合作主编)。 2. 主持跨国多语种大型文化研究类刊物《印迹》的翻译和编辑工作,已出版第1辑(共369页,2002年)和第2辑(331页,2004年),第3辑(330页,2007年),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与汪晖等人合作主编)。 3. 主编”新世纪美学译丛”,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已经出版4本,分别是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彭锋译,2002年出版,埃伦·迪萨纳亚克《审美的人》,户晓辉译,2004年版,诺埃尔·卡罗尔《超越美学》,李媛媛译,2006年版,马里奥·佩尔尼奥拉《仪式思维》,吕捷译,2006年。其他各本正在编辑中。(与周宪合作主编。) 4. 参与主编”美学·设计·艺术教育丛书”,已经出版四批,第五批正在编辑中,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与滕守尧、王柯平合作)。 5. 参与主编《美学》,已出一辑,第二辑正在编辑中,由南京出版社出版(与滕守尧、王柯平合作)。 6. 参与主编《外国美学》,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与汝信等人合作,担任执行主编)。 7. 《唐宋名篇》,参与编写,分别由刘扬忠和董乃斌主编,共编写其中43篇,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 8. 参与主编Filozofski vestnik (《哲学研究》)斯洛文尼亚文版2006年第1期的上的“中国美学专栏,共在其中发表5篇有关中国美学的文章。 9. 主编《国际美学年刊》(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Aesthetics)2007年总第11卷《多元文化对话》(Aesthetics and the Dialogues among Cultures)。 10. 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和中华美学学会、中外文论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东方文化》2008年第1期中的“美学与多元文化研究”专栏。 11. 担任国际英文网上杂志《当代美学》(Contemporary Aesthetics)编委。 12. 担任《国际汉学》(International Sinology)杂志编委。 中文论文和文章: 1. “以类相动——《乐记》初探”,《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2. “‘美’字探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3.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精英主义倾向”,纽约《知识分子》1994年第9卷第1期。 4. “书写性审美原则及其对绘画的改造”,《学人》1994年,第5期。 5. “中国绘画像什么?”《读书》1996年第11期。 6. “艺术与人的动作痕迹”,《学术思想评论》1998年第4期。 7. “‘汉学’杂谈”,《国际汉学》第五期。《他乡有夫子——汉学研究导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转载。 8. “关于‘本体论’的本体性说明”,《文学评论》1998年第1期。 9. “艺术研究呼唤比较的视野”,《文艺研究》1998年第2期。 10. “朱光潜与当代西方”心理距离”说探析”,文洁华主编《朱光潜与当代中国美学》,香港中华书局1998年。 11. “新时期文艺学二十年学术讨论会综述”,《文艺研究》1998年第5期。 12. “文化生产的地方特色与全球化”,1999年”亚欧文化产业和文化发展国际会议”发言,收入文化部所编的该会论文集。 13. “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讯》1999年7月,《文艺报》2000年3月。 14. “仿造的根源”,《读书》1999年11期。 15. “对话与文艺学的发展”,《文艺争鸣》2000年第1期 16. “美学之死与美学的复活”,《东方文化》2000年第1期。 17. “市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产业”,刘玉珠、金一伟编《WTO与中国文化产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 18. “帕尔梅墓前的沉思”,《读书》1999年第5期。 19. “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讯》1999年7月,《文艺报》2000年3月。 20. “谈谈网上文艺学沙龙”,《中外文化与文论》第6辑。 21. “鲁迅:从网上评选说开去”,《收获》2000年第1期。 22. “诺贝尔奖不是文学法庭”,《文化月刊》2000年第4期。 23. “看鲁纳石碑”,《读书》2001年第2期。 24. “‘心理距离’研究纲要”,《学人》第15辑,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25. “世纪之交的中国文艺学”,《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26. “20世纪西方美学主潮”,《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27. “论文学艺术评价的文化性与国际性”,《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主义与学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双年论文选2005—2006》选载。 28. “寻找美学的线条”,《哲学门》,北京大学哲学系编2002年。 29. “‘书画同源’之源”,《中国学术》商务印书馆2002年。 30. “什么样的印迹?”《读书》2002年第11期。 31. “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下建构中国美学”,中文笔谈,《哲学研究》2003年第2期。 32. “实用与桥梁­——访理查德·舒斯特曼”,学术访谈,《哲学动态》2003年第9期。 33. “文学理论建构的思想资源”,中文论文,《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7期。 