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
释义

简介

位于甘肃省文县、武都两县境内,面积213750公顷,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及森林生态系统。

本区地处岷山山系的边缘,最高峰海拔3530米,区内山重水复、地势险峻、风景秀丽、加之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带,植物资源丰富多样,植被垂直分带明显,高等植物约有3000种,其中国家保护植物有20多种。动物区系属古北界和东洋界的过渡地带,陆栖脊椎动物有265种,其中国家保护动物有大熊猫、羚牛、金丝猴等20多种,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历史沿革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前身是1963年在让水河、丹堡河施业区内划定的3.96万公顷自然保护区,1978年5月31日,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建立甘肃省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包括原白水江林业局的白马河、让水江、碧口、丹堡河、红土河5个施业区。1979年8月,根据林业部批示精神,保护区暂定名为“林业部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实行以部为主的部省双重领导体制。

1982年元月,实行部、省、地三级管理,并明确了各级的管理职责。1990年6月林业部通知更名为“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1992年2月,甘肃省将原陇南地区管理的六项工作收归省林业厅管理,恢复到1982年以前的管理体制。同年将文县林业局管理的岷堡沟保护站移交管理局管理。

生物资源

动物资源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岷山山系摩天岭北坡,动物区系为东洋界和古北界的交汇地带,区内西高、东低、地势落差极为明显,最高海拔4072米,最低海拔595米。特殊的地形地貌造就了物种的多样性、珍贵性。动物种类丰富,过渡性明显,垂直性显著,许多东洋界小型兽类仅分布在低海拔的东部地区,而大型兽类多分布在中高海拔区。低海拔地区的动物组成较中高海拔区的动物丰富,但珍稀经济价值高的兽类没有高海拔地区的丰富。东洋界种类占优势,区内485种中,东洋界占总数的46.04%;古北界占总数的35.40%;广布种占总数的18.56%;分别隶属32目98科273属,占甘肃脊椎动物总数的65.46%。

兽类7目28科59属77种,占全省兽类总种数178种和亚种的43.3%,占全国总种数509种的15.1%。其中东洋界和古北界分别为36种和25种,广布种两界16种。

鸟类16目43科130属275种,其中古北界109种,东洋界98种,广布种55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雉鹑、绿尾虹雉、金雕等四种,二级24种,列入《中国候鸟保护协定》的47种)。

两栖动物2目8科14属28种,其中甘肃新记录8种,东洋界成份占总数的78.75%;古北界成份占14.28%;广布种占7.14%。代表种有大鲵、文县疣螈、北方山溪鲵。

爬行类7目11科23属37种,其中甘肃新记录2种,保护区新记录2种,东洋界成份占81%,古北界成份占14.28%,广布种占5%。

鱼类4目8科47属68种,占甘肃鱼类总科数的75%,总属数的70%,总种数的60%,甘肃新记录5种。代表种有中华鰟鮍、四川裂腹鱼。

蜘蛛类195种,隶属29科2亚目94属,其中新种11种,单性发现2种,省内新记录114种,东洋界47种,古北界36种,广布种为88种。代表有甘肃花蟹蛛、文花蛛、文县猎蛛。昆虫隶属32目,206科,1961属,2875种。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51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羚牛、豹、绿尾虹雉、金雕等10种。二级保护动物41种,其中兽类15种,鸟类24种,两栖类2种,省级保护6种。这充分显示了白水江地区动物的丰富组成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是一处难得的生物基因库。

植物资源

植物种类

白水江保护区位于亚热带和暖温带的交汇地带,北亚热带北缘的湿润气候和侵蚀的高中山地貌为植物的发育创造了良好条件,是甘肃省植物最丰富的地区。保护区已查明的高等植物有197科2160种,19个亚种,239个变种,12个变型,其中苔藓植物15科、18属、23种;蕨类植物34科、67属、185种、4变种、3变型;种子植物136科、813属、1810种。含100种以上的2科(菊科和蔷薇科),种子植物中含50~100种的5科(禾本科、毛茛科、百合科、豆科、唇形科),含20~49种的16科,含11~19种的29科,含6~9种的19科,含2~5种的少型科40个,含1种的单型科25个。

