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富宁
释义

富宁位于云南东南部,南与越南河江省接壤,东部北部分别与广西百色右江、西林、田林、那坡、靖西五县区毗邻,西与文山州广南、麻栗坡两县相连,地处两国三省十县结合部,国道323线贯穿县境,是云南通往广西广东的重要门户。总面积5352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145个村居委会,居住着壮汉苗瑶彝仡佬六种民族,总人口38.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76.4%。这里曾是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立右江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97年被中央确定全国一类革命老区县。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土地肥沃、山川秀美,因盛产八角,誉为“中国八角之乡”。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九五”期间,县委、县政府立足自身实际,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务实创新,开拓进取,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003年

全县GDP完成101959万元,比1995年增长1.29倍,年均递增10.9%;实现工业总产值65486万元,比1995年增长2.93倍,年均递增18.68%;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127426万元,比1995年增长7.3倍,年均递增30.35%;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达26560万元,比1995年增长4.7倍;粮食总产量达113902吨,比1995年增长31.2%,年均递增3.46%;完成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达3393万元,比1995年增长1.49倍,年均递增12.1%;农民人均纯收入861元,比1995年增长132.7%,年均递增长11.1%。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国有企业改革面达100%,激发了企业活力,增强了发展后劲。成立招商引资工作局和政府投资服务中心,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大力推行“一站式”服务,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工作机制,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2003年直接引进县外资金3.5亿元,同比增长2.5倍。

——产业培育初见成效。把“林、畜、矿、电”作为四大支柱产业进行培育。1995年以来,共完成人工造林58.07万亩,大力建设八角、热果和速生丰产林等基地,2003年林业实现产值6094万元,比1995年增长44.5%;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大力推广牛冻精改良和“三高”母猪养殖,2003年畜牧业实现总产值2.06亿元,为农民人均增收288元;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开采的路子,以金矿为龙头,带动煤、铁、铅锌、石灰岩、粘土等矿种开发,2003年矿业完成总产值19533.67万元,实现税收1378.24万元;依托境内丰富的水能资源,大力招商引资发展电力产业,2003年签约新建电站6个,新增装机发电量达5.7万千瓦。

——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以323国道和富(宁)田(蓬)公路沿线为重点,投资26357万元,实施了县城旧城改造、新区开发等市政工程项目,建成了一批具有现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商贸、文化、休闲设施,县城规模比1997年扩大近两倍,“323”国道和富田公路沿线的归朝中心集镇和洞波、田蓬、里达等小集镇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

广场一角

——基础设施日益改善。新增公路200多公里,全县公路里程达2900多公里,村小组通公路率达76.2%;全县水利化程度从五年前的27.8%提高到31%,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固定电话安装达2万门,移动电话超过1.6万户,全县15个乡(镇)均开通了国际互联网,电话普及由1997年每百人0.77部提高到每百人6.4部。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2003年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两基”县;加大科普宣传和科技推广力度,农业科技含量逐年提高;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建设步伐加快,边境乡(镇)电视光缆传输工程建设顺利,全县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分别达86%和85%;卫生改革不断深入,地方病和疾病防控体系逐步建立,各种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治,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发展潜力和优势

(一)交通便利。富宁是云南走向沿海开放地区的重要门户,国道323线、衡(阳)昆(明)高速公路贯穿县境,目前,县城距省会昆明576公里,距广西北海港670公里、防城港596公里、南昆铁路百色站170公里。在建国家重点工程百色水利枢纽工程附属工程富宁港建设正在规划之中,工程的建设必将拉近富宁与沿海发达地区的距离。

(二)资源丰富。境内探明和已发现的有金、锑、锰、铁、煤等20余种矿种。褐煤储量1亿多吨,居全州首位。有宜林荒山344万亩、宜牧草山271万亩,林业、畜牧业发展潜力大,被列为云南省经济林、用材林和商品肉牛基地县。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超过20万千瓦。全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雨1200毫米,年均日照1764小时,年均气温19.3℃,无霜期320余天,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热区面积520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5%,适宜种植多种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热区

