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傅友德
释义

傅友德,明朝开国名将。砀山(今属安徽)人,原籍宿州(今属安徽)。元末参加刘福通军,随李喜喜入蜀。旋率部归朱元璋,从偏裨升为大将。洪武初,从徐达北上伐元。后与汤和分路取蜀,下云南,以功封颍国公。后坐事赐死。追封丽江王,谥“武靖”。

人物简介

傅友德(?-1394),明朝开国名将。其先宿州(今属安徽)人,后徒居砀山(今属安徽),汉族。少骁勇,善骑射,元末参加刘福通义军。他随李喜喜入四川,后归降明玉珍,玉珍不用,赴武昌投陈友谅。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攻江州,友德率众降。元璋奇其才,使将兵攻取庐州。鄱阳湖之战,他以轻舟挫陈友谅前锋,后负伤迎击陈军于泾江口。次年,从常遇春攻庐州(今安徽合肥),得胜后又从征武昌,率数百人勇登高冠山(今蛇山),夺取全城制高点。克武昌后,官拜雄武卫指挥使,继而转战江淮等地,因战绩彪炳,升江淮行省参知政事。《明史》称傅友德“喑哑跳荡,身冒百死。自偏裨至大将,每战必先士卒。虽被创,战益力”。

二十七年从徐达北征。领军独当一面。洪武元年(1368年)攻取山东、河南诸地,从通州入大都,继下保定、真定,守定州。从攻山西,克太原,进军陕西。三年从徐达攻定西,大破扩廓帖木儿军,移兵伐蜀,取汉中。是年冬,封为川侯。次年,充征虏前将军,与汤和分道伐蜀,统军10万由文县(今属甘肃)打开入川门户,拔汉州(今四川广汉),围成都,迫夏丞相戴寿出降。朱元璋作《平西蜀文》,盛赞傅友德功勋第一。五年与副将军冯胜征西凉,六月十一日,攻下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至瓜州(今甘肃安西东)、沙州(今甘肃敦煌西),七战七胜,缴获牛羊等大量战利品。十四年拜征南将军,蓝玉为左副将军,沐英为右副将军,率步骑30万征云南,傅友德出奇制胜,平元梁王军主力,梁王闻败自杀,余部先后归降。此后数征漠北,常冒死奋战,屡建奇功。十七年,进封颍国公。洪武二十年,元太尉纳哈出,拥众金山,屡进辽东,朱元璋乃命冯胜为大将军,傅友德、蓝玉为左右副将军,率师二十万北征,迫北元丞相咬住和纳哈出降。二十三年,从晋王朱、燕王朱棣征北元,擒北元太尉乃儿不花等,加太子太师。后燕王北征,或练兵备战,傅友德一般都偕同。

朱元璋晚年嗜杀,定远侯王弼谓“上(朱元璋)春秋高,行旦夕尽我辈,宜自图”。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元璋大宴文武,朱元璋忽然提起说对傅友德的二儿子(时为殿前亲军)有些不满,傅起身告罪,上责友德不敬,朱元璋命他提取二儿子首级,顷之,友德提二儿子首至。朱元璋说“何忍也。”,傅友德说:“不过欲吾父子头耳”,最后在朱面前自刎死,朱元璋当即暴怒不已,下令傅家所有男女全部发配辽东、云南,大儿子傅雍得以逃脱及留了已故寿春公主之子(朱元璋外孙)在京。

行实编年

傅友德,宿州人,徒于砀山,

元至正十一年秋(1351年)(8月31日),萧县人芝麻李(李二)与赵均用、彭大等八人在萧县起义,响应刘福通,傅友德遂离家从军,跟随芝麻李起义,但也是出于不得已,非其本意。

元至正十二年秋(1352年)

(10月29日),元右丞脱脱攻克徐州,麻李被俘就义。傅友德又跟随了李喜喜,投靠在刘福通麾下。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

夏,刘福通分兵三路北伐,中路由破头潘、关先生(关铎)、王士诚率攻上都(今内蒙正蓝东闪电河北岸),1358年底,克上都,转而东向克辽阳;西路由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率向关中,克商州、兴元、巩昌、进围凤翔,败与察罕帖木儿。至正十九年(宋小明王龙凤五年,1359年)西路军入四川,李喜喜以青巾为号,后投归了明玉珍,傅友德在明玉珍处得不到重用就投靠了陈友谅,“协丁普郎共守小孤”。

