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甘地的真理 |
释义 | 图书信息书 名: 甘地的真理:好战的非暴力起源 作 者:(美)埃里克·埃里克森 吴文江 田嵩燕 译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6月 ISBN: 9787511703149 开本: 16开 定价: 68.00 元 内容简介《甘地的真理:好战的非暴力起源》描述的是一位西方人同时也是一位精神分析学家对于圣雄甘地的历史出现和他所谓的真理涵义的探索。在这部备受赞誉的关于甘地的研究著作中,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探寻了当甘地成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印度大规模的平民不合作运动的革命领袖时,他是如何成功地从精神上和政治上动员印度人民的。 作者简介作者:(美)埃里克?埃里克森 著 埃里克?埃里克森 (Erik H.Erikson,1902—1994),美国神经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1902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1939年入美国籍。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埃里克森1933—1939年先在波士顿开业,对儿童进行精神分析,并在哈佛、耶鲁等医学院和人类关系学院任职,又曾与人类学家一同去印第安人居留地对苏人和尤洛克人进行文化人类学调查。1939—1944年参加加利福尼亚大学儿童福利学院“纵向儿童指导研究”,涉及人的生命周期各阶段中冲突的解决及儿童游戏的性别差异等。后去加利福尼亚、堪萨斯等处任教,逐渐形成人格发展渐成说。 1950年,埃里克森出版重要著作《儿童期与社会》一书。该书包括精神分析(特别自我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两方面的材,对同一性、同一性危机、心理社会延缓期等概念都有初步探讨。在该书及后来一些著作中,他制定了一个有关儿童发展的新学说。1961年后任哈佛大学人类发展学和精神病学教授。这时期的研究和著作主要以他所发展的新学说为基础并着重研究自我同一性问题。他的自我心理学理论已超出精神分析的临床范围,广泛渗透到社会科学诸领域,其声誉也超出了美国国界。 埃里克森的主要著作:《童年与社会》、《青年路德:精神分析与历史的研究》、《同一性:少年和危机》、《甘地的真理:好战的非暴力起源》、《新同一性的因次》、《杰斐逊讲演集》、《生活史和历史的瞬间》等。 图书目录前言 序曲:事件的回声 第一章 印度:初次相逢 第二章 阿赫梅达巴的研讨会 第三章 难以捉摸的事件 第一部分 调查 第一章 见证人 第二章 对立者 第三章 四位印度老人 第二部分 往昔 第一章 童年与青年时代 第二章 从誓言到天职 第三章 在南非做家长 第三部分 事件 第一章 个人言辞 第二章 本国的先知 第三章 同伴和对手 第四章 事件重述 第五章 尾声 第四部分 真理的杠杆作用 第一章 虔敬之人 第二章 器具 尾声:向大海进军 译后记 媒体评论这是埃里克森揭示甘地力量的内在源泉的成功之作,它没有淡化他内心的道德两难,而且将其深化……这部具有穿透力的著作……不仅仅加深了我们对于伟大人物的内在源泉的理解,而且让我们理解到个人自我挫败感的根源。 ——克利福德?吉尔茨,《纽约书评》 《甘地的真理》,比之前的《青年路德》更为杰出,它显示了在一位既博学又智慧的阐释者手中,精神分析理论能够极大地丰富对于“伟人生平“和其他别的许多事物的研究……[这本书]的精湛和几乎没有穷尽的深长意味……简直无法概括地传达。 ——克里斯托弗·拉什,《纽约书评》 深刻而又富有洞见……拓展了我们对我们这个时代终极问题的把握。 ——罗伯特·利夫顿,《美国学者》 书摘第一章 印度:初次相逢 黎明前,当飞机降落在德里机场,我这位新来乍到者就被异域的景象、声音和气味包围着,它们暗暗地迫使我在开口之前,重新调整自己所有的感官?觉。印度朋友的脸上泛着天亮前特有的表情,那种随时可以入睡、随时可以醒来的表情。克姆拉和普莱姆,两位强壮热情的旁遮普人,从容不迫地把我和琼带出了旅途的最后一站;他们和他们的朋友将关照我们,也将逐渐带领我们进入一次前途未卜的经历。 驱车经过寂静昏暗的首都街道,我们来到下榻的国际中心宾馆。这是一个接待学者的现代化宾馆,具有莫卧儿式的建筑风格,俯视着古老的洛迪街区和那些令人悚然的巨大圆形屋顶。在准备抽空睡一会儿(然后在印度醒来)之前,我们出来站在阳台上,看到梦寐以求的地方,心里不禁有种愧疚的感觉。几?月来,我们都在紧张地阅读有关这个次大陆的“现实情况”,以防被古代的遐想和现代的假象所蒙蔽,但是现在,只有这类思绪不停地涌向脑海。胡狼在远处它们白天藏身的洞穴中尖叫;早起的行人像白色的影子一样在树林中闪现。这一刻,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置身何处,只有两种感觉交织在一起:一种是只有在家里才会有、在别的地方却从未体验过的懒散,还有一种是难以名状的畏惧。 