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甘蔗黄螟 |
释义 | 昆虫名,为鳞翅目,小卷叶蛾科。分布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福建、浙江、云南等省。寄主于甘蔗。与二点螟相似,苗期形成枯心苗,生育中后期蛀害茎部,影响生长或倒折。 中文学名:甘蔗黄螟 拉丁学名:TetramoeraschistaceanaSnellen 别称:甘蔗小卷叶螟 二名法:Argyrop10ceschistaceanaSnellen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纲:昆虫纲 目:鳞翅目 科:小卷叶蛾科 分布区域: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福建、浙江、云南等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5—9mm,翅展5—8mm,深灰褐色,斑纹复杂。复眼大,具青蓝色光泽。前翅中央具一Y型黑斑纹。后翅暗灰色。卵长1.2mm,扁椭圆形,白色至乳黄色,近孵化时现赤色斑纹。末龄幼虫体长22mm,浅黄色,头赤褐色,前胸背板黄褐色,两颊生有楔状形黑色纹,胸部、腹部背面具沈状小突起,突起上有毛。蛹长8—12mm,黄褐色。 生活习性广东、广西年生6—7代,海南、台湾7—8代,无明显休眠期。世代重叠,终年为害。广东珠江三角洲3月中下旬成虫产卵,5月迅速增加,6月进入产卵盛期,7月中下旬渐减,8—10月很少,11—12月卵量又趋回升,田间出现枯心苗。广西每年可见6—7次高峰,其中3—6月发生量大,为害宿根蔗和春植蔗的蔗苗。福建则于8、9月出现2个为害高峰,为害相当严重。成虫白天栖息在蔗叶上或叶鞘处,黄昏后活动,午夜1—3时交尾。雌蛾把卵产在蔗株基部60cm处以下,苗期则把卵产在叶片或叶鞘上,拔节剥叶后多产在蔗茎表面。幼虫喜在中午孵化,初孵幼虫下爬潜入叶鞘里,逐渐下移从蔗芽或根带处嫩的部位侵入或为害,把芽眼吃空。老熟幼虫在蛀孔处做茧化蛹。天敌有黑卵蜂、姬蜂等。 防治方法农业防治①选用抗虫力较强的高产品种。 ②合理布局。冬、春植甘蔗不要安排在秋植蔗田附近,减少该虫传播蔓延。 ③提倡因地制宜进行稻蔗水旱轮作。 ④留宿根蔗田,低斩蔗茎,及时处理蔗头及枯枝残茎,消灭地下部越冬幼虫。 ⑤适时剥叶。 生物防治释放红蚂蚁。也可在1、2代产卵期释放赤眼蜂各2次,甘蔗伸长期1次或2次,每667m2每次放1万头,安排5—6个释放点。每年放蜂8—9次。 利用性外激素诱杀在中国南方蔗田每667m2安放一诱捕盆,放入人工合成的性激素,可诱杀大量前来交配的雄蛾,致雌蛾不能交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