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腹部损伤
释义

腹部损伤(abdominal trouma)常见于生产、交通和生活事故中。病人的预后决定于有无内脏损伤,常伴有其他部位伤,如脑外伤、胸外伤和骨折等,掩盖了病史和体征,而使其诊断不易明确;又因某些表现轻微的损伤,也可能有腹内脏器损伤。因此,对腹部闭合性损伤,必须密切观察,反复检查,妥善处理,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疾病简介

疾病名称:腹部损伤

其他名称:

疾病编码:ICD-9:868.001ICD-10:S39.905

所属部位:腹部,

所属科室:急诊科,普通外科,腹部外科,肝胆外科

腹部损伤的发病率,在平时约占各种损伤的0.4%一2.0%;战争年代的发病率更高,达50%左右。随着交通运输的飞速发展,救护组织的不断完善和救护技术的不断提高,腹部损伤的死亡率虽已显著下降(10%左右),但仍末降到令人满意的水平。主要原因是,多数腹部损伤同时有严重的内脏损伤,如果伴有腹腔实质脏器或大血管损伤,可因大出血而导致死亡;空腔脏器受损伤破裂时,可因发生严重的腹腔感染而威胁生命。因此,早期正确的诊断和及时合理的处理,是降低腹部创伤死亡的关键。腹部损伤可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两大类。开放性损伤时,腹壁伤口穿破腹膜者为穿透伤(多伴内脏损伤),无腹膜穿破者为非穿透伤(有时伴内脏损伤);其中投射物有入口、出口者为贯通伤,有人口无出口者为盲管伤。根据致伤源的性质不同,也有将腹部损伤分为锐器伤和钝性伤。锐器伤引起的腹部损伤均为开放性的;钝性伤一般为闭合性损伤。此外,临床上行穿刺、内镜、钡灌肠或刮宫等诊治措施引起的腹部搞伤,称医源性损伤。从临床诊治的角度来看,闭合性腹部损伤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为,开放性损伤者腹壁均有伤口,一般需要剖腹手术(尤其是穿透伤或贯通伤),即使伴有内脏损伤,也比较容易发现;然而.闭合性腹部损伤时,由于体表无伤口,确定是否伴有内脏损伤,有时很难。

疾病分类

消化系统疾病

发病原因

1.1 撞击伤、压砸伤、锐器刺伤、火器伤、跌打伤、吞食异物伤(金属类)等各种伤害。

1.2 高处坠落拍击伤。

1.3 剧烈爆炸引起的气浪或水浪的冲击伤。

1.4 化学性损伤如腐蚀性的强酸、强碱或毒物等的损伤。

发病机制

战争时主要为弹片伤、刀刺伤;平时主要为交通事故、工伤意外和打架斗殴。开放性损伤常由刀刺、枪弹、弹片所引起;闭合性损伤常系坠落、碰撞、冲击、挤压、拳打脚蹋等钝性暴力所致。无论开放或闭合性损伤,都可导致腹部内脏损伤。常见受损内脏依次是脾、肾、肝、胃、结肠等。胰、十二指肠、膈、直肠等由于解剖位置较深.故损伤发病率较低。

病理生理

腹部损伤的范围及严重程度、是否涉及内脏、涉及什么内脏等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暴力的强度(主要是单位面积受力大小)、速度、硬度、着力部位和作用力方向等因素。此外,内脏的解剖特点、功能状态以及是否有病理改变等内在因素对上述情况也有影响。例如:肝、脾及肾的组织结构脆弱、血供丰富、位置比较固定,在受到暴力打击之后,比其他内脏更容易破裂,如果这些脏器原来已有病理改变者更是如此;上腹受碰撞或挤压时,胃窦、十二指肠第三部或胰腺可被挤压在脊柱上而断裂;肠道的固定部分上段空肠、末段回肠、粘连的肠臂等)比活动部分更易受损;充盈的空腔脏器(饱餐后的胃、未排空的膀胱等)比排空者更易破裂。

