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甘 |
释义 | 汉字释义部首笔画读音:gān 词典解释 部首:甘 部外笔画:0 总笔画:5 五笔86:AFD 五笔98:FGHG 仓颉:TM 笔顺编号:12211 四角号码:4477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518 基本字义1.甜,味道好:~甜。~苦。~冽。~落。~之如饴。同~共苦。~旨(美味的食物)。 2.美好:~雨(适时而有益于农事的雨)。~霖。 3.自愿,乐意:~愿。~拜下风。 4.姓。 5.甘肃省的简称。 详细字义〈形〉 1.(会意兼指事。小篆从口,中间的一横象口中含的食物,能含在口中的食物往往是甜的、美的。汉字部首之一,从“甘”的字往往与“甜”、“美味”有关。本义:味美) 2.同本义 [delicious] 甘,美也。——《说文》 稼穑作甘。——《书·洪范》 以甘养肉。——《周礼·疡医》 甘胜碱。——《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秦王饮食不甘。——《韩非子·存韩》 何向者视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清· 周容《芋老人传》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又如:甘肥(味美香浓的食品);甘味(甘肥。美味);甘膳(珍馐美味);甘馨(美味佳肴)4.甜 [sweet] 辛甘行些。——《楚辞·招魂》 开明北又有甘水。——《山海经·海内西经》 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 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明· 刘基《苦斋记》 5.又如:甘醴(甘甜美味的酒);甘豆羹(一种甜豆羹);甘瓠(甘甜可食的瓠瓜);甘木(所结果实甜美的果树);甘辛(甜而微辣) 6.[言词] 甜蜜动听的 [honey] 今币重而言甘,诱我也。——《左传·昭公十一年》 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7.好,及时 [good] 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诗·小雅·甫田》 8.又如:甘泽(甘霖,甘雨);甘澍(甘雨);甘膏(甘雨,膏雨);甘霈(甘雨) 9.甘愿;乐意 [be willing;willingly] 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清· 刘开《问说》 10.又如:不甘落后;甘分(甘心于本分);甘伏(甘心降伏);甘罪(自愿承担罪过) 〈名〉 1.美味的食品 [delicious food]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梁惠王上》 2.又如:甘食(鲜美的食物);甘软(鲜美柔软的食物);甘鲜(鲜美的食品) 3.甘味,甜味 [sweetness] 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辨矣。——《墨子·非攻上》 4.通“柑”。果名,橘属 [orange] 卢橘夏熟,黄甘橙楱。