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附地菜 |
释义 | 附地菜,性状鉴别全草我皱缩成团。湿润展开后,根细长圆锥形。茎1至数条,纤细我分枝,基部淡紫棕色,上部枯绿色,有短糙毛。基生叶有长柄,叶片椭贺状卵形,长可达2cm,两面有糙毛,茎生叶几无柄,叶片稍小。总太花序细长,可达20cm,可风类白色或蓝色小花,有时具四面体形的小坚果。有青草气,味微苦涩。 基本资料别名:鸡肠(《本草经集注》),鸡肠草(《别录》),地胡椒(《贵州草药》)。 【种属】双子叶植物纲 管花目紫草科 附地菜属 【俗名】伏地菜 【来源】为紫草科附地菜属植物附地菜Trigonotis peduncularis (Trev.) Benth.,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集,拔取全株,除去杂质,晒干备用。 【性味归经】甘、辛,温。 【功能主治】温中健胃,消肿止痛,止血。用于胃痛,吐酸,吐血;外用治跌打损伤,骨折。 【用法用量】 1~2钱,研粉冲服3~5分。外用适量,捣烂涂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生态环境】生于田野、路旁、荒草地或丘陵林缘、灌木林间。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及陕西、新疆、广东、广西、西藏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全草我皱缩成团。湿润展开后,根细长圆锥形。茎1至数条,纤细我分枝,基部淡紫棕色,上部枯绿色,有短糙毛。基生叶有长柄,叶片椭贺状卵形,长可达2cm,两面有糙毛,茎生叶几无柄,叶片稍小。总太花序细长,可达20cm,可风类白色或蓝色小花,有时具四面体形的小坚果。有青草气,味微苦涩。 化学成份附地菜的花含有飞燕草素-3,5-二葡萄糖甙(delphinidin-3,5-diglucoside)。地上部分含有挥发油(volatileoils)0.013%-0.023%,其中含有74种成分包括:21种脂肪酸(fattyacids),20种醇(alcohols),14种碳氢化合物(hydrocarbons),12种羰基化合物(carbonyls)等。内有牻牛儿醇(geraniol),α-松油醇(α-terpineol)萜类化合物等。 性味辛苦,凉。①《别录》:"微寒。" ②《药性论》:"苫。" ③孟诜:"温。" ④《纲目》:"微辛苦,平,无毒。" 出处出自《植物名实图考》。 1.陶弘景:人家园庭亦有此(鸡肠)草。小儿取挼汁以捋蜘蛛网,至粘,可掇蝉。 2.《通志》:鸡肠,似草而小,不辛,《本草》以合于蘩萎共条,故苏恭误谓即蘩萎也。 3.《本草纲目》:鸡肠,生下湿地,三月生苗,叶似鹅肠而色微深,茎带紫,中不空,无缕,四月有小茎,开五出小紫花,结小实,中有细子,其苗作蔬,不如鹅肠。苏恭不识,疑为一物,误矣。生嚼涎滑,故可掇蝉。鹅肠生嚼无涎,亦自可辨。又石胡荽亦名鸡肠草,与此不同。 植物形态附地菜;一年生草本,高5~30厘米。茎通常白基部分枝,纤细,直立,或丛生,具平伏细毛。叶互生,匙形、椭圆形或披针形,长1~3厘米,宽5~20毫米,先端圆钝或尖锐,基部狭窄,两面均具平伏粗毛;下部叶具短柄,上部叶无柄。总状花序顶生,细长,不具苞片;花通常生于花序的一侧,有柄,长3~6毫米;花萼长1~2.5毫米,5裂,裂片长圆形,先端尖锐;花冠蓝色,长约1.5毫米,5裂,裂片卵圆形,先端圆钝;雄蕊5;子房深4裂,花柱线形,柱头头状。小坚果三角状四边形,具细毛,少有光滑,有小柄。花期5~6月。 生长于原野路旁。我国西南至东北均有分布。 主治1、痰喘。用附地菜左杨汁,和酒服。 2、目疾,翳障(目赤肿胀,羞明昏暗,隐涩疼痛,眵泪风痒,鼻塞头痛,外翳扳睛)。