临床表现

1.1 了解受伤过程和取得体征是诊断腹部损伤的主要内容,但有时因伤情紧急,了解受伤史和检查体征常与一些必要的治疗措施(如止血、输液、抗休克、维持呼吸道通畅等)同时进行。腹部损伤不论是开放伤或闭合伤,首先应确定有无内脏损伤,再分析脏器损伤的性质,部位和严重程度,同时还应注意有无腹部以外的对生命威协较大的多处损伤,以便早期作出正确诊断,及时治疗。

1.2 症状和体征

1.21 单纯腹壁损伤的症状和体征一般较轻,常见为局限性腹壁肿、痛和压痛,有时可见皮下淤斑。它们的程度和范围并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加重或扩大。单纯腹壁损伤通常不会出现恶心,呕吐或休-复正常。如果伤及内脏,则随着出血量的增加,脉搏又逐渐加快,变弱,血压也随之下降,最后出现休克。胃肠道破裂对脉搏,血压的影响与损伤部位有关。胃、十二指肠破裂,腹膜受化学性胃肠液的强烈刺激,早期出现脉率加快,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但经过短时间后多可好转,随后在细菌性腹炎明显时又再度恶化。回肠,结肠破裂,由于肠内容物刺激性较小,早期可无血压,脉搏改变。

1.22 腹痛、腹内脏器伤除少数因严重脑外伤,休克者外,都具有腹痛症状,发生率为95%~100%。受伤后伤员有持续难以忍受的剧痛,即说明腹腔内有严重损伤。早期伤员诉说疼痛最重的部位,常是脏器损伤的部位、对诊断很有帮助。

1.23 恶心呕吐、空腔脏器破裂,内出血均可刺激腹膜,引起反射性恶心,呕吐,细菌性腹膜炎发生后,呕吐是肠麻痹的表现,多为持续性。

1.24 腹胀:早期无明显腹胀,晚期由于腹膜炎产生肠麻痹后,腹胀常明显。腹膜后血肿由于刺激腹膜后内脏神经丛,也可反射性引起肠麻痹,腹胀和腰痛等症状。

1.25 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除单纯脾破裂对腹膜刺激轻外,其它腹内脏器伤有较明显的腹膜刺激征。压痛最明显处,往往是损伤脏器所在部位。

1.26 肝浊音界消失:肝浊音界消失对闭合伤有诊断意义,多表示空腔脏器破裂,气体进入腹腔形成膈下积气。

1.27 移动性浊音:伤后早期出现移动性浊音是腹内出血或尿外渗的依据、破裂出血的脏器部位可出现固定性浊音,这是因为脏器附近积存凝血块所致。

1.28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早期由于反射性肠蠕动受抑制,晚期由于腹膜炎肠麻痹致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诊断鉴别

1 医技检查

1.1 诊断性腹腔穿刺及灌洗:诊断性腹腔穿刺阳性率可达90%以上,故对诊断腹腔内脏有无损伤和那一类脏器的损伤有很大帮助。只要怀疑有腹腔内脏损伤,一般检查方法尚难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均可进行此项检查。但在严重腹胀或有肠麻痹,或既往有腹腔严重感染及做过大手术,疑有广泛腹腔粘连的情况应慎重。

1.2 X线检查:腹部创伤的伤员如条件允许均应行胸腹部的X线平片摄影。胸部平片可观察到下位肋骨骨折。腹部平片可观察到膈下积气,某些脏器的大小,形态和位置的改变。这些对于腹内脏器损伤的诊断有一定帮助。如脾破裂时可见左膈升高,胃受压右移,胃结肠间距增宽,左侧下位的肋骨骨折等。有条件的地方还可行选择性动脉造影,对内脏出血的部位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尿道膀胱造影可帮助诊断尿道膀胱损伤。

