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
释义 |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坐落在北京西二环路、阜成门立交桥西侧北礼路167号。院、所分别始建于1956年和1962年,是隶属于卫生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三级甲等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同时也是中国心血管技术协作培训中心、全国心血管病防治研究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及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病协作培训中心。 公司名称: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总部地点:北京西二环路阜成门立交桥西侧北礼路167号 成立时间:1956年 经营范围:医疗机构 公司性质:公立医院 医院等级:三级甲等 医院类型:综合医院 发展简史(1956年 1958年 1962年 1994年 1996年 1999年 2004年 2011年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院报) 历届院长介绍(吴英恺(1910年5月8日-2003年11月13日) 陶寿淇(1918-2000) 郭加强 朱晓东 高润霖) 现任领导(1) 院长、主任、所长 主要研究方向与课题 获奖情况 2) 李惠君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党委书记) 院士风采(1)刘玉清 (医药卫生学部首批院士) 2)朱晓东 (中国工程院院士) 3)高润霖 (中国工程院士)) 专家团队介绍(1)陈在嘉 当代名医 专长冠心病 江西黎川人 2)王方正 当代名医 专长心律失常 安徽人 3)陈纪林 4)赵世华 当代名医 专长影像学 安徽人 5)马坚 当代名医 专长心律失常 江西人 6)刘海波 当代名医 专长冠心病 江西黎川人 8)郑宏 当代名医 专长影像 江西高安人) 医院简介医院全名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医院,前身是解放军胸科医院,始建于1956年,心血管研究所始建于1962年,由中国胸心外科的奠基人之一吴英恺院士一手创办。 医院简称北京阜外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是隶属于卫生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三级甲等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同时还是中国心血管协作培训中心,国家心血管新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病研究与培训中心的所在地。是国家心血管病医疗、科研、预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分院名称青岛阜外医院是北京阜外医院的分院。北京阜外医院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建筑面6.5万平方米。设有内科外科影像等专业系统17个临床医疗中心,13个病房和6个ICU,共有床542张,配备了可与世界接轨的疾病医疗,科研设备。不仅承担着卫生部、北京市指派的各种 临床医疗和保健任务,还以诊治各种复杂、疑难和重症心血 管病见长。多年来,院所凭借雄厚的专业技术实力以及“敬业、 仁爱、求实、攀登”的传统精神,打造出“阜外”品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医院医资力量北京阜外医院现有职工15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00余人,还有一支北京市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心血管ICU护理队伍。现年收支心血管病住院患者1.2万余人次,年门、急诊量近20万人次,年出院病人5,500人次左右;手术量3,700人次左右。不仅承担着卫生部、北京市指派的各种临床医疗和保健任务,还以诊治各种复杂、疑难和重症心血管病见长。 医院规模医院占地面积43,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65,000平方米。设有床位500张,心内、心外、中医科下设十三个病区及成人,小儿手术室各一个,术后恢复室三个,冠心病监护病房一个,重症监护病房一个及心血管病介入治疗中心一个:有临床及基础研究室十八个。院、所医疗,科研技术力量雄厚,现有职工1,300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85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82人。医院收治来自全国各地及华侨、外宾心血管病患者并承担着卫生部、北京市指派的临床医疗保健任务。 专科特长心律失常诊治中心、血管外科中心、小儿心脏外科中心、成人外科中心、心血管内科研究机构:全国心血管疾病研究中心、心血管疾病治疗权威医院。擅长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术及支架术、瓣膜病的手术治疗。知名专家:陈白屏、程显声、樊朝美、何建国、华伟、黄淑文、李建军。 设备力量院、所装备了先进的医疗科研设备,引进的数字心血管造影系统、超高速CT、三探头ECT、1000毫安医用X线诊断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多项血液生化自动分析仪、核素功能测定仪超速离心机、高压液相系统及DNA测序仪等10万元以上设备205台件。一座21,000平方米、装备现代化的科研、病房大楼已投入使用,为提高医学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阜外医院是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外科有瓣膜外科手术冠状动脉手术、大血管手术、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粘液瘤摘除术、小儿四联症手术、马凡氏综合症。 发展简史阜外医院的前身是解放军胸科医院,始建于1956年;心血管病研究所始建于1962年。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坐落在北京西二环路、阜成门立交桥西侧北礼路167号。 1956年4月16日,为遏制中国五十年代肆虐的肺结核病,总后卫生部在解放军122疗养院的基础上,从全军医疗机构及北京协和医院抽调专家及技术骨干,组建了以肺结核为重点的解放军胸科医院,即“阜外”的前身。 1958年胸科医院移交地方,迁至阜成门外,归属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正式定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成门外医院”。9月14日举行开院典礼。 1962年经国家科委、卫生部批准,阜外医院兼称心脏血管疾病研究所,为以心血管为重点的胸部专科医院。 1994年阜外医院更名为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1996年“阜外”成为首批北京市三级甲等医院; 1999年成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在京首批11家定点医保医院之一。 2004年9月,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阜外”成为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为一体的国家级心血管病专科医院。 2011年作为国家心血管病医疗、科研、预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不仅是一所隶属于卫生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三级甲等心血管病专科医院,还是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病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中华医学会胸心外科学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卫生部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起搏专科医师培训中心、北京地区ICU专科护士临床教学基地。