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甘南草原湿地
释义

以玛曲湿地为核心的甘南草原湿地素有黄河“蓄水池”和“中华水塔”之称,也是世界濒危野生动物黑颈鹤、白尾海雕等的主要栖息地,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关键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气候影响的敏感区。甘南草原湿地是青藏高原湿地面积较大,特征明显,最原始、最具代表性的高寒沼泽湿地,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自然湿地之一,湿地保护区总面积37.5万公顷,保护区内泥炭储量丰富,达15.9亿立方米。再加上玛曲县境内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和沼泽湿地,构成黄河上游完整的水源体系。

中文名称:甘南草原湿地

别名:中华水塔

行政区类别:甘肃

所属地区:中国西北

地理位置:玛曲县境内

面积:37.5万公顷

简介

但由于水土流失和干旱荒漠化,黄河首曲湿地面积曾严重萎缩,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40多万公顷萎缩至上世纪末的30多万公顷。 近年来,甘南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雪线上升,草地大面积退化与沙化,湿地正在干涸萎缩。

黄河自青海省久治县门堂乡进入甘肃省甘南州玛曲县境内,形成了天下著名的“黄河首曲”。

据测算,黄河流入玛曲县时平均年径流量为137亿立方米,只占黄河总水量的20%,而流经玛曲境内再返入青海省河南县时,平均年径流量增加到164.1亿立方米,占黄河总水量的65%左右。

因此,玛曲县所在的甘南湿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美称,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该湿地资源有沼泽、湖泊、泥炭、河流等类型,主要分布在玛曲、碌曲县境内,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蓄水池”,又被称为“黄河之肾”。

湿地作用

持水能力

以玛曲湿地为核心的甘南草原湿地具有很高的持水能力,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肺”。再加上玛曲县境内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和沼泽湿地,构成黄河上游完整的水源体系。

“玛曲”在藏语中意思即为“黄河”,玛曲湿地对调节黄河水量、泥沙量、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就水文地理而言,黄河进入玛曲时的年径流量仅占黄河年总流量的20%,而黄河流出玛曲时的年径流量已达黄河年总流量的65%。这使玛曲成为黄河上游最重要的水源地。

积碳能力

就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而言,玛曲湿地的泥碳层有数十米之厚,这既显示了它的积碳能力,又显示了它的释碳潜力。这说明它对地球生物化学循环中的碳输运影响,是一般植被系统难以相比的。此外,在玛曲,与湿地共生并部分重叠的是玛曲草原,它约占玛曲面积的90%,被誉为“亚洲第一天然优质牧场”。草场与湿地的相互依存和共生,进一步增强着玛曲的生态系统功能。

无论就湿地生态学而言,还是就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而言,玛曲均可视为青藏高原的两河(黄河、长江)河源地区的缩影。这一情况在湿地生态治理方面,尤为显得突出。现在玛曲已和整个两河河源地区一样,深受生态退化的威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玛曲湿地大面积萎缩,沼泽面积减少近2/3,玛曲以前有湿地45万公顷,现仅存37.5万公顷;草场大面积退化,其中重度退化达27%,中度退化达35%;地下水位下降近20米;生物物种数减少近40%。现在,沙化、鼠害、毒杂草等三害已成为湿地和草场退化的普遍现象。

发展现状

甘南草原湿地

近年来,甘南湿地一度被蚕食萎缩,湿地面积锐减,导致水源涵养能力降低,天然草原退化,土地沙化严重。

据水文资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甘南段补水黄河能力已下降了15%。目前,玛曲境内28条黄河支流已有11条干涸,还有不少成为季节性河流,数千眼泉水干涸,数百个湖泊水位明显下降。

20世纪80年代初,甘南湿地面积为640.5万亩,现在仅剩约207万亩。原有的大部分水草滩已变成植被稀疏且草质很差的半干滩,有不少地方甚至变成了“黑土滩”。甘南州干旱缺水草场已扩大到670万亩,占全州天然草场面积的17.4%。

而甘南湿地的核心——玛曲湿地已由原有的99万亩锐减到不足30万亩。境内的尕海湖曾4次干涸见底,为当地历史记载所罕见。

2009年夏,《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前往玛曲河曲马场采访的途中看到:远处的草坡上牦牛和羊群密密麻麻地啃食牧草,旁边则是一片已经沙化了的草地,格外刺眼。