34. “全球化与中国美学”,《民族文艺研究》2004年1月。《高校文科文摘》摘要,《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4年第4期转载。 35. “现代文艺学几个关键词的翻译与接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第9期转载。(1万8千字)。《人文新视野》第二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9月转载。 36. “科学与人文关系辨析”,《扬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1万1千字),清华美院《科学与艺术》丛刊转载。 37. “从一根线的美谈起”,《2003中国最佳讲座》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2003年中国美学学院讲座稿。 38. “西方思想对20世纪中国美学与文学理论的影响”,载《全球化与中国文论》一书,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4年。 39. 《从棋理看画理》,《审美文化丛刊》2004年第3期。 40. “经验与实践:兼论杜威美学和美学中的实践观”,《民族艺术研究》200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5年第3期转载。 41. “席勒与‘自由的游戏’”,〈(中华美学学会通讯》2005年第1期。 42. “文学与图像的共生”,《文学评论》2005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6年第3期转载。 43. “非空间的赛伯空间与文化多样性”,《学术月刊》2006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6年第7期转载,《新华文摘》2006年第9期摘要转载。 44. “文学理论的边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4月27日。 45. “全球化与中华文明的选择”,《民族文艺研究》2006年第1期。《医学美学讲演录》(商务印书馆2006年)转载。 46. “西方美学”、“接受美学”、“艺术”,《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辞条,刊载于中国传媒大学编《美学前沿》征求意见。 47. “‘描写之辨’与从‘描’到‘写’”,《美学》2006年第1辑,南京出版社2006年。收入《北大—耶鲁比较文学学术论坛:比较视野中的传统与现代》孙康宜孟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48. “从自然王国走向艺术王国——读杜威美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第5期。《高校社科文摘》摘要转载。 49. “建构现代形态的中国美学”,学术访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1月9日。 50. “席勒的审美乌托邦及其现代批判”,《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51. “‘和谐美’思想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美学的选择”,《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1月30日。2006年12月2日《人民网》转载,《人民政协报》2007年3月12日摘要转载。 52. “多化多样性与中国美学的建构”,《人民政协报》2007年1月29日。 53. 《从文明的美容院到文明本身——杜威美学述评》,《意象》2007年第一辑,叶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中国哲学年鉴》2007年摘要转载。 54. 《文化多样性与中国美学的建构》,上海《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第8期转载、《新华文摘》2007年第9期摘要转载。 55. 《中外交流中的美学寻求》(学术访谈)《文学教育》2007年第2期。 56. 《美学与艺术向日常生活的回归》,《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20期全文转载。 57. 《美学在文化间架起桥梁》,《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8月21日。 58. 《从国际美学大会到中国当代艺术》,《美术焦点》2007年9月,《文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12期。 59. 《没有理论,现代艺术就没有生命力》,《中国文化报》2007年9月9日。 60. 《中国美学三十年:从1977到2006》,《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4期全文转载。 61. 《论文学艺术历史书写中的双向互动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1月29日“学术专刊·专论”,刊登摘要。 62. 《从获得性语汇的差别看中西绘画不同的根源》,《东方丛刊》2008年第1期。 63. 《从国际美学大会到中国当代艺术》,《文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12期; 64. 《美育与社会改造》,《郑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65. 《“美学”的起源》,《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 第10期。 66. 《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美学的命运》,《北方论丛》2009年第3期。 英文和其它语言论文和文章 1.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for ‘Beauty’”(“美字意义的起源”),Filozophi vestnik(《哲学研究》斯洛文尼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2001年第2期。 