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院报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报 历届院长介绍吴英恺(1910年5月8日-2003年11月13日)著名医学家、中国胸心血管外科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8年创建阜外医院,任阜外医院及心血管病研究所院所长,直至1980年。吴英恺院士是中国胸心外科的奠基人之一。他在40年代进行中国首例食管癌切除术,在胸主动脉瘤外科及肾血管性高血压外科治疗方面做了开创性工作。进入70年代他积极开展高血压、脑血管、冠心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人群防治工作,成立了第一个心血管病流行病学与人群防治研究室,并组织了全国高血压普查。 吴英恺教授是国内外医学界知名的社会活动家,分别获得苏联外科学会荣誉会员、英国心脏学会通讯会员、美国外科学会荣誉会员、美国胸部外科学会荣誉会员、北美外科医师学院名誉院士、国际外科学会副会长(1975-1977)。 个人简历 1926年毕业于辽宁省新民县立中学。 1927-1933年于辽宁省奉天医科专门学校学习并毕业,获内科、外科双学士学位。 1933-1935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实习医师。 1935-1936年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外科研究生。 1936-1941年先后任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助理住院医师,外科总住院医师,北京协和医学院外科学系助教、讲师。 1941-1943年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胸外科进修。1944-1946年组建重庆中央医院外科并任主任。 1946-1948年组建天津中央医院外科并任外科主任。 1948-1950年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外科学系教授。 1950-1956年任中国协和医学院外科学系主任教授。 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 1956-1958年组建中国第一所胸外科专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科医院,任院长兼外科主任。 1958-1980年组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并任院长兼外科主任。 1962-1980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 1980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誉所长。 1981年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外科教授。 1981-1987年组建北京市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并任主任。 1984-1987年组建北京安贞医院并任院长。 1987年任北京市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陶寿淇(1918-2000)内科教授、著名专家,业务专长心内科陶寿淇教授(1918-2000)。著名心脏病学专家、中国现代心血管病与预防心脏病学奠基人之一。于1980-1983年间任阜外医院院长职务。在60年的医学生涯里,陶寿淇教授始终毕躬临床与科研第一线,不仅救治了千万名患者,而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学成就,为奠定和发展中国的心血管病和预防心脏病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代表中国负责中美政府间医药卫生科技协作项目--中美心肺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是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走向世界的标志,使中国心血管流行病学在国际上占有了一席之地。陶寿淇教授作为一位科学使者,曾多次走上世界学术讲坛,推动了中国心血管病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主要论著 1 陶寿淇,吴茂娥,陆卫平.六百八十七例霍乱症之临床检讨.中华医学杂志,1948,34:265. 2 陶寿淇,汪师贞.用酒石酸锑钾治疗日本血吸虫病过程中之心脏变化.中华医学杂志,1952,38:661. 3 陶寿淇.循环系统.见:林兆耆,主编.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2. 4 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内科教研组陶寿淇,等.静脉滴注氯化钾治疗心率紊乱.全国心脏血管疾病会议学术报告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 5 诸俊仁,陶寿淇.缺钾所致之严重心率紊乱及其静脉滴注氯化钾治疗.中华内科杂志,1962,10:575. 6 陶寿淇.心电图,心律失常,冠心病等章节.见:董承琅,陶寿淇,主编.实用心脏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版,1962,1978.第2版. 7 陶寿淇,等:中国南北城乡中年男女人群的定时夜尿钠钾与血压的关系.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66,14:4. 8 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医院内科(陶寿淇,廖履坦,等).不用血管收缩药治疗16例肺炎休克的体会.第一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资料汇编.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1966-05. 9 陶寿淇,等:异丙基去甲肾上腺素在治疗肺炎休克中的应用.上海医学,1981,4:10. 10 陶寿淇,廖履坦,诸俊仁.缺钾所致反复短阵多形性室性多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中华内科杂志,1981,20:655. 郭加强郭加强,外科教授著名专家 郭加强教授为中国心脏外科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同种瓣膜和血管库,为提高中国婴幼儿心脏外科和复杂先心病的治疗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首次完成了牛心包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开创了中国冠心病的外科治疗。 1983年~1992年他担任阜外医院院长。他廉洁正直、正派公道、励精图治,为医院的发展鞠躬尽瘁。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阜外医院成为了具有国际影响,全国一流的心血管病专科医院。 更为突出的是他于1982年组建了中国心血管技术协作培训心中,二十年来,他所领导的培训中心与全国27个省(市)100多家医院形成协作网络,使曾遭受“文革”延误的48家医院建立了心外科、30家医院的心外科得以复苏以及29家医院解体的心外科得以重组和发展,为复苏、推动和提高中国心外科工作及方便病人就近就医做出了有意义的贡献。 朱晓东职称:外科教授,业务专长:心外科 朱晓东,心血管外科专家。 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1965年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获硕士学位。主任医师,著名专家,70年代中、80年代初,两度到英国和澳大利亚进修心脏外科。在临床和研究工作第一线奋战至今。 1992-1996年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与心血管病研究所院所长。 