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赣州
释义

赣州是江西省第二大城市,常称为赣南地区,赣州东接福建三明和龙岩,南至西南临广东梅州、河源和韶关,西靠湖南郴州,北连江西吉安、抚州,处于东南沿海地区向中部内地延伸的过渡地带,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赣州是世界重要的钨产地,有“世界钨都”之称。赣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中部最佳投资城市,粤商最佳投资城市,浙商最佳投资城市,深港企业最佳投资城市,中部六省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中文名称:赣州

外文名称:Ganzhou

别名:虔城、宋城

行政区类别:地级市

所属地区:中国江西

下辖地区:章贡区等2区,瑞金等2市15县

政府驻地:章贡区

电话区号:0797

邮政区码:341000

地理位置:江西南部

面积:3.94万平方公里

人口:890万(2010年)

方言:赣州话,客家话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著名景点:通天岩,八境台,郁孤台

机场:赣州黄金机场

火车站:赣州火车站,赣州东站

车牌代码:赣B

市树:榕树

市花:金边瑞香

著名高校: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学院

城市概况

简介

赣州是全国面积较大的地级市之一,也是江西省人口最多、区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赣南中心城市,赣州瑞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赣州市同时为江西南部地区区域的中心城市,赣粤闽湘四省通衢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框架已经形成,以土地出让主导的城市建设风生水起。地产、稀土、脐橙三大产业成为赣州崛起新的增长点。

赣州先后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部最佳投资城市、江西省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赣州具有2200多年的历史,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赣州素有有江南宋城客家摇篮共和国摇篮红色故都世界钨都世界橙乡稀土王国千里赣江第一城生态王国等美誉。被誉为适宜居住的城市。

赣州境内主要有三条江河,一条章江,一条贡江,一条赣江,章、贡两江在赣州老城区的北端汇合成为赣江。赣江作为江西的母亲河,从江西南部的赣州出发,由南向北纵贯江西全省,江西省的简称“赣”字由此而来,作为“千里赣江第一城”的赣州也因这两江汇合而得名。

新规划,新赣州

2003年,赣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战略,提出了把赣州中心城区建设成为赣闽粤湘四省边际区域性现代化中心“特大城市”(人口100万以上)的目标,计划用20——25年左右的时间,把赣州中心城区建设成为人口200-300万,建成区面积200-300平方公里的大城市。赣州市于2004年投入2500万元对城市规划进行国际招标。2005年,一个集国内外规划设计专家智慧的,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城市规划方案正式出台。新规划,拉开了“新赣州,大赣州”建设的序幕。2009年,赣州又被正式纳入国家级的海西发展支援区,该市响亮提出,努力把赣州建设成为海西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江西融入海西经济区的示范城市、内地入闽台的重要交通枢纽,赣州还是泛珠三角区域的重点城市,加快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稀土磁性材料及永磁电机生产基地、钨硬质合金及刀钻具生产基地、国内知名的氟盐化工等工业生产基地。

赣州——现代化山水新城:

章江、贡江汇合成赣江,赣州正处于两江汇合处,是三面环水,一面环山的城市,环境相当优越。

为建设现代化山水新城,赣州市委、市政府投入巨资编制了《三江六岸城市设计》方案,以期打造一幅现代化山水新城。

章江新区——赣州未来的CBD:

根据新城市规划,赣州城区将分成六大片区(河套老城区、章江新区、开发区片区、水东片区、峰山片区、赣南大道片区)。其中,章江新区是赣州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区,将规划建设成为集行政、商务、文化、博览、居住等多功能高档综合区,成为新赣州的行政、文化、体育、娱乐、商业、金融、贸易和居住中心,成为赣州未来的CBD(中央商务区)。

经济人口

中国社科院发布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报告中,赣州市跻身“过去5年竞争力稳步提升的10个城市”光荣榜,且位列第三。

全市经济

2010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GDP)首超千亿元,达1119.47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增速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创1996年以来新高。

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28.3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8.9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3%、16%;2010年全市财政支出238.52亿元,增长1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6亿元,增长18.5%。全年实际利用外资8.80亿美元,增长6.02%,实际引进内资230.75亿元,增长10.2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00元,增9.0%,农民人均纯收入3870元,增长8.4%。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达233.15亿元,同比增长22.3%。至2009年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129.46亿元,比年初增加242.55亿元,同比多增85.91亿元,增速为27.35%;各项贷款余额为637.51亿元。

比年初增加211.07亿元,同比多增117.63亿元,增速为49.50%。金融方面除工农中建四大行外,招商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南昌银行、赣州银座村镇银行、江西省农村信用社等已经进驻。赣州银行是赣州唯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江西第三大城商行,现已在中心城区、开发区及其所辖的18个县市开设了40多个分支行,还跨区域开设了厦门分行、南昌分行、新余分行、宜春分行、萍乡分行、吉安分行、樟树支行、高安支行等众多分支行。此外,赣州矿业银行也在筹建之中。

赣州主要经济指标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是GDP全国百强城市。《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显示,赣州GDP从10亿元到400亿元花了30年时间,从400亿元到800亿元只花了4年时间;财政收入从1亿元到30亿元花了34年时间,从30亿元到100亿元只花了5年时间。

人口与面积

全市户籍总人口897万(2010年),其中常住人口830万,约占江西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土地面积3.94万平方公里,约占江西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目前,中心城区人口69.26万,建成区面积71.2平方公里。2030年中心城区规划人口200-300万,建成区面积200-300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置南野县,隶九江郡,为赣南建置之始。三国·吴嘉禾五年(236),置庐陵南部都尉,治雩都。

晋太康三年(282),改置南康郡,治雩都。永和五年(349),郡治从雩都迁至赣县(章、贡两水间,今章贡区)。

隋开皇九年(589),改南康郡为虔州。唐朝虔州治赣县,在今赣州市区,而不是今天的赣县。

宋淳化元年(990),以虔州原辖南康、大庾、上犹3县另置南安军,治大庾。绍兴二十三年(1153),改虔州为赣州。

明明吴二年(1365,元至正二十五年),赣州、南安两路改为府。

民国元年(1912)废府,县直隶于省。三年(1914)设赣南道。十五年(1926),废赣南道,县直隶于省。

1949年7月,成立赣州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8月析赣州镇设赣州市。1949年9月成立宁都(瑞金)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2年8月,撤销宁都分区。1954年5月,成立赣南行政公署。1964年5月成立赣州专区。1971年1月改称赣州地区。