富宁新貌

开发潜力巨大,素有“天然温室”的美称。

(三)名特产品多。大红八角、茴香油、茴香脑、八角精、八角粉等系列产品深受客商青睐,多次在国内展销、展洽会上被抢购一空,因八角质量全国第一,1999年被中国农学会特产经济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八角之乡”。云南金泰得三七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双富”牌三七总甙系列药品先后获国家级新产品、云南省名牌产品和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等荣誉称号,2002年公司通过国家GMP认证,2003年与昆药集团成功合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剥隘“七醋”系列产品在滇桂两省销售点不断扩大,新开发的保健饮品“养生醋”市场前景广阔,“壮粮”系列白酒和野生黑木耳、香菇等产品深受市场青睐。

(四)投资环境日益改善。在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下大力气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不断优化投资环境。仅2003年,全县就引进项目11个,引进资金8.25亿元,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们深信,在国家、省、州党委及政府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有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对富宁这片热土的关注和支持,通过全县38万人民的不懈努力,富宁一定会在祖国的大花园里绽放出绚丽夺目的光彩。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3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2.5亿元,是1952年783万元的158.6倍,1978年4944万元的24.3倍;社会商品零售额5.2亿元,是1978年1773万元的28.3倍;财政收入5768万元,地方财政收入3393万元,比1952年增长90倍,比1978年增长13.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861元,比1978年增长25.1倍;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10.2亿元,比1978年3953万元增长24.8倍。近几年,抓特色产业林、畜、矿、电4个支住产业,2003年实现增加值2.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5%。一二三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优化。

农业

解放初期农业多为传统作物,稻谷平均亩产175公斤,玉米平均亩产79公斤。1958年后,逐步引进推广良种,从粗放经营向合理密植栽培技术转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以科技为动力、以杂交稻推广为突破口,实施了“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和“种子工程”,狠抓粮食综合示范区和冬季农业开发,提高复种指数,基本实现粮食自给有余。2003年底,全县有耕地面积38.37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1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1402.6万公斤。2003年建成“两杂”种子生产基地1500亩,年产籽种30万公斤;推广水稻良种12.96万亩,水稻旱育稀植7.6万亩,其中抛摆秧1.55万亩,稻田养鱼2000亩,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应用12.4万亩;全县粮食总产量1.14亿公斤,比1952年增长3.1倍,比1978年增长O.9倍;农业总产值60056万元(当年价),比1952年增80倍,比1978年增11.5倍。以发展特色产业为突破口,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产业结构调整。2003年完成小春和冬季农业开发14万亩,培育出彩色甜椒、冬马铃薯、优质油菜、南洋椒、樱桃番茄、夏秋蔬菜、肉姜、油料等特色产业4.4万亩,油料3.7万亩,甘蔗2.2万亩,使全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13.4万亩,粮经比例由1995年的92:8调整为79:21。

林业

主要发展八角,2000年八角总面积达23万亩,产量200万公斤,实现产值4050万元,占林业产值的61.1%,税收120万元,农民获得收入4000多万元;巨尾桉、相思树速生丰产林种植面积3.3万亩,甜竹1.82万亩,热区水果9578亩,肉桂3853亩,茶叶1.88万亩,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后续财源,全县林业产值3.25亿元,比1978年增4.8%。

畜牧业

大力发展养牛,重点发展养猪。2003年大牲畜存栏24.6万头,比上年同期增1.9%,出栏5.13万头,同比增长9.6%,生猪存栏32.06万头,同比增长5.4%,出栏18.46万头,同比增长9.1%,羊存栏1.08万只,同比增长34.7%,出栏0.53万只,增长19.8%,家禽丰栏134.95万只,同比增长2.7%,出栏158.35万只,同比增长13.7%;在9个乡(镇)设立冻精改良站25个,建成8个畜牧交易市场,促进了市场交易,大牲畜和生猪出栏率明显提高;肉类总产量2.24万吨;畜牧产值达2.11亿元,比2003年增长18.4%。全县乡镇企业发展迅速,2003年总收入达14.8亿元,总产值达12.7亿元。