种子植物区系

白水江保护区汇聚了中国-日本、中国-喜马拉雅,以及青藏高原三大植物区系成份,起源古老,温带性质明显。种子植物属的组成上,世界广布属50个,热带亚热带属193个,温带分布属540个,中国特有属32个。种子植物种的组成上,世界分布,北温带分布,旧世界热带分布,中亚一地中海分布,东亚分布共915种。中国特有种995种,且基本上是与其他地区的共有种。包括与唐古特地区(13个)、秦岭(41个)、华中(18个)、横断山(110个),东北一西北一华中一华北(16个),西南一华中一华东一华南一台湾(25个),西北一西南(96个),华东一华中一华南(65个),华北一华中一华东一华南一西南(540个),东北一西北一华中(6个)等地的共有种,而全国广布种则为51个。本区特有种14个。从种、属组成看,白水江白然保护区的种子植物区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温带分布的属占总属数70%以上,几乎包括全球温带所有的木木属。热带亚热带分布属约占总属数四分之一。

珍稀濒危植物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是甘肃省珍稀濒危植物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共有珍稀濒危植物38 科60属70余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有珙桐、红豆杉等6种,二级保护有水青树、连香树等21种。区系成份则以中国特有成份和北温带成份占优势,东亚成份及东亚和北美洲间断成份次之,热带亚洲至大洋洲成份和其他成份最少。国家级保护植物与四川省共有种达39种、占88%;与陕西省共有种达33种,占75%,表明白水江保护区与上述两省在区系上的相似性最大。主要保护植物有珙桐、光叶珙桐、红豆杉、独叶草、连香树、水青树、银杏、香果树、岷江柏木、大果青杄、山白树、星叶草、狭叶瓶儿小草、秦岭冷杉、穗花杉、水曲柳、厚朴、凹叶厚朴、红豆树、麦吊云杉、刺揪、西康玉兰、领春木、金钱械、银鸽树等。它们或为古老植物的珍稀孑遗种,或为单属科、单种属、寡种属植物,或为我国特有种,或为世界著名的观赏植物、园林绿化树种、行道树,或为经济树种、药用植物、用材树种及重要的工业原料,对研究植物区系和系统发育,对揭示某些类群的起源和变化,对古气候、古地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的具有独特的科学价值,有的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资源植物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的资源植物十分丰富。1食用植物。其中,淀粉植物95 种,蔬菜植物154种,食用油脂植物54 种,维生素植物类118 种,饮料植物101种,色素植物6 种,香料植物23 种,甜味剂梢物29种.饲用植物192种,蜜源植物62种。2药用植物。主要有真菌、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四类。其中真菌类原植物31种,药材27种,蕨类原性植物69种,药材61种,裸子杭物13种,药材14种,被子植物原植物663 种,药材633 种,共计773 种,药材735 种。3工业用植物资源。其中木材资源225 种,纤维植物234 种.鞣料杭物180种,香料植物121种,工业用油脂植物230 种,胶类植物38 种,染料植物35 种.能源植物3 种,经济昆虫寄主植物10种,其他工业用植物25种。4保护和美化环境植物。其中有防风固沙植物16种、水土保持植物67 种,绿肥植物54 种,花卉植物224 种,指示剂植物10 种,抗污植物39 种。5种质资源植物类99 种。

竹类资源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已知有竹类8属18种1变种(包括引进栽培3种),其中大熊猫主食的高山箭竹有缺苞箭竹、青川箭竹、龙头竹、糙花箭竹、团竹5种,分布面积608km2,其余竹类分布面积均很小,共计5.6km2。青川箭竹、龙头竹、糙花箭竹主要分布于海拔1600m~2100m之间,缺苞箭竹主要分布于海拔2100m~3100m,个别区域可超过3100m。

植被垂直带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植被具有明显的垂直带谱,植被垂直带可分为:①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分布在海拔1600m以下;②山地落叶阔叶林带,分布在海拔1600m~2100m;③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分布在海拔2100m~2900m;④亚高山针叶林带,分布在海拔2900m~3450m:⑤高山灌丛草甸带,分布在海拔3450m以上。

1、常绿阔叶林带,分布海拔为595m~900(1000)m,仅分布于保护区东段山坡下部及河谷,在植被垂直带中归入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主要常绿乔木树种有柏木(Cupressus funebris)、桤木(Alnus cmmastogyne)、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等,落叶乔木树种则有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响叶杨(Populus adenopada)等。灌木则有茶(Camellia sinensis)、铁仔(Myrsine africalla)、黄素馨(Jasminnum floridum)等。

该带地势平缓的地段,多已辟为农耕地,作物为稻、麦(或玉米)两熟制,天然群落多呈小片分布。人工群落有慈竹林、茶园、苹果林、雪梨林、油桐林、杉木林、柑桔林等。

2、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分布海拔为900(1000)m~1600m,分布最广泛的是槲栎、辽东栎群落。该群落在山坡、山脊和沟谷都有分布,乔木层最常见的伴生种为: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岩栎(Q. acrodonta)、油樟(Cinnamomum longepaniculatum)等。灌木层主要有香叶树(Lindera comunis)、青荚叶(Helwingia japnica)、胡枝子(Elaegnus lanceolata)等。草本植物盖度极小,主要种类有芒(Miscanthus sinensis)、黄背草(Themeda trianda)、耧斗菜(Aquilegia oxysepela)等户层外植物有菝葜(Smilax discotis)、蛇葡萄(Ampelopsis bodinieri)等。

