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柑橘裂皮类病毒 |
释义 | 学名 Citrus exocortis viroid 异名 Citrus scaly butt disease(Benton等,1949); Rangpur lime disease(Olson,1952) 英文名 Citrus exocortis viroid (缩写:CEVd) 分类地位 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科(Pospiviroidae)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属(Pospiviroid) 柑橘裂皮类病毒该病最早发生于美国加州和非洲南部,目前已分布在世界上所有利用敏感砧木的柑橘种植地,多数商品化柑桔(甜橙.葡萄抽,宽皮柑和柠檬)为隐症带毒,在美洲(特别是巴西和阿根廷)、澳大利亚和地中海地区(特别是西班牙)普遍发生(Wallace,1978)。 柑橘裂皮类病毒-寄主植物寄主范围: CEVd的寄主多限于芸香科(Rutaceae)的植物,除此之外,茄科的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碧冬茄(Petunia hybrid)以及菊科(Compositae)的三七草属(Gynura)的几种植物如爪哇三七(G. aurantiaca)也对CEVd敏感。在马铃薯及番茄上引起的症状与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相似,在马铃薯造成纺锤状块茎,在番茄上的症状为簇顶。三七草属植物易于病汁液机械接种传播(Weathers等,1968),而柑橘属(Citrus)的植物间稍难(Garnsey等,1967)。实验条件下的繁殖寄主为爪哇三七、番茄,对于某些不能传播至草本植物的CEVd分离物来说,香橼(C. medica)也是一个好的繁殖寄主。 株系与症状: 病害症状的严重性、潜伏期及矮化出现的时间和程度主要由于田间存在不同的CEVd株系(Fraser 等,1959; Rossetti等,1961; Calavan 等,1961; Weathers 等,1961)。CEVd的株系是根据在不同的砧木/接穗的柑橘上的症状严重程来划分的,弱毒株系存在于叶片中,引起矮化症状(Pujol,1965),而强毒株系则引起裂皮症状(Vogel,1965)。至少弱毒株CEV-129能对强度株系起交叉保护作用,保护效果不稳定,从延缓病害症状到完全没有症状,交叉保护的水平取决于弱毒株系与强毒株系接种的时间间隙,在所有的情况下,交叉保护作用都是暂时的(Duran等,1990)。 柑橘裂皮类病毒-危害情况CEVd感染许多柑橘商品化品种和品系不产生可见的症状,但在枳甜来檬、兰卜来檬、伊特洛香橼及一些积杂种的幼苗或用这些品种作为根砧的嫁接树上有出现鳞皮、脱皮或裂皮。其最初表现为砧木表皮小面积坏死,形成鳞状,然后坏死区域周围纵横裂缝相连,使之与相邻的树皮分开,最终形成脱离皮层的鳞皮。一般典型的裂皮开始自在近地部分形成鳞皮,而后很快向嫁接处扩散。在出现鳞皮的树上,砧木的直径与接穗一样大或稍大一点。开始出现鳞皮时,接穗通常也出现矮化,最矮的植株不超过1.5米,而且叶子稀少,产量损失严重。在指示植物上,通常表现为叶片的偏上性及植株的严重矮化(Weathers等,1967)。 柑橘裂皮类病毒-形态特征CEVd为一共价闭合环状的单链RNA,长371个核苷酸,分子量为1.1-1.2 x 150 道尔顿(Semancik等,1970;1972b;1975;Sanger等1976)碱基组成为G: A: C: U = 28.8: 21.5: 29.4: 19.9, Tm = 52℃。 柑橘裂皮类病毒-生物学序列登录号: NC_003209, AF434678, AF428064, AF428063, AF428062, AF428061, AF428060, AF428059, AF428058, AF298178, AF298177, AB054599, AB054598, AB054597, AB054596, AB054595, AB054594, AB054593, AB054592, NC_001464, AF148717, S79831, S67442, S67446, S67441, S67440, S67438, S67437, Y00328, X53716, X14638, U21126, M19506, M30870, M30869, M30871, M30868, M34917, K00965 , K00964, J02053 稳定性: CEVd体外十分稳定,在爪哇三七粗汁液中的钝化温度为90-100℃,部分纯化的类病毒RNA热稳定性更高。该类病毒在污染的刀具上至少四个月仍具有侵染力(Roistacher等,1974)。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