1999年7月,撤销赣州地区设立赣州市,原县级赣州市改设章贡区。

气候环境

赣州市地处中亚热带南缘,属亚热带丘陵山区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冬夏季风盛行,春夏降水集中,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酷暑和严寒流时间短,无霜期长等气候特征。

2009年度全市年平均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日照正常。冬季气温偏高且变幅较大,降水特少,光照充足;春季回暖早,无“春分”寒和“清明”寒;夏季高温持续、台风纷扰、暴雨严重。7月3日本市遭受了一场历史罕见的暴雨、局部特大暴雨袭击,其范围广,强度大,致灾重,为建国以来有气象记录最严重;秋季高温少雨,秋旱明显。根据各气象要素和气候灾害情况综合评价,2009年度气候属“一般”年景。

水文特征

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是以暴雨洪水为主要自然灾害的地区。每年4~9月为汛期,5~6月为洪水的多发季节,早汛和秋汛也是有发生。2009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329.2毫米,与多年平均值(1580.2毫米)比较减少15.9%。年径流量194.46亿立方米,全市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衡,汛期(4~9月)实测径流量为138.48亿立方米,占年径流量的71.2%,非汛期径流量为55.98亿立方米,占全年径流量的28.8%

交通运输

航空

按4C级规划建设的赣州黄金机场现为赣南第一大机场(4C级),2010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0万人次,预计2011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万人次。

赣州黄金机场能满足波音757、空客A320等机型起降,目前已开通飞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武汉、厦门、南昌、海口、福州、成都、南宁、贵阳等地的航线(重庆暂时停航),每周通航130多个航班。赣州还被列为支线航空发展试点城市,引进航空公司地级市基地。

铁路

已建成的京九铁路复线、赣龙铁路,正在建设的赣韶铁路、时速200KM/h赣龙铁路复线,鹰瑞铁路构成了全市四通八达的铁路网络。赣州站(二等站)现已开行至大同、苏州、泉州、南昌、龙岩、井冈山等地的始发列车,通达全国各大中城市。

公路

公路运输已基本形成以市区为中心,105、323、319、206国道为骨架通达四面八方的公路网络,目前已初步建成快速交通骨架网:赣粤高速、蓉厦高速、赣韶高速、鹰瑞高速、瑞赣高速、赣大高速、石吉高速等。

水运

位于赣江源头的赣州港是江西六大港口之一。

城市道路交通

贯穿赣州中心城区的主干道

红旗大道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为双向十车道,全长5054.4米,自东而西横贯赣州老城区,是赣州市的一条形象大道,被评为“江西省园林路”,以其颇具特色的绿化闻名。

全省最长的城市交通主干道

赣南大道全长35.25公里,总投资30.05亿元,连接赣县梅林镇、赣州老城区、章江新区、赣州开发区、南康市区,其中新建跨江大桥3座(章江大桥、贡江大桥、新世纪大桥),新建互通式立交桥4处(赣县起点立交、赣新路立交、跨红旗大道立交和复兴大道立交),预计2011年底竣工通车。

公共交通

赣州市区有近50条公交线路,483辆公交车,站点遍布市区主要街道及周边县/镇,主要枢纽站点包括火车站广场、南门广场和公交枢纽中心,市区公交采用自动投币,票价一元(县/镇除外)。另市区有出租车公司13家,运营着700多辆出租车,市区出租车一律打表计费,起步价5元/2公里,2公里后1.6元/公里。

快速公交

赣州公交公司现已开通快速公交k1k2k3“环城快线”、k6“机场快线”4条快速公交线路,为江西唯一开通快速公交的城市,全程票价一元。k1k2“快速公交”线路贯穿赣州中心城区东西、南北两条主线,夏秋季运营延长两小时,冬春季延长半小时,发班密度为高峰期每8分钟一班,平峰期每15分钟一班。K3起点站公交枢纽中心经章江大桥、章江北大道、八境路、八一四大道、章江大桥再返回公交枢纽中心,发车时间5-8分钟。K6起点站火车站经八一四大道、文明大道、杨公路、迎宾大道、赣州黄金机场,在沿路返回。发车时间10-15分钟。这四条“快速公交”的开辟使中心城区公交线路呈现4个区域均衡分布相结合的线网格局。

城市轨道交通

为从根本上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加快推进赣州城市建设,早日确立赣南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地位,2010年初,由市城乡规划建设局与赣州城市开发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启动编制的《赣州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经专家评审原则通过。该规划涵括了赣州中心城区、赣县县城和南康市城区等120平方公里范围,规划坚持“符合主客流方向,缓解中心城区交通供需矛盾,注重引导土地发展”的原则,通过“点、线、面”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研究,结合赣州都市区和中心城区的城市空间结构,确定了赣州市“网格式”的轨道交通线网。该规划的通过,既为赣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做好长远规划,又为轨道交通建设用地控制提供规划依据。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已纳入《赣州市2010—2012年重大项目滚动计划》。2011年,完成线网规划和建设规划、立项;2012年,完成第一条轻轨工程可研报告等前期工作。2010年,已完成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赣州地铁1号线、2号线规划图(见右图册)

赣州城市轻轨路线走势图(见右图册)

行政区划

赣州下辖1个行政区、2个管辖区、2个县级市、15个县:章贡区、章江新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康市、瑞金市、赣县、信丰县、大余县、上犹县、崇义县、安远县、龙南县、定南县、全南县、兴国县、宁都县、于都县、会昌县、寻乌县、石城县。

章贡区是赣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赣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总面积411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41.2平方公里;现辖5个镇、3个乡和4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近60万,中心城区人口51.26万;境内四周环山,章江、贡江流经境内中部汇合为赣江,被誉为“千里赣江第一城”。

章江新区位于河套老城区南部,是赣州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区,将规划建设成为集行政、商务、文化、博览、居住等多功能高档综合区,成为新赣州的行政、文化、体育、娱乐、商业、金融、贸易和居住中心,成为赣州CBD(中央商务区)。

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赣州市中心城区的西南部,于2010年3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现辖4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辖区总面积21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万。区内设有国家级赣州出口加工区、赣州香港工业园、赣州综合物流园区、国家钨和稀土新材料科技兴贸创新基地。