我们在新德里逗留了两天,每天一早起来就走进洛迪街区的人流中。 但是,要体验今天的印度,你最好离开新德里。旧德里的交通颇具亚洲特色,犹如汹涌奔腾的?流到处堵塞、漫溢。在一个小时的步行中,所看到的男人、女人和小孩无不使你对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每一步浮想联翩,同时也会对人的优雅与猥琐、强壮与柔弱发出感叹。仅仅看一眼这些不知名的人群,忐忑之心便会油然而生,仿佛健康受到了未知的莫大威胁。离开旅游路线,你就进入了一个不同的、甚至怀有敌意的天地,其中充斥着不友好的习俗以及肮脏的细菌。只有念及这里曾经生活过的那些个人和种族,你才能忍受并开始理解。你会想起在甘地的影响削弱和英国人撤退的真空期所发生的暴乱(有人称做“骚乱”)。但是,现在这些人漂亮的举止和愉快温和的?情告诉你一切又恢复了正常;即使是当众便溺(初到者都会注意到这点)也会显出天真的尊严。不久以前,我们曾在加利利湖游泳,晚上在湖岸散步,在那里,即使是处在自负而好战的以色列人当中,你也不会忘记他(耶稣)招呼渔夫的风度,一种能穿透岁月的风度。现在我重新找到了年轻时的一种感觉,我觉得那位供奉在德里的瘦骨嶙峋的印度领袖和耶稣具有共同之处,这种共同之处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莅临(presence)——无处不在的莅临,一如听觉中无处不在的寂静。 来德里的第一个晚上,我就遇到一个以后经常会发生的现象:当信赖我的印度朋友?现我对这种莅临有所领悟时,便会神色肃然;然而其他怀疑我(毕竟,我是一个精神分析学家)的人会对那位圣雄略表微词(比如问我是否知道这位老人“常常和他侄女睡在一起”),以表明自己不会轻易被人愚弄。 在华盛顿,观光者通常当天就迫不及待地去瞻仰林肯纪念馆。在德里也一样,我们当天就去了柏勒宫和甘地遇刺之处。柏勒宫中的圣堂自然引人注目?但它的花园更是打动人心,这倒不是因为花园很有气象,而是因为那个衬托在最后面的低矮建筑物,那里面仅有一幅长达三面围墙的壁画。后来我才知道,我们的朋友们没有注意到这幅壁画,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参观那个地方,也可能是因为壁画更平易近人,一点都不“伟大”。它稚嫩有如海地的民间艺术,但要严肃些,简洁明快地描述了甘地的一生,主要内容源自他的自传。壁画的左边追溯他精神上和历史上的先辈:一位先知兼史诗作者;《薄伽梵歌》里的王子,他转过脸去,背对两侧由他威风凛凛的兄弟们笔直排开的作战队列;还有隐士、诗人和僧侣;佛祖以及大帝阿育王。这些都很传统。可是,转到右边,壁画却以出奇的方式展示了一位领袖人物的出现,表现了甘地在成为身着土布、代表民众的圣人之前所经历的诱惑、错误和犹豫,这一切都是他自己坦然承认的:画面上依次是他年轻时罪恶地偷吃肉食;在一位妓女的怒吼中惊恐地逃离其房间;身着高领白衬衫和圆摆西服与一位红头发的英国姑娘跳华尔兹;以及在当律师时,由于临场恐惧,站在面露蔑视的法官面前目瞪口呆的样子。有一幕使我停住了脚步,画上甘地在他的真理学院前接过一位从T型福特轿车里出来的富翁递给他的一袋钱币。那个学院不正是甘地在阿赫梅?巴的住所吗?那位富翁不正是将要在此地接待我们的工厂主吗?尽管甘地在自传中仅仅说到真理学院一度由于接纳了一家不可接触者而丧失了任何别人的捐助,只有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继续不懈地给予支持,但此人的身份现在已经渐为人知了。 与这个平易近人的纪念物相反,甘地火化的地方正在修建的纪念馆却是极尽奢华又大而无当的。甘地这位从未当政的和平使者的遗体是由陆军和海军战士牵引的炮车运到此处的。与此相对照(从这种对照中,你能了解一个民族的思维特点),附近的甘地博物馆则以冠有语录的大幅照片极为严谨地回顾了他的一生。在?口大门的上方写着:“有人告诉我政治和宗教是生活的两个不同领域,那我可以毫不犹豫但不失中肯地断言:说这话的人根本不懂宗教是什么。”我们发现只有印度人(而且从外表看,大部分是社会下层的印度人)参观这些圣地,没有旅游者。 沙罗白一家个子都很高,站起来就像小树林,相貌相似,具有家族特征,个个都很强壮,也很勤勉。他们意志坚定而不无内心冲突,这是父亲对他们?行个性培养的结果。长女是一位安静、有点哀愁并且好争论的女士,她是甘地活着时的朋友和追随者。她曾与我们在一家宾馆的餐厅共进午餐。在一群喧嚣、炫耀的现代印度人和美国旅游者当中,她却一身土布,面色阴暗,像随便哪个久居室内的人。与其他的兄弟姐妹一样,她也有一个公开的设想,也是一桩自负的事业:寻找一个能同时被克什米尔人和巴基斯坦人接受的解决克什米尔争端的方案——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代政治问题,她的朋友沙克·阿卜杜拉对此念兹在兹,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却置若罔闻。事实上,尼赫鲁还使她蹲了两年监狱,到现在她还怨恨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