在水分充足,光照条件好的河漫滩及溪沟边常有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群落生长,林下有少许喜阴灌木,如少花荚蒾(Viburnum oliganthum)、蕊帽忍冬(Lonicera pileata)等。草本植物主要有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马唐(bigitaria sanguinalis)等。

较大河谷的谷坡上人为干扰严重,多分布黄栌(Cotinus cogyyria)、含羞草叶黄檀(Dolbergia miInosoides)、大叶醉鱼草(Buddleja davidii)等灌丛。草本植物主要有:细柄草(Capillipedium parviflorum)、金发草(Pogoatherum paniceum)等。层外植物有小木通(Clematis armandii)、绣球藤(C. montana)等。

3、落叶阔叶林带,分布海拔为1600m~2100m,主要植物群落为辽东栎群落,广泛分布于海拔2100m以下的山坡,几乎无纯林。它们都以落叶阔叶树种占绝对优势,群落组成基本相似,但组成群落的优势种稍有差异。乔木层由五裂槭(Acer oliverianmn)、山白杨(Populus davidiana)等组成。由于林木郁闭度较大,林下植物多系耐荫种类。灌木层的优势种明显,主要为:糙花箭竹(Fargesia scabrida)、龙头竹(F. aracocephala)、中华绣线菊(S. chinensis)等。草本植物很多,主要有柄状苔草(Carex pedifonnis)、鹿蹄草(Pyrola mtundifolia)等。林内藤本植物较多,如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猕猴桃(Actinidia. tinidia chinensis)等。本带内保护区外围和边缘区有许多开荒地和弃耕地形成的次生灌丛。

4、针阔叶混交林带,分布海拔为2100m~2900m,优势群落为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铁杉(Tsuga chinensis)群落、白桦(B. platyphylla)、麦吊杉(Picea brachytyla)群落和红桦、华山松(Pinus armandii)群落。在这一地段内由于针叶树种受人为择伐的影响,纯林极少,显示出很强的次生中山针阔叶混交林特点。这几种植物群落除优势种不同且稍有混杂外,群落组成基本相似。乔木层其它组成种有:四照花(Comus kousa var. chinensis)、藏刺榛(Corylus femx var. thibetica)、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ea)等。灌木层以缺苞箭竹(Fargesia denudata)为主。草本层低矮,组成种主要有:香青(Anaphalis siniea)、藓生马先蒿(Pedicularis muscicola)、深红龙胆(Gentiana mbicunda)等。

5、亚高山针叶林带,分布海拔为2900m~3450m,分布最广的为岷江冷杉群落,在刘家坪、上丹和铁楼的局部山坡或沟谷有秦岭冷杉(Abies chensiensis)和巴山冷杉群落出现。这三种群落建群种优势度较大,甚至有纯林。其余针叶树种有:云杉、红杉(Larix potannii)等。阔叶乔木以白桦、红桦为主。灌木层以缺苞箭竹为主,局部地段可形成简单的岷江冷杉—缺苞箭竹群落。草本层的丰富度视乔木层郁闭度和坡向而异,一般由以下种类组成:粟草(Milium effusum)、疏花早熟禾(Poa chalarantha)、糙野青茅(Deyellxia seabresceIls)等。

6、高山灌丛草甸带,分布海拔在3450m 以上,其中在3800m以下以常绿革叶灌木为主,建群种主要为陇蜀杜鹃、凝毛杜鹃。3800m以上则由金露梅(Dasiphora fruticosa)、紫丁杜鹃(Rh. violaceum)等组成灌木层。在高山灌丛带以上零星分布有高山草甸,由于分布太高,成带现象不明显,高山草甸、高山灌丛和亚高山草甸在保护区总称为高山灌丛草甸带。草甸中草本种类十分丰富,主要有以下种类:波伐早熟禾(P. poiphagorum)、双叉细柄茅(Ptilagrostis diehotoma)、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高山嵩草(Kobrisia pygmaea)、禾叶风毛菊(Saussurea graminea)等。