——司马相如《上林赋》 〈动〉 1.通“酣”。嗜好;爱好 [hobby] 孙叔敖甘寝秉羽而郢人投兵。——《庄子·徐无鬼》 残仁贼义,甘财悦色。——曹植《藉田说》 2.又如:甘酒(嗜酒);甘嗜(嗜好);甘乐(喜好);甘利(好利;贪利);甘得(贪得) 《康熙字典》记载〔古文〕𠙸𠙿《唐韵》古三切《集韵》《韵会》《正韵》沽三切,𠀤感平声。《说文》美也。《徐曰》物之甘美者也。《韵会》五味之一。《正韵》甜也。《书·洪范》稼穑作甘。《传》甘味生于百谷。《诗·衞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礼·月令》中央土,其味甘。 又言之悦耳。亦曰甘。《左传·昭十一年》币重而言甘。 又《诗·衞风》愿言思伯,甘心首疾。《传》甘,厌也。《疏》谓思之不已,乃厌足於心,用是生首疾也。凡人飮食口,甘遂至于厌足,故云:甘,厌也。 又《左传·庄九年》管召,讎也。请受而甘心焉。《注》甘心,言欲快意戮杀之。 又《易·临卦》六三甘临,无攸利。《注》甘者,佞邪说。媚不正之名也。 又《玉篇》乐也。《淮南子·缪称训》故人之甘甘非正为蹠也。《注》人之甘甘,犹乐乐而为之。 又《淮南子·道应训》大疾则苦而不入,大徐则甘而不固。《注》甘,缓意也。 又姓。《书·说命》台小子旧学于甘盤。《注》甘盤,殷贤臣。又甘茂甘罗,𠀤秦人。又《抱朴子辩问卷》子韦甘均,占𠋫之圣也。又汉复姓有甘庄甘土甘先三氏。 又地名。《书·甘誓》大战于甘。《传》甘,有扈郊地名。《左传·僖二十四年》初,甘昭公有宠於惠后。《注》甘昭公,王子带也,食邑於甘。又《昭十七年》陆浑子奔楚,其众奔甘鹿。《注》甘鹿,周地。 又山名。《山海经》中山经,薄山之首曰甘枣之山。 又水名。《山海经》鹿蹄之山,甘水出焉。《注》按水经:甘水出南山甘谷。 又州名。《五音集韵》元魏西凉州攺甘州。 又《前汉·郊祀志》武帝作甘泉宫。 又木名。《诗·召南》蔽芾甘棠。《传》甘棠,杜也。《疏》郭璞曰:今之杜梨。《山海经》有不死之国,阿姓,甘木是食。《注》甘木卽不死树。 又《正韵》果名,俗作柑。《风土记》甘橘之属,滋味甘美。又《古今注》甘实形如石榴者,谓之壷甘。 又草名。《博雅》陵泽,甘遂也。《又》美丹,甘草也。 又《集韵》古暗切,音绀。土之味也。 又《集韵》《韵会》《正韵》𠀤胡甘切,音酣。《书·五子之歌》甘酒嗜音。 又熟也。《庄子·徐无鬼》甘寝。○按《正韵》别作戸甘切,胡、戸同母。不宜分列。 常用词组1.甘拜下风 gān bài xià fēng [candidly admit defeat ;throw in one's hand] 甘心诚服他人,自觉居于下位 你赢了,我甘拜下风 我偃旗息鼓,甘拜下风。——《竞选州长》 2.甘草 gān cǎo [licorice] 一种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Glycyrrhiza uralensis )。这种植物的根和根状茎用作中药。补脾和胃,缓急止痛,祛痰止咳,解毒 3.甘脆 gān cuì (1)[sweet and crisp]∶香甜、松脆 这种饼干吃起来甘脆爽口 (2)[tasty]∶味美的食品。又作“甘毳”” 臣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旦夕得甘脆以养亲。——《战国策·韩策》 4.甘当 gān dāng (1)[be willing to accept]∶甘心接受 甘当处罚 (2)[be willing to be]∶情愿充当 甘当人民公仆 5.