赣县(梅林区)位于赣州市中部, 赣江上游,辖8镇16乡、315个行政村,土地面积2993平方公里,总人口 61万,其中非农业人口8.3万。

南康市位于赣州市西南部,东临章贡区,因“地接岭南,人安物阜”而得名。古称“南野”,又名“南安”,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置县。总面积1800多平方公里,下辖19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近80万人,其中城区面积23.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25.1万。1995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瑞金市位于赣州市东部,赣州第2大城市,赣江东源贡水上游。东界福建省长汀县,南邻会昌县,西连于都县,北接宁都县,东北毗石城县,为赣、闽、粤三省通衡。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置县,1994年5月18日撤县设市。现有12个乡、7个建制镇,269个村民委员会、10个居民委员会,城市人口26万。

龙南县位于江西省最南端,南毗邻广东和平、连平县,是江西的南大门。现有国土总面积1640.55平方公里,总人口31万,辖7乡9镇1场。县境处于中纬度偏南地区,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8.9℃,温暖多雨,气候宜人。

全南县地处赣州市最西南端,总面积1520平方公里,人口20万。与信丰县、龙南县接壤,毗邻广东翁源、连平、始兴、南雄四县市。

定南县位于江西南部边陲,东邻安远、寻乌,南接广东龙川。和平,西连龙南,北靠信丰,现辖7个镇、151个行政村;总人口21万,总面积1318.7平方公里,其中县城建成区面积7.5平方千米,县城人口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16.4%;其中耕地12.72万亩。

上犹县位于赣州市西部。东邻南康,南连崇义,西接湖南桂东,北毗遂川。全县总面积1545平方公里,辖4镇、14乡,180个行政村, 总人口27.6万。

崇义县位于赣州市西部,章江源头,东邻南康市,南接大余县和广东仁化县,西毗湖南汝城、桂东两县,北与上犹县交界,现辖18个乡镇,154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总人口19.3万,总面积2206平方公里,是个“九分山,半分田,半分水面、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农业县。

大余县古称南安,位于赣州市西南部,赣、粤、湘三省交汇处,居章水西源,庾岭北麓。因有大庾岭而得县名。全境东西长127.5公里,南北宽25公里,总面积1367.63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143个行政村,86000户,总人口29万。

信丰县地处赣州市南部偏西,居贡水支流桃江中游。东邻安远,南靠龙南、定南、全南,西连广东南雄,西北接大余,北界南康、赣县,距南昌495公里,距赣州78公里,距广州376公里。全县辖16个乡镇,269个行政村。总人口70万余人,其中非农人口16万。总面积2878平方公里。

安远县位于江西省南部,赣州市东南部,地处长江水系赣江上游和珠江水系东江源起源地,东界会昌县,东南接寻乌县,西南邻定南县,西连信丰县,北接于都县与赣县。全县总面积2374.59平方千米,总人口35万人,以汉族为主。全县辖8个镇、10个乡,共有11个居委会、151个行政村。

会昌县位于赣州市东部,武夷山余脉西,南岭余脉北端。会昌县域境内东西56公里,南北长85公里,总面积2722.18平方公里,低丘陵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0%, 全县山、水、田、园、路概括为“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有耕地面积313855亩。人口41万人,下辖22个乡(镇)。

寻乌县地处赣州市东南端,居赣、闽、粤三省交界处,东邻福建武平县、广东平远县,南接广东兴宁市、龙川县,西毗安远县、定南县,北连会昌县。有中国脐橙之乡和中国蜜桔之乡的美誉。位于三标乡的亚髻柏山是东江源头之一。现有人口 29万,下辖19个乡镇,222个行政村。

于都县地处赣州市中部,东邻瑞金市,南连会昌县和安远县,西接赣县,北毗兴国县和宁都县。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全县有18个乡、9个镇,402个行政村、27个居委会,总人口101万。1934年10月16日,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中国工农红军一、三、五、八、九方面军,从于都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于都河渡口成为长征第一渡。

兴国县地处赣州市北部,下辖34个乡、镇、场,371个行政村,总人口接近80万人(80万为2011年数据)。总面积3215 平方公里,其中山地336万亩, 耕地47.4万亩。是全国三大将军县之一,有将军56人。

宁都县位于赣州市东北部,东邻石城、广昌,南接瑞金、于都,西连兴国、永丰,北毗乐安、宜黄、南丰。面积4053平方公里,居赣州市第一,江西省第三。现辖12镇12乡,行政村347个。总人口72万,居赣州市第三,其中农业人口60万,城镇人口12万。

石城县位于赣州市东北部,与福建省宁化县、长汀县接壤,毗邻本省瑞金市、宁都县和广昌县。总面积1581.53平方公里。总人口30.2万人。全县辖5个镇、5个乡,13个居委会、131个行政村。气候地理

概述

赣州又称赣南,是江西土地面积最大的城市,约占江西总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赣州处于武夷山脉、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的交汇地带,属亚热带的南缘,呈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热充足,生长季长,冷暖变化显著,降水丰沛但分配不均等特点。既具有发展大农业的优越条件,又存在旱、涝、低温等对农业生产不利的气候因素。

四季气候特征

春季:

阴雨连绵灾害。3-5月,冷暖气流在赣南频繁交汇,天气变化无常,时冷时热,阴雨常现。一旦冷暖气流对抗剧烈,雷雨大风、冰雹、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均可发生。据资料统计,3-5月全市平均雨日为55天,总降雨量为628毫米。大风、冰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为40站次。雨日、暴雨之多,灾害天气频率之大,皆为全年各季之冠,此外,在春播期还经常出现连续低温阴雨,危害早稻播种育秧。

夏季:

先涝后旱少酷暑。初夏全市正处于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气流中,水汽充足,一遇到冷空气,降雨大且易集中。6月全市平均雨量为254.3毫米,最多的1968年6月高达534.2毫米,是全年月雨量之冠。该月平均暴雨17站次,是全市最易发生洪涝灾害的主汛期。盛夏7—8月,中部盆地白天最高气温一般都在36℃以上,但早晚气温一般均在30℃以下,虽然白天较炎热,但少酷暑。

秋季:

风和日丽天气爽。10-11月中旬约一周时间,常受北方南下的高压控制,大气层结稳定,天气晴好。月平均雨日只有6-8天,月平均气温14-21℃,月平均相对湿度70-80%,是全年阴雨日数最少、温和气爽最宜人的季节。

冬季:

冷而不寒少雨雪。赣南纬度较低,北面有高山阻拦冷空气直驱南下,入冬较迟,冻害较轻;又常受北方干冷空气团控制,少有云雨形成。白天太阳照射,气温较高;晚上辐射冷却,气温可降至零下,形成霜冰浇冻。受强寒潮袭击时,可产生固体降水或冰凌天气,但机率很小,平均每年降雪日数只有1-2天。