1.3 CT检查:但是,由于腹部伤的伤员多较严重,有些处于休克状态,实际上,这些检查常受到很大限制。

1.4 超声波检查:对内脏的外形,大小,腹腔内积液的检查有一定帮助,但假阳性和假阴性较多。

1.5 放射核素扫描。

1.6 腹腔镜检查。

1.7 实验室检查:腹内有实质性脏器破裂而出血时,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等数值明显下降,白细胞计数可略有增高。空腔脏器破裂时,白细胞计数明显上升。胰腺损伤、胃或十二指肠损伤时,血、尿淀粉酶值多有升高。尿常规检查发现血尿、提示有泌尿器官的损伤。

1.8 B型超声检查: B超(左起图1脾中央破裂图2脾被摸下破裂图3脾真性破裂右图胃肠破裂穿孔)检查具有经济方便、可在床边检查、可重复进行动态观察、无创无痛、以及诊断准确率高等优点,因此其在腹部损伤的诊断中倍受重视.应用越来越广泛。 对肝、脾、肾等实质性脏器损伤,B超检查的确诊率达90%左右。可发现直径1— 2cm的实质内血肿,并可发现脏器包膜连续性中断和实质破裂等情况。超声检查对腹腔积液的发现率很高。并可根据B超检查估计出腹腔积液的量,即每lcm液平段,腹腔积液约有500ml。由于气体对超声的反射强烈,其在声像图上表现为亮区。因此,B超检查也可发现腹腔内的积气,有助于空腔脏器破裂或穿孔的诊断。

1.9 x线检查:有选择的x线检查对腹部损伤的诊断是有帮助的。常用的有胸片、平卧位及左侧卧位腹部平片。立位腹部平片虽然更有意义,但不适用于重伤员。根据需要拍骨盆正、侧位片。

常用胸片及平卧位腹平片

– 胃或肠管破裂à腹腔游离积气(如膈下)

– 腹膜后十二指肠或结直肠穿孔à腹膜后积气

– 肝破裂à右膈升高、肝正常外形消失、右下胸肋骨骨折

– 脾破裂à胃右移、横结肠下移、胃大弯有锯齿形压迹大多数胃、十二指肠破裂和少数结肠、小肠破裂者,腹部平片显示膈下新月形阴影,提示有游离气体;侧卧位时的“穹窿征”和“镰状韧带征”,或仰卧位时的“双肠壁征”(在肠腔内外气体衬托下,肠管的内、外壁清晰可见),也是腹腔内积气的表现。为了提高阳性率,最好维持所需体位十分钟然后拍片。一般腹腔内有50ml以上游离气体时,X线片上便能显示出来。腹膜后十二指肠或结、直肠穿孔时,腹膜后有气体积聚,腹部平片上可见典型的花斑状阴影。肠间隙增大,充气的左、右结肠与腹膜脂肪线分离,是腹腔内积血量大的表现。腹膜后血肿时.腰大肌影消失。脾破裂时,可表现为胃向右移、横结肠向下移、胃大弯有锯齿形压迹(脾胃韧带内血肿)。右季肋部肋骨骨折、右膈抬高和肝正常外形消失,提示有肝破裂的可能。左侧膈疝时多能见到胃泡 或肠管突人胸腔。右侧膈疝诊断较难,必要时可作人工气腹以资鉴别。X线柱查可发现金属异物的部位,若与投射物的入口联系起来,可能有助于推测其在体内的轨迹以及可能伤及哪些脏器。 选择性血管造影对实质性器官破裂和血管损伤的诊断帮助很大。可见动脉相的造影剂外漏、实质相的血管缺如及静脉相的早期充盈。但血管造影要求的设备条件和技术条件较高,且属侵入性检查,有痛苦、费时和昂贵等缺点.绝大多数伤者不适合应用。1.10 CT检查: CT对软组织和实质性器官的分辨力较高.CT能清晰地显示肝、脾、肾的包膜是否完整、大小及形态结构是否正常,对实质性脏器损伤的诊断帮助较大。扫描前静脉应用60%泛影葡胺1—2mg/kg,或口服胃肠道造影剂进行增强对比,可使影像更为清晰。更重要的是,对于胰腺损伤及腹膜后间隙,CT优于B超检查。胰腺损伤时,CT显示为胰腺形态失常、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密度减低或不均。CT显示腹膜后间隙形态及大小和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的形态及位置改变时,提示腹膜后血肿的存在。 CT也属无创伤性检查,也可作动态观察;但其价格较高,对空腔脏器及横膈损伤的诊断率较低,是其缺点。在B超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才进行CT检查。

