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盖州风筝 |
释义 | 盖州风筝起源于清代,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盖州风筝传承与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建国后,以“赵氏风筝”等流派为代表的盖州风筝传统手工技艺再放异彩。风筝对于盖州百姓来说,是休闲生活的一部分,而盖州风筝艺术则具有独特的民俗价值。 历史渊源盖州风筝起源于清代,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盖州风筝传承与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建国后,以“赵氏风筝”等流派为代表的盖州风筝传统手工技艺再放异彩。风筝对于盖州百姓来说,是休闲生活的一部分,而盖州风筝艺术则具有独特的民俗价值。 象征意义盖州风筝是当地乡土民俗、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满汉杂居的历史文化背景,使盖州风筝体现出辽南满族与汉族乡民的审美情趣与风俗习惯。盖州风筝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风筝制作工艺流派之一。盖州风筝制作者精湛的手工技艺,备受海内外专家好评。正因为如此,盖州风筝屡获大奖,比如:第二届、第四届北京国际风筝赛会“优胜奖”;首届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奇能绝技表演奖”;在文化部及东北三省民间美术展上获得“突出贡献奖”。 盖州风筝造型逼真、生动,多取材于民俗。风筝“化蝶”就是根据民间传说“梁祝化蝶”的故事设计制作而成。它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将传统的硬翅风筝上下翅对称的特点改为适合“蝶”的造型要求,即上宽下窄的不对称造型。并且在上翅边缘增加了一处“衣袖”,在造型上更加贴近了“蝶”形,使化蝶的寓意更为突出,成为盖州风筝的代表作。 风筝类别盖州风筝的主要类别有大、中、小及微型之分,形制上有硬翅、软翅、平面、立体、板式、串式、折叠式、组合式等不同的类别。盖州风筝造型多以花、鸟、虫、鱼为主,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中的艺术形象也经常成为盖州风筝的创作题材。盖州风筝保留了传统风筝艺术的民俗特点,体现和适应了辽南和东北地区民族、民俗的欣赏习惯。 制作工艺盖州风筝工艺精细,制作者先将准备制作的风筝在纸上勾画出草图,然后依据图样尺寸下料。使用材料大部分用竹子做骨架,也有用高粱秆做骨架的。在结构上,盖州风筝强调精化、合理。制作者会将选好的毛料或用蜡烛,或用炭火烤制成型。然后采用“叨线”捆绑法,将风筝骨架绑好,之后便进行裱糊。盖州风筝多以薄棉土布作面料,由于面料有一定的厚度,上色后色彩会呈现出饱和效果。 纸面绘制盖州风筝多采用手绘方法,如“梁祝”风筝,是墨绘线条,墨线画好后,待其干透,再上色并稍加胶液,这样不易褪色。给风筝上色主要采用黑、白、灰对比的手法。由于对比合理、适当,使风筝色彩艳丽、明快,具有鲜明的个性。风筝颜色上好后,即可拴线,人物硬翅风筝上线与上翅平行,下翅向上收拢,自然形成三角形,在翅外一点,系好扣即可。接下来就是放飞调试。 群众基础盖州风筝活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清末至今,盖州风筝手工技艺的传承群体主要是以“赵氏风筝世家”传承人赵秉泉以及段洪义、刘惠文、薛成波、孙文斌为代表。赵秉泉的祖父赵永邦于清代末期,在家传的基础上擅长描绘肚兜、鞋头、枕顶图案,并能做一手漂亮的风筝。第二代传人赵福仁擅做各种儿童玩具,也擅制风筝,他制作的“刘海戏金蟾”风筝造型生动,色彩鲜艳,翅外金钱随风转动,深受人们喜爱。赵永邦的第三代传人赵秉泉,自幼酷爱美术,九岁时,便在家传基础上自己动手制作各式风筝,被誉为 “风筝大王”。 “赵氏风筝世家”仅有少数传承人。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传承人仅有三五位在世。因此,此项技艺的传承已面临危机,近年来,省、市有关文化部门对盖州风筝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为了保证盖州风筝传统工艺能够传承下去,盖州制定了“五年计划”,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方案。今年有关部门还将编辑出版《盖州风筝图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