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高淳话
释义

高淳话指南京高淳所使用的地方方言。高淳话被称为“古韵方言活化石”,具有独特的价值。高淳话虽属吴方言区,但是和苏州、无锡、常州等地的吴方言有着显著的差别。

分布

高淳虽近四通八达的江南首府南京城,但地理位置却相当封闭,交通亦不及苏常,受到历代北方移民及官话语音的冲击很小,因而比其他一般吴方言地区更好地保留了中古吴音和古代中原雅音。

有人将高淳话归属吴语-宣州片-太高小片,但实际上片内不同的方言之间仍然有着非常大的不同。

虽然直到1990年代初的时候高淳还是江苏全省惟一没有过境公路的县,但是现在高淳话依然受到普通话侵袭的威胁。高淳县政府正在申请高淳话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

高淳话的特点

人类之间的交流主要依靠文字和语言,而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点,高淳话作为吴方言中的一个分支,也有它的特点。首先是高淳话发音中几乎没有鼻韵母an,凡是以an做韵母的字,在高淳话中都变调了。如丸、完,高淳话却读成“五”;万岁的万、吃饭的饭读成“别”;判断的判、叛徒的叛读成“铺”,这也是吴方言的特点之一。另外,声母r在高淳话里几乎没有,有的读成n,如人家读成“宁”家,染坊读成“泥”坊;有的读成s,如人民读成“森”民,儒家读成“俗”家等。这些现象在吴方言中也存在,如苏州话也说“宁”家;锡剧《双推磨》里唱词“叔叔真是热(nie)心人(ning)”。

还有,高淳话中许多姓氏也与吴方言一样,辨音不准,如赵与曹、吴与胡、王与黄、孙与申、张与章等。因此,高淳人报自己的姓,多半要说明字形,如走肖赵、曲头曹、口天吴、古月胡、三横王,草头黄等以示区分。

数字中的三,高淳话是“谢”,不仅没有韵味,连声母也变了,这个读音成了高淳话的特征,“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凭这个“三”的读音,就能分辨出此人是否是土生土长的高淳人。

现代古汉语

高淳话中保留的古音很多,最突出的例子就是阿房宫的房,高淳话读“旁”,与古汉语读法一样。再如:家(jia),古汉语里声母是g,高淳话就读ga。同样,现代普通话里声母为j的字,高淳话仍读g,如解放读成“该”放,介绍读成盖绍。

许多唐诗如用现代普通话朗诵没有韵感,而用高淳话读句句押韵。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淳话人读ning,与邻(lin)合韵。再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高淳话斜读(xia),家读ga,听起来就朗朗上口。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高淳话里的回读wei,就更合辙押韵了,用现代普通话来读,就达不到唐诗的意境。

使用词汇独特

高淳话的难懂,不仅表现在语音上,而且在使用词汇方面也很独特。如《周礼》:“宾客之车则抗皮”的“抗”,是藏的意思,高淳话说把东西藏起来叫“抗起来”,用的就是这个古意。再如“秀”,高淳话喊姓张、姓李的“张秀”、“李秀”,称男性老师也叫“秀秀”,这是对人的尊称,这与古语中称有才华者为“秀”是一脉相传的,有时也有对迂腐读书人的揶揄。

高淳话中一些词语带有文言性质,如人死了叫“过背”,就源于古汉语,西晋李密《陈情表》中“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就是明证。

关于高淳话的一点相关注解

承上所述,高淳区域内语言有着不同划分,基本上分为圩乡话和山乡话(圩乡话也称水乡话),其中圩乡话多分布在高淳县西部地区,山乡话分布在高淳县东部地区。圩乡话与山乡话都属于吴语,但也有区内划分区别。圩乡话属于西区吴语中的宣州吴语,而山乡话则是属于北区吴语的太湖片毗陵小片吴语。高淳县的淳溪镇、阳江镇、砖墙镇、固城镇居民基本上操持圩乡话,古柏镇、漆桥镇、桠溪镇(含2005年合并的原定埠镇)、东坝镇的下坝地区居民操持山乡话。

圩乡话区域大同小异,山乡话则有很大差异,桠溪话、定埠话内部有分歧,但通话无障碍。以下举出一些常用语的各区域说法:

普通话字 圩乡话 山乡桠溪话 山乡定埠话

去 ke kei ci

玩 耍耍 千千 白相

叔叔 伯伯 哇哇 呜哦呜哦(音 连读)

PS:定埠话里面,tian\\tou mian\\mei 发音一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8: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