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甘南师范学校 |
释义 | 甘南师范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富有优良传统和优良校风的中等师范学校。学校的前身为1938年12月在夏河县由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筹备设立并于1939年初建成的“甘肃省拉卜楞初级实用职业学校”。1941年学校改属教育部,校名改为“国立拉卜楞初级实用职业学校”。 1946年3月改称“省立夏河简易师范学校”,学制四年。1949年9月夏河解放,“省立夏河简易师范”由夏河县人民政府接管,学制改为三年,直属于省教育厅。 中文名:甘南师范学校 类别:公办 所属地区:甘南州 学校地址: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街 邮政编码:747000 学校简介甘南师范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校风优良的中等师范学校。学校的前身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于1938年在夏河县筹办并于1939年初建成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部甘肃拉卜楞初级实用职业学校”。自学校创立至今,沧桑砥砺,五迁校址,九易其名。目前,学校占地70亩,建筑面积23500余平方米。教职工115人,各类专业班25个,在校学生约1080名。 建校以来,甘南师范学校以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为核心,讲求规模效益,紧盯市场育人,创造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拓宽专业门类,积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办学,前后设置了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两大类专业,共35个专业,其中师范类专业有初等教育(普师方向、民师方向)、学前教育、计算机教育、英语教育、音乐教育、体育教育、美术教育、艺术教育等;非师范类专业有畜牧、医疗、畜产制造、民族工艺雕刻、唐卡绘画、计算机应用技术、实用英语、音乐艺术、民族体育、美术设计等。 随着全州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力度的加大,1999年,州政府在我校挂牌成立了“甘南州教师培训中心”,自中心成立至今,学校紧紧围绕全州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了各类培训工作,培训总人数累计一万六千八百多人次,为我州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2007年,学校适时调整办学方向,在办好师范教育的同时把普及初等职业教育、办好中等职业教育、联办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今后六年重点发展目标,开始招收中职生,开设了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英语、生物技术、藏族工艺美术、藏族缝纫、藏族御膳等专业。 学校坚持面向小学、面向农牧区的办学思想,严格教学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风,“博学善导,因材施教”的教风,“刻苦严谨,学以致用”的学风,和“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领导作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提出了科学的办学方针。 建校七十年来,甘南师范学校领导班子先后更迭过30任(次),历届教职工人数累计370名。在历任领导班子和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已为社会输送了8000余名合格毕业生,他们中绝大多数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骨干,其中一部分已成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各级部门的中坚力量,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许。1990年至今,学校先后20余次获得国家、省、州级奖励。特别是2008年被省政府授予“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悠久的办学历史,优良的教风学风,正确长远的办学理念,使甘南师范学校成为甘南地区的一所名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今后,学校作为甘南州合格小学教师培养培训的基地,“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加强师资培训项目学校”,必将为民族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历史沿革学校的前身为1938年12月在夏河县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部筹备设立并于1939年初建成的“甘肃拉卜楞边区初级职业学校”。校址暂时设在藏民小学院内。