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甘肃皮影
释义

甘肃皮影是国内较早成型的皮影戏之一,又称“影子戏”,是一种“借灯显影,配声以演故事”的戏剧形式,它主要受陕西皮影的影响,但是又结合了本地的民俗与音乐。甘肃民间影子戏主要集中在陇东、陇西、陇南三地,三地音乐唱腔不同,各具特色,其中陇东环县的音乐唱腔属于道情系列,源自道家的音乐,其特点是以唱为主,以说为辅,高亢激扬,陇南西的唱腔是一种接近道情风格的民间音乐,俗称“灯调”,后来,通称“影子腔”,陇西通渭的音乐唱腔是道情、秦腔,还有皮影小调“三下锅”。

中文名:甘肃皮影

外文名:影子戏

戏剧形式:借灯显影,配声以演故事

皮影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陇东、陇西、陇南三地

陇东皮影特点:以唱为主,以说为辅,高亢激扬

陇西皮影特点:接近道情风格的民间音乐

陇西皮影特点:道情,秦腔,皮影小调“三下锅”

皮影分布区域

甘肃皮影主要集中在陇东一带。即平凉、庆阳地区各县。如环县、华池、宁县、庆阳、镇原、泾川等地。据传明清时期这里已有皮影戏流传。陇东皮影以环县道情皮影戏为有特色,所用剧目多保留了传统的“图”和“卷”如《苦节图》、《忠义图》、《牧羊卷》、《孝廉卷》,另有《韩湘子出家》、《孙宾坐洞》、《白蛇传》、《葵花镜》等。道情唱腔地性很强属板腔系。所用乐器也保留了民间说唱形式,如干鼓、皮鼓、渔鼓、简板、甩棒、四股弦、小唢呐等。影人形制大者达30厘米,比例上头大身小,也有特色,其它环境衬件如殿堂帅帐、案几牙床、假山花屏多被缩小。影人制作也很讲究,忌用驴皮,只用牛皮。甘肃民间原生态的皮影戏演出以素有“皮影之乡”美称的环县道情皮影为盛,全县现在还有九十多个戏班,演出比较经常的仅有二十个左右,并且也仅限于一些民间通俗宗教的仪式、庙会、婚丧嫁娶和政府汇演等场合。

皮影的艺术特点

环县道情皮影是古老的道情与皮影相结合的产物,约产生于北宋时期,是国内目前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态艺术群体。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优美独特的道情音乐唱腔和精湛的皮影制作及表演上。戏班演出时,前台一人挑扦表演,并承担所有角色的坐唱念白,后台四五人伴奏并“嘛簧”,一唱众和,粗犷高亢,独具风格。道情音乐为微调式,分为“伤音”、“花音”,以坦板、飞板两种速度演唱,曲牌体与板式体并存。其伴奏乐器中的四弦、渔鼓、甩梆子、简板均为自制,音色独特。传唱的180余部剧目中,至今还保留着“图”、“卷”等古老文化符号。

皮影的发展道路

在上个世纪后二、三十年开始,由于广播电视的发展、通俗流行音乐在黄土高原上的风行,加之资金的缺乏和后续人才的欠缺,以及皮影戏自身有些剧目的不适合舞台演出等原因,甘肃的皮影戏已经逐渐成为历史。

甘肃皮影戏若要想突出“落寞”的重围,亟须政府与有关部门高度关注,与民间一起来保护和开发这一民俗瑰宝,形势已迫在眉睫。

2002年环县被命名为“中国皮影之乡”,2003年环县道情皮影被文化部列为首批中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之一,2006年5月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道情皮影艺人被文化部和中国文联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杰出传承人。

2007年,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中心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当地政府建立了环县道情皮影博物馆,还想要把道情皮影的演艺、雕刻作为一项产业来抓,以发展经济,赢得现代社会对皮影艺术的关注支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3:2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