草场的主人昂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那块沙化的草地最初也就一块帐篷大小,不过几年时间,已经扩大到几十个帐篷的大小。昂杰指着地上不到一寸长的牧草说:“往年这个时候,正值雨季,草已经长到两根指头那么高了。今年到现在一直干旱,草就长不高。”

玛曲县城以南,黄河桥头西侧的一处沙丘上,地方草原站的宗文杰站长指着脚下的沙化带说:“黄河沿岸已出现长达220公里的沙丘带,沙丘最高可达15米。”

更令人担心的是,在这片美丽的大河源头,沙化面积正在以平均每年299公顷的速度递增。

草场在不断的退化、沙化中,黄河首曲的生态也在急剧恶化。最为明显的案例就是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许多珍稀野生动物濒临灭绝。

在玛曲县,曼日玛、欧拉两个乡的可利用草场面积逐年减少,县城通往欧拉乡的道路由于沙化面临改道。沙化区的2500多名牧民,16.8万只牲畜,已完全退出沙区。

每逢冬季多风季节,草原上黄河沿岸遍地沙丘滚滚,沙土被卷高达百米,扬沙波及数十公里。

兰州大学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杜国祯教授一直在关注这一严峻的形势。他说:按照近20年的退化速度,不用10年,甘南州草地乃至青藏高原东部将成为中国第四大沙尘源。

杜国祯称甘南湿地为“保护黄河中下游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他说,如果这个“屏障”被破坏了,刘家峡水库每十年就得清淤一次,否则,整个兰州将变成“海滩”。

发展优势

甘南草原湿地

甘南州是在全省属较早开展对公路、水电、矿山建设项目生态环境的监督检查的地区之一。经过多年的摸索,甘南州环保部门成立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审领导小组,从全州中高级人才库中选聘了评审专家,建立了环境评价制度,使全州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达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专家把关,动态监管;规范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申报和评审程序;建立健全了建设项目要向上一级环保部门备案的“五有”、“两规范”、“一备案”制度。近年来,全州出动执法人员5369人次,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20家,挂牌督办7件,处罚9家。

积极查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案件96件;通过“12369”环保热线,受理群众信访举报投诉107件;依法对辖区内的1679个单位进行了现场监督检查,对查出的问题及时进行了处理;对3026家建设项目执行“环评”、“三同时”制度和污染治理设施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随着环保执法力度的不断加大,矿山非法堆浸、水电、公路生态破坏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迭部、舟曲、白龙江流域、洮河、大夏河流域,水电建设等重大项目建设的生态恢复、治理工作成效显著,全州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为实现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生态甘南,山青、水清、人亲”的生态环境,是甘南州实施生态工程的总体目标。2007年,投资44.5亿元的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顺利启动实施,从根本上提高了水源补给和涵养能力,借助此项目,采取集中连片定居等模式。

至目前实现游牧民定居3140户,并力争在三年内,实现14524户游牧民定居;积极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借助国家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生态移民1.6万人。同时,该州还对全州水电站制作了生态流量警戒线,保证了减水河段的生态用水;积极推进各类各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目前全州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省级5处,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全州国土面积的30%左右,高于国家4%的指数。

社会关注

甘南草原湿地

甘南州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现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1年,兰州大学等高校的9位专家上书国务院有关部门,建议尽快保护甘南生态环境。时任省委书记的苏荣明确批示,把甘南生态保护“做成一个大项目”。

2005年8月,原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和中科院兰州分院院长程国栋院士等,深入玛曲、夏河、碌曲等地考察,随后12名院士联名上书中央,提出“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甘南生态环境恶化亟需国家大力支持保护”。

在当地政府和专家的推动下,玛曲湿地的保护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重视。《甘南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规划》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于2007年12月4日,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实施,项目总投资44.51亿元。该项目分近、远期实施,2006年—2010年,以草原、湿地为重点,尽快遏制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趋势;2011年 —2020年,以水源涵养和补给区为重点,全面恢复和增强黄河水源补给综合功能,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良性循环的路子。