元至正廿一年(1361年)

八月戊戌(9月19日),朱元璋征伐陈友谅,驱兵至小孤山,陈友谅之将傅友德、丁普率众来投,傅友德听说朱元璋前来,喜曰:“吾得真主矣!”朱元璋一见奇之,立即提拔为将领,让其跟随常遇春征战。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

傅友德随常遇春救援安丰,掠取庐江而还:朱元璋与陈友谅双方发生了鄱阳湖之战,傅友德从战鄱阳湖,“友德操轻舟荡其锋,身被数创,战益力,手杀数百人,复与诸将遨击邀于禁江口,友谅死,师旋,笫功最”。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

二月乙未(3月4日),朱元璋以武昌久攻不下,亲往视师。

辛亥(3月20日),朱元璋“至武昌,趣攻城,城东有高冠山,汉兵(陈友谅军)据其上,俯城中可瞰也,极命夺之,诸将相顾莫敢前”。傅友德率数百人一鼓先登,面颊虽中一箭,并未因此退却,拔箭再战,继而肋下又中一箭,仍不为所动,终夺高冠山。

三月,傅友德被任命为“雄武卫指挥使”。

九月(10月20日),(徐达)派裨将傅友德下庐州带兵进攻夷陵,故汉守将杨以德率民投降,继而改夷陵为峡州。

十二月(12月24日),傅友德再攻衡州,遂将之攻克,继而攻克襄阳、安陆、与元兵交战,身被九创,擒获其将任亮,还师至淮东,攻克泰州并进逼淮安,破获张士诚援兵于马逻港,再大破元将竹贞于安丰。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

二月(3月1日),元左丞李二进占徐州,驻扎陵子村,傅友德守徐州,“友德度兵寡不敌,遂坚壁拒守,伺其出掠,乃以步骑二千溯河至吕梁,继而登陆击之,奋槊刺其骁将韩乙,余众败去,友德度李二必益兵复至,急还城,开门出兵,阵于野外,卧戈以待,约闻鼓声则起,二果至,友德亲自持枪大鼓而破其前锋,余众大溃,多溺死者,遂擒李二,俘其将士二百七十余人,马五百匹,献俘于京师。”

六月癸亥(7月15日),“都指挥傅友德为江淮行省参政,赐绮帛十匹,千户各三匹,百户镇抚各二匹,余卒赐盐二十斤,以赏赐凌子村之功,又召友德人朝,以御前麾盖鼓吹送归第”;“翌日,复命中书、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移妓乐一部饮友德,乐之。饮冰等裸而酐,结果朱元璋将其处以黥刑,朱元璋也因此告诫友德说:‘卿擐甲胄出百死,一欢饮之固当,而彼士人何为者,吾不而咎也’。”

十月,朱元璋命令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率师北伐大都,在战前动员时,朱元璋特地褒扬了傅友德等人,面谕诸军:“征伐所以奉天命,平祸乱,安生民,故命将出师,必在得人,参政傅友德勇略冠军,可领一军,使当一面。”紧接着又对傅友德说:“此行汝当努力,昔汉高祖与项羽争衡,彭越宣力于山东,今用师自山东始,汝其勉之。”

十一月,傅友德攻破沂州,斩其将王宣,又攻下青州,元丞相也速率领数万骑前来争战,大将军设伏,傅友德以500人为诱师,待敌军追至伏区,即回师击之,也速败走。

十二月甲子(11月13日),傅友德取莱阳。

洪武元年(1368年)

