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高德胜 |
释义 | 高德胜(1910~1975) 曾用名高云山。山东平原人。全国先进生产者。7岁随父到德州当小工。1 929年10月入济南兵工厂学徒。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厂西迁,先后在西安、重庆兵工厂做工。1944年到徐州修械所当落料工。后失业,到地主家当雇工。1948年济南解放后,在济南工业局五厂参加工作,10月后调入三厂(今山东化工厂前身)当冲床工。195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改进雷管加中帽头道落料,使机器转数由每分钟180转提高到270转,日产量由4万个提高为8.2万个。又研制了加强帽自动冲眼机,提高生产效率4倍,同时改进操作工艺,避免了工伤事故的发生。1955年,在增产节约劳动竞赛中,两次加快机车车轮转 速,使机车效率提高11?25%。1953~1956连续4年被评为济南工业劳动模范。1956年被评为国家重工业部先进生产者,同年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 1975年12月病逝。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1969年生,河南信阳人。200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2003年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以德育学为主要研究方向,从现代德育的困境出发,初步建构“生活德育”的理论体系,并将这一理论运用到德育课程与教材改革、学校生活细节和时代生活,尤其是关于道德教育时代遭遇的研究,开拓了道德教育研究的新领域,开阔了道德教育研究的眼界,形成了“生活德育”的研究特色。先后在《新华文摘》、《教育研究》、《The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一级权威期刊论文12篇,二级权威期刊论文7篇。出版《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生活德育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道德教育的20个细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等专著4部。参与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研发与修订,主编的初中《思想品德》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出版社)在全国较大范围内选用。 主持多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等课题,著作曾获江苏省第五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入选教育部2008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