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甘泉村
释义
1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池上乡甘泉村

甘泉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池上乡政府驻地池上以西3.5公里,甘泉坪之麓。地处山区。建国前大部民房破陋,现90%以上盖上了新房。设一村民委员会。共197户,748人。耕地559亩。村东建有两个池塘,容水3,000立方米。主产小麦、玉米。经济树有苹果、板栗、山楂等。1983年总产值315,213元,人均收入326元。

《鹿氏族谱》载:“吾二世祖纲、绅、瞻、睦四公由冀州枣强县于明洪武七年同被迁来,居住在青州府益都县之东南隅,即今博山县鹿喹庄也。五世祖洪泽居甘泉庄。”《鹿孝坚墓碑》载:“鹿公讳孝坚,字幼川。大明益都县孝妇乡东南甘泉人也。万历丁酋科十六名举人,戊戌连捷三十三名进士。”据此,明代天顺年间已建村。清康熙九年 (1670年) 《颜神镇志》、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志公庙碑》、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均先后载村名为“三泉庄”和“甘泉”。该村因村旁有三个泉口、 其水味甘,故初命村名为“三泉庄”。后因三泉季节性干涸,遂演变为“甘泉”。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两次袭击日军的“甘泉庙战斗”,就发生在这里。

2 云南省元谋县羊街镇甘泉村

村情概况

该行政村隶属元谋县羊街镇,地处羊街镇南边,距羊街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到该村的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元谋县城45公里。东邻洒洒依村委会,南邻花同村委会,西邻中坝村委会,北邻羊街村委会。辖民劝、甘泉、石龙等14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020户,有乡村人口4048人,其中农业人口4048人,劳动力281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573人。

全村委会国土面积24.03平方公里,海拔1850米,年平均气温16.5 ℃,年降水量80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烤烟等农作物。全村委会耕地面积3848亩,人均耕地0.9亩,林地32153亩。2009年全村委会经济总收入12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07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烤烟为主。

自然资源

全村委会有耕地总面积3848亩(其中:水田3090 亩,旱地 758 亩),人均耕地0 .9 亩,主要种植烤烟、水稻、小麦等作物;拥有林地 32153 亩,其中经济林果1979 亩,人均经济林果0.48 亩,主要种植核桃、板栗、桃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38亩,其中养殖面积38亩;无草地、荒山荒地及其他矿产资源。

农村经济

该村委会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6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705万元,占总收入的55.9%;畜牧业收入306万元,占总收入的24.3%(其中,年内出栏肉猪 4200头,肉牛547头,肉羊1290头); 林业收入23 万元,占总收入的1.8%;第二、三产业收入94万元,占总收入的7.5%;工资性收入118 万元,占总收入的9.4%。农民人均纯收入2207元,农民收入以烤烟等为主。全村委会外出务工收入118万元。

人口卫生

该村委会现有农户1021户,共乡村人口4038人,其中男性2021人,女性2017人。其中农业人口4038人,劳动力2674人。该村委会以汉族为主(是汉族、彝族混居地),其中汉族353499人,彝族541人。

到2009年底,全村委会无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加农村合作医疗3643人,参合率90%;享受低保138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5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3人,该村委会距离羊街中心卫生院2公里。该村委会建有公厕3 个,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 ,未建有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无人畜混居的农户。

文化教育

该村委会建有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11800平方米,拥有教师17 人,在校学生468人,距离羊街镇团山中学1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613人,其中小学生468人,中学生145人。