二月参政傅友德分兵攻取东昌、棣州、乐安。

三月又攻取大梁。

四月攻取洛阳。

五月庚寅(6月6日),参政傅友德攻取浚青、黑山二寨,全部收编了叛降之民。

六月攻取神顶寨,迫使元守将张知院投降。

七月平定关陕。

闰七月丁酉(8月12日),徐达命傅友德渡河会师于东昌、友德率领所部士马渡河。

闰七月庚子(8月15日),参政傅友德至卫辉,元平章龙二弃卫辉城逃至彰德。傅友德遂攻克之,继而进军广平、临清及沧,德二州。

辛丑(8月16日),“徐达至淇门镇,傅友德以其所获嘉县尹胡仲信来见。

庚戌(8月25日),傅友德游骑俘获元将李宝臣以及都事张处仁等,徐达命令傅友德开道以通步骑,“以张处仁为向导,水陆并进,克德、沧二州以及直沽、通州”。

八月庚午(9月14日),徐达一面派人赴京献捷,一面命令傅友德等守古北诸隘口,掩其残卒,俘获马匹1600匹,羊8000余头,车250辆。

壬午(9月26日),徐达命令傅友德守芦沟桥。

戊子(10月2日),傅友德受令攻掠大同,继而进军保定、中山、真定、全部攻克。

十月癸巳(10月7日),傅友德3000铁骑攻下平定州。

十一月乙卯(12月28日),傅友德续克太原,扩廓帖木尔(王保保)自保安来战,兵未交,万骑突至,压营而布阵,友德率敢死队50人将其冲退,继而合谋以精骑衔枚夜袭其营,王保保方燃烛,使童子挟书以待,突然闻警,仓惶不知所为,赤着一只脚,乘驴马带18骑逃向大同,傅友德尽获其士马四万余。

十二月,傅友德邀击元将贺宗哲于石州,拔白崖、桃花诸山寨,友德进军到太和岭之北,又击败元将脱列伯(图鲁卜)于宣德府,攻取宣德以及附近城堡,其功称最。

洪武二年(1369年)

正月丙辰(2月27日),参政傅友德屯兵朔州。

三月甲寅(4月26日),傅友德分兵取凤州,将元将张思道从鹿台赶走。

五月(6月19日),傅友德率兵自临洮至泾州,降服元将李思齐。

六月,傅友德平迤北,会兵于庆阳,攻克开平。

七月,傅友德与薛显驻扎灵州。

八月己丑(9月8日),傅友德率万余骑兵从六盘山驰追元将贺宗哲。

十二月己丑(1月26日),“大赏功,赐参政傅友德二百金等”。

洪武三年(1370年)

五月辛亥(6月17日),徐达攻克兴元(汉中)以后,命令参政傅友德为前锋,出秦州,自徽州以南出一百八渡(河名,在陕西略阳县东),擒获元平章蔡琳,攻克河州,敌我双方争夺兴元,因交通接济不利,还军西安。

七月,夏将吴友仁以兵三万袭击兴元,守臣金兴旺告急于驻扎在宝鸡的傅友德。

丙辰(8月21日),傅友德率领三千骑兵“夜袭木槽关,(猛)攻斗山(寨),下令军中人持十烛燃于斗山上”,吴友仁怀疑是援兵多至,惊慌逃遁,兴元守将金兴旺乘势追杀,夏兵坠崖死者无数,吴友仁自此士气低落不振。

秋天,傅友德又与徐达征甘肃以及西北数千里而还。

十一月丙申(11月29日),朱元璋亲御奉天殿,自定功臣名次,封侯者28人,傅友德第28名为颍川侯,享禄1500石,赐诰命铁券。继而命令曹国公李文忠领大都督府事,傅友德同知大都督府事,又赐文绮以及帛20匹。关于铁券及诰命制文,记载为:“惟古创业之君,平定天下必赖武臣宣力开拓疆宇,佐成混一之功,崇报之礼所宜加也,咨尔友德以英毅之资,逢鼎沸之日,因群雄无所定,故择我以来归,事朕有年,护卫京畿,移镇安吉,战鄱阳收鄂渚,征取江右,致讨淮东,功烈为多,及抚安彭城前锋大利,威声远振,恭佐外省,遂征齐、鲁、燕、冀、关陕,而绩尤著。今天下已定,论功行赏,朕无以报尔,是用加尔爵禄使尔子孙世世承袭,朕本陈愚,皆遵前代哲王之典礼,兹与尔哲除谋逆,不宇宥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尔功于戯,昔马援归汉无法能效之,其功过矣,尚其慎终始,宣尔勋劳,训及子孙,俟于永世。”

洪武四年(1371年)