甘芳 gān fāng [delicious] 芳香甜美 荔枝的滋味,甘芳如饴 6.甘汞 gān gǒng [mercurous chloride;calomel] 一种白色、无味盐Hg 2 Cl 2,在自然界中以可割切的四方晶矿物存在 ( 硬度 1.5,比重 7.15 ),从溶液中沉淀制得或由汞和氯的混合物升华制得的一种重的粉末。用作泻药、 杀菌剂以及杀虫剂 7.甘贵 gān guì [precious] 〈方〉∶宝贵 他们夫妻视女儿比啥都甘贵 8.甘井先竭 gān jǐng xiān jié [a sweet well dries early] 佳泉不长久而易于耗竭,比喻才识过人者常常先衰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庄子·山水》 9.甘居 gān jū [be willing to be] 甘愿居于 [较低的地位] 甘居人后 甘居恬淡 10.甘苦 gān kǔ (1)[weal and woe;sweetness and bitterness]∶甜味与苦味。比喻美好的境遇和恶劣的境遇 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史记·燕召公世家》 一根红线贯穿,颗颗红心相连,大家同呼吸,共甘苦。——《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 (2)[hardships and difficulties experienced in work]∶在工作或经历中体会到的滋味,多偏指苦的一面 其中甘苦,唯我自知 没有教过书,就不知道其中的甘苦 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饱尝甘苦 11.甘蓝 gān lán [wild cabbage] 一种原产欧洲沿海的二年生草本植物,其栽培品种有卷心菜、花椰菜和球茎甘蓝 12.甘霖 gān lín [timely rainfall; good rain after a long drought] 久旱后下的雨;及时雨 甘霖三尺透,病体十分轻。——元· 方回《次韵金汉臣喜雨》 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元· 关汉卿《窦娥冤》 13.甘露 gān lù [sweet dew] 甜美的雨露 晓枝滴甘露,味落寒泉中 14.甘美 gān měi (1)[be sweet and refreshing]∶味道香甜,气味芬芳 甘美的无花果 甘美饮料 (2)[sweet]∶甜蜜和美 家庭生活甘美 那渠水就像这甘美的果汁流到心头。——《太行青松》 15.甘泉gān quán (1)[sweet spring] (2)甜美的泉水 但愿人间的一切血泪和汗点,同雨点一样,化做甘泉 孔子曰:“为人下者乎?其犹土也?深抇( hú)掘 (3)之而得甘泉焉。——《荀子·尧问》 (4)亦指美好的水泉 济南多甘泉,名闻者以十数 16.甘薯 gān shǔ (1)[sweet potato] (2)一种热带藤本植物,牵牛属,地下块茎肥厚,含丰富淀粉,叶各种形状,花淡紫色,原产热带美洲,现各地有栽培 (3)这种植物的块根——俗称“番薯”、“地瓜”、“红薯”、“白薯” 17.甘甜 gān tián [luscious] 甜美 甘甜可口 18.甘心 gān xīn (1)[willingly;readily]∶情愿 他是甘心受罚的 初,武帝感 张骞之言,甘心欲通 大宛诸国,使者相望于道,一岁中多至十余辈。