全村委会建有文化活动室1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3 游戏古剑奇谭中的甘泉村

游戏古剑奇谭中,甘泉村是一个清新美丽的小村庄,翠竹环绕,一汪清泉缓缓流过。

百里屠苏一行人在此遇到了孝顺的妖洛云平,百里屠苏也是在这里被师兄凌越用灵虚三才阵困住。

4 山东省安丘市石堆镇甘泉村

甘泉村录属于山东省安丘市石堆镇。位于山东省中部,206国道一侧,安丘以南18公里处,石堆镇最首,距石堆镇六公里。

甘泉村,又名甘泉岭,村有安丘市第一棉纺厂,造纸厂,加油站等。并有青年路连接206国道和宋官疃。

甘泉村是一古代的官方驿站。

相传一世祖是进京赶考,路径此地,听说有一破旧庙宇和尼姑庵感到好奇,于是停留此处到处闲游,并在庙宇烧香力求高中,高中之后并会重修庙宇重塑金身。

晚上很晚才回驿站。途中发现远处光明一片,于是前去看个究竟。发现竟是一龙头,龙头嘴中有一珠子闪闪发光,并水从嘴中哗哗的流出。发现泉水异常清澈甘甜。后进京赶考中了举人,不久之后在朝廷为官。时歌数年竟忘了当日烧香所求之愿!某日忽疾病缠身,找数位名医都无济于事。

某日得一梦想起当日庙宇所求之愿!于是立刻命人陪她前去还原,并重修庙宇。第二日疾病立刻全好!

于是后来决定定居于此!

注:庙宇解放后1959年左右被拆!庙宇门前还有一相传两千年的白果树也相续背砍!龙头后也被炸。

村民民风朴实,善良。

盛产黄烟,大姜,花生,蒜,葱,兼有各类果园。

5 河南省新安县北冶乡甘泉村

现状

甘泉村位于北冶乡西南3公里,距南石路线北冶段1公里处,东西长1.5公里,南北相距1.2公里,东临北冶乡张官岭村,南与石寺镇山岔村接壤,西邻石寺镇西沟村,北与北冶乡岭后村相接。地处丘陵,四季分明,光热资源充足,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常年干旱少雨,土质为沙土。

甘泉村据说得名于村中的一个泉眼,因其水比周围其他地区的水甜,所以命名为“甘泉”。本村共计1706人,435户,分为9个生产小组,依次为一组、二组、……。大小姓共40多个,人口较多的姓有蒋、邱、武、王、李、赵、韩等。分新村和老村两部分,老村主要占据两山之间的山沟,新村位于山腰及山顶,分布相对集中,略显凌乱。

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和在家务农,人均耕地面积约0.5亩。村民中,50岁以上人口约占40%,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现多赋闲在家,靠做些零碎的杂活维持生计;20—50岁人口约占30%,主要是外出打工,因缺乏技术,所从事的职业技术含量不高,工资待遇不算好,劳动力利用率在95%以上;20岁以下约占30%,学生的入学率较高。甘泉村的学校是逐步建成的,据老人说,学校曾经是在寺院里,后来讲过几次改建,才成了现在的样子。村中现有小学一所,集中了甘泉及其周边的张官岭、岭后等一些村子的一些学生,一至六年级在校生计280多人,是北冶乡现在的小学中人数较多的学校之一,这为甘泉村以后的发展储蓄着力量。另有村卫生室一所。村民健康状况良好,相对而言,老年人得病的机率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所得疾病也是老年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现在的老年人也比较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经常运动,时常去村卫生室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进行一些检查。目前,村中的养殖户有10余户,但规模不大。

交通相对便利,是北冶乡境内八个位于新峪路沿线的村庄之一,也是经石寺到达北冶所要经过的第一个属于北冶乡的行政村。村村通工程使村里主干道都已经铺上了水泥路,但是通往各个生产小组的路面还没有铺设好,不过这一问题正在解决中,相信不久村民们就能走上满意的路。

历史

最早落户到甘泉村的是一户姓丁的人家。甘泉村的土质多为渣子土,适宜烧瓷。丁家把瓷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围绕着瓷业与丁家逐渐形成了一个村落——丁家沟。所烧的瓷器主要是粗瓷,包括瓷碗、磁盆、瓷罐乃至后来的砖等生活用品。这里也逐渐培养并聚集了一批拥有瓷器技术的人。早期瓷业的发展很好,销路较广,不仅满足了附近居民的需求,有的还远销到了商丘、安徽等地。大量到甘泉来购买瓷器的人不仅拓宽了甘泉村的经济来源,还给甘泉村带来了各地的特产,甘泉成了一个交易市场。因此,甘泉所在的岭被称为“碗窑岭”,甘泉也获得了“小洛阳”的美称。