地形:

赣州地处南岭、武夷山、诸广三大山脉交接地区,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3%。

农业:

赣州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以发展橙、柚为主市位处于中亚热带南缘,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柑桔生产的自然条件被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综考队认为在全国堪称得天独厚,赣南适宜建为全国的柑桔商品生产基地。赣州是江西省的一个农业大区和经济作物主产区,现已建成为全国的重点林区和全省的糖业、烟叶、桔等生产基地,国家有关部门曾命名本市“江西南大门”的龙南县为中国重稀土之乡,中国客家围屋第一县、信丰县为脐橙之乡、南康市为中国甜柚之乡、安远县为中国九龙蜜柚之乡、寻乌县为中国蜜桔之乡、大余县为中国瑞香之乡;石城县为中国白莲之乡、崇义县为中国毛竹之乡、赣县为中国板鸭之乡、会昌县为中国肉兔之乡,兴国县为中国灰鹅和油茶之乡,长征第一渡于都,红色故都瑞金。

自然国土资源:

全市总面积3.94万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9.29万公顷,有林面积271.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4.2%。2004年,全市农用地有3606969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75753.45公顷,园地79776.23公顷,林地3017359.5公顷,牧草地751.92公顷,其他农用地133328.02公顷;建设用地有145085.98公顷,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15846.29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1204.65公顷,水利用地18035.01公顷;未利用地179659.05公顷;全市有耕地后备资源面积31908公顷。除林地高于全国人均占有数外,其余均低于全国人均占有量。

水资源:

境内大小河流1270条,河流面积14.49万公顷,总长度为16626.6千米,河流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42千米。多年年均水资源量为335.7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3900立方米,略大于全省人均量,比全国人均2300立方米高出70%。赣州市基本属富水区。在水资源中,地表水资源为327.5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可动量为79.13亿立方米,占河川总流量的24.46%。境内温泉53处,除章贡区、赣县、南康外,其余15县(市)均有分布,以寻乌最多,达14处。水温最高79℃的1处,最低21~23℃的3处,出水量最大的为崇义县分水坳温泉50升/秒,其次为安远县虎岗温泉24.89升/秒。温泉水已有一部分开发用来养鱼、育秧、养殖、洗涤、旅游等。

森林资源:

赣州是中国商品林基地和重点开发的林区之一。植物区系具有种类繁多,成分复杂,起源古老等特点。保留了大量的第三纪植物区系,是古老植物种属的"避难所",是东亚植物区系的发源地之一,还是中国特有植物珍贵树种较多的地区。西南部的九连山,是中国中亚热带南缘东端自然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地段,保存了一些野生动植物的活化石和珍贵树种。境内林区约有乔、灌木树种1500多种:其中乔木约500种、灌木约650种、竹类约30种。属于乡土树种的有1000余种,外地引进树种有100余种。按树种分类,用材树种有杉树、樟树、楠木等400余种;经济树种为木本粮油、芳香油、栲胶类树种如板栗、油茶、黑荆树、乌桕、南酸枣等200余种,药用类有银杏、八角、杜仲、枸杞、何首乌等190余种;庭院、四旁绿化树种有水杉、柳杉、雪松、苏铁等100余种。中国特有、珍贵、稀有而濒危的重点保护树种有70余种,其中一级保护树种有观光木、钟萼木、伞花木、香果树、福建柏等5种,二级保护树种有银杏、江南油杉、罗汉松等25种,三级保护树种有油杉、华南玉叶松、南方红豆杉等40种。有森林活立木蓄积7900万立方米,疏林地蓄积3万立方米,散生木蓄积130万立方米,四旁树蓄积64万立方米,毛竹2.10亿株,森林覆盖率为74.20%。

野生动物资源:

境内野生动物有短尾猴、大灵猫、云豹、华南虎、穿山甲等兽类55种;鸟类有喜鹊、家燕、山斑鸠、白鹇、翠鸟等189种;爬行类56种;资源昆虫类,经济价值大的主要有紫胶虫、白蜡虫、五倍子等3种,天敌昆虫类131种,害虫类242种。其中控制捕猎种类有小麂、黄鼬、豹猫等;严禁捕猎种类有水獭、金猫、狐、猕猴、穿山甲;濒临灭绝种类有华南虎、云豹、金钱豹、水鹿、黄腹角雉、白鹇、平胸龟、大鲵、棘胸蛙、蝾螈等。

矿藏资源:

赣州是全国重点有色金属基地之一,素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之美誉。已发现矿产62种,其中有色金属10种(钨、锡、钼、铋、铜、铅、锌、锑、镍、钴),稀有金属10种(铌、钽、稀土、锂、铍、锆、铪、鉫、铯、钪),贵重金属4种(金、银、铂、钯),黑色金属4种(铁、锰、钛、钒)、放射性金属2种(铀、钍),非金属25种(盐、萤石、滑石、透闪石、硅石、高岭土、粘土、瓷土、澎润土、水品、石墨、石棉、石膏、芝硝、重晶石、云母、冰洲石、钾长石、硫、磷、砷、碘、大理岩、石灰岩及白云岩),燃料5种(煤、石..焰、泥炭、油页岩、石油)。以上矿产中经勘查探明有工业储量的为钨、锡、稀土、铌、钽、铍、钼、铋、锂、鉫、锆、铪、钪、铜、锌、铁、钛、煤、岩盐、莹石、硫、白云岩、石灰岩等20余种。全市有大小矿床80余处,矿点1060余处,矿化点80余处。全市保有矿产储量的潜在经济价值达3000多亿元。境内发现的砷钇矿、黄钇钽矿为中国首次发现的矿物。

新闻媒体

赣州电视台

赣州电视台始创于1984年6月,1988年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正式开播,随后开通了台内到江西707台的微波线路,告别了靠交通工具送新闻节目上山播出的艰难历程。2002年,无线、有线台两台合并。经过27年的艰苦创业,赣州电视台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广大电视观众的关心支持下,坚持改革创新、宣传创优、工作创特、经营创收,从一个十几人的小台,发展到现在拥有4个频道(赣州新闻综合频道、赣州经济民生频道、赣州科教农业频道、赣州中心城区频道)、一 个专业网站(时空赣州网),一个少儿艺术团、两个产业公司(赣州市金牛影视传媒发展有限公司、赣州市电视台影视发展公司) 并代管赣州市音像管理站和赣州市影视制作中心,涉足多领域、全面发展的现代型媒体。