与此同时,社会各界保护甘南湿地的活动也此起彼伏。2007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达成共识,形成了甘肃省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提案。而在甘南,当地政府一方面实施“农牧互补”战略,通过专业化、规模化养殖减少草场载畜量。如玛曲县曼尔玛乡乔科湿地核心区的82户牧民已搬迁到萨合牧民新村。

另一方面通过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旅游生态产业及第三产业,合理流转从事畜牧业者。如碌曲尕秀村牧民扎西草将自家牧场、牛羊流转承包给村上的养殖大户,自己则专门搞缝纫。

通过实施退牧还草工程,甘南1800多万亩草场得以围栏。在玛曲县尼玛镇,黄河岸边的沙丘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草方格,草方格里种上了星星点点的沙棘、柴胡、燕麦草。

近年,甘肃省政府对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加大了治理力度,申请设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并投入数亿元资金,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缓解了人为因素对生态的破坏,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缓解。据了解,甘肃省“十一五”期间推动10项战略性重大工程的建设,总投资2500亿元。其中就有甘南黄河重要水源供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

2009年3月,《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湿地保护与恢复》等12个项目调研报告通过甘肃省发改委审查并批复。《中国经济周刊》获悉:甘肃省发改委对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等12项目,归并后按10个项目分别进行了批复。当地一位官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等10个子项目的批复,为争取新增项目得到国家的支持奠定了基础,在国家拉动内需和支持藏区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下,有望得到国家的支持和投资,先期启动安排一批成熟的项目。”

甘南州州长毛生武表示:这些项目的实施,为遏制甘南生态恶化趋势,起到重大作用,同时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农牧民增收和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妥善解决生态移民问题。在甘南碌曲县召开的若尔盖高原湿地保护委员会2009年年会上通过的《若尔盖高原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计划》,是有关各方联合出台的关于若尔盖高原湿地保护的第一张“路线图”。该计划对保护区范围内的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

可以预期的是,随着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一个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环境优美的新甘南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发展前景

甘南草原湿地

使草原日丽风清

2003年以来,甘南州按照实施“蓝天工程”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了对“两高一资”行业的整治力度,在坚决关闭舟曲源通恒业水泥有限公司的同时,积极督促夏河县安多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完成日产2500T水泥生产线的技改项目和窑头、窑尾余热发电的项目,责令淘汰了1条年产8.8万吨的机立窑生产线,目前该公司拥有的两条生产线,共安装30台除尘设施,除尘效率达99%以上。合作市集中供热工程顺利运行以来,扩大集中供热面积80万平方米,并网锅炉106个,关停锅炉31个;还组织全州铁合金厂负责人通过对宁夏铁合金行业的实地考察,结合甘南实际,对全州4家铁合金企业全部安装了除尘设备。通过上述措施,至2008年底,合作城区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总悬浮颗粒物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从三年前的劣三类达到二类标准,合作市环境空气质量年优良周数达到85%以上,优于全省水平,城区处处蓝天白云,日丽风清。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生活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让群众放心饮水

甘南州自实施碧水工程以来,水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饮用水源保护、一江三河治理取得明显进展,水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保障了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一是加大对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力度,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要求,制定了八县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积极争取中央环境保护专项建设资金580万元,用于夏河县县城饮用水源地及大夏河上游水污染治理;二是努力推进企业污染治理,投资1820万元完成了华羚、科瑞干酪素公司生产废水治理项目;三是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截至目前,甘南州共关闭国家明令禁止或淘汰的小堆浸场36家,造纸厂1家;四是多管齐下,查堵非法排污口,联合水电等相关部门共查堵非法排污口56处;五是加快城市污水厂建设步伐,投资2313万元建成了合作市污水处理厂,实际处理生活污水63万吨/年,处理后的水质各项指标均达到《城镇污水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一级B标准。