2. “Signifcance of Analogy-Drawing Between Go and Painting”(“以棋喻画的意义”), Journal of The Faculty of Letters,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Aesthetics),(《东京大学人文学刊(美学专号)》东京大学人文学院编)2000年总第25期。 3. “ ‘Aesthetic Craze’ in China-Its Cause and Significance”(“中国美学热的原因及其影响”), Dialogue and Universalism (《对话与普遍主义》波兰华沙大学普遍主义研究中心编)1997年第3, 4合期(第13次世界美学大会专集)。 4. “The Reclusive Spirit in Ancient Chinese Painting”(”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隐逸精神”), The Stockholm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斯德哥尔摩东亚研究杂志》斯德哥尔摩大学东方语言与文化学院编)1995年第6卷。 5. “Man, Society and Art: An Analysis of On Music” (“人、社会与艺术:《乐记》分析”), The Stockholm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斯德哥尔摩东亚研究杂志》)1993年第4卷。 6. “To Begin with A Beautiful Line…”(“从一根线的美谈起……”),Annals for Aesthetics《希腊美学年刊》第43卷。该文被译成西班牙文,在智利大学的刊物Teoria del Arte 第12期上发表。 7. “Chinese Aesthetic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全球化与中国美学”),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Aesthetics (《国际美学年刊》) 第8期上发表。 8. “A Century of Chinese Aesthetics”(“20世纪中国美学”), 该文章被译成斯洛文尼亚文,在Pilozofski vestnik(《哲学研究》)2006年第1期上发表。同时,由高建平主编,在这期上发表了5篇译成斯洛文尼亚语的中国美学论文。 9. “What is Chinese Aesthetics?” (“什么是中国美学?”)2002年10月在“美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发表于《美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一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10. “Chinese Aesthetics in the Past Two Decades”(“二十年来的中国美学”),发表于 Acta Orientalia Vilnensia (《维尔纽斯东方研究学刊》),维尔纽斯大学主编,2002年第2卷。 11. “The Stories of Four Words” (《四个美学关键词的翻译和接受》),Filozofski vestnik (《哲学通报》,斯洛文尼亚哲学研究所主办)2007年第2辑。 1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riting and Painting in Ancient China,” in 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Aesthetics:Aesthetics and Dialogues among Cultures, Volume 11, 2007. 13. 《当代中国美学与艺术》(学术访谈),《Delo》(斯洛文尼亚报纸)2008年2月2日。 高建平研究员发表严正声明高建平郑重声明 发现在网上流传两篇韩小龙和高建平合写的文章,其中一篇是: 《〈红楼梦〉与〈飘〉生命美学比较研究》,原发表于《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11卷6期。 另一篇是: 《孤独与伤心之旅——〈十八春〉与〈简·爱〉美学风格比较研究》,原发表于《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 我没有参与这两篇文章的写作。不但在此文发表前,而且直至现在也没有读过这两篇文章。 希望这位我并不熟悉的韩小龙先生以后发表文章时自己单独署名即可,不要擅自署上我的名字。也希望相关杂志能在发表文章时与作者联系核实,以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高建平 2008年4月24日 浙江海洋学院教授高建平,浙江海洋学院社会科学部教授。 长期以来从事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对德育教育和人文精神研究方面已发表过多篇论文。2007年承担省社科联课题《中国传统礼仪的现代人文读本》;舟山市社科联重点研究课题《舟山区域文化建设与城市人文精神构建的研究》;2008年发表论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人文精神的提升》、《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城市人文精神和城市文化建设》;2008年出版专著《高校德育工作辩证论》。近两年来,主要进行海洋文化及海洋观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工作,2010年7月《国民海洋观教育研究》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重点课题;《浅析大众传媒在提高国民海洋意识上的载体作用》论文于2010年8月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上发表;正在参编《国民海洋观教育》书稿编撰工作(20多万字的),已基本形成初稿,拟2011中旬年出版。 兴业银行董事长 高建平个人简介高建平,男,福建安溪人,1959年7月生,1976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学学历,高级经济师。