高润霖职称:内科教授 业务专长:冠心病 高润霖,心内科教授,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士,全国政协委员,1996年12月至2002年8月任院(所)长期间,大力加强医院基础设施建设,购置更新大型医疗设备,完成了手术室改造和病房抗震加固、大修及中央空调安装工程,大大改善了患者就医环境和医疗办公条件,初步完成了医院计算机网络建设。充分调动各科室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工作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出院病人数增加94.3%,床位周转次数增加29.9%,手术量及介入治疗数量迅速增长,使之在国内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科研工作取得较大进展,科研经费增加326.9%,获奖项目达28项,其中国家级奖励3项。并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使医教研都取得了较大发展。医院净资产增加304%,职工人均收入增加174%。职工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 现任领导1) 院长、主任、所长院长:胡盛寿 中国医学科学院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 胡盛寿,男,1957年出生,武汉人。当代名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卫生部心血管病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循环杂志》主编。先后培养18 名博士研究生,5名博士后。 1982年毕业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后历任北京阜外医院住院医师、主治医师。1986年师从中国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郭加强教授攻读硕士学位。1994年赴澳大利亚悉尼圣文森医院进修心脏外科,1995年回国后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并任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外科行政副主任、瓣膜和辅助循环研究室主任。1999年获得教育部“跨世纪人才”称号,200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4年组建卫生部心血管病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并出任主任,2006年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7年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称号。2009年被选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06年被选为美国心脏病学院(ACC)会员,2007年被选为美国胸心血管外科协会(AATS)会员。2009年被选为《美国胸心血管外科杂志》(JTCVS)唯一一位华人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与课题(1)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临床及基础研究; (2)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学技术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研究;(3)人工心脏和心室辅助的研究;(4)心力衰竭的预警和综合治疗研究研制;(5)冠心病外科学临床及基础研究。 获奖情况1990、1996年分别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5年医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特殊津贴 1999年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基金 2001年首届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2001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 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 2004年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称号 2005年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2006年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2009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2009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09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 李惠君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党委书记李惠君,男,1957年5月生。主任医师、教授、当代名医,1982年12月获学士学位,1983年7月开始从事心脏外科工作,1997年1月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1997年1月由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3月由国家人事部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6年5月任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所长助理兼医务处处长,2009年2月任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副院所长。2011年5月任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党委书记。 李惠君教授既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突出的科研创新能力,迄今完成了心脏外科手术逾千例。创造和开展了多项新技术,先后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针对心血管病领域里前沿问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主持研究的“自体输血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解决了患者大量输入库存血带来的并发症;“温心手术在心内直视手术中的研究与应用”改变传统的心肌保护方法,明显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先心病合并重症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明显降低先心病合并重症肺动脉高压患者手术的风险性,给众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改良迷宫术治疗房颤的临床研究与应用”,对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的病人,在瓣膜置换术的同时消除房颤,明显提高病人生存质量;“体外循环手术中肺保护的研究与应用”以及“不同心肌保护方法对心肌细胞损伤的对比研究”等科研成果都得到了同行专家的好评。已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 院士风采1)刘玉清 (医药卫生学部首批院士)刘玉清,教授,男,1948年毕业于满洲医科大学——国立沈阳医学院医本科,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大阜外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放射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协和医大医学影像中心主任,解放军总医院和军医进修学院放射学名誉教授,华西医科大学名誉教授,中华医学会原常务理事,放射学会原主任委员, 日本医学放射学会名誉会员,《中华放射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心血管和介入放射学》(美国出版)等国内外18种杂志的顾问、编委、资深编委和名誉主编。