——《汉书·西域传》 (2)[be reconciled to;be complacent about]∶满意;满足 不达目的绝不甘心 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9.甘油 gān yóu [glycerol;glycerin] 一种甜的、糖浆状吸湿性三羟基醇HOCH 2 CHOHCH 2 OH,天然存在的是结合的甘油酯,可由糖发酵生成,通常是作为肥皂制造或由脂肪皂化生产油脂酸时的副产品而制得,或是由丙烯、丙烯醇作为合成产物而制得,主要用作溶剂、增塑剂、湿润剂、柔软剂和润滑剂,也作为生产许多衍生物的原料。亦称“丙三醇” 20.甘于 gān yú [be willing to] 愿意;乐意;情愿 甘于牺牲个人利益 21.甘雨 gān yǔ [a good rain after a long drought] 对农事特别适时的雨;甘霖 久旱逢甘雨 甘雨时降,万物以嘉。——《尔雅·释天》 22.甘愿 gān yuàn [willingly;readily] 甘心情愿 甘愿受罚 23.甘蔗 gān zhe [sugarcane (Succharm officinarum)] 一种粗壮高大的多年生植物,有扁平的2列叶,多节的杆。含糖 24.甘旨 gān zhǐ [delicacy] 美味的食品 鼻欲嗅芬香,口欲嗜甘旨。——《韩诗外传》 甘姓介绍史料《秘谱·古二》曰:炎帝第十二子祝犁,号德临,好耕善狩,为火正。时帝东方践位,西海不服,帝命第十子奔羊佐祝犁抚西镇天地,屯西河九曲。因善农耕、精架居,故以甘为记。因精耕而食充美,架居避凶得安。他邦慕之,以甘部为尚,久而称之,则贯以甘姓为焉。 另云:“架居亭室为神农氏人之创举,其框架似‘甘’,自豪以此为荣,则以此为记,久之,常呼甘而成姓矣。” 又有云:“十二子和十子两数相并成甘而姓。” 甘人徙居发迹西抚胜利后,其主支又奉帝命东返平“骊山之乱”,功成封授与国于右扶风,开创了甘氏族国,现陕西户县、乾县一带。古二世“奔羊”公向西征伐功卓受封于甘肃张掖,张掖古名为甘州,因甘人居此而得名,与古称肃州的酒泉两地合称“甘肃”。 现今青海的甘都、甘德、甘禅口,甘子河等地,甘肃的甘沟、甘谷、甘泉、甘店子、甘草店等地。四川的甘孜,甘洛、甘溪、甘底岔、甘谷地 ,甘家河等地;陕西的甘峪、甘泉、甘溪、甘亭、甘谷驿、甘井镇等地,江西的甘溪、甘竹、甘棠、甘岗等地,及其它省以甘字冠之的地名很多,均不难看出甘人徙居发迹之处。 资料分析由于谱牒的差异,从收集的资料分析,甘氏元祖有以下三种情况: 1、四川、青海,老者口传,甘人始祖为炎帝,宗祀“祝犁”、“奔羊”。甘肃单祀“奔羊”。陕西单祀“祝犁”。而官谱尊炎帝,祀彭公,称祖甘盘公。 2、豫、鄂宗祀彭公,突出甘盘公。 3、赣、皖、苏均认甘盘公为始祖。 上述三种情况,表似存异实则一致,在封建保守意识控制下,族谱密不外流,各自为政,缺乏交流,失去互补,甚至造成讹误延传。 甘人的迁徙根据各地甘氏谱记情况并核对有关史料,可看出甘人拓徙途径大凡如下: (一)古四世互人公,奉召东返平乱,授国于右扶风,现陕西甘谷城一带。(注:平“骊山之乱”) (二)古十世易公东进徙金玉河,现河南宜阳东南甘城一带,后易名甘亭,甘国。 (三)古十八世彭公,史传“八百岁彭祖”,为轩辕之师,助平“蚩尤”后,在炎黄之斗时,为避迫害匿居于齐。其六世孙,即古十三世弇相公兼并了郁秩棠国,易号“甘棠”,现山东平度一带。史称甘人为渤海郡,由来于此。 (四)古二十七世勇公,为平“有扈国”对留守河南宜阳甘人的欺凌而返迁宜阳等地。 (五)古四十七世神懿公,佐商太甲功显,帝恩允择徙“河东”(山西夏县)。 (六)“夏”初,甘人支持“有扈”抗“夏”而遭灭顶之灾,到商帝“阳甲”时,复甘人之国于河南宜阳原址。 (七)商周更替时,甘人(先十一世)坐“比干”之嫌避纠王,隐居甘棠谷。 (八)周平王东迁洛阳,河洛甘国为京畿之地,遭周兼并,先廿六世被迫南迁“州来”,又称“下蔡”,现为安徽凤台西甘棠集一带。 (九)先三十八世,春秋诸侯“桓”、“栋”两公渡江南徙丹阳,原属安徽当涂,亦称“越章”,又名“于湖”,现为南京市郊小丹阳镇附近。 (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由于诸多原因,以小丹阳为南方始点,迁往江西、湖南、湖北、广西、广东、云南、浙江、台湾的甘人又逐步繁衍了众多后代。 甘姓在历史上多遭劫难,现代甘姓人口不及众多的大姓,分布面也不广泛,但在某些地区却是较密集的。 现日本、美国、马来西亚、印尼、越南、厄瓜多尔、秘鲁均有甘人散居,名人甚多。 甘姓的民族归属除汉人外,满、回、蒙、瑶、苗、壮、侗、高山族等少数民族均有分布。 甘氏的兴达谱记清晰,甘人发达极盛时期为商、秦两朝,尤商更最。究其因乃属狭隘族系斗争延续的结果。 “商”人自称为黄帝族系帝挚,又称少昊之裔,而少昊之号,因其东迁继承了先进太昊文化,得尊誉为少昊,是黄帝族系东夷化之先驱。 东夷族为炎帝族系中一支,与早期东迁的太昊族系后裔融合而成被称为当地土著。 商之始祖——“契”,乃炎帝族系“有女戎氏”之女,名简狄所生,以母系社会论,商实属炎帝族系。 商为东方之族,西向灭夏取代为王,可称谓炎黄两族斗争的继续。商在东方崛起,均得到东夷诸族全面支持。当时甘人遭黄帝族血腥镇压之后,幸存者远匿东夷,磨砺成熟,立国于群夷之中。尤其医、卜、巫筮之术,对商代社会发展及灭夏兴商起到了重大作用。“商”认定甘人是同盟者,对甘人采取了复国复姓昭雪,还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夏”因失去了甘人的帮助而灭亡,所以商历代帝王均启用甘人为重臣。 春秋战国时期,秦为赢姓,是东夷族人入赘黄帝族的嫡系,与颛项帝之孙女,名女修结合生大业。大业与少典族女,名女华结合生大费,即伯益,当时已是父系社会,伯益属东夷族。 夏禹崩之后,其子启岐视伯益为异族,杀伯益,自立王位。当时甘人为此抱不平,支持有扈氏反夏启,后遭到绝灭性镇压。幸存的甘人与秦人同仇一心,后秦人在西进开拓到建国,甘人始终是有力的支持者。甘人屡建功勋,出现了甘龙、甘茂、甘罗等众多名臣。 甘氏的劫难人类在历史长河中除了与大自然灾害作抗争外,经历了无数次族系斗争,朝代更替、排斥异已的凶杀之斗。造成某些民族人口急剧下降,甚至灭绝。有史料证实,甘姓之族在古代有过三次大难。 第一次,炎帝族古十八世彭公,尊为上卿。在炎黄更替之斗时,被排斥退出中原到江淮间,彭公东投夷族,匿居灵城求存。 史料:《秘谱?古十八》云:“彭公,勤进公第三子,因出于彭地而名,号应龙,尊为彭祖……为轩辕之师,进为大卿士,助轩辕灭亲,寻涉炎黄之争,摘降巫首,随避嫌东徙匿夷灵城。” 第二次,夏朝初,黄帝族与夷族斗争中,甘人支持姻亲“有扈国”,反对夏启篡位,发生战争,战败后遭镇压。 第三次,周平王东迁洛阳,甘国被兼并成姬姓之国。在惠王封王子“少带”于甘地之后,对原甘人压迫加剧,甘人反抗均遭镇压。在此反“少带”拥护襄王的动荡中,甘人以万骨之骷的代价求得幸存,但终离别甘地故居,南迁而去成南蛮。 