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附睾丸炎
释义

附睾炎是中青年男性较常见的疾病,是由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或链球菌等致病菌经输精管逆行进入附睾造成的,因此,本病多继发于后尿道炎、前列腺炎及精囊炎,或发生于尿道器械操作或长期留置导尿管后,以逆行途径引起感染者多见。

临床上分为急性附睾炎和慢性附睾炎两大类。

急性附睾炎发病较急,表现为患侧阴囊坠胀不适,局部疼痛严重,甚至影响行动,疼痛可向同侧腹股沟区及下腹部放射,并伴有全身不适及高热。查体:患侧附睾肿大,触痛明显。炎症较重时,可波及睾丸,阴囊皮肤可发生红肿。

慢性附睾炎比急性附睾炎多见,部分病人系急性期未能治愈而转为慢性。多数病人无急性发作史而常伴慢性前列腺炎。本病临床表现呈多样化,可有阴囊疼痛、坠胀感,疼痛可放射至下腹部及同侧大腿内侧。查体可触及附睾轻度肿大,变硬并有硬结,局部轻压痛,同侧输尿管增粗,慢性附睾炎常可急性发作。

附睾炎的西医治疗

因附睾炎有急性与慢性之分,所以治疗也有所侧重。对于急性附睾炎主张患者卧床休息,托起阴囊,以减轻疼痛。早期可将冰袋放在附睾处,防止肿胀。晚期可用热敷,以促进局部血运,加速炎症消退。因属于感染,故应进行抗感染治疗,临床上多选用广谱抗生素及对革兰氏阴性菌效果较佳的抗生素。对于疼痛、发热等全身症状,应用解热镇痛药对症处理。如果附睾疼痛较重可请专科医师予1%利多卡因10~20毫升由睾丸上端处行精索局部封闭,可起到止痛、解除坠胀作用。如果附睾炎性包块增大,阴囊皮肤红肿且有波动感,形成脓肿则须行切开引流。因留置导尿管招致本病者,应拔除尿管。另外,急性期期间要避免性冲动和重体力活动,以免加重感染和症状。对少数顽固病人且病情控制不理想,可行附睾甚至包括睾丸切除术。

因慢性附睾炎常与慢性前列腺炎同时存在,所以治疗时二病同治。

如果慢性附睾炎有多次反复发作者,可考虑做附睾切除。值得重视的是,无论急性还是慢性附睾炎,如为双侧发生,均有导致不育的可能,故发生附睾炎应及时治疗。

附睾炎的注意事项

(1)注意生活规律化,劳逸结合,忌烟酒及辛辣刺激。

(2)保持大便通畅。

(3)避免长时间久坐。

(4)性生活不宜过频。

(5)温水坐浴,2次/日,水温控制在42℃~50℃,每次20~30分钟。

(6)黄连素或新霉素离子透入。

附睾炎的中医治疗

急性附睾炎和慢性附睾炎急性发作期可随证选用五味消毒饮等方剂加减治疗。

五味消毒饮方药组成为:金银花15g、野菊花30g、公英15g、紫花地丁30g、紫背天葵10g。水煎服,发高烧者加生石膏60g、大青叶30g,热毒盛者,与黄连解毒汤合方加减使用。

慢性附睾炎是男性生殖系统常见病,由于病因病理复杂,单独使用抗生素常不理想,大多数病人又不愿手术切除或不宜手术,而西医治疗苦无良策。

基本方药组成为:虎杖20克,夏枯草10克,萆薢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桃仁10克,当归10克,若舌红苔黄腻、脉滑或数加滑石块10克,瞿麦10克,银花10克;若肾阴不足者,原方去萆薢、夏枯草,加熟地20克,石斛10克,续断10克,每日一剂,每日2服,每服150毫升。药渣煎汤500毫升局部敷洗,配合局部理疗。每10天为1疗程,观察3~6个疗程,经中研院广安门医院泌尿科临床观察统计,总有效率为92.6%,平均疗程为3.2个。

方解:慢性附睾炎根据其症状可归为中医子痈、淋证范畴。其表现为阴囊部坠胀、疼痛部位固定不移、局部纤维化,为中医瘀血之象,因肝脉络阴器,故肝经瘀血为本病病机。附睾汤以虎杖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辅以乳香、没药、川芎、桃仁活血,以改善附睾局部血液循环,选当归活血不伤正,夏枯草、萆薢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白芍养肝柔肝。诸药合用共奏解毒、活血、软坚散结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虎杖、乳香、没药有镇痛作用,可减轻患者阴囊部疼痛不适。桃仁、川芎有抗凝作用,可加强附睾局部血液循环。抗菌试验表明,虎杖、夏枯草、萆薢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作用。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治疗慢性附睾炎具有独特疗效,安全、高效、无副作用,复发率低。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5:4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