1941年学校改属教育部,校名更改为“国立拉卜楞初级实用职业学校”。同年于九甲沟口东边来周村筹建新校址,并于次年8月完成校址搬迁工作。 1946年3月,更名为“甘肃省立夏河简易师范学校”。 1949年10月,学校由九甲搬至河南村(原夏河县国民党党部)。 1950年秋学校更名为“甘肃省夏河初级师范学校”。 1956年学校由河南村迁至马莲滩。 1959年,因夏河县更名为德吾鲁市,学校因此也更名为“甘肃省德吾鲁市师范学校”。 1960年,更名为“甘肃省夏河师范学校”。 1966年9月学校搬迁至州府合作,更名为“甘南藏族自治州师范学校”。 1969年至1972年期间,学校办学规模扩大,改校名为“甘南藏族自治州综合专科学校”。 1972年后,又恢复校名为“甘南藏族自治州师范学校”。 建设发展甘南师范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富有优良传统和优良校风的中等师范学校。学校的前身为1938年12月在夏河县由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筹备设立并于1939年初建成的“甘肃省拉卜楞初级实用职业学校”。1941年学校改属教育部,校名改为“国立拉卜楞初级实用职业学校”。 1946年3月改称“省立夏河简易师范学校”,学制四年。1949年9月夏河解放,“省立夏河简易师范”由夏河县人民政府接管,学制改为三年,直属于省教育厅。1949年10月(或11月),学校由九甲搬至河南村原“夏河县国民党党部”。1950年秋学校更名为“夏河初级师范学校”。1951年9月省教育厅通知“夏河初级师范学校”交由地方接办,并于1952年2月正式移交;移交时有教职工10人,学生170名。1955年学校由三年制改为四年制。1956年学校由河南村迁至马莲滩,本年没有毕业生(因为学制延长)。1960年“夏河初级师范学校”更名为“夏河师范学校”,同时增设中师部,学制为三年制。1964年学校曾招收过一届高中毕业生,学制一年。1966年9月学校搬迁至州府合作,更名为“甘南师范学校”。69届初师毕业后,停办初师部。1969年至1972年期间,学校办学规模扩大,改“甘南师范学校”为“甘南州综合专科学校”,增设了畜牧、兽医、财会、医疗等专业。1972年后,又恢复“甘南师范学校”校名至今。1972年后又曾经招收过一年制数理班一届。1983年学校改为四年制直到今天。1999年4月7日州政府又给学校挂牌成立了“甘南藏族自治州教师培训中心”。1999年8月22日[州政发(1999)015]《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州教育局委员会关于甘南藏族中等专业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决定州藏综专民师专业合并到甘南师范学校,并于当年招生。现学校占地70亩,建筑面积23500余平方米,教职工103人,学生1200多人。 目前甘南师范学校是州属唯一一所为七县一市培养培训合格小学师资的学校。多年来,学校以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为核心,讲求规模效益,盯着市场育人,创造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拓宽专业门类设计,积极开展多层次办学和高层次办学,除了保留原有普师专业外,先后相继开办了幼师、民师(以藏为主、以汉为主)、美术教育、体育教育、英语教育、音乐教育、计算机教育专业班,并与省内有关高校合作,联办了学前艺术教育、美术教育、小学教育、英语教育和体育教育等大专班。 在教学中,根据省教育厅新下发的普师、幼师、“3+2”等三年制中师课程计划的基本精神,学校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制定了第四学年的课程设置,同时修订了以藏为主、以汉为主专业、英语专业、美术专业、体育等专业的12套课程计划,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逐步走出了“一为主”(突出必修课的主体地位)、两渗透(渗透德育、渗透科技)、“三结合”(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教学活动和教育实践相结合)、“四位一体”(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教育实践四位一体)的教学路子,形成了必修课体现主体性、选修课体现地方性、课外活动体现创造性、教育实践体现职业性的鲜明特点。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构建起中师教学工作准则和行为规范,试行“目标管理法、封闭管理法、五抓五促法、分层教学法、协同教学法、模拟诊断法和全面考评法”,举办毕业生特长汇报活动,实施“一张文凭,多种证书”制度,为学生择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学校坚持面向小学、面向农牧区的办学思想,严格教学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活跃教育科研,全面启动素质教育工程,狠抓了以“修师德、树师表、铸师魂”为宗旨,以“爱岗敬业、奉献”为主题,以勤奋钻研业务,提高教育教学为重点的“教风”建设,以整顿和优化学习环境,育人环境为重点的“学风”与“校风”建设。培养学生努力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模式,明日教师,从今日做起,培养具有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小学教师。 