正月丁亥(1月19日),命中山侯汤和为征西将军,颍川侯傅友德为征西前将军,率领步骑由秦、陇趋成都,朱元璋召来友德密授机宜。

闰三月,颍川侯傅友德受命征蜀,疾驰至陕,召集军队,声言兵出金牛,另暗察阶州、文州两地守军单薄,遂暗暗地引兵往陈仓,并选精锐五千为前锋,攀援崖谷,昼夜兼行,傅友德自率大军紧随其后。

四月丙戌(5月18日),傅友德抵达阶州,蜀守将丁世珍拒战,友德将其击败,并生擒其双刀王,丁世珍逃遁而去,遂取阶州,进兵文州。

已丑(5月21日),蜀入切断白龙江桥(甘肃武都县南之南桥,在白龙江上),友德督师修桥以渡,至五里关(今文县北),丁世珍再度集合兵士据险以战,都督同知汪兴祖跃马直前,不幸中飞石而死,友德奋力率兵冲击,大破敌军,丁世珍再度逃脱,终于攻克文州,留下指挥佥事朱显忠把守。

丁酉(5月29日),傅友德攻下青川、杲阳关,渡过了白龙江,蜀人望风惊遁,友德派人前往招降,使各还本业。然后分路进军江油、彰明,将其全部攻克。

戊戌(5月30日),丁世珍率领数万人前来进攻文州,文州城中粮食将尽,而援兵又未到,有人主张弃城而走,朱显忠怒斥道:“为将守城,与城存亡,岂有求活将军耶!”丁世珍自旦至暮攻城,朱显忠身被数创还坚持战斗,终于城陷而死,千户王均谅被俘以后坚贞不屈,蜀人磔之于文州东门。继而傅友德派援兵赶到,复取文州城。

辛丑(6月2日),傅友德克龙州(龙安府,即隆州)。

癸卯(6月4日),傅友德派都督佥事蓝玉夜袭蜀将向大亨营,傅友德自率精锐继其后。忽而大风狂作,傅友德率军乘风纵击,大获全胜。向大亨渡汉水而逃,遂攻克绵州。蜀人乃持汉水之险力保成都。

五月己未(6月20日),友德军至汉江,水涨不得渡,遂伐巨木造战舰百余艘,使成都大震。

己卯(7月10日),友德将战舰造成,准备渡过汉江,想和汤和通报军事信息,于是削出数千木牌,在木牌上写清攻克阶州、文州、龙州、绵州的时间,将之投掷于汉水顺流而下,蜀守将见者皆解体。友德战舰逼近汉州(广汉),蜀守将向大亨率兵布阵于城下,友德选拔骁将将之击败,正逢蜀丞相戴寿从瞿塘率援兵到达,友德紧急于军前激励将士说,戴寿等劳师远来,闻向大亨被击败,一定丧胆落魄,无能为力!于是亲自率师迎击戴寿,将之击败。

六月壬午(7月13日),傅友德攻克汉州,戴寿、向大亨等逃向成都,傅友德以济宁侯顾时守汉州,自率大军追击,大败其众,擒获伪宣慰胡孔彰等,吴友仁逃回保宁。

七月丙申(7月27日),傅友德包围成都,戴寿、向大亨等退守成都,听说傅友德大军已到,乃以大象列于阵前拒战,友德命令前锋以强弩火器冲击,傅友德身中流矢,没有退却,督促将士殊死而战,迫使大象反走,蜀兵死者甚众。正此时,戴寿等得到明玉珍已经投降的确切书信。知道其家属皆无损,乃率所部投降。

辛酉(8月21日),傅友德攻克成都,整军自东门人得军马三万。

壬戌(8月22日),傅友德分兵巡行崇庆等未附州县。

八月,颍川侯傅友德会和江夏侯周德兴合攻保宁,将之攻克。俘虏吴友仁送至京师。

九月,汤和驻扎在重庆,傅友德驻兵于保宁,各自召集安抚百姓以及明玉珍溃散的兵卒,将他们收编为军,分兵驻扎在各郡要害。

十月,傅友德等率征蜀师还京。

十二月辛卯(1月18日),大赏平蜀将士。朱元璋因为汤和一直逗留于大溪口,在傅友德连克数城以后才开始进军,而廖永忠却已于先前出发,直捣重庆声援傅友德。故而朱元璋所作的《平西蜀文》里只有“傅一廖二”之语,并给其二人各赏白金250两,彩缎20表里。唯独不赏汤和。