1958年以前,甘泉村工业活动主要以烧瓷业为主,并且繁荣昌盛,名噪一时。1958年时,经济尤其活跃,响应毛泽东主席的“大炼钢铁”活动,甘泉的瓷业经济尤其是制碗业搞得轰轰烈烈,村里有人评价当时的经济状况“人均收入不低于现在”,瓷业的繁荣可见一斑。三年自然灾害过后,1962年经济开始恢复,瓷业的发展一直持续到1993年左右。近二三十年以来,甘泉的瓷业发展遇到了障碍,逐渐衰落。

首先,用传统的方法制作出来的瓷器科技含量低,工艺水平相对落后,重要的产品名之一——砖虽然耐热性好,但抗重压的性能较差,面对其他同等用途的新产品不具有竞争优势;其次,烧瓷业所用材料——煤炭价格上涨,导致了瓷业发展受阻;另外烧瓷的工人常常需要超负荷的劳动,瓷窑中的空气不好,许多人都因此得病甚至死亡。瓷业发展前景惨淡,随时可能出现的疾病令许多年轻人对瓷业望而却步,烧瓷技术逐渐被忘却。据统计现,在50岁以下的村民中会烧砖的人也已经寥寥无几,更不用说烧出碗、罐、缸、盆等祖上曾获巨大成功的“宝贝”了。现在走进村中,已经不见了以前的烧瓷窑的人,更见不到了当年因瓷窑业而带来的辉煌场面,只能看到不少的瓷窑静静而又寂寞的立在村中。谁又来拯救这些甘泉历史中的“功臣”?又该怎样拯救,着实需要思考去探索。

90年代以后,与瓷业的衰败形成对比的是煤矿的兴办,村里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煤矿,村民的生活水平也能够得以保持。但由于煤矿开采年限较长,许多煤矿的可采煤储量日益减少,加上近年来国家对中小煤矿的关闭,甘泉的煤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许多以煤矿收入来维持自己生计、过了大半辈子的人不得不面临着重新寻找工作的难题,这又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建国以前,甘泉村曾被称为“甘泉村公所”。据说,当时新安县被称为“第一区”,甘泉被称为“第二区”。旧址在现在村文化广场背后的岭上,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只能看到当年挂着“村公所”石碑遗留下来的痕迹。

甘泉村的农业发展不明显,农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辅之以红薯、花生等。1958年农业大丰收;1960——1963年农业相对落后;改革开放之后,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吃饭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历史上,甘泉的农业曾闪现过一次生机——种花生,当时收成不错,只是由于当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吃饭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所以对种花生这件事热情不高,以致没有坚持下去。

历史上甘泉村曾经有三个庙会,称为上庙、下庙、牛王庙。上庙旧址在现在甘泉小学所在地,主要供奉给甘泉村带来财富的“窑神”,每年二月十五、四月十五举行庙会,以求窑神赐福于村民。下庙在甘泉村老村,主要是供奉土神等农业神,每年三月十二、四月十八举行庙会,这是三个庙会中目前唯一得以保存的庙会,不过每年的庙会也只剩三月十二这一次。另一个是“牛王庙”。由于以前人们的经济来源之一除了烧瓷之外,就是种地。牛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人们也常常怀着敬畏的心情来朝拜“牛王”。

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措施

因煤矿开采,部分地面塌陷,村民住房出现塌陷、裂缝,影响到村民的生活,受害较严重的是二、九组,解决村民住房地基问题迫在眉睫。不过,现在村委会正在着手分批解决这些问题,截至目前今年已经解决10户居民的宅基地问题,但剩下的居民仍需尽快安置解决。