工业

2004年上半年,全县工业产值达3.863亿元,比1978年增长74.7倍,其中,轻工业完成1.32亿元,占34.2%,重工业完成2.54亿元,占65.8%。以生物资源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发展迅速,培植出了一批地方特优产品。以三七加工为主的富宁金泰得三七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年生产“双富”牌三七总甙片剂8000万片,2004年上半年该公司总产值达0.32亿元,销售收入1829万元,实现税利424万元,利润总额134万元,被国家农业部等8个部委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农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主要产品三七皂总甙荣获云南省名牌产品称号。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公司获得进出口经营权,在全国30个省(市)设建了办事处营销点,并赢得了美国国家药物与食品管理局的认可,为“双富”牌三七总甙系列产品通向欧美市场打下了基础,2003年被昆药集团收购,公司效益不断提高,实力不断增强,已成功上市。剥隘七醋厂的七醋系列产品,是文山州地方名特优质金奖产品,在云南、广西乃至东南亚等地倍受消费者喜爱。富宁天星香惠厂生产加工的八角精、茴香脑、茴香油、烘干八角等四大系列12个产品,畅销昆明、广东、上海、天津等地。云南富宁金皇后酒业总公司生产的真酒系列产品,先后获得“首届中国消费者信得过畅销产品金奖”。

矿业

主要有黄金、煤、铜、镍、锑、铁、钛、锰、铅、锌等。2003年共生产黄金625公斤。其他矿种293.95万吨,实现矿业产值19533.67万元,比1985年的164万元增119倍,实现税收1378.239万元,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边境贸易

充分利用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75公里的地缘优势,加强国家二类省级口岸一田蓬镇的建设,开展对越贸易。2004年上半年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4936万元,比2003年同期 增长11.27%,占年计划9870万元的50.01%,其中进口额2208万元,出口额2728万元,实现了较大顺差;互市贸易已成为边境一线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

招商引资

发挥地处三省十县结合部的地区优势和丰富的矿产、水电开发、热区等优势,以开放促开发,先后引进印尼金光集团、加拿大凯森集团、永富水电开发公司等,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谷拉天生桥电站、那林电站、阿用那柳电站、洞波坡岭电站等一批重点企业。2003年以来,累计洽谈项目19项,协议(合同)总投资12.1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11.89万美元,1.76亿元人民币。外来资金、技术的注入,增添了县域特色经济的活力。

社会事业

2003年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已发展到108个,比1952年增104个:拥有专业技术人员4527(含教师),是1952年的30.2倍,其中副高级以上50人,中级职称1135人,初级职称3021人,其他321人。以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为重点的科技工作有新的发展。目前全县有13个乡(镇)跨入省级“科技工作先进乡(镇)”行列,3户企业进入省级“科技工作先进企业”行列;至2003年底,共取得科技成果22项,申请专利4项,有4项成果获国家、省、州奖励,科技进步对工业、农业、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25%、35%、32%。

1993年以来共投入教育建设资金10597.44万元,办学条件明显改善。2003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84所,在校生57177人,教职工3451人;校舍建筑面积达351197.5平方米,小学入学率达99.5%,初中入学率达96.3%,两基巩固率达96.3%,2003年高考录取率达67.33%。1998年实现了“普六”,2001年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2004年元月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两基县,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全县有文化馆站16个,图书馆藏书2.9万册,乡村广播电视站(室)365座;县城开通了25套闭路电视节目,有线电视用户达10000多户;乡(镇)全部开通了有线电视,转播20套以上电视节目,有13个乡(镇)基本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80%和81%。