洪武五年(1372年)

正月甲戌(3月1日),朱元璋以扩廓帖木尔(王保保)扰边,分兵三路,以征虏大将军徐达为中路,北征大漠,出雁门,直指和林;以左副将军李文忠为东路,出居庸,进军应昌;以征西将军冯胜、副帅傅友德为西路出金兰,进军甘肃。

六月戊寅(7月3日),军至兰州,傅友德率骁骑五千,直至西凉,击败元将失喇罕,追至永昌,又击败元岐王朵儿只巴,俘获其辎重驴马十余万,进军扫林山,友德射杀元平章不花,收降元太尉锁纳尔等,继而引兵至瓜沙洲,俘获其三枚金银印以及马牛二万而还,于是甘肃平定。

十月丁酉(11月19日),冯胜征西师还朝,当初师出三路,徐达战败,李文忠杀伤相当,独有傅友德大获全胜,因为主帅冯胜坐小法(私匿马匹)而不赏。

洪武六年(1373年)

四月,徐达大军出雁门,北出长城以外,傅友德为其前锋,追获故元平章邓勃罗帖木尔,还军镇守北平,友德上书陈言时政五事,朱元璋嘉许并加以采纳,其下所司,悉听从傅将军。

七月丙午(7月26日),徐达派傅友德率骑兵戌守山西、北平。

洪武八年(1375年)

二月傅友德留镇北平。

五月己巳(6月9日),傅友德仍镇北平,以永嘉侯朱亮祖偕同。

七月壬戌,傅友德、朱亮祖还京。随皇太子、诸王讲武荆山下,增岁禄千石。

洪武九年(1376年)

正月,朱元璋以伯颜铁木尔为边患,命中山侯汤和为征西将军,颍川侯傅友德副之率都督佥事蓝玉、王粥防守于延安。

三月,汤和等到达延安,伯颜帖木尔请和,朱元璋诏还诸将,独留下傅友德屯边防备,并且敕谕友德说:“无事请降,兵法所戒,尔其慎之!”[3](卷6)

七月,伯颜帖木尔乘间犯延安,傅友德设伏大败之,俘虏其众,擒获马匹辎重无数。

洪武十三年(1380年)

正月,朱元璋将取云南,命令傅友德出兵川蜀、永宁、雅、播等处,修城郭,缮关梁,迫使西南土夷纳款,并献良马500匹,朱元璋“选内厩良马十五赐之(傅友德)”。

洪武十四年(1381年)

正月戊子(1月27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傅友德为右副将军,率师北征故元平章乃儿不花,徐达自此镇守北平。

四月庚辰(5月19日),徐达以傅友德为前锋率军出塞,军至北黄河,友德选拔轻骑夜袭灰山寨(大宁城北),大破其军,擒获其平章、太史等,还镇北平。

九月壬午(9月18日),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为左右副将军,率步骑三十万征云南,朱元璋亲自践行于龙江(关名,在金江宁县西),并授予作战方略。

丁未(10月13日),傅友德“师至湖广,分遣都督郭英、胡海、陈恒等率兵五万由四川永宁趋乌撒,(以分其势)。友德自率大兵由辰、沅趋贵州。”

十二月辛酉(12月26日),傅友德率蓝玉、沐英至贵州,攻下普定(安顺)、普安,其酋长安瓒、罗鬼等归降,遂留兵戍守;继而进兵云南曲靖,故元梁王派司徒平章达里麻将兵十余万,屯兵于曲靖以抵抗明军,沐英对友德说:“彼不意我师深入,若倍道疾趋,出其不意,破之必矣!上所谓出奇取胜者此也。”友德赞同,遂进师。