赣州人民广播电台

赣州人民广播电台是拥有发射机构的国有广播电台,成立于1994年1月28日,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赣江源大道中段。赣州人民广播电台拥有赣州新闻广播(FM93.7)、赣州音乐广播(FM94.5)、赣州交通广播(FM99.2)、赣州故事广播(FM98.4)四套定位明确、特色鲜明、能满足不同听众需求的专业广播,一个能实现全球在线收听、信息互动的赣州广播网。拥有一支既经验丰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记者、编辑、节目主持人队伍,新闻宣传水平和节目拥有全省领先的采、编、播数字化设备。

赣州人民广播电台按照建设与赣粤闽湘四省通衢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广播大台目标,2010年9月26日,一个新的专业化、类型化广播频率——赣州人民广播电台梅林之声故事广播(FM98.4)在赣州市黄金广场举行盛大开播庆典,标志着赣州人民广播电台成为全省设区市最大的电台,一个广播大台的目标基本形成。赣州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覆盖赣州市辖全境和广东、福建、湖南等邻省及抚州、吉安等市的部分地区,拥有收听用户1000万人,使得赣州人民广播电台成为全国覆盖面积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地(市)级电台之一。

赣南日报报业集团

赣南日报报业集团为中共赣州市委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中共赣州市委机关报——《赣南日报》及其子报、网站、杂志的编辑、出版、印刷、发行工作。

《赣南日报》创刊于1949年8月17日。多年来,赣南日报报业集团积极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宣传市委、市政府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决策,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报道全市及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军事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宣传报道全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持稳定、促进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推动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发展;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为全市各条战线的建设者提供新信息、新经验,热情讴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先进人物,促进全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2010年以来,赣南日报报业集团大力推进报业内部综合改革,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媒体传播能力、公信力和影响力大为增强,为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集团实施多品牌的发展战略,形成了《赣南日报》、《赣州晚报》、《新农民周刊》、中国赣州网、《新赣州》杂志“三报一网一刊”的格局。目前,集团下设赣南日报(含新农民周刊)、赣州晚报、中国(客家)赣州网三个媒体单位和赣南日报经营有限公司、赣州晚报经营有限公司、中国赣州网经营有限公司、发行投递有限公司、出版印务有限公司五个子公司,各媒体单位和子公司均设有内部机构。

高等院校

赣州是高教名城,教育发达,拥有众多著名高等院校、大专院校,拥有在校大学生十多万名,数量居全省第二,仅次于省会南昌,赣州大学城已有多所高等院校设立新校区。

本科院校:

江西理工大学

赣南师范学院

赣南医学院

独立院校(三本):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

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

高职、大专院校: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风景名胜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赣州市内的章贡区为赣州市政府所在地,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章贡区集中了众多宋代和民国时期文化景点,主要有保存完整的赣州宋代古城墙、巍然壮观的八境台、郁然孤峙的郁孤台、完整壮观的文庙、艺术宝库通天岩、蒋经国旧居等。全市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有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保存着一大批历史古迹。

全市主要风景名胜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赣州;

【国家AAAA级旅游区】:通天岩风景名胜区;

【国家AAAA级旅游区】:宝葫芦农庄;

【国家AAAA级风景区】:崇义阳岭国家森林公园;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苏维埃革命遗址群、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通天岩石窟、赣州古城墙、龙南客家围屋;

【国家森林公园8个】:章贡区峰山、宁都翠微峰、安远三百山、大余梅关——丫山、崇义阳岭、上犹五指峰、上犹陡水湖、龙南九连山;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南九连山;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安远三百山;

【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崇义阳岭、崇义齐云山、石城赣江源、东江源头寻乌桠髻钵山;

【省级风景名胜区8处】:赣州通天岩、宁都翠微峰、瑞金罗汉岩、大余梅关古驿道、上犹陡水湖、崇义聂都溶洞、会昌汉仙岩、龙南小武当山;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大圣寺塔、慈云塔、玉虹塔、七里镇窑遗址、赣州文庙、大宝光塔、罗田岩摩崖石刻、水头步蟾坊、中共赣南省委旧址、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旧址、朱华塔、"水镇江南"题额、中共江西省委旧址、中央兵工厂旧址、江西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江西省军区(含红军检阅台)旧址、长冈乡调查旧址、江西省委旧址、江西省军区旧址、山堂古窑址、水口塔、翠微峰摩崖石刻、朗际节孝坊、红一方面军总前委"黄陂会议"旧址、小布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洋溪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大柏地战斗旧址.还有新开发的景区:兴国苏区干部好作风纪念馆。

郁孤台

郁孤台位于赣州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海拔131米,是城区的制高点,赣州宋代古城墙自台下逶迤而过,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2月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点。因坐落于山顶,以山势高阜、郁然孤峙得名。沧海桑田,在历史上,郁孤台屡经废兴,1983年6月在原址大致按清代格局重建,次年9月建成,三层,高17米,仿木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300平方米。著名书法家、原全国书法协会主席舒同为台题额。

在题咏郁孤台的众多诗词中,尤以南宋爱国大词人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最为著名,传诵千古。辛弃疾于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在赣州就任江西提点刑狱。同年写下这首“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的词: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八百多年来,对辛弃疾这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词,人们唱和不绝。毛泽东主席和江泽民总书记均曾手书此词,认为其“语言蕴藉,意味深长”。1996年,国家主席江泽民视察赣南,也曾登临郁孤台。

牡丹亭

大余县重点风景名胜区、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名剧《牡丹亭还魂记》故事的发源地。牡丹亭位于县城东部东山之麓,章水之滨。323国道可直达景区。是一处集名胜古迹、地文景观、风土人情为主的融文化、古迹、建筑、娱乐为一体的文化主题公园景区。

历史沿革

赣州政区历史悠久,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县治以来,至今已有2200年历史,自古以来就是沟通赣、湘、闽、粤的江南重镇,历代为郡、州、路、道、府的治所。宋、元、明、清时期,这里“商贾如云,货物如雨”,是全国36大城市和44大经济中心之一。

先秦

 远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开化远于唐虞".春秋战国时,先后属楚、吴、越,后又属楚国.秦并六国后,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为36郡,赣南属九江郡.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发大军50万分五军战五岭,使尉屠睢将五军,其中一军守庾岭界,置南壄县,隶九江郡,为赣南建置政权之始.