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首批院士)。曾任阜外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院、所长,三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哈佛大学客座教授、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咨询委员等。多年来对支气管造影,肺脓肿、食管癌、心血管造影、大动脉炎和主动脉疾患、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和肺心病的放射诊断,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心血管磁共振成像等研究属国内领先,某些达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获2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项负责人,1项参加者),5项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负责人,1项参加者),1项医科院科技成果奖。刘玉清教授是国内外著名医学影像学家、中国心血管放射——影像学主要创建人,为发展中国现代医学影像学作出重要贡献。 发表学术论文270余篇(其中约60%为第一作者),出版8部放射影像学专著,参加17部专著的编写工作。 2)朱晓东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晓东教授,心脏外科专家,男,1932年出生于河南开封,解放后就读于开封高中。1950年冬在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浪潮中投入军事干校分配到哈尔滨医科大学学习。1956年毕业后分配到解放军胸科医院,后改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60年代攻读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外科研究生。70年代中、80年代初,两度到英国和澳大利亚进修心脏外科。1992-1996年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与心血管病研究所院所长。 朱晓东教授具有全面丰富的心脏外科临床实践经验,在基础科研方面对血液动力学,心脏外科解剖学以及人工心脏瓣膜等有深入研究。1976年在国内首先研制生物瓣膜(心包瓣)并成功用于临床,他多次获得国家、卫生部、北京市、医科院的各种奖励和荣誉称号。1988年中央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医学科学技术专家称号,1994年获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名医称号。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医40余年来,朱晓东院士亲自施行各类心脏手术4000余例,包括多种疑难重症。同时积极参与建立全国技术协作网在全国推广心脏外科技术。80年代主要致力于在国内推动心脏瓣膜手术,90年代协助国内多家医院开展冠心病外科。他先后主编三部,参编多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 朱晓东院士注重干部培养与学术梯队建设,他领导的心脏外科1990年被国家教委定为当时中国唯一的心脏外科专业重点学科点。曾多次应邀出国进行学术交流,介绍中国心脏外科成就。1980年于马尼拉、1985年于瑞士、近年来在伊朗、阿塞拜疆、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受到国外同行的重视。1988年被接受为世界外科学会会员。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外科系统管理委员会首席专家。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第四、第五届主任委员。湖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院首席科学家,并曾任国内多家医院的技术顾问等多种社会职务。 3)高润霖 (中国工程院士)高润霖,男,心内科教授,中国工程院士,全国政协委员,1996年12月至2002年8月任院(所)长期间,大力加强医院基础设施建设,购置更新大型医疗设备,完成了手术室改造和病房抗震加固、大修及中央空调安装工程,大大改善了患者就医环境和医疗办公条件,初步完成了医院计算机网络建设。充分调动各科室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工作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出院病人数增加94.3%,床位周转次数增加29.9%,手术量及介入治疗数量迅速增长,使之在国内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科研工作取得较大进展,科研经费增加326.9%,获奖项目达28项,其中国家级奖励3项。并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使医教研都取得了较大发展。医院净资产增加304%,职工人均收入增加174%。职工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m2。 专家团队介绍1)陈在嘉 当代名医 专长冠心病 江西黎川人陈在嘉,女,1928年出生,主任医师,内科教授,当代名医,业务专长冠心病;江西黎川人。先后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助教、主治医师、内科副主任、副研究员、冠心病研究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心血管病医疗研究50年,对冠心病有较深造诣,共发表论文245篇,其中67篇为第一作者,主编《临床冠心病学》、《冠心病》,曾任《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副主编, 陈在嘉,现任《中国循环杂志》主编,曾兼职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临床医学委员会委员,阜外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当代名医名院》杂志 网站编委、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联合会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艺联)科研曾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共三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项,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进步奖多项,曾四次评为北京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1991年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曾获北京教学二等奖成果奖和北京市高教局优秀成果奖,1991年起获国家特殊津贴。 2)王方正 当代名医 专长心律失常 安徽人王方正,男,1940年生,心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当代名医,业务专长心律失常,安徽省六安县人。 1963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疗系,1963年至今工作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期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Cedars-Sinai医学中心,电生理室访问学者。 