丙寅(12月31日),离曲靖还有数里之遥,忽然漫天大雾,诸军冲雾而行,遇水而止。

戊辰(1382年1月2日),傅友德军临白石江(在曲靖县东北流入南盘江),不一会,雾散,达里麻突见傅友德军大惊,友德急于挥师渡江。沐英说:“我军远来,形既露,固利速战,然急济恐为所犯。”[8]乃整军临江,作欲渡之状,却另外派骑兵从下流渡江,绕到敌军阵后,张挂旗帜于山谷间,每人吹一铜角为疑兵,元兵遂受惊扰,当此时,沐英急麾兵渡江,使善泅者先渡,长刀蒙盾,破其前军。敌军退却数里而后布阵,这时,明军已经全部渡江,友德挥师冲杀,矢石交发,呼声震天动地,沐英纵铁骑捣其中坚,连斩数十人,遂大败之,生擒达里麻等,俘众二万,马万匹,横尸十余里,友德纵降者使各归本业,欢声闻远迩。友德军声益振。

十二月辛未(1月5日)朱元璋遣使到傅友德军中,以敕奖谕。

壬申(1月6日),元梁王闻达里麻兵败自杀。傅友德既攻下曲靖,遂亲自率众数万取间道直捣乌撒,想和胡海军队挥师,正当准备进攻乌撒城之际,元右丞相实卜率众抵御,友德占据高岗,严阵以待。诸将欲战,友德故意不准,士卒奋力向前,友德看士气可用,乃下令:“我军深入,有进无退,彼遁而合,必不一心,拼力与战破之必矣!”[9]遂进战,正摆开阵势,芒部酋长率众来援,两军战数十合,酋长多坠马而死,明军益奋,斩敌手三千级,实卜逃遁,于是攻下乌撒,并取得七星关以通毕节,进兵至可渡河,将其攻克。于是东川、芒部诸蛮皆降,威楚、曲靖、中庆、武定及诸路亦降。

洪武十五年(1382年)

正月甲午(1月28日),朱元璋使谕友德曰:“比得报知云南既克,然区划布置尚烦计虑,前已置贵州都指挥使司,然其地去云南尚远,今必置都司于云南,以统率诸军,既有土有民,又必置布政使司及府州县治之,其乌撒,乌蒙、东昌、芒部、建昌之地,更宜约束其酋长,留兵守御,紧其民勿挟兵刃,至于蔼翠辈不尽服之,虽有云南亦难守也,其从军有疾病疲弱者……可先遣还。”

正月癸卯(2月6日),大理守段世派都使张元亨送书信给傅友德,请奉正朔,如外藩入贡之例,领王印一颗,大统历一本,律令一部,比年一小贡,友德怒而不允。

二月已卯(2月18日),友德设置布政司、府州县宣慰司等,统计其户口共七万四千有奇。

二月丙寅(3月1日),朱元璋敕谕傅友德等:“云南诸夷,自古叛复无常,驯服之道,必宽猛适宜,两汉十叛,诸葛亮平其地,终亮世不反,亮卒后四叛,唐九叛,元七叛,将军观此,非惟制其不叛,重使其无叛耳。”

闰二月戊戌(4月1日),朱元璋敕谕征南将军傅友德等攻大理,一举克之。另按照傅维鳞《明书》记载傅友德在俘虏段世以后,又分兵攻下鹤庆、丽江、石门荡以及金齿、车里、摩些、和泥、平缅等地。

三月辛未(5月4日),傅友德派专使送故元梁王家属以及故元威顺王子等人至京师。(关于此次解送的人数,高岱《鸿猷录》记载为3118人;而夏燮《明通鉴》卷7记载为318人)并且上奏云:“云南自元世祖至今百有余年,屡经兵燹,图籍不存,兵数无从稽考,但当以今要害,量宜设卫戍守耳。就其赋税,据故元司徒平章达里麻言,元末田土,多为豪右隐占,今循元旧制,岁用不足诸卫军食,恐有不足,宜以今年所征粮并官田及盐课所入悉给之。”朱元璋准其奏。

