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高贯斗
释义

高贯斗(1886年-1953年),深州市北护驾庄人。十几岁时父亲去世,因饥寒所迫,母亲带三弟改嫁,二弟出继,只剩下贯斗一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后到平山县一家笼箩作坊做工。民国9年(1920年)回到故乡。结婚后定居于束鹿县枣营村,曾被选为枣营村工会主席。

民国32年(1943年)春,高贯斗带全家回到大护驾庄,并当选为村生产委员。大护驾庄是个大而穷的村庄,每亩收成不过8斗,70%的户常年吃高粱掺糠菜。这时抗日政府号召农民互助生产,高贯斗便带头组织了一个3户的拨工组。过麦时,组里的活很快做完了,又去帮助别人干活,挣了125公斤麦子。翌年,高贯斗加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生产的劲头更足了。 6月,他运用说评词的方式宣传互助合作的好处,动员37户成立起11个互助组。冬天,利用县联社分配村里织土布的机会宣传鼓动,使农副业结合的互助组发展到54个,包括340户。民国34年,高贯斗参加了冀中区生产会议,汲取了各地的生产经验和新的生产方法。回村后,他组织起老农生产技术研究组指导生产。并于次年领导全村成立起60个拨工组,消灭了所有荒地,夏苗长势良好。不料夏季一场大水,将全村57顷地淹了将近一半;高贯斗急得大病一场。但他没有悲观,带领群众想尽办法排水种麦。冬季,他积极组织起合作社、弹轧组、木工组、运销组、熬硝组、编筐组、纺线组、织布组、豆腐坊、香油坊等,500多人投人生产,就连刚被清算斗争的几个地主也主动找高贯斗要求参加互助合作。民国36年,高贯斗改进记工方法,实行男女同工同酬,改按天计工为按件包工,提高了生产效率。村里在北平、天津、保定、石家庄等地谋生的乡亲得知家乡人人有饭吃,有活做,纷纷携眷回乡参加生产,使全村农业互助组发展到96个,还有6个合作社和许多副业互助组。3年间,全村共向夕卜村买地1231亩,增加牲畜61头。

土改以后,村里有些群众把消灭封建土地制度误解为“斗富”,生产不安心。高贯斗遂热情宣传政府“保护私有财产,奖励发家致富”的政策,打消了人们的顾虑。1950年5月23日,高贯斗花143公斤麦子买了2.2亩地,在村里产生很大影响,全村发家致富的劲头更加高涨。大护驾庄过去没有种棉花的习惯,这年种了1100亩。为使棉花增产,他培训68个老农学会管理棉花的技术,再通过老农技术员去指导别人。6月23日,高贯斗给毛泽东主席写信,汇报了农民贯彻政策、积极生产、发家致富的大好形势。这封信全文刊登于6月29日的《河北日报》上。9月,高贯斗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荣获劳动互助模范称号。

1951年4月,高贯斗响应人民政府多种棉花的号召,代表他直接领导的7个互助组向山西省全国劳动模范李J顷达互助组应战,保证按条件种足种好棉花。这年春天大旱,高贯斗率领全村96个互助组,组织80多辆拉水车奋战5天,点种棉花700亩。5月,棉花生了蚜虫、红蜘蛛,人们有麻痹思想,治虫不积极。高贯斗积极进行灭虫宣传,苦心研究治虫方法,先用省劳模大会奖励的2000公斤鱼藤粉和两架喷雾器做实验,增强了群众的治虫信心,而后凑钱买了30架喷雾器,经过40天努力,1600多亩棉田普遍除治两遍至5遍,消灭了害虫。6月,棉花普遍锄了6遍,他领导的7个互助组锄了8遍。每亩棉花增施追肥50公斤。结果,全村棉花亩产籽棉85公斤,比原计划多收10公斤。高贯斗领导的7个互助组亩产籽棉106公斤,超过应战条件6公斤。

几年中,高贯斗领导的老农生产技术组在大搞科学实验、改进生产技术方面取得优异成绩。他们把1.15尺宽的耧改为1.35尺,节省了五分之一的人力,每亩还能多收二至三斗粮食。他们还研究出改造碱地的办法:一是秋后把地耕成沟,冬天能刮来很多沙土;二是在碱地里铺一层沙土;三是种抗碱的北瓜、棉花、扫帚等作物。由此改造碱地1800亩,亩产量由3斗提高到1石以上。他们还创造了棉麦间作、除草、浇水等许多科学方法。

高贯斗为掀起生产竞赛热潮,在村里开展“八比运动”,用表扬模范、树立旗帜的办法推动生产,使全村700多个妇女、100多个懒汉都参加了生产。因为村里生产多是他组织的,分红时人们都要求分给他大份,但每次他都坚决拒绝。在高贯斗领导下,大护驾庄变成了丰衣足食的富裕村。

高贯斗常感胃部不适,但一直坚持工作。1952年,省领导得知他患有癌症后,立即安排他到保定治疗。1953年8月23日,高贯斗病逝,终年67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9:4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