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肛门周围痈疽
释义

基本概述

肛门直肠周围发生的急慢性化脓性病变,称为肛门周围痈疽。本病中医文献又有便痈、脏毒、肛门痈、肛内痈、盘肛痈、悬痈、坐马痈,跨马痈等名称。由于发病部位深浅不同,一般称浅者为痈,深者为疽,统称为肛门周围痈疽。相当于西医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肛门周围痈疽发病特征

1、不分男女老幼,均可发生本病。以20~50岁青壮年发病最多,男多于女。

2、发病前往往有内痔、肛裂,或肺结核、麻疹等病史。

3、肛门周围痈疽主要表现为肛门周围疼痛肿胀,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脓肿不易消退,溃后每多成为肛瘘。

①肛门周围皮下脓肿:发生于肛门周围的皮下组织,局部红肿热痛,脓成则按之波动感,而全身症状不明显。

②坐骨直肠窝脓肿:位于肛门与坐骨结节之间。初期只感肛门部不适或微痛,逐渐伴有发热、畏寒、头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随后局部症状加重,肛门有灼痛或跳痛,在排便、咳嗽、行走时疼痛加剧,甚则坐卧不安。肛门指诊,患侧丰满,有明显压痛和波动感。

③骨盆直肠间隙脓肿:位于提肛肌以上,腹膜以下,位置深隐。局部症状不明显,有时仅有直肠下坠感,但全身症状明显。肛门指诊,可触到患侧直肠壁处有浸润变硬,压痛、隆起及皮动感。

④直肠后间隙脓肿:症状与骨盆间隙脓肿相同,直肠内有明显的坠胀感,骶尾部可产生钝痛,并可放射至下肢。在尾骨与肛门之间有明显深部压痛。肛门指诊,直肠后方肠壁处有触痛、隆起和波动感。

肛门周围痈疽总由湿热下注所致。锛病位有深浅,证候分虚实。一般位深者,全身症状重而局部症状较轻;位浅者,局部症状较明显而全身症状较轻。实证多因过食醇酒厚味,湿热不化而成;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成脓较快,溃后脓出黄浊稠厚臭秽。虚证多因肺、脾、肾三阴亏损,湿辨证论治毒乘虚下注所致;局部漫肿平塌,皮肤暗红或不红,疼痛较轻,成脓较慢,溃后脓出清淡不臭。治疗以清热化湿解毒为基本原则。

肛门周围痈疽的预防

(1)注意肛门部清洁卫生,防止便秘。

(2)积极治疗痢疾、肠炎、痔疮、肛裂、肛门湿疹等疾病,以防染毒形成痈疽。如肛门直肠有坠胀疼痛等不适,应即时检查,及早治疗。

(3)深部痈疽应保持引流通畅,纱条填塞不宜过紧,并常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过氧化氢溶液冲洗伤口,以防止发生破伤风。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7:3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