现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副总编辑 《中国当代名医名院》杂志 网站编委、 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联合会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艺联) 从事心血管内科、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医疗、科研教学工作4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曾为3000余例患者植入各种类型心脏起搏器;为90余例患者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为全国近百例患者拔除心内膜电极导线, 根治起搏系统感染;为2000余例患者用射频消融治疗不同类型心动过速,收到显著效果,属全国最大系列。承担国家“八五”重点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基金等五项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卫生部、北京市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进步奖六项。自1986年以来在国家级专业杂志发表论文115篇,著作6部。协助全国70余家医院开展心脏起搏ICD与射频消融手术。 专 业:心内科 专 长: 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包括各类心脏起搏,经导管射频消融,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等 代表著作:1、《临床心电生理和心脏起搏》 2、《临床心律失常学》 3)陈纪林陈纪林 男,59岁,主任医师、教授,当代名医,1976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1981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获医学硕士学位,先后赴意大利、荷兰等国家进修,1995年晋升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至2002年担任冠心病研究室主任,2003年担任冠心病诊断治疗中心主任至今,社会兼职有:中华医学会介入培训中心副主任委员,中国循环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国际心血管病杂志和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编委等。 从事冠心病领域的研究近三十年,在国家级杂志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140余篇,主编医学著作1部,参加9部医学著作的编写工作。先后荣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北京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荣获中国医学科学院医疗成就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中美施贵宝医学发展基金心血管病学一等奖1项,2002年度获卫生部颁发的优秀医师二等奖(吴杨奖)。在近十年内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负责人参加国家攻关项目4项,其它院校级和国际横向联合科研项目共计12项。自主研发课题5项。 主要临床和科研工作成绩如下:(1)1983年提出混合型心绞痛的一些临床类型早于国外文献(1985,Maseri)。(2)发现和率先提出(1986年)变异型心绞痛发作后出现T波倒置是较常见的心电图表现,可作为该型心绞痛的重要诊断线索。(3)1992年提出缺血叠加效应是导致劳力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阈值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外无此类报道。(4)发现和提出(1992年)90%左右的冠状动脉固定性狭窄是劳力型心绞痛患者产生自发型心绞痛发作的临界性狭窄,对临床医师判断此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重要的提示作用。(5)对卧位型心绞痛发病机理和治疗提出不同于国际传统认识的新观点,①卧位型心绞痛应属于劳力型心绞痛,不应归入自发型心绞痛(1983年)。②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是其发病的主要因素而不是传统上认为的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1992年)。③采用?-受体阻滞剂联合血管扩张剂作为该型心绞痛的首选治疗药物,取代传统的强心、利尿治疗产生满意的治疗效果(1992年)。(6)采用小剂量尿激酶与充分抗血小板和抗凝血酶药物相结合治疗发病急骤的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可明显降低其急性心肌梗死和频发心绞痛的发生率(2000年),论文在美国2001年ACC会议上发言,国外无类似方案的临床研究。(7)提出无ST段抬高的AMI也存在再灌注治疗的问题,急诊介入治疗应是首选治疗(2001年)。(8)国际上首次提出(2002年)下间壁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标准。(9)提出加强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是有效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和稳定斑块的重要措施,并建立了相关的动物模型(2002年)。(10)在无国外相关报道的情况下,采用切割球囊+金属裸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开口病变取得满意的疗效。即使在药物支架广泛应用的时代,对于不能长期耐受双抗血小板药物,或对于大于75岁的老年患者上述治疗方法仍然是不错的选择。(11)采用自行设计的随机对照方法(国际首次报道)证明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入院后已给予足量低分子肝素(克赛,1mg/kg)皮下注射至少2次以上者,介入治疗时不需要给予静脉普通肝素,并且介入术后可即刻拔鞘管的新观点,该项研究的临床意义在于可减少肝素制剂的不必要的重复使用所导致的出血并发症的增加。(2004年)。(12)提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新的分型(2003-2005),与国外分型相比该分型不仅好记,思路清晰并且对冠心病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有明确的指导意义,该分型已被国内外专家所引用。目前正在研究主支不同类型的斑块对分支开口的挤压作用,进一步梳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选择单药物支架还是双药物支架治疗的思路。(13)在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实践中,对于一些特殊的前降支开口病变提出了两种支架置入的方法,分别命名为“接力”式支架置入方法(implanting stents with relay method)和支架与球囊对吻的支架置入方法(SKB),其远期疗效有待临床长期随访证实。 1990年开始从事冠心病介入治疗,截至目前已独立和指导完成介入治疗5200余例,是目前国内本单位完成例数最多的医师。 4)赵世华 当代名医 专长影像学 安徽人赵世华,男,1962年生,当代名医,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放射科副主任。中华心血管病学杂志编委、中华放射学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学会心血管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常委,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心血管病影像学诊断和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 长期以来不仅在中国心血管磁共振成像(MRI)领域成绩斐然,而且在瓣膜病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能力突出。