现任中共福建省委委员,兴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历任兴业银行办公室副总经理,兴业银行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办事处主任,兴业银行办公室总经理,兴业银行上海分行筹建组组长,兴业银行副行长兼上海分行行长,兴业银行副行长(主持工作),兴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行长。曾获得2008中国银行业年度人物”称号。 高建平敢为天下先,勇于探索创新。高建平将蹒跚起步于福建一隅的兴业银行发展成为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佼佼者。20年的披荆斩棘、风雨兼程,从最初的跨区域经营,到2000年以来的全国化发展,再到近年来的行名变更、引进战略投资者、公开上市,兴业银行在高建平的运筹帷幄下,在中国内地金融业界刮起了一股“兴业飓风”。 兴业银行简介兴业银行成立于1988年8月,是经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的首批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总行设在福建省福州市,2007年2月5日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601166),注册资本50亿元。 兴业银行主要经营范围包括: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代理发行股票以外的有价证券;买卖、代理买卖股票以外的有价证券;资产托管业务;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结汇、售汇业务;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财务顾问、资信调查、咨询、见证业务;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开业二十二年来,兴业银行始终坚持与客户“同发展、共成长”和“服务源自真诚”的经营理念,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截至2009年末,兴业银行资产总额为13321.62亿元,股东权益为595.97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为0.54%。全年累计实现税后利润132.82亿元。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2009年7月发布的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兴业银行按总资产排名列第108位,按一级资本排名117位。 根据美国《福布斯》发布的2009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排名,兴业银行综合排名第389位,在307家上榜的全球银行中排名第62位。 目前,兴业银行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天津、沈阳、郑州、济南、重庆、武汉、成都、西安、福州、厦门、太原、昆明、长沙、宁波、温州、义乌、台州、东莞、佛山、无锡、南昌、合肥、乌鲁木齐、大连、青岛、南宁、哈尔滨、石家庄、呼和浩特等全国主要城市设立了45家分行、504家分支机构;在上海、北京设有资金营运中心、信用卡中心、零售银行管理总部、资产托管部、银行合作服务中心、大型客户业务部、投资银行部、期货金融部、可持续金融中心等总行经营性机构,建立了网上银行“在线兴业”、电话银行“95561”和手机银行“无线兴业”,与全球1000多家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 截至2009年末,兴业银行前十大股东依次为:福建省财政厅、恒生银行有限公司、新政泰达投资有限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烟草海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福建省龙岩市财政局、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西水创业股份有限公司、广发聚丰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十八年兴业路(据2007年相关报道)变身全国性银行 “小企业发展靠机遇,中企业发展靠制度,大企业发展靠文化。”在高建平眼中,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文化,兴业银行才得以实现“省内银行--区域银行--全国性银行--上市银行”的四级跳跃,除上市之外,其中要属从区域性银行变身为全国性银行最为不易。 高建平更愿意用“更名之战”来形容这一变身行动。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决定恢复和组建一批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兴业银行于1988年8月在福州成立,是继交通、中信、招商、深发展之后成立的第五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但与交通、中信等定位为“全国性银行”不同,福建兴业、深圳发展、广东发展等银行一开始被界定为地方性银行,这致使兴业银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了地地道道的“福建省内银行”。 在成立后14年之间,兴业银行已经历了两个高速发展期,基本完成了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布局:一次是1991年-1994年间,主要在福建省内发展,银行的总资产、存款、贷款年均增长都在50%以上;另一次是2000年-2002年间,几项业务的年均增长速度也都在50%以上。 在他一手策划下,2000年兴业银行正式确定了建设全国性现代化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并开始酝酿更名。 2002年6月,兴业银行股东大会正式通过更名提案,7月正式上报人总行,12月底获得人总行批准,2003年1月8日国家工商总局核准工商登记变更,从3月3日起兴业银行在全国各地的机构开始正式启用新名称。 “长达10年,我们一直为名所困,当时我们全国性布局已经基本成形,此次更名可谓实至名归,为兴业银行的日后快速发展铺平了道路。”高建平直言不讳,正是基于此次行动,兴业银行才得以顺利地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进而启动整个上市计划。 2004年4月,兴业银行引入了恒生银行、国际金融公司TetradVenturesPteLtd作为战略投资者,交易价格为2.7元/股,是当时每股净资产1.5元的1.8倍;共认购9.99亿股,占当时该行股权比例的24.98%。 在高建平的思路中,对入资银行有十分严格的选择标准,出发点是引进优势互补的战略合作伙伴,当时恒生承诺,在国内除兴业银行外,将不再与第三家合作,之后,恒生给兴业银行提供了很多有效的支持,无论是短期效果还是长期效果都非常好。 事实也证明,对于兴业银行来说,通过寻找战略合作伙伴,来实现业务的国际化与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是一条上好的捷径。更重要的是,引资成功之后,兴业银行的股权结构更加合理,既相对集中又适度分散,进一步提高了决策效率。目前,包括第一大股东福建省财政厅在内的多家股东都希望增持兴业银行,对此高建平表示,为避免IPO变成定向发行,兴业银行决定原有股东都不增持,但不反对股东到二级市场上去购买股票。因此,对于兴业银行会被外资控股的担心自然也是多余的。 上海第一步 兴业银行走出福建的第一步,也是高建平领衔实施的。 1996年,当时兴业银行开始寻求跨省经营。当行里决定组建上海分行时,高建平自动请缨,任筹备组组长。 初到素有国内金融中心之称的上海,前有工、农、中、建等实力雄厚的国有商业银行,后有交行、浦发行等扎根于当的股份制银行,而当时的兴业一切都得从零开始。提及这段往事,高建平明显有些激动,“期间经历了许多大的变化,其中的酸甜苦辣、生动故事数也数不完”。 高建平回忆起开业那天的情形。陆陆续续有些储户办理业务,其中,有一位精明利落、略显干瘦具有典型上海特征的上海老者,存一笔数额不大的钱。他说,他就是想试试这家银行与上海的那些银行有什么不同,是不是会因为新开张,给客户一些优惠。 令高建平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这位老者又来到了行里,用上海话说,“我老婆骂我是神经病,把家里的钱都存到福建去了。”无论工作人员怎么解释,这位老者还是硬要把所有的钱取走。最后高建平自己也亲自上阵做解释,但这位老者的态度十分坚决,经手柜员只能为他办理销户手续。 这件事,高建平至今仍感慨万千,“当时的兴业银行,品牌与影响力都相当有限,客户有这种反应很正常,不怪他们,相反这激发我们,要在短时间内打开在上海的知名度,进而走向全国。” 在高建平的带领下,兴业银行上海分行当年就取得了非凡的业绩,为该行走向其他地区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之后几年,兴业银行迈向全国的脚步一发不可收,并于2000年正式制定了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纵深发展、向北方沿海地区延伸、向中西部渗透、衔接境内外的总体思路。兴业银行先后设立了深圳、长沙、北京、杭州、广州、南京、宁波、重庆、济南、武汉、沈阳等11家分行和80多家经济中心城市支行,筹建成都分行、天津分行;开创性地以“按市场原则并购城市信用社”的方式设立了温州支行、义乌支行、台州支行;2002年又率先向人总行提出设立台北代表处的申请。 “在走出福建初期,当时的兴业银行常常被认为是福建一家不起眼的私有小银行,不可信也不可靠,因此,我们只能靠实力说话,慢慢消除人们心中的地方商业银行定位。”高建平说。 转投银行业 现年48岁的高建平,在金融圈内口碑极佳,很多人认为他是中国少有的银行家,而他却从不以此自居,“虽然我从业26年,不过是个银行管理者,从不敢自称是银行家。” 高建平毕业于上海一所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就职于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他希望做一些比较实在的工作,恰好当时听说正在组建兴业银行,二话没说就报了名,从此与银行结缘整整18年。 兴业银行的一般办事人员———办公室副总经理———分行长———副行长———董事长兼行长———董事长,从这一连串的职务中,不难发现,他几乎经历了银行的所有业务管理岗位。 一向行事严谨,不显山、不露水的高建平,此前几乎从不接受媒体采访,但他今后可能要面临一个转变,作为股份公司的当家人,他必须高调地面对来自外资以及国内其他对手的竞争。 对此,高建平自有清醒的认识。他说,上市之后兴业银行将着力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将业务整合成3个板块,未来5年机构(公司、同业)业务的收入、资产比重逐步降低到50%;零售业务(信用卡等)提高到20%-30%,资金业务保持在20%以上。在询价结果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兴业银行募集资金需求情况、银行业的发展前景、银行业上市公司估值水平、市场认购意愿等确定。 与此同时,兴业银行将把此次公开上市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补充本行资本金,提高本行资本充足率和风险承受能力。同时,将根据实际需要将这部分资金用于分支机构拓展、电子化建设、购建固定资产、资金营运等方面,以此为实现本行发展目标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保障作用。 提及兴业银行的竞争对手,高建平表示,挑战不是来自其他银行和外资银行,而是自身。他一贯认可一点,即不怕别人竞争,关键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科技进步与对策》杂志副主编高建平,男,1964年12月生,198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学士学位,副研究员,《科技进步与对策》杂志副主编。 近三年发表的文章及著述: 《科技期刊的市场竞争博弈》,《编辑学报》(2004年第五期);《科技期刊产业集群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4年第 三期); 《基于市场环境的科技期刊整合力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7年第四期); 《科技期刊的市场竞争博弈》,《人大复印资料?出版科学》(2 005年第一期)。 