1.11 放射性核素扫描:现在已很少应用,有必要了解受损器官的功能状况时,肝、脾及肾核素扫描有其特别的价值。与选择性动脉造影相比,ECT对胃肠道出血的定位,具有更简便、更准确和更经济等优点。每分钟出血量少于lml者也可测出。间断性出血时,可选用在血循环中滞留时间较长的99mTc红细胞标记法。

1.12 诊断性腹腔穿刺术和腹腔灌洗术:

2 诊断依据

2.1 腹部有直接或间接暴力外伤史。

2.2 常有明显的腹痛,伴有恶心、呕吐。可出现休克症状。2.3 腹部可有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可有移动性浊音,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2.4 X线检查,膈下可有游离气体。

2.5 诊断性腹腔穿刺或腹腔灌洗获得阳性结果。

2.6 B型超声波、CT检查,对实质性脏器伤可确诊。

2.7 腹腔动脉造影,腹腔内出血有阳性结果。

2.8 剖腹探查明确诊断。

急救措施

1 急救与后送

1.1 腹部创伤伤员的急救与其它脏器伤的急救一样,应先注意检查有无立即威胁生命的情况存在,并应迅速予以处理,首先要注意检查有无呼吸道阻塞和呼吸道机能障碍,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异物,维持呼吸道通畅,如有开放性气胸,明显的外出血等立即威胁生命的情况时,应迅速予以处理。四肢如有骨折,在搬动前应初步固定。休克发生前应积极预防休克,如冬保暖、夏防暑、保持伤员安静,止痛(未明确诊断前,禁用吗啡等止痛剂)和补充液体,当休克发生后,必须快速输血、输液,以尽快恢复血容量,使血压回升,输入的静脉最好先用上肢,因为在腹部伤中,可能有下腔静脉系统的血管损伤,用下肢输血有增加内出血的可能。

1.2 当发现腹部有伤口时,应立即予以包扎。对有内脏脱出者,一般不可随便回纳以免污染腹腔。可用急救包或大块敷料严加遮盖,然后用军用碗(或用宽皮带作为保护圈)盖住脱出之内脏,防止受压,外面再加以包扎。如果脱出的肠管有绞窄可能,可将伤口扩大,将内脏送回腹腔,因此时的主要矛盾是肠坏死而不是感染。

1.3 脱出的内脏如有破裂,为防止内容物流出,可在肠破口处用钳子暂时钳闭,将钳子一并包扎在敷料内。随伤员后。如果腹壁大块缺损,脱出脏器较多,在急救时应将内脏送回腹腔,以免因暴露而加重休克。

1.4 在急救处理同时,应用抗菌素如破伤风抗毒素等疑有内脏伤者,一律禁食,必要时可放置胃肠减压管抽吸胃内容物。有尿潴留的伤员应导尿作检查,并留置导尿管,观察每小时尿量。

1.5 急救处理后,在严密的观察下,尽快后送,后送途中,要用衣物垫于膝后,使髋膝呈半屈状以减轻腹壁张力,减轻伤员痛苦。

疾病治疗

1 早期处理

1.1 检伤分类和术前处理应同时进行,检伤分类的目的是判断有无内脏伤,使有适应证的伤员尽早手术。内出血在和内脏内容物刺激都可出现休克,这类伤员应紧急剖腹手术,但手术必然会加重休克,因此必须先输血或血浆代用品,将血压提升到90mmHg以上,方行手术,如经过抢救,血压仍升高不到90mmHg,表示有持续内出血,而且出血速度很快,应在加强抗休克的同时进行剖腹止血处理内脏伤,只有止住了血,才能控制休克。

