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肝胆相表里 |
释义 | “肝胆相表里”是一种中医脏腑理论。中医认为,肝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肝胆不仅解剖部位邻近,肝经与胆经相互络属,而且两者在生理和病理上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即“肝胆相表里”。 理论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耿坚副主任医师等人以中医病机理论为指导,从影像学角度探讨了“肝胆相表里”的中医脏腑理论,并以“中医肝证病人中合并胆囊结石者较多”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 中医认为,肝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肝胆不仅解剖部位邻近,肝经与胆经相互络属,而且两者在生理和病理上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即“肝胆相表里”。多年来,对这一理论的研究虽然较多,但结合现代医学技术进行实际研究却少有报道。 辩证分析为探索这一研究的新思路,课题组独辟蹊径,以中医病机理为指导,利用现代检测技术,从影像学角度对肝证病人的肝、胆B超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研究。他们将该院2001年以来的119例中医辨证除胆证以外的各科患者,按照《中医诊断学》标准,分为肝证组37例、非肝证组82例,并结合他们住院时肝胆超声检查的病历记录,进行中医辨证归类分析。 结果发现,肝证组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肝证组。肝证组脂肪肝、肝囊肿、慢性肝损伤及胆囊壁增厚等8项B超检出人数的百分比与非肝证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胆囊结石的检出人数百分比——35.1%(13/37),却明显高于非肝证组的15.9%(13/82)(p<0.05)。 理论验证研究人员认为,中、西医理论的肝脏虽然解剖部位一致,但在生理、病理上,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少中医肝之病证,并无西医的急、慢性肝脏疾患;同样,西医肝病也不完全属于中医肝证。从本研究中各项肝脏异常和胆囊壁变化的超声结果来看,肝证组与非肝证组无显著性差异,也说明了这一问题。 中医之肝的功能为泌胆汁,主疏泄,主藏血;胆囊则负责胆汁的贮存和排泄。胆汁由肝之精气所化生,汇集于胆,泄于小肠,以助饮食之消化,胆汁的化生、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来调节。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会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反之,胆囊功能失常,亦会影响肝的疏泄。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在病理上其气血阴阳的失调多表现为肝气郁结,阴血不足。而肝脏的气机郁滞和虚实之火又会影响胆囊对胆汁的贮存和排泄,使胆汁凝结成石或炼汁成石。同时,胆石症患者也会因病致郁,而情志抑郁则导致肝疏不畅。因此,中医的肝胆在病理上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谓之肝胆同病,这就是肝胆相表里的相互关系。本研究中,肝证组患者胆囊结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肝证组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