全县有政府举办医疗卫生机构19个,病床286张,配备卫生技术人员465人,平均每午人拥有病床0.7张、卫生技术人员1.2人。全县共有村卫生室145个,乡村医生435人,三级医疗卫生网络覆盖145个村委会,覆盖率100%,基本解决了农村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难的问题。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积极开展“讲文明、树新风”,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小康村”、建设“军民共建生产基地”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几年来,全县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7个,文明村2个;州级文明单位22个,文明村3个;县级文明单位34个,文明村18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全国“三八红旗手”7人,省“三八红旗手”8人,州“三八红旗手”122人,省政府授予先进生产者8人,州劳动模范18人省“十大杰出青年”1人,省“五四”青年奖1人,省州青年星火带头人58人、星火炬奖5人;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7人。顺利完成了村级体制改革工作,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村民自治制度。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了社会稳定。

2008年概况

2008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04亿元,比上年增长10.4%;财政总收入23833万元,增长33.7%,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386万元,增长23.9%,超过年度预期目标11.6个百分点;财政总支出76892万元,增长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亿元,超过年度预期目标120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1亿元,增长31%;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2.51亿元,增长13.6%;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9.84亿元、贷款余额13.58亿元,分别增长5.7%、1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01元,增长16.1%;农民人均纯收入2023元,增长19.4%。

实现粮食总产量1.22亿公斤,农民人均有粮329公斤,发展商品蔬菜3.38万亩、马铃薯2.28万亩、甘蔗6.67万亩。县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在全州率先出台扶持种植养殖大户以奖代补奖励办法,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发展种植养殖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全力推进木本油料基地建设,新植和改造油茶2.6万亩,落实膏桐造林基地6.95万亩,种植核桃6万亩,建成了目前全州最大的核桃种植示范基地;速生丰产林发展到15.2万亩,八角种植面积发展到46万亩,红森、通轩两家木材加工企业生产步入正轨,延伸了林业产业链。扶持养殖重点户6740户,完成牛冻精改良配种16177头,产杂交犊牛10684头,为群众增收1600万元。大力发展渔业养殖,全县水产养殖面积增至4.64万亩,实现渔业产值7624万元。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9万人,累计在外务工人员7.2万人(次),实现劳务纯收入2.8亿元。通过调整结构,狠抓产业化经营,农业农村经济得到了新发展,实现农业总产值11.4亿元,增长8.55%。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6.23亿元,增长19.9%;实现工业增加值5.23亿元,上缴税金1.45亿元,增长18.6%,占全县地方财政总收入的70%,工业经济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资源条件

土地资源

全县国土面积5352平方公里,其中:热区面积348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5%。耕地总面积39.4万亩,其中田13.5万亩,地25.9万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04亩,人均有土地21.2亩;林业用地385万亩、牧场、草山草坡、荒山荒地等其他面积400.4万亩。可开发利用土地达705.81万亩,占总面积的87.9%。

生物资源

全县森林覆盖率28.3%,动、植物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植物种类有桄榔树、水松、榕、枫香、木棉、麻栗、白桂木、海南粗榧、铁力木、观光木、马兰厚、蚬木、厚朴等59种乔木树种和桑树、茶叶、毛叶树、苏木、两面针等灌木树种。动物种类有野猪、野鸡、麂子、野猫、乌鸦、斑鸠、画眉、白脚蜂、蜜蜂、蛇等100多种。经济林用材林总面积达102万亩,是云南省的用材林基地县和经济林示范县。

矿产资源

境内有金、煤、铁、锑、钛、锰、铜镍、铅锌、钴矿、铜、铝、重晶石、石灰石、石棉、辉绿岩等20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种。褐煤储量1亿多吨,金矿储量25.78吨,铁矿储量517多万吨,钛矿储量47.62万多吨,锰矿储量19.3万吨,锌矿储量3万吨,铅矿储量3600吨,锑矿储量1.3万吨。全县有大型矿床1个,中型矿床7个,小型矿床24个,矿点65个,矿化点72个。