两汉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南壄属楚.四年(前203年),改九江郡为淮南国,南壄隶之.五年(前202年),汉灭楚,赣南始隶汉.六年(前201年),置豫章郡,治南昌,领18县,其中赣南3县隶之:南壄县(约辖今南康、大余、上犹、崇义、信丰、龙南、定南、全南等地)、赣县(约辖今章贡区、赣县、兴国等地)、于都县(约辖今于都、宁都、石城、瑞金、会昌、安远、寻乌等地).其中赣县、于都县为新增设县.西汉末年(9~23年),改豫章郡为九江郡,赣南3县隶之.东汉建武元年(25年),九江郡复名豫章郡,南壄改为南野,赣南3县仍隶之.兴平元年(194年),分豫章郡置庐陵郡,赣南3县隶庐陵郡.

三国

 三国·吴嘉禾五年(236年),析庐陵郡置南部都尉,隶扬州,治于都.领于都、赣县、平阳(由赣县分出,即今兴国)、阳都、揭阳(析于都白鹿营地置阳都;析阳都陂阳地置陂阳县,随后改为揭阳)、南安(由南野分出,约辖今南康、信丰、龙南、定南、全南等地)、南野(约辖今大余、上犹、崇义等地)7县,为赣南设立市一级行政机构之始.

魏晋

 晋太康元年(280年),改南安为南康,改阳都为宁都,改平阳为平固.三年(282年),罢庐陵南部都尉,置南康郡,治于都,将南野并入南康领6县.五年(284年),改揭阳为陂阳.十年(289年),赣县移县治于葛姥城(今章贡区虎岗一带).元康元年(291年),南康郡改属江州都督府.永和五年(349年),郡治从于都迁至赣县(章、贡两水间,今章贡区).

南北朝

 南北朝梁·大宝元年(550年),南康郡地大余改属广东东衡州始兴郡.陈·太建十三年(581年),大余改隶广东东衡州安远郡.

隋唐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南康郡为虔州,隶洪州总管府.平固并入赣县、南野并入南康、虔化并入宁都.十三年(593年),陂阳县设石城场,并入宁都.虔州领4县:赣县、于都、南康、宁都.

唐贞观元年(627年)分天下为十道,虔州隶江南道,辖县如前.永淳元年(682年),析南康东南地复置南安县(约辖今信丰、龙南、定南、全南等地),虔州领5县.神龙元年(705年),复置大余县,虔州领6县.天宝元年(742年),南安改名信丰县,并分出原南安地置百丈泉,后改虔南镇.贞元四年(788年),分出于都三乡和信丰一里复置安远县,虔州领7县.天佑元年(904年),从于都县分出象湖镇置瑞金监.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后梁·开平三年(909年),虔州属梁.四年(910年),以虔、韶2州置百胜军;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改百胜军为昭信军,虔州属之.乾化元年(911年),析南康县地置上犹场.保大十年(952年),改上犹场为上犹县,翌年改瑞金监为瑞金县,虔南场为龙南县,石城场为石城县.至此,虔州领11县:赣县、于都、信丰、南康、大余、虔化、安远、上犹、瑞金、龙南、石城.

宋元

 宋开宝八年(975年),改昭信军为军州.大平兴国元年(976年),改军州复为虔州,隶江南西路;七年(982年),从赣县分出潋江镇7乡及庐陵泰和部分辖地置兴国县,从于都分出县东南6乡于九州镇置会昌县.虔州领13县.淳化元年(990年),以虔州原辖南康、大余、上犹3县另置南安军,治大余.虔州领10县,隶江南西路.为赣南分设两个政区之始.宣和三年(1121年),龙南县改名为虔南.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校书郎董德元以"虔"字为虎头,虔州号"虎头城",非佳名,奏请改名,诏改虔州为赣州(取章、贡二水合流之义),赣州名始此.同时,虔化县改名为宁都,虔南县复名为龙南.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江南西路为江西行中书省,赣州、南安军隶江西行省.至元十四年(1277年),赣州、南安军分别改为赣州路总管府、南安路总管府.隶属与领县如旧.

明清

 明明吴二年(1365年,元至正二十五年),赣州、南安两路改为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江西分为5道,赣州、南安2府均属岭北道.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分巡岭北道于赣州,赣州、南安2府属之.弘治七年(1494年),置南赣巡抚都察院于赣州,称虔院.正德十一年(1516年),置巡抚南赣汀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辖江西的南安、赣州,广东的韶州、南雄州,湖南的郴州和福建的汀州等州府.正德十二年(1517年),从上犹、南康、大余3县划出部分辖地置崇义县,属南安府,至此,南安府领4县:大余、南康、上犹、崇义.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增设分守岭北、岭东、岭南、漳南4道,统于虔院.岭北巡、守两道治赣州,赣州、南安2府隶之.隆庆三年(1569年),从安远、信丰、龙南3县划出部分辖地置定南县,隶赣州府.万历四年(1576年),以安远县原辖寻乌等15堡另置长宁县,隶赣州府.至此,赣州府领12县,南安府领4县.

清顺治十年(1653年)至康熙八年(1669年),先后撤销南赣守抚和巡、守两道.康熙十年(1671年),置分巡赣南道,辖赣州府、南安府.雍正九年(1731年),改分巡赣南道为分巡吉南赣道,增辖吉安府.乾隆十九年(1754年),升宁都县为宁都直隶州,辖瑞金、石城2县,为赣南分设赣州府、南安府、宁都直隶州3个政区之始.同年,改分巡吉南赣道为吉南赣宁兵备道,增辖宁都直隶州.

民国

 民国时期: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州)、厅设县,县直隶省.民国3年(1914年)江西设浔阳、豫章、庐陵、赣南4道.赣南道,治赣县,领17县:赣县、于都、信丰、兴国、会昌、安远、长宁、龙南、全南、定南、宁都、瑞金、石城、南康、大余、上犹、崇义.赣南3个政区复合为一.民国15年(1926年),废赣南道,县直隶于省.民国21年(1932年)全省划为13个行政区,赣南各县分属第九、十一、十二、十三行政区.兴国县归第九行政区.第十一行政区(后改称赣南行政长官公署)设赣州,辖赣县、南康、信丰、上犹、崇义、大余6县.第十二行政区设宁都,辖宁都、广昌、石城、瑞金、于都、会昌6县.第十三行政区设龙南,辖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寻乌5县.民国22年(1933年),第十一、十三2个行政区合并,改名赣南政务专员公署,先设大余,后迁赣州,领11县.民国24年(1935年),全省改划为8个行政区,赣南各县分属江西省第四、八行政区.第四行政区设赣州,辖赣县、南康、信丰、大余、上犹、崇义、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寻乌11县;第八行政区设宁都,辖宁都、广昌、石城、瑞金、会昌、于都、兴国7县.

