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甘蔗白螟 |
释义 | 昆虫名,为鳞翅目,螟蛾科。分布在华南和台湾蔗区。寄主植物为甘蔗、茅等。初孵幼虫从心叶侵入蔗株,心叶展开时出现横列孔洞,为害成株生长点促成侧芽萌发,形成扫帚状的“扫把蔗”和梢端枯萎。有的蛀害茎节。 中文学名:甘蔗白螟 拉丁学名:TryporyzanivellaFabricius 别称:黄尾蛀禾螟 二名法:cirpophaganivellaFabricius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纲:昆虫纲 目:鳞翅目 科:螟蛾科 分布区域:分布在华南和台湾蔗区 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蛾体长13—15mm,翅展25mm,雄蛾稍小。体纯白色,有光泽,前翅三角形,长且顶角尖,雌蛾腹部末端具鲜艳金黄色尾毛,腹部带有黄色。 卵长1.3mm,扁椭圆形,初浅黄色,后变橙黄,卵块椭圆形,覆盖橙黄色绒毛。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20一30mm,虫体肥大,乳黄色,具横皱纹,前胸背板浅橙黄色,胸足短小,腹足退化。 蛹长14—18mm,乳黄色,近孵化时银白色,腹末宽略带圆形。 生活习性广东、台湾年生4—5代,海南5代,以老熟幼虫在蔗株梢部的隧道里越冬。广东分别在4月上旬、6月下旬、7月下旬、9月上旬和10月下旬出现5次为害高峰。台湾主要在幼蔗期和秋植蔗的10一12月、翌年3—4月有两个为害高峰。该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多把卵产在蔗苗叶背面,初孵幼虫行动活泼,常吐丝下垂借风飘荡分散。一般每株有1头幼虫从尚未展开的心叶基部蛀入,向下蛀害呈直道,心叶展开后呈现带状横列的蛀食孔,幼虫稍长大后为害生长点,这时才出现枯心苗和扫把蔗。老熟幼虫化蛹在蔗茎里,羽化时冲破薄茧爬出。一般地势高长势差的蔗田易受害。浙江一带台糖134、海蔗4号受害重。 防治方法种植选3等抗虫品种。 农业防治1、选用闽糖69/421、闽选703、华南56/21、平沙68/22等抗虫力较强的高产品种。 2、合理布局。冬、春植甘蔗不要安排在秋植蔗田附近,减少该虫传播蔓延。 3、提倡因地制宜进行稻蔗水旱轮作。 4、留宿根蔗田,低斩蔗茎,及时处理蔗头及枯枝残茎,消灭地下部越冬幼虫。 5、适时剥叶。 生物防治释放红蚂蚁。也可在1、2代产卵期释放赤眼蜂各2次,甘蔗伸长期1次或2次,每667m2每次放1万头,安排5—6个释放点。全年放蜂8—9次。 利用性外激素诱杀在中国南方蔗田每667m2安放一诱捕盆,放入人工合成的性激素,可诱杀大量前来交配的雄蛾,致雌蛾不能交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