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肝火犯肺 |
释义 | 概述肝火犯肺:本证多由情志郁结,气郁化火,灼伤肺阴,或邪热蕴结肝胆,上犯于肺,肺失清肃或肺格受伤所致。西医相当于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 病因常由郁怒伤肝,情志抑郁,化火犯肺,或肝经有热犯肺,或久病肺气不利,肝气来犯等引起。 症状咳嗽阵作,气逆,咯痰黄稠,甚则咳吐鲜血,胸胁痛、性急易怒,心烦口苦,头晕目赤,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边红,苔薄黄,脉弦数。 本证多由情志郁结,气郁化火,灼伤肺阴,或邪热蕴结肝胆,上犯于肺,肺失清肃或肺格受伤所致。本证属实证,为肝肺同病,肝病在先,上犯及肺,形成木火刑金,或灼伤肺络,咯血如注,故多属急危重证。 鉴别本证当与燥邪犯肺证相辨别,燥邪犯肺证以干咳无痰或少痰伴咽干、唇燥等燥象为主,本证有明显的肝气郁结化火见症。 辨证注意点:有咳嗽阵作咯痰不爽等肺失肃降的症状,同时伴有肝郁化火的见症。 预防要预防肝火旺,除了睡眠足够、心情放松,一些简单的药材或食物也有助于清火,比如药疗方面,肝太热者可用金菊花、溪黄草、夏枯草、白芍等平肝息火的药材合煎饮服。肝火的预防办法关键在于制怒,同时要注意休息,防止过度疲劳,因为身体劳累,就会使人情绪不稳而易怒。平时要少食辛辣、海腥、过腻过酸、煎炸食品,以及羊肉、海虾、肥肉、乌梅等,以免火上浇油。 中医治疗方法治疗法则: 清肝泻火,宁肺止咳。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1.基本方药:青黛,由栀子、黄芩、桑白皮各10克、贝母8克、海蛤壳20克.瓜蒌仁15克、知母、麦冬各12克、甘草10克,适用于肝火犯肺之证。纳上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日服1剂,分2次凉服或频频饮服。若咳甚药入即吐者,可加入生姜汁少许。 2.加减变化:若肝火炽盛,咳嗽气逆,面红目赤,口苦者,加龙胆草9克:若痰热内盛,咳嗽痰多,加竹沥10克;若火热伤阴,口干欲饮,心烦不寐者,加生地15克天花粉10克,芦根30克;若木火燔灼,肺气阴两虚者,加人参6克、麦冬10克、五味子3克;若咳嗽痰中带血,加仙鹤草30克、地榆炭15克、地骨皮15克;若出血如涌,加犀角10克、生大黄12克,冲服参三七粉3克或云南白药0.4克;若血脱阳亡,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者,急用人参10~15克煎服,或用人参12克、附片10克煎服。 (二)外敷药物1.附子适量、打烂,贴敷涌泉穴。 2.大蒜适量,捣汁贴涌泉,双足交替进行。 (三)饮食疗法(1)桑叶、菊花适量,开水泡服,当茶饮。 (2)冬瓜仁20克、粳米50克,煮粥食用。 (3)栀子仁粥:栀子仁3~5克(研末)、粳米50克,先将粳米煮粥,后加药末服食。 (4)梨子川贝菊花饮:将梨子与川贝蒸后取汁,用菊花泡服。 (5)薄荷茶:取鲜薄荷叶10克,开水泡,当茶饮。 西医治疗方法白细胞多于正常者,静滴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每日2次。白细胞正常者,口服氨苄青霉素胶囊,0.25g,3次/日,咳嗽有痰用复方甘草合剂10ml,3次/日。无痰咳者用咳必清25mg,3次/日。咯吐不利者用必咳平8~16mg,3次/日。 施治要点(一)本证为肝肺同病,属实证,治疗以泻肝清肺为主法。情志郁结化火犯肺者,以黛蛤散合清金化痰汤为主;肝经热邪炽盛,上犯于肺,可用龙胆泻肝汤合泻白散化裁;肝火灼伤肺络,症见咳血者,以黛蛤散合泻白散为主,加凉血止血药。 (二)肝肺同病,主要责之于肝。但治肝疗效不显著者,应注意调整治法。如肝火上炎灼肺,清之不已者,予以清金制木法,选用沙参、麦冬、天冬、石决明等;肾水亏虚而肝火密,清之不应者,予以补母法.宜六味地黄丸之类。 (三)肝主升,肺主降,肝肺同时受病,肝升太过,肺降不足,气机升降失调,用药时应注意其升降浮沉之性与病证相宜,尤当重用沉降之药。 (四)火为阳邪,最易伤律,耗血动血,木火燔灼,常引起肺阴不足,治疗时要注意顾护肺阴。清肝泻肺之药,大多苦寒伤胃,脾胃薄弱者慎用。 (五)本证与情志关系密切,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要配合情志的疏导。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