1937-1945年,蒋经国先生推行了著名的"赣南新政",赣州成为当时中华民国时期的"三民主义示范区"人口由不足十万扩增至五十万,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赣南经验后来成为台湾民主和社会发展的典范。

民国18年至23年(1929年至1934年)赣州大片土地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赣南各地先后成立苏维埃政府,分别隶属江西、湘赣、粤赣、赣南省苏维埃政府.并于1934年8月在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新中国

 1949年8月赣州各县先后解放,设赣西南行署区,辖赣州、瑞金、吉安3专区:赣州专区辖赣州市和赣、大庾、安远、虔南、崇义、龙南、定南、南康、上犹、信丰10县,;瑞金专区辖广昌、雩都、石城、会昌、瑞金、宁都、兴国、寻邬8县.

1950年撤销赣州专区,所属市、县直隶赣西南行署区;瑞金专区更名为宁都专区.1951年6月17日撤销西南行署区,恢复赣州专区,今赣州各县分属赣州专区、宁都专区.1952年8月29日,宁都专区并入赣州专区,广昌县划归抚州专区.

1954年5月改称赣南行政区,广昌县来属.1957年雩都、寻邬、虔南、大庾县分别更名为于都、寻乌、全南、大余县.

1964年5月赣南行政区复名赣州专区.1970年改称赣州地区.1983年7月广昌县划归抚州地区..1994年南康撤县设市.1995年瑞金撤县设市

1998年12月,国务院批准赣州地区撤地改市,原赣州市改为章贡区,管辖范围不变.1999年7月1日,地级市赣州正式挂牌成立。

红色故都

共和国摇篮瑞金

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赣州的瑞金市以及周边几个县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所在地,因此,瑞金市被誉为“共和国的摇篮”。全年都有大批的游客来到瑞金观光旅游,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叶剑英、陈毅、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赣南从事过伟大革命实践活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是从瑞金.于都等地出发的。

当年赣南参加红军的有33万人,参战的有近60万人,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有10.8万人,约占全国烈士总数的7.5%,江西的43.4%,赣州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

解放后,1955—1965年授衔的人民解放军将军,赣州籍的有133名,其中上将3名、中将10名、少将120名。其中在1955年授军衔时,仅兴国籍将军就有54名,兴国县因此被誉为全国闻名的“将军县”。

文化名人

高行健1940年出生于赣州,祖籍江苏泰州。目前为法籍华人。2000年10月12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年60岁。剧作家、画家、小说家、翻译家、导演和评论家。

钟绍京(659~746)唐代书法家,字可大,兴国县清德乡人,系三国魏国太傅、著名书法家钟繇的第17代世孙,又是江南第一个宰相,钟绍京的书法代表作为名帖《灵飞经》,《灵飞经》为中国书法史上著名小楷法帖之一。

(1085--1166)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赣县人,南宋著名诗人。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

魏禧(1624~1681) 清代散文家。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宁都县人。所著传记如《大铁椎传》、《江天一传》、《刘文炳传》、《朱参军家传》、《邱维屏传》等,文笔简练,叙事如绘。明末诸生,明亡后隐居宁都翠微峰,所居之地名勺庭,人又称他为"勺庭先生"。后出游江南,入浙中,以文会友,并传播其明道理、识时务、重廉耻、畏名义的学说,结纳贤豪,以图恢复。康熙间,举博学鸿词,不应,逝于扬州。

郑獬(1022-1072),字毅夫,号云谷,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宁都县梅江镇西门人。郑獬从小学习刻苦,勤奋上进,赴京会试,经殿试中进士一甲一名,即状元。此后,任陈州(今河南淮阳)通判,荆南(今湖北江陵)和开封知府,后入朝为度支判官,入值集贤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注,起草诏诰,享正三品。

赣州特产

赣南脐橙赣州是全国脐橙最适宜种植地,已经成为脐橙种植面积世界第一,年产量世界第三、全国最大的脐橙主产区。被誉为“世界橙乡“。被列为全国十一大优势农产品之一,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荣获“中华名果”荣誉称号。

沙地板鸭产于“中国板鸭之乡”——赣县,其“沙地”牌板鸭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加工而成,素以“色、香、味、型”俱佳而著称,被人们誉为腊味之王,远销香港和东南亚等地。

梓山酱油久负盛名,是于都的传统特产,清朝曾列为贡品,以其浓度高,色泽鲜艳,酱香浓郁,酱体醇厚,经久不坏,愈存愈佳等特点。

会昌酱干保鲜豆干均选用优质大豆和天然香料,经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精制而成。它富含人体所必需的脑磷脂、胺基酸和各种维生素,集香、咸、辣、甘于一体,吃用方便、保质保鲜、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吃后口齿留香,回味无穷。

寻乌蜜桔果型美观,皮色鲜艳,皮薄多汁,甜酸可口,清香无核,质脆化渣,风味浓厚,品种丰富,应市时间长。1996年该县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蜜桔之乡”称号。

兴国鱼丝选用优质鲜鱼、精盐、茨粉等原料,采用传统工艺精工制作,营养丰富,鲜香可口,富含人体必须的钙、铁、磷等营养元素,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是真正的纯天然传统食品。

兴国红鲤鱼通体红艳,仪表美观,又成为一种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鱼种。北京天安门金水河中,就有兴国红鲤鱼供游人观赏。全国有28个省市引种放养兴国红鲤鱼。国家为保护地方特产,特将兴国红鲤鱼列为非出口鱼种。

赣州密饯系国优省优天然食品,以李、梅、桔、瓜和蔗糖、蜂蜜为原料,用科学方法精制。主要品种有南酸枣糕、脐橙糕、胡萝卜糕、南瓜糕等十几个果蔬糕类和丁香李、相思梅、鲜杨梅、长寿果、美味果、桔饼、金丝密枣等几十种凉果类密饯系列产品。

信丰红瓜子在信丰县已有450多年的栽培历史,具有色泽艳红、板宽粒大、壳薄仁厚、肉脆味香等特点,还有消食、润肺、生津之功效,是茶酒宴会的名贵佳品,深得人们喜爱,国外人士称它是吉祥的象征,典雅的礼品,经济的小吃。

