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嘎娄村 |
释义 | 概况该行政村隶属西盟佤族自治县中课乡,地处中课乡西北边,距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交通方便,距县43公里。东邻中课村,南邻中课村,西邻新厂乡,北邻缅甸。辖嘎娄组、窝啊组、台地组、来儿列组、翁比列组、永古组等6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378户,有乡村人口1409人,其中农业人口1409人,劳726 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717人。 全村国土面积49.1平方公里,海拔1,599米,年平均气温19℃,年降水量2,200毫米,适合种植稻谷、玉米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2,792亩,人均耕地2.亩,林地39,717.9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2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792亩(其中:水田995亩,旱地1,797亩),人均耕地2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拥有林地39,717.9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15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82亩,主要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109.3亩,其中养殖面积1.7亩;荒山荒地6,520亩,其他面积24,510亩。 基础设施截止2006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378户通自来水,有378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00%)。有324户通电,未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98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85.71%、100%和52.38%);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42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4户(分别占总数的11.11%和6.35%)。 该村到乡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15公里,距离集贸市场15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辆,拖拉机2辆,摩托车9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545亩,有效灌溉率为10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545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39亩。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5户。全村有6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5个自然村已通电;有6个自然村已通路;有5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6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6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295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83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农村经济 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4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17.1万元,占总收入的83.64%;畜牧业收入6.7万元,占总收入的4.79%(其中,年内出栏肉猪480头,肉牛13头,肉羊26头);林业收入8万元,占总收入的5.71%;第二、三产业收入8.2万元,占总收入的5.86%;工资性收入22.3万元,占总收入的15.93%。农民人均纯收入862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22.3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55人(占劳动力的21.35%),在省内务工145人,到省外务工10人。 农村经济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4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17.1万元,占总收入的83.64%;畜牧业收入6.7万元,占总收入的4.79%(其中,年内出栏肉猪480头,肉牛13头,肉羊26头);林业收入8万元,占总收入的5.71%;第二、三产业收入8.2万元,占总收入的5.86%;工资性收入22.3万元,占总收入的15.93%。农民人均纯收入862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22.3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55人(占劳动力的21.35%),在省内务工145人,到省外务工10人。人口卫生 该村现有农户378户,乡村人口1409人,其中男性750人,女性659人。其中农业人口1409人,劳动力726 人。该村以佤族为主(是佤族聚居地),1409人均为佤族。 到2006年底,全村有五保户7户。分别是:岩令木、叶列、叶四龙、叶四林、安木吓、老叶嘎、岩吕。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8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人,该村距离乡卫生院15公里。该村建有公厕4个。全村人畜混居的农户83户,占农户总数的21.96%。文化教育 该村建有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1,922.8平方米,拥有教师12人,在校学生139人,距离县中学43公里。 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4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基层组织 该村建有党支部1个,下设6个党小组,共有党员41 人,少数民族党员41人,其中男党员33人、女党员8人。 村委会由 支书、主任、副主任武装干事等组成,下设嘎娄组、窝啊组、台地组、来儿列组、翁比列组、永古组等6个村民小组。 该村建有团总部1个,团支部6个,共有团员47人。人文地理在佤族的生活习惯中,有些事只听别人讲起来,你会感到恐怖,不可思议,但一旦真正进入那个环境,身临那种场面,亲自品尝和经历时,你会感到那是多么的纯朴之美,高贵之美。有关佤族鸡肉稀饭的说法:有的说盐味过重,有的说盐味太淡,有的说过辣,吓人的是说佤族鸡肉稀饭的鸡,宰杀时从不用一滴水洗就把鸡肉稀饭煮出来了,你听这话多恐怖、多可怕!可当你 进入佤寨,亲自目睹他们宰杀鸡的全过程,亲自品尝他们制作的鸡肉稀饭,原先那种恐怖、可怕的感觉早消失得一干二净,留给你的是那无穷的口味和口馋之瘾。佤族稀饭,也叫木柱稀饭。木柱是佤语,意为木制的盆、碗,是一种盛物的器皿。因用木柱盛稀饭而得此名。除水酒之外,鸡肉稀饭就是佤族待客的两种珍贵食品之一。只有尊贵的客人来了,佤族人民才会用鸡肉稀饭招待你,一是说明对客人的尊敬,二是表示佤族的热情和诚意。现在到佤山吃鸡肉稀饭,是最平常的事。将鸡宰杀后,就放于飘着红红火叶子的火塘上,很快,近一半的鸡毛就烧糊了,满屋飘出一阵浓浓的焦味,他们很快拿出,,双手在已烧糊的鸡身上搓揉,然后又放于火中再烧,经过这样几次反复后,直至把鸡身上的鸡毛全部烧糊搓干净。他们拿出随身携带的尖刀,剖开鸡肚,取出鸡肠子,用竹篾片将肠子里的鸡屎刮出,就丢入火塘里的火炭上,用一根竹蔑,在火塘里扒来扒去地用火灰烧,烧过一阵后又扒出来,用竹蔑片将鸡肠子上的火灰刮干净,就与鸡肉一起放进锅里煮。真的没用一滴水,据说,这种做法才能保证鸡肉稀饭的香味。佤族杀鸡虽不用一滴水,但那种香味是任何食品都无法相比的。现在,随着各种条件的改善,这种杀鸡不用水的现象也慢慢减少了。佤族由于大多居住在海拔14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雨量较多,潮湿寒冷,为御寒初湿,他们习俗煮鸡肉稀饭,由于佐料齐全,辣味较重,一碗鸡肉稀饭下肚,顿觉全身发热、四肢有力,据说,鸡肉稀饭还有祛风湿、消食、健脾、润肺、养心等作用。因此,他们就把鸡肉稀饭当作招待宾客的一种最高礼节。发展重点 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田水利、交通、能源基础薄弱,无支柱产业,农民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较大。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扶贫攻坚总揽全局,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贯彻科学发展观,突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着力解决民房、电力、乡村道路、村容村貌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田水利、交通、能源三个基础,极力培植林业、畜牧业两个支柱,打造以小米荞、刺竹等特色产业,以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脱贫步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