用附地菜(晒干)二钱,青黛、川芎各一钱,共研为末。先含水一口,取药末如米大一小撮嗅入鼻内,以泪出为度。有的配方中减去青黛。此方名为“碧云散”。 3、塞鼻治翳。治法总结为诗歌一首:赤眼之余翳忽生,草中鹅不食为名,塞入鼻内频频换,三日之间复旧明。 4、牙痛。用棉裹鹅不食草,怀干研末,嗅入与牙痛同侧的鼻孔中。 5、一切肿毒。用附地菜一把、穿山甲(浇存性)七分、当归尾三钱,共捣烂,加酒一碗,绞汁服,以渣敷患处。 6、湿毒胫疮。夏季采附地菜,晒收为末,每取末五钱、汞粉五分,加桐油调成膏。先以茶洗净患处,然后贴膏好。将有黄水流出。五、六日病愈。 7、脾寒疟疾。用附地菜一把,捣取汁半碗,加酒半碗服下,甚效。 8、痔疮肿痛。用附地菜捣烂敷贴。 考证治遗尿,赤白痢,发背,热肿,手脚麻木。 ①《别录》:"主毒肿,止小便利。"②陶弘景:"疗蠼螋溺。" ③《药性论》:"洗手足水烂,主遗尿。" ④孟诜:"作灰和盐,疗一切疮,及风丹遍身如枣大痒痛者,捣封上,日五、六易之;亦可生食,煮作菜食益人,去脂膏毒气;又烧敷疳匿;亦疗小儿赤白痢,可取汁一合,和蜜服之甚良。" ⑤《贵州草药》:"驱风,镇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捣汁或浸酒。外用:捣敷或研末擦患处。 附方①止小便利:附地菜一斤,于豆豉汁中煮,调和什羹食之,作粥亦得。(《食医心镜》) ②治气淋,小腹胀,满闷:石韦(去毛)一两,附地菜一两。上件药,捣碎,煎取一盏半,去滓,食前分为三服。(《圣惠方》) ③治热肿:附地菜敷。(《补缺肘后方》) ④治漆疮瘙痒:附地菜捣涂之。(《肘后方》) ⑤治手脚麻木:附地菜二两。泡酒服。(《贵州草药》) ⑥治胸肋骨痛:附地菜一两。煎水服。(《贵州草药》) ⑦治反花恶疮:附地菜研汁拂之。或为末,猪脂调搽。(《医林正宗》) ⑧治风热牙痛,浮肿发歇,元脏气虚,小儿疳蚀:附地菜、旱莲草、细辛等分。为末,每日擦三次。(《普济方》祛痛散) 鉴别性状鉴别枝皮呈卷筒状或槽状,长10-60cm,厚1.5-3mm。外表面灰白色、灰棕色至黑棕色或相间呈斑状,平坦或稍粗糙,并有灰白色圆点状皮孔及细斜皱纹,有的具分枝痕;内表面黄白色或棕色,平滑。质硬而脆,断面纤维性,黄白色。无臭,味苦。干皮为长条状块片,厚3-6mm。外表面灰棕色,有红棕色圆形或横长的皮孔及龟裂状沟纹。质坚硬,断面纤维性较强。 显微鉴别横切面:木栓层为5-10余列细胞。栓内层为数列多角形厚角细胞。皮层较宽,纤维或石细胞单个散在或成群。中柱鞘部位有石细胞及纤维束组成的环带。韧皮射线宽1-3列细胞;韧皮纤维束成层排列,每层2-10列纤维,纤维壁极厚,胞腔点状,纤维层中有时伴有石细胞。本品薄壁细胞含多数淀粉粒和草酸钙砂晶。 理化鉴别(1)取药材少许,加热水浸泡,浸出液在日光下可见碧蓝色荧光。(检查马栗树皮甙和马栗树在素) (2)取粉末1g,加95%乙醇10ml,回流10min,滤过,取醇溶液2滴入试管中,加水10ml稀释,在反射光下显天蓝色荧光(检查马栗树皮甙)。另取醇溶液1ml,加1%三氯化铁试液2-3滴,呈暗绿色,再加氨试液3滴,以5倍水稀释,对光观察显深红色。(检查马栗树皮素) (3)薄层色谱取粉末1g,加乙醇10ml,加热回流10min,放冷,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马栗树皮甙和马栗树皮素,加乙醇制成每1ml各含5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3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酸-乙醇(3:4:1: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在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