擅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等;二尖瓣球囊扩张术、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外周血管溶栓、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此外婴幼儿心血管造影、冠状动脉造影和CT诊断等经验丰富。 留学奥地利和法国,通英、德、法三门外语,多次担任大会的同声翻译。 现任中华心血管病学杂志和中华放射学杂志等五种杂志编委、《中国当代名医名院》杂志 网站编委、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联合会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艺联)、承担国内十余种主要核心期刊以及国外JMRI、Heart、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等期刊审稿任务。北京市高级技术职称评委,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市和国家等十余种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在2009年6月份大连举办的全国心血管病年会上当选为中国心血管领域2008年度十大新锐人物。 迄今为止,在全国性、国际性重要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并参加编写十一五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教材。研究论文先后获北京市科协、卫生部优秀论文奖;03年度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刘玉清优秀学术论文奖” ;06年第八届全国心胸影像学学术大会(唯一)一等奖等;07年所指导的博士生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心脏》杂志上;08年研究论文(第一作者)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因在心脏磁共振领域的突出成就先后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次高校博士点科研基金,2006年牵头负责国家十一五攻关课题 冠心病早期诊断、治疗方案和预后的综合影像学诊断价值的研究?磁共振成像部分。因在溶栓和外周血管介入治疗中成绩突出,曾获阜外医院医疗成就奖和国家教委科研基金(负责人),并因此参加承担国家九五攻关课题。此外,06年?心腔内右心旁路覆膜支架?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临床应用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心血管介入放射学及应用研究获卫生部医药卫生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及国家二等奖。 5)马坚 当代名医 专长心律失常 江西人马坚,男,1961年生。江西人,当代名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十九病区副主任。 专长:心律失常的诊断和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 学历:1978年起先后就读江西医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和武汉大学,分获医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1年新加坡伊丽莎白医院心内科进修。 工作经历: 1988-1995年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任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担任多个病区的医疗主管;1995年晋升副主任医师;1998年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 临床工作:一直工作于临床第一线,熟悉心脏内科疾病的诊断和常规治疗。1995年起以心律失常的诊断和射频消融术为重点专业,共对5000余例各种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了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其中,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和外科心脏术后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消融成功率居国内领先。近5年来,采用国际公认的消融技术治疗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近1000例,首次和再次消融的成功率均在国内最高,曾9次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进行手术演示转播。是历届“全国射频消融疑难病例会议”的手术队成员。带教本院3名副主任医师,现已成为射频消融的骨干。帮助国内70余家省市级医院开展射频消融治疗技术。 因学术突出,获2002年北京科学技术二等奖,2004年和2005年两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5年中华医学会“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杰出贡献奖”, 2006年和2008年分获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房颤动研究和治疗学术贡献推广普及奖”和“心房颤动基础和临床研究杰出贡献奖”, 2008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8年CIT理事会“介入心脏病学推广普及奖”。以第一作者在美国《心脏病学院杂志》(JACC)和国内《中华心律失常杂志》等重要学术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获全国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6篇和一等奖1篇。参加编写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内科学》、中华医学会《专科医师培训教程》等教材。 现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全国委员。《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和《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学术杂志的编委。卫生部医疗高值耗材招标评审专家;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介入治疗培训中心委员会”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全国房颤研究工作组”、“全国室性心律失常工作组”、“专科医师培训中心管理委员会”、“心律失常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国当代名医名院》杂志 网站编委、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联合会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艺联)。 6)刘海波 当代名医 专长冠心病 江西黎川人刘海波,男,汉族。1963年10月8日生。江西黎川人。当代名医,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医学系。1994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博士学位。先后于1996年及2000年赴日本及澳大利亚分别进修学习冠心病基础及介入诊疗各一年。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从事冠心病临床、科研及介入诊疗工作。