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甘蓝黑腐病 |
释义 | 甘蓝黑腐病主要危害结球甘蓝、球茎甘蓝、抱子甘蓝等的叶片、叶球及茎部,花椰菜、萝卜发病也较重,其他十字花科花菜发病较轻。 症状识别在甘蓝、花椰菜上,黑腐病主要为害叶片,病菌由水孔侵入,多从叶缘发生,再向内延伸呈“V”字形的黄褐色枯斑,在病斑的周围常具有黄色晕圈;有时病菌沿叶脉向内扩展.产生黄褐色大斑或者叶脉变黑呈网状,病菌如果从伤口侵入,可在叶片的任何部位形成不规则形的黄褐色病斑。病菌由病叶的导管(又叫维管束)发展到茎部的导管上,然后从茎部导管向上和向下扩展,引起菜株萎蔫。剖开球茎可见到导管变黑色。天气干燥时,叶片病斑干而脆。湿度大时,病部腐烂,但没有臭味。 识别要点:叶片上产生“V”字形黄褐色病斑;导管(又叫维管束)变黑色;叶片腐烂时,不发生臭味,可区别于软腐病。 发病规律1.病原菌 甘蓝黑腐病是由甘蓝黑腐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canpestris(Panmmel)Dowson侵染引起。菌体呈杆状,无芽孢,有荚膜,有极生鞭毛1根。革兰氏染色呈阴性。 2.侵染循环 病菌在种子或在病残体上或在种株上越冬。带病的种子播种后有时被害而不能出苗;有时出苗后,病菌由幼苗子叶叶缘水孔侵入,常常导致幼苗发病死亡。病残体上的病菌遗留在土壤中可存活1年以上,当病残体腐烂之后不久,病菌即死亡。田间通过雨水、灌溉水、昆虫、农事操作等传播病菌。病菌从虫伤口或从叶缘的水孔侵入,先在薄壁细胞内,后进入导管,再向上向下蔓延,造成系统性侵染。种株被害后,病菌由果柄的导管侵入,再进入果荚和种脐,致使种子内部带菌;病菌也可附在种子上,造成种子外部带菌。此外,带菌的粪肥,也可传播病菌。 3.发病条件 (1)发病与温湿度的关系 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较广,5-39℃病菌均可以生长发育,适温为25—30℃。湿度高、叶面结露或叶缘吐水、或高温多雨均有利于病菌侵入和发生发展。 (2)发病与害虫的关系 如果害虫(如菜青虫、?〔硕辍⒅钟??多,造成虫伤口,利于病菌侵入而发病。 (3)发病与种子的关系 如果播种带菌的种子,则无病地变成病地,病地则病害加重。 (4)发病与栽培的关系 病地重茬、播种过早、地势低洼、浇水过多、施带菌的粪肥,或耕作、喷药人为造成的伤口多,往往发病严重。 防治措施①合理轮作: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轮作2~3年。②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播种,避免过旱过涝,及时防治害虫,减少害虫伤口,及时拔除病株,收获后清洁田园。③种子处理:用200毫升/升农用链霉素浸种30分钟,或用种子重量的0.5%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处理。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用药防治,每隔5~7天喷药1次,连续3~4次。重点喷洒病株基部及近地表处。最后一次喷药至收获严格根据有关农药安全间隔期规定进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