建校以来,甘南师范已为社会输送了近7000名合格小学师资和各行各业的优秀工作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骨干,许多人成为各级行政部门的领导干部和业务尖子,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许。 1991年至1999年,即在甘南州教师培训中心成立之前,甘南师范学校就已经承担了各种教师培训任务,共办短期培训班21期,培训1259人次。1999年4月7日“甘南藏族自治州教师培训中心”成立以来,州教育局加大了教师培训力度,10年来以各种形式培训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初中教师、教导主任和校长(园长)共计7002人次,共办培训班98班次。 建校以来,甘南师范学校领导班子先后更迭过24(届)次,其中不乏德才兼具的饱学之士和社会活动家。学校现任领导班子为校长王学文、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拉茂杰布、副校长杨学军和赵彦恒。 目前,甘南师范学校已成为我州合格小学教师培养、培训的基地,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加强师资培训项目学校,省语委甘南州“普通话测试工作站”,甘南州教师培训中心。 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2004年8月,面对中师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新一届领导班子顺势应变,大胆创新,谋求更好的办学路子,经校领导周密思考,多方联系,启动了与省内大专院校联合办学的工程。经过多年的努力,使学校的大专专业班总数达到21个之多。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多,学校的教学设施已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尤其是学校的硬件建设状况亟待改变。针对这种现状,学校领导在学校资金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本着“争取上级投入一点,自筹一点,贷一点”的筹资思路,在省教育厅、州委州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规划,多方争取,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在集资500多万元修建了职工2号住宅楼之后,自筹资金100多万元相继修缮、改造了培训中心楼、运动场和校园主干道。但仍不能解决学校面临的基建困境。2004年12月,学校通过行政会议做出重大决策,决定排除一切困难,想方设法修建艺术试验综合楼和新综合教学楼。2005年1月,学校基建计划正式实施。自2004年8月至今,学校把教育项目工程建设作为落实“科教兴校”战略,促进教育发展,认真组织实施进行了对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在校园“四化”、“六配套”和“四新一亮”项目建设建设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校园硬化总面积达5658平方米,绿化面积达5250平方米,并对校园布局予以合理的规划设计,种植花草树木,配置雕塑彩灯,在美化校园上下功夫。同时,又狠抓“四卫”(教室卫生、宿舍卫生、环境卫生和区域卫生),设立卫生监督岗,在净化校园卫生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督促校团委兴办校园文化橱窗,尝试汉藏英三语校园广播,以甘南州名人字画装点办公楼和教学楼走廊墙壁,绘制校园文化墙,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优美宁静的富有人性化的学习环境。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校容校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为甘南师范学校在新的时期得到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学校将硬件建设工程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挂帅,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成员分别由主管总务后勤的副校长、基建处负责人、学校派驻的现场代表以及财务人员组成。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建设办公室和工程监理小组,由基建处负责人担任组长,校方现场代表和监理公司现场代表为组员。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学习国家、省、州印发一系列指导文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实施好“工程”项目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提高项目综合效益,学校把项目工程建设与学校布局调整相结合,与校园“四化”建设相结合,与危房改造相结合,统筹校舍规划,在进行调查研究、摸清底数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了学校面积、学校规模、人口密度、周边环境、发展空间、办学效益等因素,制作了《校园布局和“四化”建设规划图》。其中,综合教学楼和艺术实验综合楼两大项目工程建设于2005年8月正式施工。 