科研方面,主要对“血小板功能与冠心病发作”、“冠状动脉造影病变形态学及其意义”、“一氧化氮与缺血再灌注损伤”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冠心病介入治疗系列研究”等课题进行过较细致的研究。同时参与某些大规模国际临床研究。已在国内外医学专业杂志上共发表论文50多篇(第一作者)。其中3篇连续获3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优秀论文奖。主编《冠心病介入治疗》专著一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参与编写《冠心病211问答》、《冠心病》等专著4部。从事专业:心血管内科学。临床特长为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尤其擅长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截止到2003年6月,已完成及指导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同时行左心室造影)5000余例。完成冠心病经皮介入治疗[PTCA及(或)支架植入术]手术 2500余例,其中独立(第一术者)完成1000余例。7)熊长明 当代名医 专长肺血管病 江西丰城人熊长明,男,1966年出生,江西丰城人,当代名医,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内科肺血管病诊治中心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西城区医疗事故鉴定专家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专科会员,中国医师协会会员。亚太地区肺动脉高压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循环杂志、中国新药杂志等多种杂志特约审稿专家。 1989年毕业于江西医学院医疗系,获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内科专业,获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多年来一直工作在临床一线,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各种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风心病、高血压、心肌病和心律失常等)以及疑难心血管病的诊治。尤其在肺血管疾病、肺动脉高压、肺栓塞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专门从事肺血管疾病研究的专家之一。擅长右心导管、肺动脉造影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技术。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肺血管疾病(如肺动脉高压、肺栓塞)发病机制、临床诊疗技术和药物治疗。 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了吸入一氧化氮治疗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使我院率先在国内开展了这一新的治疗方法。这一研究成果获1998年度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二完成人),参加了中国《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制定。参加了中国“急性肺栓塞尿激酶溶栓(栓复欣)抗凝治疗多中心临床试验”的研究,该研究是国内首次进行的有关急性肺栓塞治疗的大规模临床试验。此外还参加了包括国家“八五”攻关项目《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心病人群防治的研究》和“九五”攻关项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社区人群综合干预的研究》和《肺栓塞的早期诊断和防治》在内的多项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工作。承担或参加的课题包括:1.院校科研基金课题:地尔硫卓及华法林治疗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的长期疗效观察。(承担者);2.国家十一五攻关课题:提高肺动脉高压诊治水平。(子课题负责人);3.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 心肌细胞增殖信号转到和调控及其在心衰发生和逆转中的作用 批准编号:20050023017。(主要参加者);4.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 重症肺栓塞的介入及手术治疗。(主要参加者)。发表论文近48篇,参加8部论著编写,主要包括《肺动脉栓塞》、《肺动脉栓塞论文集》、《心脑血管急诊临床手册》和《临床疾病诊疗规范-心内科》,目前正在参加编写的论著有《肺动脉高压》、《右心疾病-基础与临床》、《心血管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 曾荣获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兢兢业业好医生”称号,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称号,北京市西城区卫生系统“优质服务先进个人”称号。 8)郑宏 当代名医 专长影像 江西高安人郑宏,男,40岁,1962年出生于江西省高安市。当代名医,主任医师、影像教授,业务专长影像,85年毕业于江西医学院医疗系,同年7月留校一附院工作。88年考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从事心血管病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专业学习。91年7月获硕士学位并留北京阜外医院放射科工作至今。1992年到医科院肿瘤医院磁共振室进修半年,1996年至98年先后两次赴法国ParlyII心血管病医院介入中心作访问学者与客座教授。1996年及2000年分别两次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及主任医师。99年被评选为硕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帮助筹建国内第一家大型私立心脏病专科医院介入中心。目前主要从事心血管病的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工作,在心血管病尤其是在冠心病及先天性心脏病的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方面有较深的造诣。 共发表论文38篇(国际级8篇,国家级26篇,省市级4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7次,在各种国际学术杂志发表论文摘要19篇。参与学术著作编写5部。到全国各地进行学术讲座及帮助开展介入治疗与诊断新项目数十余次。 91年获中国循环杂志论文有奖征文三等奖,92年获全国心胸影像学术会议论文英语演讲比赛二等奖。94年至2001年申报国家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3项并被载入《国家级科技成果研制功臣名录》及《中华优秀专利精选》;94年“PDA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与推广”获院成就二等奖;96年在法国研修期间,因突出表现受到“凡尔赛新闻周报”记者专访及报道。有关NIR支架(CCD 1999;43:153-)及PC涂层支架(JACC 1999; 32: 340)等5篇论文分别在国际上为该领域中首篇报道或最大组报道。2000年1月20日成功实施了国际上首例“双球囊法主动脉瓣瓣上狭窄”(多家报纸及电视台作了报道)并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并在巴黎召开的“第二届介入性心脏病法语报告国际学术会议”上进行了交流。1995、1998及2003年先后三次承担卫生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课题负责人。