1.2 手术前准备:手术前准备主要是抗休克、其措施为:①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②立即用粗针头作静脉穿刺或静脉切开,建立一条通畅的输液通路,并抽血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③立即静脉快速滴注平衡盐溶液或右旋糖酐500~1000ml,随即输血,在多数病人血压能够回升;④安放留置导尿,记录每小时尿量;⑤放置胃管,接吸引器进行胃肠减压;⑥术前使用有效的抗菌素,开放性腹部外伤者,应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2 非手术治疗

2.1 通过上述各项检查,一时不能确定有无内脏损伤者。对于这些病例,在进行非手术治疗的同时,应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观察期间要反复检查伤情的变化,井根据这些变化,不断综合分析,以便尽早作出结论性诊断,及时抓住手术治疗的时机。

2.2 诊断已明确,为轻度的单纯实质性脏器损伤,生命体征稳定或仅轻度变化。观察内容包括:

2.21 每15~30分钟测定一次呼吸、脉率和血压;

2.22 腹部体征检查,每半小时进行一次,注意有无腹膜炎的体征及其程度和范围的改变;

2.23 每30~60分钟检查一次血常规,了解红细胞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和白细胞计数的变化;

2.24 每30— 60分钟作一次B超扫查;

2.25 必要时可重复进行诊断性腹腔穿刺术或灌冼术,或进行CT、血管造影等检查。

2.26 观察期间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2.261 不要随便搬动伤者,以免加重伤情;

2.262 不注射止痛剂(诊断明确者例外),以免掩盖伤情。

2.7 治疗措施包括:

2.71 输血补液,防治休克;

2.72 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或治疗可能存在的腹内感染;

2.73 禁食,疑有空腔脏器破裂或有明显腹胀时应行胃肠减压;

2.74 营养支持。

3 手术治疗

3.1 已确定腹腔内脏器破裂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对于非手术治疗者,经观察仍不能排除腹内脏器损伤,或在观察期间出现以下情况时,应终止观察,进行剖腹手术。

3.11 腹痛和腹膜刺激征有进行性加重或范围扩大者;

3.12 肠蠕动音逐渐减少、消失或出现明显腹胀者;

3.13 全身情况有恶化趋势,出现口渴、烦躁、脉率增快或体温及白细胞计数上升者;

3.14 膈下有游离气体表现者;

3.15 红细胞计数进行性下降者;

3.16 血压由稳定转为不稳定甚至休克者;或积极教治休克过程中,情况不见好转反而继续恶化者;

3.17 腹腔穿刺吸出气体、不凝血液、胆汁或胃肠内容物者;