为使综合教学楼和艺术实验综合楼两大项目工程建设能够顺利实施,学校领导顶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利用贴息贷款、学校自筹资金和施工单位垫资等多种方法多渠道筹集资金,投入到项目建设之中。 在项目工程实施过程中,学校严格按照省、州项目办的要求,严把工程“五关”:即勘察设计关、招标关、工程材料关、监理关和验收关。学校配合城建、监理、施工等单位对于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均进行了分部分项验收,并有影像和文字记录,做为工程资料,及时归档保存。学校领导经常深入到学校工地,查质量,查进度,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与校方现场代表和监理公司现场代表一起24小时进行现场旁站监理,以落实工程监理、监督的有效性。 综合教学楼建设综合楼教学楼为国家援藏资金建设项目,国家安排援藏资金400万元,学校自筹178万元。学校申请修建综合教学楼项目的准备工作开始于2004年9月。2004年11月中旬向省、州发改部门呈报了请求修建甘南师范学校综合教学楼的立项报告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05年7月取得省州立项批复。10月,初步设计方案收到州发改委批复文件。至11月,学校完成了包括土地、规划、消防、环保、地震、防雷等相关部门的审查批准。2006年3月10日工程进入了全面施工阶段。2007年9月工程竣工,历时一年半。 综合教学楼建筑面积为5742.46平方米,单面楼,主楼梯居中外挂,建筑总高度27米,东西长86.5米。工程总投资578万元。该项目内部设置有24个面积为62.1平方米的标准教室,12个面积为31平方米的年级组办公室,3个面积为88.9平方米的计算机教室以及9个面积不等的电教室、值班室、办公室。各楼层均配备有独立的男女生卫生间和洗手间,设有三部疏散楼梯。楼内设施齐备。 2007年,12月28日,综合教学楼竣工验收,投入使用。学校举办“艺术实验楼、综合教学楼落成典礼”。参加庆典的领导和来宾有州人大刘培春副主任、州政府杨卓玛副州长、州政协马昕明副主席、州教育局召玛杰局长,以及州直各学校、州教育局有关科室、合作市教育局和合作市属部分学校的负责人。庆典会由杨学军副校长主持,王学文校长介绍了工程建设情况,召玛杰局长作了重要讲话。 艺术实验综合楼的建设艺术实验综合楼是学校自筹资金340万元所建,目的在于解决缺少教室和办公用房紧张的局面,改变学校的面貌,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奠定基础。 学校修建艺术实验楼的设想始于2004年底,2005年2月完成岩土工程勘察,6月收到发改委对学校艺术实验综合楼可研报告的批复。2005年8月至9月,陆续完成了施工图纸设计、审查批准、发布工程招标公告、现场招标等工作。10月10日举行了简短的开工仪式,工程进入了全面施工阶段。2006年9月竣工,并交付使用。 艺术实验综合楼建筑面积为3520.9平方米,工程合同造价299.7万元。内部功能设置基本能够满足学校进行艺术教育和常规实验的各项要求。其内部设置有15个面积为97.2平方米的实验室、画室、琴室和计算机室,5个面积为48.6平方米的实验仪器室,各楼层均配备有男女生卫生间和洗手间,三至五楼两侧还设有休息阳台,门厅有两个值班室,三部疏散楼梯。楼内供电设施齐备。 学校的校园“四化”建设的全面展开,特别是艺术实验楼和新综合教学楼的建成使用,结束了学校使用危房进行办公和教学的历史,解决了学校一直以来缺少教室和办公用房紧张的局面,大大改变了学校的面貌,使学校的基本建设得以较快发展,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标志着我校基本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现任领导校长王学文王学文,男,汉族,1964年生,甘肃舟曲人,中共党员,数学专业高级讲师,本科学历。1982年7月甘南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舟曲县大峪八年制学校任教。1984年入兰州师专数学系学习。1987年8月至2004年7月在舟曲一中任教,从1990年起,历任学校数学教研组组长、教科室主任、副教导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兼党支部副书记。1995年8月西北师大数学系毕业。2004年8月提任为甘南师范学校校长。2000年获甘肃省中小学 “省级骨干教师”荣誉称号,同年被评为甘南州教育系统“青年岗位能手”。2004年被评为甘南州“十大杰出青年”,同年获 “甘南州骨干校长”荣誉称号。2006年获甘南州“优秀校长”荣誉称号,同时获甘南州“园丁奖”。所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中学生思想教育层次化浅谈》发表于《高师函授》1994年第4期,《应用共轭复数的性质求轨迹例说》发表于《甘肃教育》1994年第6期,《一道IMO试题的三种解法》发表于《数理天地》1995年第5期,《用“主元”法作因式分解》发表于《数理天地》1998年第7期,《浅谈影响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非智力因素》发表于《数学教学研究》2002年第5期。甘南州十四届人大代表,甘南州教育系统中级职称评委。 党支部书记、副校长拉茂杰布拉茂杰布,男,藏族,1961年生,甘肃临潭人,中级讲师,中共党员。1976年10月毕业于甘南民族学校,同年12月至1984年6月,先后在甘肃人民出版社、甘肃省教育厅民族师范处、甘南州编译局等单位工作。1984年7月至1999年2月在甘南州教育局工作,历任教育科副科长、科长等职务。1991年9月入中央民族学院学习。1999年3月任甘南师范学校副校长。