PDA封堵器等产品已在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开发成功,并已进入临床应用阶段。 至今已完成3千余例各种心血管病造影及介入治疗手术,其中包括复杂先心病的造影诊断与姑息性介入治疗,房缺、室缺及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肺动脉瓣、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的球囊成形术,冠状动脉造影及PTCA与支架术,外周血管及肾动脉狭窄、主动脉缩窄及胸腹主动脉瘤的介入治疗与支架术等。 科研情况1)科研成果建院以来,院、所共荣获科研成果193项,发明奖1项,国家专利3项,国家科学进步奖8项,59项科研项目获部级成果推广奖,发表论文3,000余篇,出版专著30部:还承担“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多项心血管病国家攻关任务和心血管病基础和临床研究任务。心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及核医学科均为国家教委重点学科。在过去十年里,分布于9个专业的22名博士导师和47名硕士导师培养了2名博士后、58名博士生和224名硕士生;年招收进修生200名左右。 2)资助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快速成形技术构建复杂血管支架和脉动培养诱导细胞生物学转归的实验研究 自由申请项目 周建业 23万元 2、基因修饰和生长调控改善高龄心衰患者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疗效的研究 自由申请项目 胡盛寿 20万元 3、动力瓣式轴流泵:解剖及生理相容性研究 自由申请项目 李国荣 20万元 4、右心室辅助衰竭左心室的动物实验研究 自由申请项目 吴信 7万元 5、可溶性支架联合转染c-myb、PCNA基因反义寡核苷酸预防静脉桥再狭窄 自由申请项目 吴清玉 20万元 6、心肌特异的细胞骨架调节基因Nelin-1的功能研究 青年基金 曹慧青 18万元 7、HLA-II类基因单倍型表达调控与大动脉炎 自由申请项目 党爱民 19万元 8、骨髓间叶干细胞诱导分化窦房结自律细胞与浦氏纤维细胞及自体分化细胞移植治疗病窦与房室阻滞的实验研究 自由申请项目 任晓庆 7万元 9、心肌肥厚核心衰中蛋白激酶Ce信号复合物的功能蛋白质组学研究 自由申请项目 高玖鸣 20万元 10、间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及其信号通路的研究 自由申请项目 陈曦 20万元 3)在研项目项目名称 基金类型 资助年限 负责人 所属科室 降低体外膜肺氧合治疗中患者神经系统并发症的试验研究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 2008-2010 高国栋 体外循环中心 胸主动脉围术期脊髓缺血损伤监测及损伤机制的基础研究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 2008-2010 管玉龙 体外循环中心 非同步搏动灌注对婴幼儿围术期脑氧饱和度及内皮素-1的影响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 2008-2010 赵举 体外循环中心 不同类型反式脂肪酸与代谢综合征及胰岛素抵抗的关联研究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 2008-2010 陈纪春 群体遗传研究室 促红细胞生长素对内皮功能不良和炎症反应的影响: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 2008-2010 唐熠达 内科 双腔起搏器不同起搏部位及房室延迟对左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 2008-2010 刘志敏 内科 心血管疾病发病调控基因表达与功能系列分析研究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 2008-2010 宋雷 内科 基质金属蛋白酶-3、-9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心肌梗死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 2008-2010 吴娜琼 内科 内皮细胞胞外分泌在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无再流中的作用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 2008-2010 赵京林 内科 新基因CARP抑制心肌肥厚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 2008-2010 王晓建 教育部心血管病相关基因与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 项目名称 基金类型 资助年限 负责人 所属科室 炎症反应相关基因多态与冠心病的关联研究 北京市教委 2008-2009 王来元 群体遗传研究室 反式脂肪酸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的巢氏病倒对照研究 北京市教委 2008-2009 陈纪春 群体遗传研究室 北京市石景山区自然人群抵抗素与生活方式及其它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关系的关系 北京市教委 2008-2009 张林峰 防治网络部 心力衰竭晚期外科综合治疗的研究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 2008-2010 郑哲 卫生部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 骨髓干细胞向心肌分化及优化移植治疗研究 "863"项目(牵头) 2008-2011 杨跃进 衰诊治中心 心肌特异表达新激酶TNNI3K在肥大细胞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 2008-2010 宋莉 中心实验室 洛伐他汀促进缺血心肌微环境中间充质干细胞存活的机制研究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 2008-2010 徐瑞霞 中心实验室 PARP-l依赖的细胞损伤机制与体外循环术后脑损伤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 2008-2010 刘楠 血管外科中心 弥散加权成像(DWI)判断深低温停循环术后脑损伤的初步实验研究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 2008-2010 马维国 血管外科中心 就诊须知预约挂号流程1、持有效证件进行挂号 2、病人挂号后,拿好您的挂号收据,根据挂的科别,分别到内外科护士分诊台,进行分诊及候诊 3、每日7:30分开始即有护士为您做就诊前宣传 4、护士介绍当日专科内容及当日出诊医师名单 开诊时间上午8:00开诊,下午13:00开诊 挂号费用出诊医师挂号数额为:正教授12名病人挂号费9-14元 副教授15名病人挂号费7元 主治医师16名病人挂号费5元 注意事项出诊后医生开有预约号时,请您在当日到挂号室挂好号以便下次复诊 证病人的安全,门诊区内禁止使用手机,进入候诊大厅请务必关闭手机。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167号(西二环路、阜成门立交桥西侧北) 乘车路线(外地患者):火车站路线:从北京站出发,乘地铁2号线或乘公交103路在阜成门下车,步行至医院;从北京西站出发,乘65路在展览路下车,步行至医院; 行车路线(本地患者):乘坐公交319路在展览路、387路在阜成门北、823路在阜成门下车,步行至医院 (坐地铁环线,在阜成门站下车,从华联那个口上来,往前走,有一个十字路口过马路,再往北,就是阜外医院了) 北京西站到阜外医院: 1、从北京西站出发,步行约100米,乘823(北京西站-东直门外),在北京西站站上车,经过9站,在阜成门站下车,到达阜外医院。 2、从北京西站出发,步行约100米,乘387(北京西站-慧忠路东口),在北京西站站上车,经过3站,在阜成门北站下车。 北京西站到阜外医院乘坐出租车:约6公里,出租车费约16元。 北京站到阜外医院(约9公里): 1、从北京站出发,乘地铁2号线(内环),在北京站站上车,经过7站,在阜成门站下车,到达阜外医院。 北京站到阜外医院乘坐出租车:约9公里,出租车费用约22元。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