创绿工程绘就山川秀美甘南州实施创绿工程以来,多方筹措资金300万元,对在碌曲县尕玛梁开展地质勘查工作时遗留下的400多条探槽进行了生态植被恢复,修复面积达32万亩;招商引资中建立健全了环境生态植被恢复治理抵押金制度,要求企业按总投资的8%交纳生态植被恢复抵押金,确保了生态环境植被的整治、复垦、复绿;州上继续扩大四山和城区绿化工程,按照《四山和城区绿化规划》,至目前全州共完成义务植树1150万株,绿色通道建设87公里,有效管护森林509.71万亩,封山育林3.5万亩,退耕还林3.5万亩,保护国家级重点公益林94.6万亩。黄河首曲湿地保护、村镇绿化等生态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使该州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城区绿化面积逐年提高。同时,为了切实减轻草场载畜压力,使草原生态逐步得到恢复,促进全州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甘南州提出了“农牧互补”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一特四化”,实施草场围栏承包、休牧禁牧、减畜种草和草原灌溉,使现有草场得到了休养生息。

宁静工程营造祥和生活氛围以改善城区声环境质量,创造和谐安静的工作、生活环境为目标,积极开展绿色“宁静工程”专项行动。近年来,中考、高考期间共出动环境监察人员220人次,对往来的车辆一律实施绕道行驶措施,散发张贴“通知”、“通告”350余份,为考生营造了良好的考试氛围;加强对建筑工地施工噪声的监管,起草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州城镇建筑施工噪声管理工作的通知》,督促施工单位办理建筑施工噪声排放许可证;开展了社会生活噪声专项整治活动,建立了环保、公安、文化、工商部门联合执法检查制度,对文化娱乐场所超标噪声进行专项整治,取得良好效果,给人民群众创造了一个安静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

治污工程打造亮丽甘南

近年来,甘南州工业企业共安装废水治理设施9套,废水治理设施总投资2545万元,年运行费用137.5万元,耗电量为387.87万千瓦时,设计处理能力为1636吨/日,实际处理量22.7518万吨,同时在玛曲、碌曲、舟曲等县率先开展了禁止白色污染活动,购置发放环保袋2200多个,组建环保志愿者1500多人,使禁污宣传进村入户。甘南州购置废气治理设施25套,废气治理设总投资1427万元,年运行费用为307.29万元,耗电量526.74万千瓦时,设计处理能力为118.1万立方米/时,实际处理废气量74884.32万立方米。

近几年,通过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三大措施,甘南州削减二氧化硫122.75吨、化学需氧量519.42吨。目前该州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总量为2918.55吨、3059.07吨,根据与省上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已全面完成“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目标分别控制在0.5万吨、0.45万吨以内的指标任务,环境保护工作两次受到省政府表彰奖励。

旅游指南

甘南草原湿地

天津站21:29,北京西23:46,张家口南03:26乘专列赴银川。 22:58分抵达银川,入住酒店。

早餐后乘车前往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区、被誉为“塞上明珠”的秀丽景观——沙湖,这里是鸟的天堂、鱼的世界、游人的乐园。中餐后游览神秘的东方金字塔——西夏王陵,参观宁夏枸杞观光园,21:15分乘Y308/5次专列赴兰州。

早09:04抵达兰州,参观水车园、黄河母亲像,之后,乘车赴川主寺,途中欣赏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各式清真寺、甘南草原、尕海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晚抵达川主寺。 早餐后赴“童话世界、人间仙境”---九寨沟,游览树正沟(树正群海、树正瀑布、卧龙海、火花海等);日则沟(诺日朗瀑布、箭竹海、镜海、珍珠滩瀑布、五花海、熊猫海、熊猫海瀑布等);则渣洼沟(五彩池、长海、老人柏)。晚可观看大型藏羌文艺晚会(费用自理)。(中餐自理)

早/ 晚早乘车赴合作,途中欣赏川西北最大的湿地草原—若尔盖大草原、花湖景区;参观郎木寺,品尝高原特色----牦牛肉。

早中晚早乘车赴夏河,抵达后参观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寺内现完整保留有6大学院、48座佛殿、500多座僧院的庞大宗教建筑群,是国家AAAA级景区。午餐后乘车返回兰州。21:00分乘Y272/3次专列赴西安。

早中晚早08:58分抵达西安,参观“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兵马俑,大雁塔北广场,外观明城墙,21:55分乘专列返津。20:36分抵天津站,结束愉快行程!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7:2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