水资源

有干河5条,支流29条,水库17座,水能蕴藏量42.77万千瓦,可开发24.48万千瓦,占可开发利用的3.1%。年径流量34.43亿立方米,已利用的占104%。

旅游资源

境内群山连绵,山形地貌奇异,可开发的景区有剥隘驮娘江,者桑的原始森林,洞波的西六、果布、大湾八角林风景,里达的鸟王山,归朝的田园风光,清华洞水库,百色水库等生态旅游资源和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等。同时,利用县境内的民族文化,建设“壮乡风情旅游带”,上连丘北普者黑,中靠越南,下接百色右江革命根据地,形成滇桂生态、出境、人文旅游线。

民族文化资源

历史上富宁就享有“歌舞海洋”的美称,壮族的“土戏”、苗族的“滚芦笙舞”、瑶族的“铜铃舞”、彝族的“铜鼓舞”、仡佬族的“弦子舞”等五彩缤纷的舞蹈世代相传,是当代名扬中外的《铜鼓舞》的发源地,又是誉满全国的壮剧《螺蛳姑娘》的故乡,苗族舞蹈《滚芦笙》和《滚唢呐》曾从四季如春的昆明跳到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及内蒙的呼和浩特等省市。节日活动丰富多彩,主要有壮族的“风流街”、苗族的“踩花山”、瑶族的“盘王节”、彝族的“跳宫节”等。

人才资源

富宁现有国家公务员1598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4527人,其中高级职称50人,中级职称1135人。有研究生1人,大学本科252人,大专1465人,中专3271人。

水利设施 基本建成了总库容为9934万立方米的清华洞水库。建有小(二)型水库16座,设计蓄水库容353万立方米。灌溉面积达26万亩,水利化程度31%。

基础设施建设

电力交通

县内可供电力3万千瓦。2003年发电量达3814.05万千瓦时,比1995年增长169.4%。全县15个乡(镇)已通高压电,村委会通电率达70.8%,村民小组通电率52.1%。全县有公路275条,通车里程2957.6公里,15个乡(镇)145个村委会已全部通公路;村民小组通公路1978个,占76.2%;100平方公里拥有公路55.3公里,公路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邮电通信

所有乡(镇)架通程控电话通信网,实现了交换程控化、传输光缆化;GSM移动电话、分组交换、数字数据通信和电脑会议系统等已投入运用;建成6个移动电话基础站。城乡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2.04万门,无线寻呼得到普及,移动电话用户达2.04万部,电话普及率每100人有5.3部,村委会通话率达72.4%。

城镇建设

县城新完成5条街道建设,主要街道增加到16条,面积从9万平方米增加到16万平方米;县城面积由原来的1平方公里扩大到3.8平方公里。建成了大牲畜交易市场、木材交易市场、休闲广场、游泳馆、足球运动场和水面游船乐园等一批基础设施。种植草坪2.1万平方米,各类风景绿化树木6000多株,城区绿化覆盖面积达15万平方米。323国道线和省道富田公路沿线的田蓬、里达、木央、板仑、归朝、者桑等乡(镇)正逐步建成具有集贸市场、停车场、大牲畜交易市场、垃圾场、公厕等基础设施的新型集镇。全县有各类市场24个,其中综合市场18个,批发市场1个,水果市场1个,木材市场2个,畜牧交易市场8个,修理市场1个。

行政区划

2003年,富宁县行政区划:

新华镇 辖:团结社区、文华社区、新兴社区、那平村、坡地村、格当村、岩纳村、坡油村、各甫村、腊拱村、力追村、那农村。

归朝镇 辖:归朝村、孟村村、那腊村、百油村、里马村、里呼村、那旦村、架街村、百社村、登冒村、龙山村、龙跃村、龙绍村、龙门村、旧寨村。

剥隘镇 辖:剥隘街道居委会、剥隘村、那长村、那良村、百洋村、板达村、者宁村、甲村村。

里达镇 辖:里达村、中坝村、小木匠村、牛场村、里拱村、达孟村、小里达村、那坡村。

田蓬镇 辖:田蓬村、龙哈村、下寨村、木卓村、金竹坪村、大坪子村、下坪寨村、龙修村、碗厂村、中厂村、庙坝村。

板仑乡 辖:板仑村、木都村、四亭村、瓦窑村、弄楼村、弄歪村、郎六村、平纳村、龙迈村、木腊村、龙洋村。

谷拉乡 辖:龙色村、峨村村、马贯村、新村村、谷桃村、多贡村、龙灯村、那龙村、平蒙村、立达村、能地村。

者桑乡 辖:者桑村、那马村、安哈村、平安村、弄所村、民村村、百民村、百恩村。

那能乡 辖:那能村、弄停村、那瓜村、登合村、那吉村、那法村、那拉村、六温村。

洞波乡 辖:洞波村、洞洪村、里那村、那哈村、安那村、坡甫村、洞塘村、坡令村、芭莱村、那达村、那沙村、三湘洞村。

阿用乡 辖:阿用村、那柳村、那翁村、里往村、者兰村、那来村。

花甲乡 辖:花甲村、里色村、龙三盘村、那耶村、木垢村、戈里村、炮火村、达木村。

睦伦乡 辖:睦伦村、中寨村、寒洞村、木树村、下者梅村、田坝村、木兄平村。

木央乡 辖:木央村、木贵村、大坪村、木杠村、普阳村、木令村、上寨村、木树村、木思村、木寒村、木匠村。

郎恒乡 辖:木坝村、那连村、八龙村、安良村、田房村、戈桃村、者斌村、上农村、那年村。

2006年,撤销郎恒乡,其行政区域并入田蓬镇,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睦伦乡,其行政区域并入木央乡,并将木央乡改设为木央镇,镇政府驻原木央乡政府驻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云南省富宁县申报的“坡芽情歌”入选,列入民间文学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富宁蓝靛瑶的婚礼

瑶族的支系很多,文山州内的瑶族主要有蓝靛瑶、大板瑶和山瑶三个支系,其中以历史上习种蓝靛染布而得名的蓝靛瑶,属盘瑶系统,自称“金门”。

在蓝靛瑶的诸多传统习俗中,以婚礼和度戒等最具民族特色。

蓝靛瑶的婚礼相当隆重。一家办婚事全村沸腾几天,男女双方在不同时间分别宴请宾客,村里家家都要请,远方亲戚甚至其他民族的朋友也要请。

在举行婚礼前,男方要聘请九至十二人的礼宾,组成礼宾团,受男方父母之重托,到女方家取亲。礼宾团中有“主人”一人,男性,为男方父母的代理人,懂本族婚姻习俗,能言善辩,善于喝酒,在婚礼中负责联络和协调。其他礼宾有:鸳父,中年男性,能歌善酒,是婚礼中重大礼仪的履行人;鸳母,中年女性,歌手,能歌善辩,负责对歌答辩;茶郎,未婚男青年,分为甲、乙、丙三等,为鸳父的助手;鸳姑,未婚姑娘,也分甲、乙、丙三等,为鸳母的助手。女方要聘请两位宾相,三位堂上老人,两名招姑。宾相,未婚男性青年,懂本族婚姻习惯及礼仪,有一定文化水平,会唱歌;堂上老人,必须是有一定威望的男性,深知本族婚姻习惯法和本族历史,是深谋善唱的老歌手,受女方委托主持嫁女的事务;招姑,未婚女青年,善唱歌,负责招待礼宾和客人。