产业结构单一,以农业、外出务工为主。村民无稳定的收入来源,外出务工者技术含量低,待遇较差,可以考虑组织村民进行适当的技术培训。村中正在引导养殖业的发展,以求带动经济的发展。

6 山东省武城县甘泉村

甘泉村位于冀鲁两省交界处,距山东省武城县镇驻地鲁权屯约5公里。西临卫运河,与河北省故城县城郑口镇隔河相望。分为北甘泉、南甘泉两个行政村,共有居民800户,3100人。甘泉村旧址在运河滩地内,介于古郑口与唐留里(屯)之间。开始没有村名,是郑口的衍生村。今存明天启四年(1624年)墓志铭载:“朝明,字北川,武城德化(乡)人,居郑家口镇河之阳。”清中叶,运河改道东移,郑口河西街成为郑口的主要街区,仍处河东、河南的街区则称为唐留屯(里)。以后称甘泉村,俗称齐家楼。1953年前后,分为北甘泉、南甘泉两个村。1958年,为避水患,甘泉村从滩内东迁1.5公里至运河大堤外。

甘泉村地处卫运河怀抱之中,三面环水,有“绾毂燕赵齐鲁之口”之称,历史上曾是繁华的运河码头,与天津、临清齐名。自明代至1970年前后几百年间,来往于枣强、清河、南宫等地的客货,或从这里登舟,或从这里上岸,再运往各地。清代乾隆年间,“郑镇风帆”被列为武城八景之一。如今,运河中流水潺潺,大堤上翠柳成荫,蓝天下燕飞鸟鸣,田野里麦浪滚滚,甘泉村仍为运河两岸居民晨练的好去处。

甘泉村是有名的历史文化村,始由我国苏姓眉山派后裔落籍于此形成村落。今苏姓仍是北甘泉的主要姓氏。据《甘泉苏氏族谱》记载:眉派苏姓始祖苏味道,唐代栾城人,为武后朝宰相,后贬为眉州刺史,并定居于眉山。苏味道第11世后裔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为北宋著名文学家。崇宁二年(1102年), 苏轼病逝于常州,其三子苏过遵遗愿将其葬于汝州郏城小峨眉乡上瑞里后,定居于颖昌。南宋时期,苏过裔孙苏贵,于淳佑十二年(1252年)中举人,初授宁国府太平县训导,改任兖州府龚邱正谕,遂定居于宁阳洸水,取名苏家楼(今属伏山镇)。其后,苏贵孙辈苏全、苏英迁居九子坡。明正德年间,苏英裔孙苏子元,由九子坡迁移居武城郑口。从此,苏氏定居甘泉。清代的康、乾盛两朝,甘泉苏氏家族共产生了5名进士、6名翰林,其中,六世裔孙苏俊,26岁中进士,曾任浙江乡试主考、兵科给事中等要职。八世裔孙苏綖,任武英殿篡修官、功臣馆篡修官,写下了传世之作《平定西域阙里告成赋谨序》。整个清代,甘泉苏氏科举世家共产生了58名知县、县丞、教谕、举人,99名贡生、监生。当代,又出现了我国广播事业奠基人之一苏树清,蝉联第六届、第七届亚运会手枪短射冠军苏之渤等。

7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祥福镇甘泉村

基本情况:位于祥福镇的西南方,毗河沿岸,成青路两侧,自然风光秀丽,地理位置优越,目前全村已纳入区委、区政府打造“一河两岸,一线两翼”的规划区。甘泉地处平原地区,全村幅员面积3.43平方公里,共17个村民小组,1794户,3680人,2010年人均收入8411.22元。

产业发展规划:发展食用菌种植和苗木种植,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配合工业南区管委会做好工业南区规划建设工作。紧紧抓住群众普遍关心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及时调整工作重点,为村民服好务。加力度推进全村土地流转工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食用菌种植和苗木种植为龙头,带领农民增收,壮大集体收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18: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