《现代信息资源建设导论》(执笔10万字) 《现代信息传播》(执笔5万字) 《高校后勤管理学》(执笔10万字) 《知识管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促进》(执笔15万字) 近三年主持或参与的课题: 《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的创新促进》(执笔); 《粤鄂两地产学研合作模式与绩效比较研究》(主持); 《科技园区中介组织服务体系创新研究》(主要参与者); 《武汉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研究》(报告总定稿人); 《武汉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若干政策研究》(执笔); 《湖北省传统产业集群高端化及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研究》(主持);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策略选择》(主持,2007年课题,已立项); 《汉阳中国医药物流港发展规划预研》(执笔)。 在已完成的项目中,《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的创新促进》获得湖北省情报成果一奖,并被湖北省列入重大科技成果。同时,作为专家组主要成员,参与了《中共武汉市委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研究起草工作。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高建平,男,1953年出生,硕士生学历,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现任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兼任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及第二军医大学南京临床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硕士。中华医学会江苏省泌尿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南京市泌尿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全军泌尿外科专业组委员,南京军区泌尿外科学术专业组组长。《中华男科学》、《医学研究生学报》及《江苏医药》杂志编委。主持开展了体外冲击波碎石、各种内窥镜手术、尿流动力学检测、肾移植及肠代膀胱手术等工作,对泌尿系肿瘤、结石、肾上腺疾病及泌尿生殖先天性畸形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曾发表论文40余篇,参编专著7部,获军队科技进步奖3次。 技术专长: 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的诊治; 泌尿系结石的微创治疗; 泌尿生殖系肿瘤的综合治疗; 泌尿系腹腔镜手术治疗; 泌尿系统先天性畸形的治疗。 著名专家门诊: 周二全天、周四全天 高建平:邯郸市国土资源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男,1962年7月出生,籍贯永年,汉族,中共党员,1982年8月参加工作,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班结业。 简历: 1980.06-1982.06 辽宁省本溪钢铁学校矿山测量专业学生; 1982.08-1984.08 峰峰矿务局牛儿庄矿技术科技术员; 1984.08-1991.04 邯郸市人大常委会城建工委科员(期间:1985.09-1987.07在河北电大党政管理干部基础专修科函授学习); 1991.04-1993.07 邯郸市人大常委会城建工委副主任科员; 1993.07-1996.10 邯郸市土地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期间:1995.07-1998.06在河北师大土地管理专业函授学习); 1996.10-2000.10 邯郸市土地管理局办公室主任; 2000.10-2002.05 邯郸市土地管理局助理调研员(期间:1998.07-2000.12在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区域经济专业学习); 2002.05-2006.04 邯郸市国土资源局助理调研员; 2006.04-2006.12 邯郸市国土资源局纪委书记、党委委员; 2006.12至今 邯郸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党委委员。 临夏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高建平,男,汉族,生于1962年10月,康乐县人,中共党员,在职大专学历,1983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临夏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1983.08—1985.03在康乐县虎关乡工作; 1985.03—1991.03在康乐县委办公室工作,任副主任; 1991.03—1995.06在康乐县民政局工作,任副局长; 1995.06—1998.04在康乐县物资公司工作,任经理; 1998.04—2001.12在康乐县委办公室工作,任主任(期间:1998.07—2000.07甘农大果树专业大专班学习;西北师大MBA国际工商管理研究生,2000年毕业); 2001.12—2002.02在康乐县委工作,任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2002.02—2005.01在和政县委工作,任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兼公安局局长(期间: 2003.07—2003.12省委组织部办公室挂职锻炼,任副主任); 2005.01—2009.08在永靖县政府工作,任县委常委、副县长; 2009.08—2010.09在州中医院工作,任院长; 2010.09—2011.09在州委工作,任副秘书长、办公室副主任、州接待办主任; 2011.09至现在,任临夏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