史料:《秘谱?先二十九》载:“钿公次子求公,护襄王奔郑赴晋,灭“带”顕功授廷尉。”又载:“泵公护襄战死于郑。”《秘谱?先三十》载:“囊公、染公护襄王战死于郑”等等。 甘人多次蒙难,人口大为减少,幸存者四散匿居,或东徙或南逃,有的隐姓改用他姓。 甘姓与巫姓、巫教的关系巫姓,在远古时代已有。《循蜚记》中有“巫常氏”记载。又《秘谱?古四》载:“巫人公游于西海,得巫常氏秘传……”可佐证。 甘姓中析出巫姓,秘谱中记叙有两种情况: (一)古三世灵恝公摆弄巫术众人臣服,进而形成巫教,成为巫教的创始人。以后世代遗传,成为辅佐君王的高等专业,以带巫字的称号为荣 ,且延绵不绝久而疏忘甘的本性。 (二)上文所述,夏朝初期,甘人拥护“有扈氏”反对夏“启”实行家天下制而被“启”打击。甘人遭到绝灭之灾。幸存者为避灭杀而流亡各地。但仍以巫卜、医业求存。从巫达四百余年。到商汤取代夏之后,甘人昭雪,但甘人尚存余悸,不敢以甘人自居。到商帝阳甲时始复国甘姓。在漫长岁月中,巫成了甘人的归宿。 《秘谱?古三十一》载:“人环公,甘国之君,取义抗夏被启败,国人多遭劫,杀几绝,家焚至烬,破毁已荒,避灭,隐甘姓而从巫。” 《秘谱?古四十六》载:“《书?常诰》曰:‘夏恶甘涉有扈戗戮弗堪,罔不惧于非辜,舍良失治,夏罪昭若,天命殛之。巫存才得德,不吝懋懋,言足听闻,善贤柱梁勿忘为用,以布命于下……”。 我们所知,现在除盛名的巫山巫峡外许多地方有巫祠巫庙或带巫的名称,江苏常熟和山西夏县还都有巫咸墓、巫咸祠,引起史家争论甚多。历史地分析实有史料原因并不奇怪。 巫教,为中国原始的宗教,流传广,后来配之于五行阴阳,渗进了佛、道等成份,影响深远。从古七世成箴公始,他创出了以龟壳作卜,用竹段一劈为二成卦,将草蓍作笺为筮,深化了巫文化。传至今,跳神、祈雨、祛灾、治病、看相、算命、请神、走冥、招魂、灵姑等形式泛泛而生。 秦汉前,各朝统治者以巫教为官教,不少帝王本身是巫师,以巫言以表天神意旨,以筮卜而定行止,直达民间盛行于世。 巫教早期已传达到东亚、东南亚、太平洋群岛、南北美洲一带,发展了当地的巫文化。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各朝代,无论文化思想、哲学、医术、天文、数学等领域均有所成就,历史地分析,巫文化对社会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甘氏的古贤甘人多蒙摧残,在流亡逆境中受到了磨练。求存的欲望、抗争的意志造就了许多流芳百世的贤臣良将及著书立说的先哲贤达,为社会发展人类 进步作出了辉煌的贡献。夏商时期 灵恝公,号称天魁,誉为“神药”并首创巫教。 勤进公,宏祖医业,齐鲁平瘟。 佑滇公,授徒三百从巫医。 彭祖公,通天文,识星象,理脉通经,世誉医药之魁。为轩辕帝师位列大卿士。 弇相公,辟 郁秩建甘棠园。 有参公,即甘蝇,列子传称为古代神射。 重升公,佐汤帝。 神懿公,护太甲正位,功授右相。 妨尊公,著《小儿颅囱经》两部,是世界上最早的医科著作,从公元前一千六百年前流传至今。 咸召公,号巫咸,佐商帝大戊,世称百巫之先,功授巫咸国。(今山西夏县一带) 贤杼公,佐商帝祖乙进爵卿士。 畴扬公,佐商帝阳甲,功卓钦复甘氏,封国于河洛厘山名甘棠国。 盘棠公,商武丁之相,赐“盘”,名垂千古。春秋战国时期 汞公,拥周襄王正位,灭王子“带”逆乱有功,授延尉。 德公,著《德石星经》,为世上最早的天文著作。 龙公,秦太夫助商鞅变法。 步公,楚于湖令。 茂公、罗公,祖孙为秦相,战国雄才。 永公,汉文帝时重任西安太守。