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柑橘青霉病和绿霉病
释义

中文学名:柑橘青霉病和绿霉病

拉丁学名:青霉病Penicillium italicum(Wehmer)和绿霉病Penicillium digitatum (Saccardo)

分布区域:分布广,中国各地均有发生

病原中文名:青霉菌和绿霉菌

病害类型:细菌

主要危害作物:柑橘

主要为害部位:果实

为害症状

青霉菌和绿霉菌侵染柑橘果实后,都先出现柔软,褐色,水渍状,略凹陷皱缩的圆形病斑。2~3天后,病部长出白色霉层,随后在其中部产生青色或绿色粉状霉层(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但在病斑周围仍有一圈白色霉层带,病健交界处仍为水渍状环纹。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展,深入果肉,终致全果腐烂。干燥时则成僵果。

症状表现

柑桔青、绿霉病的症状基本相同,都只能为害果实,引起果腐。受害果实初期为水渍状软腐,病部组织湿润柔软,用手指按压病部果皮容易破裂。2-3日后病部产生白色霉状物,随后在白色霉状物中部产生青色或蓝绿色粉状物。以后病部不断扩大,致全果腐烂,腐烂部分深入果肉内部。但两病的症状也有些不同,区别如下:青霉病产生的粉状物蓝色,白色霉状物很窄,仅1-2毫米。腐烂的速度较慢,在17-21℃下,全果腐烂要半个月,不粘包果纸,有一股发霉气味。 绿霉病产生的粉状物蓝绿色,白色霉状物带较宽,约8-18毫米,腐烂速度较快,在17-21℃下全果腐烂约要一星期,紧粘包果纸,有芬香气味。

病原形态特征

青霉病的病原为意大利青霉(Penicillium italicum Wehmer),分生孢子梗无色,顶端有2-5个分枝,呈扫帚状。绿霉病的病原为指状青霉(Penicillium digitatum Sacc),分生孢子梗无色,顶端有1-2个分枝。均属于半知菌亚门。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青霉菌和绿霉菌分布很广,常腐生在各种有机物上。可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借气流或接触传播,由伤口侵入,引起腐烂,并不断蔓延。发病的最适温度为18~27℃,最适湿度为95%~98%。在采摘和贮运过程中损伤果皮,或采摘时果实已过度成熟,均易发病。

发生规律

此病主要为害柑桔果实;青霉菌及绿霉菌可以在各种有机物质上营腐生生长,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扩散到空气中,靠气流传播,病菌萌发后必须通过果皮上的伤口才能侵入危害,引起果腐。以后在病部又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在贮藏库中,青霉菌侵入果皮后,能分泌一种挥发性物质,将健果果皮损伤,引起接触传染。

绿霉病菌对温度的要求比青霉菌略高,所以柑桔在贮藏初期多发生青霉病。到贮藏后期,库内温度增高,绿霉病则发生较多。

防治方法

(1)采收不要在雨后或晨露未干时进行,从采收到搬运、分级、打蜡包装和贮藏的整个过程,均应避免机械损伤,特别不能粒果剪蒂、果柄留得过长和剪伤果皮。

(2)拟贮藏的果实采下时应立即用药液浸果(时间1分钟左右),要集中处理的,也应在当天进行。药剂可用50%万利得乳油2 000~2 500倍液、25%戴挫霉乳油1 000~1 500倍液、45%扑霉灵乳油2 000倍液、40%百可得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45%特克多悬浮剂450~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在上述每10千克药液中加入1克2,4一D,有促进果柄剪口愈合,保持果蒂新鲜,提高防效的作用。

(3)采收和贮运用具及贮藏库用硫磺(每立方米空间10克)密闭熏蒸消毒24小时。

(4)有条件的贮藏时将温湿度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甜橙的适宜温度为1~3℃,温州蜜柑和椪柑为7~11%,适宜的相对湿度均为80%~85%,并注意换气。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17: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