3.18 胃肠出血不易控制者。尽管可能会有少数伤者的探查结果为阴性,但腹内脏器损伤被漏诊,有导致死亡的可能。所以,只要严格掌握指征,剖腹探查术所付出的代价是值得的。 一旦决定手术,就应尽快完成手术前准备:建立通畅的输液通道、交叉配血、放置鼻胃管及尿管。如有休克,应快速输入平衡液补充血容量。在循环血容量严重不足的危重病例,可在15分钟内输入液体1 000—2000ml。监测中心静脉压,对输液量和速度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合理补充有效血容量,会使大多数病人情况好转,此时进行手术,可增加手术安全性。 麻醉选择,由于腹部创伤病人往往处于休克状态,因此一般不选择椎管内麻醉。应选择气管内麻醉,既能保证麻醉效果,又能根据需要供氧,对于合并胸部穿透伤者,更为理想。穿进性损伤若伴腹内脏器或组织自腹壁伤口突出,可用消毒碗覆盖保护。麻醉后,将其回纳。切勿在非麻醉状态下强行回纳,这样不仅达不到回纳的目的,反可加重腹腔污染。 根据受伤脏器的位置就近选用切口进腹。如不能确定受伤的器官时,应选用右侧经腹直肌切口。其优点是进腹迅速,出血少,可根据需要向上下延长,或向侧方附加切口甚至进入胸腔,缝合容易。腹部有开放伤时,不可通过扩大伤口去探查腹腔,以免发生伤口愈合不良、裂开和内脏脱出。 切开腹膜时,首先应注意有无气体溢出,有则提示有胃肠道破裂。然后根据腹内积液的性质,初步估计是哪一类赃器的损伤。有出血者,尽快根据血块集中处寻找受损脏器,并迅速控制活动性出血。如有空腔脏器穿破迹象.则可借助于大网膜移行方位和纤维蛋白素较集中的部位找到穿破所在,暂时夹住破口以阻止其内容物继续污染腹腔。在以上初步处理后或未找到明确损伤时,应吸去腹内积液,开始有步骤的全面探查。探查次序原则上应先探肝、脾等实质性器官,同时探查膈肌有无破损。接着从胃开始,逐段探查十二指肠第一部、空肠、回肠、大肠以及它们的系膜。然后探查盆腔器官。再后则切开胃结肠韧带显露网膜囊,检查胃后壁和胰腺。如属必要,最后还应切开后腹膜探查十二指肠二、三、四段。在探查过程中发现的出血性损伤或脏器破裂,应随时进行止血或夹住破口。待探查结束,对探查所得伤情作一全面估计,然后按轻重缓急逐一予以处理。原则上是先处理出血性损伤,后处理穿破性损伤;对于穿破性损伤,应先处理污染重(如下消化道)的损伤,后处理污染轻的损伤。 腹腔内损伤处理完后,彻底清除腹内残留的异物(如遗留的纱布等)、组织碎块、食物残渣或粪便等。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腹腔.污染严重的部位应反复冲洗,然后将冲洗液吸净。是否用抗生素溶液冲洗,目前意见尚未统一。根据需要放置引流管或双腔引流管。腹壁切口污染不重,可予分层缝合;污染较重者,皮下应留置引流物。

3.19 一般腹壁损伤的治疗,可按其它部位软组织损伤处理原则进行治疗。腹腔内脏损伤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剖腹探查术。剖腹探查的适应证如下:①有明显的腹腔内脏损伤的征象者;②休克经治疗,血压仍不升,或上升后又下降,未能查出腹部外出血征象者;③观察中的伤员出现上述情况者;④战时,前一级医疗单位虽已行剖腹探查,但伤员又出现上述征象者。

3.20腹腔穿刺术的操作方法是:让病人向穿刺侧侧卧5分钟,然后在局部麻醉下,选用能穿过细塑料管而针尖角度较钝的穿刺套针。穿刺点的选择: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上方1cm,偏左或偏右1.5cm处,或左下腹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 交点,或脐水平线与腋前线、腋中线的延长线相交处缓缓刺向腹腔;在针尖刺穿腹膜时,推选针头的手可 有落空感。拔出针芯,把有多个侧孔的细塑料管经针管送入腹腔探处,进行抽吸。如抽不到液 体,可变换针头方向、塑料管深度或改变体位再抽吸。 抽到液体后,应观察其性状(血液、胃肠内容物、混浊 腹水、胆汁或尿液)。借此,可帮助判断是什么性质的,脏器受损。肉眼观察不能确定穿刺抽出液体的性质时,应对样本进行实验室检验。胰腺或胃十二指肠损伤时,穿刺液中淀粉酶含量增高。如果抽的血液不凝固,提示为实质性器官破裂出血,因腹膜的脱纤维作用面使血液不凝。如抽出的血液迅速凝固,多系穿刺针误刺血管或血肿所致。穿刺阴性时,不能排除内脏损伤的可能性。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穿刺针管被大网膜堵塞或腹内液体并未流至穿刺区的缘故。近年来,采用在B超指导下进行腹腔穿刺,已使穿刺阳性率得到提高。对于腹腔穿刺阴性的伤员,应继续严密观察,必要时可重复穿刺,或改行腹腔灌洗术。