两汉三国时期 论公,富春,镇海县令。 杰公,三水校尉(宁夏吴忠)。 延寿公,越章县丞(当涂) 敏隆公,丹阳令丞。 衡公,著《天文星象》十六篇。 英公,集政治、军事、外交一身,功封西海太守。 泾公,南阳都尉(河南)。 阱公,曲阿令(丹阳)。 弈公,庐江刺史。 始公,曹操方术士。 宁公,三国名将,封湖周侯,西陵太守。 虎公,仕吴封丹阳伯宣州史。 甘后,一代白玉名女,刘备妾。 球公,吴国湖州刺史。 怀公,晋惠帝时任政监郎,官至尚书。 枨公,太子太傅。 液公,晋“金紫光禄太夫”封邓伯。 邠公,晋苍梧,永嘉太守。两晋南北朝时期 卓公,梁州刺史,官至尚书,封于湖侯。 俊公,唐燕州通判。 遵公,江南西道采访史丞。 从矩公,唐隆兴富州开国伯。 棠公,南唐左班丞相,进银青太夫,尚书省知政事,丞相龙图待制。 稹公,宋银青光禄太夫,国子祭酒兼监察御史上柱国,丰城开国伯。隋唐以后 伯宗公,唐代名医。 昭吉公,宋康州刺史。 昺公,宋内侍省都知。 立公,元丞相。 雨公,进士,南京刑部郎。 镛公,广东监察御史。 泉公,明朝兵部尚书。 茹公,山东按察司付使。 振公,南京户部主事。 霖公,福建道监察御史,江西布政使。 泽公,御史,常熟知县。 惟寅公,进士。 莹公,福州知州。 宗宽公,小丹阳,官迁捂州刺史。 辉公,郑成功部名将。 汝来公,涞水知县,吏部尚书,兵部尚书。 源公,广东巡抚。 文琨公,云贵总督。 国壁公,陕西知州。 凤池公,明末名侠,郑成功部将。 禾公,清举人。 汝公,进士。 福公,清藏书家,建南京津逮楼为江南最大藏书楼。 熙公,清代著名文人,礼部仪制司。 …… 虽搜集有欠,但已众星难详,篇幅所限,待机另文以叙。 甘姓的堂号后辈族人在一般情况均采用祖上的堂号,同一堂号内的族人大都修编在同一家谱内。遇有特殊情况,如后辈因某些原因不知先辈的堂号,先辈也可能无堂号(有的穷人被歧视不修入谱),再有族内产生矛盾激化等会出现在某一层次同姓族人新立堂号的现象,堂号有地域性的区别,经济条件好的族群总是把祠堂修建得规模很大,以供后人纪念。 甘姓的堂号有:丹阳堂,渤海堂,敦本堂,敦睦堂,敦伦堂,政伦堂,燕翼堂,丛桂堂,友恭堂,施敬堂,有相堂,海荫堂,树德堂,雍蔼堂等等。 甘姓的楹联在同一堂号内,为了纪念功绩突出的先祖往往取用同一对楹联。甘姓楹联也不少,如: 长水校尉 江表虎臣 显名践约 绥德抚循 有相世泽 渤海家声 于湖世泽 渤海家声 塘溪佳泽 河海世家 丽质与玉人同埒 童年取卿相列尊 甘姓的排辈简述 排辈用字大都是同一堂号内族人共同约定的。但有的遵守较严格,也有不遵守的。有用了名号久而忘了排辈用字之名,也有误传发音而用字不同。在不同堂号间也有排辈用字相同的,所以光用孤立的排辈用字不一定能确定辈份的上下。甘姓的排辈用字 应过仕邦方史元文士祥克承广德大仁绍诗恭昌 仁振宪昌琉衍传孟仲叔季恭敬惠义纲常伦纪道德文章 士雨启有德祥起益可兴照景子万年春忠孝嫌娣信 文嘉必应希肇大成世继以善长振家声 允遵祖训经义祥明毂贻启迪笃敬忠贞 大安邦尚德传宏月明 昌时以永定宗 景大守继应之吾伯三思云九宗培德恭宽敏惠忠敬孝慈 九世同居 应远宗良世命长本家茂启锡安康 德臻义廉诚礼浩智慈谦明博哲昌 还有一堂用“火土金水木”为次序的性质用字(如字的边旁等)来排辈。 一道相传培本后 “甘”(一种食物)“甘”也是浙江民间的一种食物,由米糊、干豆角、白菜、豆腐等熬制而成,味道朴实、甜爽。名义为甘甜,有苦尽甘来之义。“甘”常于大年初一早晨食用,寓意辛苦后的甘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