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负子蟾 |
释义 | 负子蟾是多种分布于南美洲和非洲的原始蛙类。完全水栖性。背、腹部平坦、身体流线形。后足蹼发达。皮光滑。有侧线系统。头小、无舌。眼睑无法自由移动。产卵期间雌蟾背面皮肤软化似海绵状,泄殖腔壁伸到外面形成管状产卵带,弯曲达于背上,雄蟾在雌蟾背上压着产卵带,把卵挤出,压入海绵状皮肤的小窝中,覆以胶质。卵在雌蟾背面的皮肤窝中发育,经蝌蚪期,变成幼小的成体后才离雌体。负子蟾因有这种“负子”的习性而得名。 中文学名:负子蟾 拉丁学名:Pipa pipa Linnaeus 别称:苏里南蟾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两栖纲 目:无尾目 科:负子蟾科 属:爪蟾属 基本信息Pipa pipa Linnaeus 别名苏里南蟾,英文名Suninam toad 负子蟾科(Pipidae)水栖蟾蜍,学名为Pipa pipa。产于南美洲,英文原意为苏里南蟾。卵在雌蟾背上孵化。体长约20公分(8吋),躯干扁平似方形。眼小,头扁平。吻突与上下腭的皮肤松弛下垂。指端有细小的星状附器,有助于寻食。 在水中交配,卵排出後随即受精,雄蟾将卵紧抱置于雌蟾背上,数小时後,卵周围的皮肤生长形成一囊,将卵包住并覆以角质盖。约经80天孵化後幼体发育成幼蟾。 分布于南美洲的巴西、圭亚那等地的的热带森林。 生活习性体长约10厘米,黑褐色。成体眼小。无眼硷.具2出水孔,口部无角质颌和角质齿,口内无舌。趾间蹼极发达,体侧具侧线。荐椎前椎骨5-8枚,椎体后凹型,肩带弧固型。蝌蚪期前3枚躯椎有游离短肋,变态后与横突愈合。 终生栖于水中,在长期干旱的情况下,多集中在尚未干涸的水塘内。雨季到来后,分散活动并在积满雨水的水塘和凹地水坑内交配、产卵。每次产卵约40-100粒。产卵期间雌蟾背面皮肤软化似海绵状,泄殖腔壁伸到外面形成管状产卵带,弯曲达于背上,雄蟾在雌蟾背上压着产卵带,把卵挤出,压入海绵状皮肤的小窝中,覆以胶质。卵在雌蟾背面的皮肤窝中发育,经蝌蚪期,变成幼小的成体后才离雌体。偶有跌落到水底的卵,这些卵不能正常发育。 繁殖方式在南美洲的圭亚那和巴西的热带森林中,生活着一种有特殊繁殖方式的两栖动物--负子蟾。它们的皮肤呈黑褐色,口内无舌,后肢粗壮,五趾间有很发达的蹼,善于游泳。每年4 月,是负子蟾的繁殖期。这时雌蟾分泌一种特殊气味招来雄蟾,雄蟾用前肢紧紧握住雌蟾的后肢前方,一昼夜后雌蟾的背部和泄殖腔周围都肿胀起来,接着开始产卵。此时雌蟾把泄殖孔紧贴在雄蟾腹部,而雄蟾则拖着雌蟾在水中上下翻滚。当雄蟾背朝下时,雌蟾恰好把卵产在雄蟾腹部受精。在繁殖期内,雌蟾背部的皮肤变得非常厚实柔软,并形成一个个像蜂窝一样的穴,小穴数目多达几十甚至上百个。在水中的受精卵由殷勤的雄蟾用后肢夹着,一个个地放在雌蟾背上的小穴里,并负责"封好"。两星期后,在小穴里孵化形成的蝌蚪顶开穴盖, 钻出来到水中游泳。一个月后,小蝌蚪脱掉尾巴,变成小负子蟾。负子蟾因有这种"负子"的习性而得名。一旦小蝌蚪从背上钻出,雌负子蟾会马上在树上或石头上蹭背,皮肤的上层便脱落下来,又恢复繁殖前的模样。 雌雄辨别依据其他蛙类雌雄外型的特征,总结出在外型上雌雄负子蟾以下几点区别: 1.雌性负子蟾体型比雄性负子蟾稍大 2.由于雄性鸣叫,雄性负子蟾下腭的鸣囊较雌雄负子蟾更为松弛。 3. 交配时,雄性需要爬到雌雄背上才能完成交配,所以雄性负子蟾脚蹼上有小吸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