3.21 腹腔灌洗术的方法是:在腹中线上取穿刺点,方法与诊断性腹腔穿刺相同。 塑料管尾端连接一盛有500—1 000ml无菌生理盐水的辅液瓶。倒挂输液瓶,使生理盐水缓缓流人腹腔。当液体流完或伤者感觉腹胀时,把瓶放正,转至床面下,使腹内灌洗液借虹吸作用流回输液瓶中。灌洗后取瓶中液体进行肉眼或显微镜下检查,必要时涂片、培养或检测淀粉酶含量。符合如下标准任何一项者,为阳性检查结果:

1)肉眼所见,灌洗液为血性、含胆汁、胃肠内容物或证明是尿液;

2)显微镜下,红细胞计数超过100xl109/L或白细胞计数超过0.5x109/L;

3)淀粉酶超过100somagyi单位;

4)涂片发现细菌者。 此法对腹内出血量较少者比一般诊断性穿刺术更为可靠,有利于早期诊断并提高确诊率。但由于其操作不够简单,临床上应用较少。

⑦腹腔镜:经X线、B超、CT、腹腔穿刺或腹腔灌洗等检查仍不能确定。但仍疑有内脏损伤时,在伤员的血液动力学状况稳定;能耐受全身麻醉及人工气腹、且无腹腔内广泛粘连可能的情况下,必要时可考虑行腹腔镜检查,以提高诊断准确率,避免不必要的剖腹探查。 一般来说,腹腔积血50ml左右时,即可经腹腔镜检查发现。如发现腹腔内积血较多,不必为寻找出血部位而延长检查时间,以免加重伤情。应立即中转剖腹手术。如发现腹腔内有胃肠液、胆汁或粪便等,提示为空腔脏器破裂,有时能看到器官损伤的破口。 在排除多发性损伤之前,不要贸然经腹腔镜修补。腹膜后血肿的表现为后腹膜隆起、呈橙黄色或暗红色。

4术后处理:腹部手术后,必须行持续胃肠减压,直到肠蠕动功能恢复为止。如果有胃肠造瘘,也应同时用吸引器负压吸引,吸引时间与前者相同,当造瘘目的完成后,造瘘管一般最早可在二周后拔除。

5 术后伤员禁食,但要静脉输入适量的液体和电介质溶液,维持营养和水电介质平衡。有贫血和低蛋白血症者要适当的输入血浆、全血或水解蛋白,待胃肠功能恢复后,才能逐步口服流质、半流质食物。

6广谱抗菌素的全身应用或联合使用,一般延续到炎症消退为止。

7 腹腔引流物应在术后4~5天取出。为止血用的填塞物,可在术后4~5天每天抽出一小段,10~12天完全取出。

8 腹部手术后伤员,在病情稳定后,宜早期下床活动,以防术后肠粘连。

疾病预防

1 术后饮食护理:当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后可拔除胃管,方可给予饮食。原则是从少到多,从稀到稠,少量多餐。开始给予少量米汤、肉汤、菜汤或蛋汤,以后逐渐增加或改为半流质,食物中应含丰富的蛋白质、高热量和多种维生素。

2 术后心理护理:腹部创伤就诊患者大都是急诊病人,对突然的打击没有心理准备。住院时都表现出慌乱、恐惧、甚至烦躁,有的甚至拒绝治疗。护士应对患者主动热情,使患者及家属有一种安全感及依赖感,减少慌乱情绪,积极配合检查及治疗。术后根据病情宜早期下床活动,增强体质,以减少肠粘连的发生。病情许可时可读报、看电视、看杂志。

疾病护理

1 保持伤员安静,避免不必要搬动。

2 禁食、禁水。

并发症

腹部创伤的死亡率与伤后至确定性手术时间有密切关系,伤后二小时内获得正确治疗者,90%可望治愈,随着时间的延迟,死亡率明显增加。故要降低死亡率,首先要尽力缩短伤后至确定性手术时间,同时要提高抢救及诊治技术,防止漏诊。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9:5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