南安板鸭加工历史悠久,外形美观、皮酥、骨脆、肉嫰、咸淡适中,瘦肉甘香、肥肉不腻等特点,风味独特。1981年获部优及国家银质奖,1988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2010年被评为“中华老字号”。

赣州苦瓜酒具有造型美、味道好、酒度低,营养高的特点。外观新颖独特(瓶内含1根苦瓜)、色泽淡黄透彻、味苦而甘、清凉爽口,清热解毒、润喉滋肝,既营养又保健,产品投入市场,深受消费者欢迎。

酸枣糕以野生植物-酸枣为原料,经果物保鲜,脱皮去核,加入蔗糖,铜锅浓缩,自然风干,精制成酸枣糕。含有原糖和多种维生素,是理想的营养保健食品。

另外还有龙归茶、月亮花生巴 、斋婆柚 、石鱼 、玉兰片 、毛尖茶、桂鱼丝、竹笋干 、五香麻鸡、南安板鸭 、美味鸡 、多味花生,脐橙 、萝卜干(脆)、野生蕨菜、银杏精茶、花菇,通心米粉 、豆干、鱼丝、红薯干、百禽腊鹅、梦里香红瓜子、小布岩茶、三黄鸡 、三甲酒(客家米酒)、茶树菇 、莲子、阳埠腐竹、沙地板鸭、恒泰花生、荷包胙、黄元米果、汗头菜等。

赣州和谐钟塔

赣州和谐钟塔位于章贡区水东镇虎岗村正在施工的大桥东岸引桥南侧,是一座以观光钟塔为核心,包括城市景观绿地、历史文化陈列区、欧式风情街区和接待中心区,是集文化性、开放性于一体的综合主题公园。

赣州和谐钟塔高113米,外观9层,与玉虹塔隔江相望,立面采用现代欧式风格,内设陈列区、展览区、“时间长廊”、观光平台、旋转餐厅等。钟楼将安装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机械塔钟,表盘直径达12.8米,超过世界上著名的英国大本钟,成为世界上最高的机械钟塔。

客家摇篮

赣南是与闽西、粤东相提并论的全国三大客家人聚居地之一。

赣州现(2010年)总人口890多万,而客家人就有800余万,占总人口的95%以上。据统计,原籍赣南客家的港台同胞及海外侨胞有20多万,其中华侨分布在东南亚及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赣南,古称“虔州”。在客籍人迁入之前,赣南除有少量当地土著——“赣虞人”居住外,几乎是一片未经开发的原始的蛮荒之地。宋代名臣、文学家王安石描写得最为形象:“大山长谷,荒翳险阻”,“地旷人稀”,荒凉闭塞,人迹罕至。赣南的开发,得益于秦始皇。据学者考证,秦代兴国上洛山居有“木客”,他们是秦始皇为建阿房宫,派来伐木的降卒。这便是最早进入赣南,开发赣南的客家人。

赣南客家人的主要来源,是中国历史上的七次人口迁徙潮流。

第一次,是秦汉时期,大多是秦始皇派遣来的“谲徒”、“遣民”,如兴国上洛山的伐木客之类;

第二次,是在魏晋“五胡十六国”的“动乱时期”;

第三次,是在唐中叶及五代十国动荡时期;

第四次,是在宋末,现赣南北部的宁都、石城、兴国及于都、瑞金诸县北部之居民大都源于这四次南迁或闽西的回迁;

第五次,是在元明时期,南康、赣县、于都北部、上犹东部、信丰、安远北部,属这时期从赣中客家先民而迁来的;

第六次,是清代江、浙、闽、粤居民的内迁,赣南南部和“三南”、寻乌诸县属此时期从闽粤回迁的;

第七次,是在民国至抗日战争时期粤东、北的难民涌向赣南谋生,也属“回迁”性质。

这多次的迁徙,大多是迁出地发生战乱、灾难,“人满为患”,而赣南凭它的地理、人文等方面的条件,恰好为熙熙攘攘寻家觅舍的“徒人”提供了一个去处。

“客家”作为一个民系,有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心理素质的规范。赣南客家最为突出的特点,除地域等外,就是它的语言——客家方言。

赣南的客家方言与其主体的来源及长久繁衍生存有着原本关系。总体上说,它来自北方,有着明显的唐宋古音特点,过程上它又有许多迁自长江流域的客家先民,又带有江西等地方言的熏染,南部由于近邻闽粤,受闽粤客家话影响;因此,赣南客家土话基调、基音、基本词汇大体相同,但由于个体各别,各县、市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常常是相互之间能“听得懂”,能“对话”,但“不和谐”。

赣州人的另一个共有的突出特点是心理上的进取精神、乡土意识和淳朴务实精神。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曾多有称道。苏轼曾以“亢志厉节”概括,李太初用“劲健尚义”赞叹;而文天祥则形容得更为深刻具体:“山川之稠缪,人物之亢健,大概去南渐近,得天地之诲,不可以形威慑,而可以礼义动。”赣南的客家文化孕育了不少英才,他们是赣南客家人的代表,赣南客家人的骄傲。如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盛唐诗人綦毋潜、北宋名医陈恕、宋代诗人曾几、散文家魏禧、书画家徐思庄和罗牧、孙中山先生的先祖孙勰以及近代经济学家郭大力等。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赣南客家人民为争取翻身解放,献出了几十万人的生命,也产生出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将军,如古柏、肖华等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产生了54名将军的兴国县,素有“将军之乡”的称谓。

扩展阅读:

1

赣州市人民政府网站:www.ganzhou.gov.cn

2

中国赣州网:http://gz.jxcn.cn

3

瑞金网:http://RuiJinWang.com

4

赣州赶周网 www.ganzhouw.com

5

赣州信息港:www.gz.jx.cn

6

时空赣州网:www.jxgztv.com

7

百度贴吧-赣州吧:http://tieba.baidu.com/f?kw=%B8%D3%D6%DD

8

赣州豆瓣—赣州豆友的交流场所:http://www.douban.com/group/ganzhou/

9

赣州—天涯论坛:http://bbs.city.tianya.cn/tianyacity/articleslist/0/456.shtml

10

赣州景点介绍:http://www.9chun.com/jingdian/2376.html

11

爱我兴国网:http://www.25xg.com/

12

赣州生活网:http://www.079700.com

开放分类:
地理城市江西赣州行政区划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476次
最近更新:2012-05-06
创建者:兴赣使者
更多贡献光荣榜

辛勤贡献者:

leopei 展开

May゛Be 展开

zhwk173 展开

孤单夜未央123 展开

罗本森 展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3: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