蓝靛瑶婚礼的内容和形式都包含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民族历史和神话传说等,一般包括五个阶段,即填补对联、核对生日、敬礼酒、换取“生日录”和送女出门。

各阶段都有严格的礼仪要求。在良辰吉日定后,时晨一到,男方娶亲团浩浩荡荡前往女方家。

在进女方家门前,男方礼宾团要过第一关:填补对联。填补对联是对男方的一种文化测试,反映瑶族重视文化知识。

只见鸳父身穿绿色长衫,头戴礼帽,挎着彩带花盒包,鸳母及第一助手要戴上全副银制装饰品,围着珠串花线彩裙,其余礼宾成员均着新装,聚集于门外,准备履行各自的职责。女方宾相则身穿绿色长衫,头戴礼帽,肩挎彩带花盒包,手持布伞,站在门内。村里的男女老少纷纷前来助兴。

填补对联仪式十分隆重,气氛十分热烈。宾相打开布伞示意,收伞后,彬彬有礼地向鸳父鸳母鞠躬行礼,鸳父鸳母还礼。双方施礼后,宾相首先唱歌问话,问礼宾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为何路经此地,等等。宾相的问话要由鸳母来回答,鸳母一般要用典故或故事性的比喻进行回答,以唱歌的形式,回顾了男女青年爱情生活和自由恋爱与命定婚姻之间发生冲突所经历的曲折过程。

过了第一关,男方娶亲团来到了女方家,堂上老人当面向礼宾核对新郎新娘的生日,确定是夫妻命相生还是夫妻命相克。礼宾敬见堂上老人时,由“主人”出面通报礼宾各成员的身份,然后鸳父鸳母直接与堂上老人对话。先由堂上老人以对歌形式提问,鸳母作答。核对生日的对歌,内容虽然有一定格式,但要是没有一定知识水平,不熟悉本族婚姻习惯法,也是难以对付的。

核对生日后,礼宾代表男方向女方敬献礼酒。敬献礼酒是蓝靛瑶婚礼中的重要礼仪之一,女方接受敬酒后就意味着承认了结婚男女青年是相生命,同意并祝愿他们建立一个美满的家庭。礼酒由男方父母准备,交由礼宾敬献给女方父母。献礼酒是通过向堂上老人敬酒,表达男方父母对女方父母以及新娘的祝福。在敬献礼酒时,鸳母和堂上老人要对唱礼歌,互敬对歌酒,然后打开礼酒罐,由鸳姑抬着有酒杯的盘子,逐一敬献。这期间,鸳母还要针对不同的对象,以不同的歌表示不同祝福,一杯祝福堂上老人延年益寿,二杯祝福女方父母年寿德高;三杯祝福新婚夫妻恩爱到老;四杯祝福众位乡亲家家安宁,户户乐业。敬献礼酒时,爆竹齐鸣,共同祝愿新婚夫妇生活美满幸福。敬献礼酒后,举行换取“生日录”仪式,女方将“生日录”交给男方。

经过前四个阶段的仪式之后,鸳父便向堂上老人提出送女出门的要求。同意后,由宾相将新娘背出大门,家在本村较近的直接送到男家,嫁到本村较远或外村的改为骑马或乘车,送到目的地。无论嫁在本村还是嫁到外地,无论晴天还是雨天,都要打着布伞,用花巾将新娘的脸遮住。

在蓝靛瑶的婚礼中,在新娘即将到来时,新郎一般要先躲起来,由父母派陪郎四处寻找,找到了才让他换上新装,连推带拉地领回来完成婚礼。新娘到村边时,男方所在村里的群众都主动聚集起来迎接。在振奋人心的鞭炮声中,新郎新娘进门。新郎新娘进门时还要跨过正在燃烧的油锅,叫“劫刹”,以保证今后婚姻幸福平安。

男方将新娘娶回来后,便办酒席热闹几天,整个婚礼酒宴一般要两到三天才散。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4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