2000年10月至今任学校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自参加工作以来,先后获甘肃人民出版社责任编辑二等奖和五省区藏族文学创作二等奖,获中共甘南州委“优秀共产党员”、共青团甘南州委“优秀共青团员”、甘南州教育局“先进工作者”和甘南师范学校“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有关教育教学论文和文学作品发表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民族教育研究》、《甘肃教育论丛》、《西藏文学》、《达赛尔》、《格桑花》、《甘南日报》等报刊。参编《甘南历代藏族学者小传》(藏文版),并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系中国教育学会民族教育研究会会员,《中国民族教育》杂志特约通讯员,甘肃省教育学会民族教育研究会理事,甘南州文学戏剧协会会员。 副校长杨学军杨学军,男,藏族,1963年12月生,甘肃迭部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1982年7月毕业于甘南师范学校,同年9月至1990年10月先后在迭部县城关小学、文教局工作。1990年11月至1995年7月在迭部县洛大乡党委、政府工作,任副乡长、副书记等职。1995年8月至1998年2月在迭部县尼傲乡政府工作,任乡长,甘南州第十二届人大代表。1998年3月至2000年8月在迭部县教育局工作,任局长,中共迭部县委委员。2004年至今在甘南师范学校工作,任副校长。1995年获迭部县“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1997年甘肃省政府授予“优秀乡长”荣誉称号。1998年获迭部县“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99年和2003年两次获迭部县“优秀党员”荣誉称号。2002年国家教育部获授予“中华扫盲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5年获中共甘肃省委《党的建设》杂志社主办的“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知识竞赛”二等奖。所撰写的论文《巩固“普初”成果,深化教育改革—“普初”后迭部教育工作思考》发表于《甘南报》,《创办山区寄校,推进素质教育—对迭部山区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几点认识》发表于《甘南报》,并入选《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丛书》,《教育之花映红迭山—对迭部县“九五”教育发展回顾》和《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两队”建设进程》发表于《甘南报》,《创新思路,写就奋进新篇章》发表于《甘南日报》。 副校长赵彦恒赵彦恒,男,藏族,1957年生,甘肃临潭人,中共党员,数学专业高级讲师,本科学历。1975年参加工作。1979年8月调入甘南师范学校任教,1994年4月至今历任学校教导副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等职务。长期从事中师数学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成绩显著,1989年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园丁奖”,1998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全国优秀教师奖”,2000年获“特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省学科带头人”荣誉称号,2001年被评为“国家级骨干教师”,入选“省‘333’科技人才工程”,2003年入选“省‘555’创新人才工程”, 2003年被甘肃省委、省政府评为“甘肃省优秀专家”。所撰写的30多篇论文在国家及省地级刊物上发表和获奖;主编和参编6部著作正式出版发行;有两项科研成果分别获甘肃省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和二等奖;主持的一项国家级科研课题通过教育部专家组验收,有一项省级“十五”规划科研课题和一项省级“十一五”重点科研项目正在进行之中。其业绩曾被《甘肃电视报》、《甘南报》报道,并载入甘肃省教育厅编辑出版的《陇原园丁谱》一书。系甘南州州直小学(幼儿园)教师初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会副主任委员、甘南州教师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会委员会委员、学科组成员、甘南州教师资格专家审查委员会委员、甘南州政府兼职督学、甘南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工作研究指导组成员、甘南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甘肃省教育学会中小学教学研究会理事、甘肃省中专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会委员会委员、学科组成员、中国管理学会理事,全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师工作委员会理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