保护现状

概述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林业局直属的三个大熊猫保护区之一,也是面积最大的一个保护区。20多年来在自然资源保护与大熊猫抢救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大熊猫数量稳中有升,其他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完成了综合科学考察,出版《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同时编辑出版了《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技论文汇编》第一、第二辑等科技专著和画册《大熊猫故乡-白水江》《岷山东端绿色宝库》等宣传文本;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天然林保护工程林业可待续发展项目甘肃省保护地区管理等项目开始实施,先后完成了国家、省、地级调查研究项目40余项、62个单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地厅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9项;2001年被国家环保局、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土资源部评为保护区管理先进单位,于1993年7月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2000年11月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

宣传教育

林业法律法规宣传

管理局和各基层单位利用“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采用宣传车、集市宣传、群众会宣传等多种形式集中宣传《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和国务院新修订的《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期间还在全区范围内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向社区群众免费发放《甘肃南部资源植物及食用菌栽培技术》、《社区能源保护与利用》、《社区农业种养殖技术》等科技书籍,散发传单,张贴禁毒通告。开展欢送社区农民工外出务工的“送一本书、一副扑克、倒一杯茶、一杯酒、发一支烟、问一声好”的“六个一”活动,鼓励农民工外出务工,发展社区经济。

宣传标牌建设

截至目前,已在辖区七个保护站交通要道安装完成七个26平方米大型彩喷钢架结构宣传牌的建设任务,印制了“提高全民保护野生动物意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等内容的标语,各保护站特有物种、自然风光等优美图片;在六个保护站辖区重点区域制作大型水泥永久性宣教标语120余幅;五个保护站的重点公益林分布区制作彩喷钢架结构大型公益林宣传牌五个、标准牌五个;在兰州中川机场高速公路边树立了大型广告宣传牌,增强全社会对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自然保护意识。

廊道图框宣传

完成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办公楼楼道、宣教中心廊道的图框悬挂工作。所选图框为保护区重点保护物种、优美风景和具有纪念意义的工作照片,对宣传保护区内丰富物种资源和优美风景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纪念画册宣传

由管理局积极筹划,全体工作人员积极参加,于2009年年底前出版两本纪念画册。一本主要体现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建区30周年的风雨历程,讴歌前辈们为保护区建设所付出的无私奉献,教育后辈们珍惜前辈的辛苦劳动成果,再接再厉,将白水江的保护事业做大做强。另一本主要表现5.12特大地震以后,白水江人不畏艰险,积极抗震抢险和第一时间深入林区调查资源损害情况的珍贵历史画面。

林业宣传征文活动

积极参与国家林业局举办的“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生态文学作品大赛”活动。在全区范围内征文,已收到文学作品6篇。

环境保护教育

由科研管理科负责,保护站配合在社区中小学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活动,开展自然保护知识讲座、法制讲座知识竞赛、大型主题签名等活动,教育学生从小学习自然保护的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

社区管理技术及示范项目宣传

由科研管理科负责,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编写《自然保护区社区资源管理技术与示范》专著,向社区及群众宣传保护区管理技术与经验。

科研成果

1. 2009年11月2日,根据中国林学会关于“中林集团杯”第三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评选结果的通报,经形式审查、同行专家初审、专业组评审会议初评和梁希科技奖评审委员会评审及向社会公示等程序,第三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最终评出65项获奖项目。管理局正高级工程师黄华梨同志主持的《甘肃白水江大熊猫研究》项目,荣获三等奖(获奖项目编号2009-KJ-3-19)。

2.2008年9月16日至19日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在郑州举行,管理局杨文赟高级工程师参加了会议,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上,杨文赟、黄华梨、蒲玫撰写的《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森林可持续发展模式及成效》被评为优秀论文并荣获二等奖。

3.由管理局高级工程师杨文赟主持完成的《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野生动物危害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获陇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4.杨文赟、黄华梨、何哓岚完成的论文《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方法及成效》入选第三届中国林业论坛并获奖。

5.杨文赟、王建宏等完成的论文《甘肃大熊猫栖息地竹子生境研究》在《世界竹藤通讯》上发表。

6.《辉煌的历程——甘肃改革开放30年》由研究出版社出版,该书编委会名誉主任为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陆浩,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编委会主任为省委副书记刘伟平,主编为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励小捷。管理局杨文赟高级工程师撰写的《活标本的天然宝库——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文章介绍了白水江保护区30年的辉煌成绩,经省林业厅修改和推荐,作为三个林业典型介绍单位之一在该书发表,为宣传白水江保护区工作成就起到了重要作用。

7.管理局杨文赟高级工程师撰写《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宣传文章及图片在《世界竹藤通讯》封面彩版介绍了白水江保护区,为宣传白水江保护区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1:3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