四月乙亥(6月1日),乌撒、东川以及芒部诸蛮再次反叛。朱元璋遂敕谕傅友德。至于诏敕内容,所记稍有不同:《鸿猷录》卷72记载诏敕曰:“诸蛮伺官军散处,大势不合,故有此变。今宜屯众大军荡除诸部蛮,戮其酋长,使之畏威,方可屯兵守御。”《明通鉴》卷7记载诏敕曰:“乌撒诸蛮,伺官军散处,即有此变,朕前巳虑之,今果然,然云南之地,如曲靖、普安、乌撒、建昌,势在必守,其东川、芒部、乌蒙未可遽守也,且留屯大军扫荡诸蛮,戮其渠长,方可分兵守御耳。”《国榷》卷7记载与《明鉴通》略同。

七月乙亥(9月6日),傅友德会合沐英进击乌撒,大败其众,斩首三万余级,获马牛羊万计,其余众逃遁,复追击,再败之,其强首蔼翠也被迫降服。又分兵平定东川、建昌、芒部诸蛮。傅友德议设大渡河守御所,以千户吴忠驻守,又以乌撒、乌蒙、芒部三府地近四川,奏请改隶四川布政司。朱元璋准奏,并且再次降旨奖励傅友德等,词语及其褒美,“云欲劳以尊酒,远不能致,特以朕心劳之。”)

九月,又敕谕傅友德,“上天垂象,以示鉴戒,自昔蛮夷叛服不常,卿等率师久劳于外,恐众心懈驰,为寇所乘,宜严加警备,以防不虞,且蛮夷好置毒水中,将士饮食,极宜谨慎,以副朕怀。”

洪武十六年(1383年)

二月庚子(3月30日),颍川侯傅友德遣人送元右丞观音保及土酋长段世至京师,朱元璋赐他们以衣服,任观音保为金齿指挥使,并赐名李观,改大理路为大理府,置指挥司,当时友德率军已经平定蒙化府、邓川州,并渡过了金沙江,又平定北胜、漓江等府,总共收降部民数十万户,斩首一万三千余级。

三月甲辰(4月3日),“朱元璋敕谕傅友德等曰:‘卿等久劳于外,班师之期宜自审度。”

以后又多次敕谕傅友德。

洪武十七年(1384年)

三月丁未(3月31日),征南将军傅友德,左副将军蓝玉,班师回京。

友德征滇,朱元璋前后降旨数十次,决断万里之外,一切切合实际,友德也一切遵照奉行不敢有所违背,因乡随俗,确定租赋,兴办学校,广置屯田,设立云南各级政府衙门,使远近悦服,威望日高,功成而不骄,皆归功于朱元璋。

四月壬午(5月5日),论平滇功。

辛卯(5月14日),封傅友德为颍国公,岁禄3000石,并颁予特诏及铁券,子孙世袭,另赐锦缎帛20表里,钞百锭,再赐米1500石,继而又以一皇女嫁其子傅忠,追封三代,其曾祖宗善、祖安、父荣皆公爵。从征将士均受赏。

洪武十八年(1385年)

八月庚戌(9月25日),颍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永昌侯蓝玉俱戍边北平。

洪武十九年(1368年)

二月乙丑(3月3日)云南臻洞、西普诸蛮叛乱,诏颍国公傅友德讨平该叛乱。

六月癸丑(7月25日),平越卫的麻哈,杨孟叛乱,征南将军傅友德讨平该叛乱。

九月庚申(9月30日),诏征南将军颍国公傅友德回京。

壬申(10月12日)赐寿春公主(傅忠之妻子)吴江县田地124顷70亩,粮8000石。

洪武廿年(1378年)

正月癸丑(1月21日),朱元璋以故元将领纳哈出拥众数十万屯兵金山(辽宁开原县西北),数为边患,命令冯胜为征虏大将军,傅友德、蓝玉为左、右副将军率二十万大军征讨。

六月,平定纳哈出。

闰六月甲寅(7月21日),班师还朝。

八月庚午(10月5日),朱元璋闻冯胜等在军中多有不律,遂敕冯胜及傅友德等。

壬申(10月7日),留傅友德提调军马,次日,收回冯胜大将军印,让他到凤阳居住。

九月辛巳(10月16日),诏傅友德编新附军士,简练精锐,屯兵大宁防虏,不久还朝。

洪武廿一年(1388年)

二月辛丑(3月4日),傅友德率贵州、普定等卫之兵搜捕广西叛乱。

六月甲子(7月25日),四川、东川、乌撒、芒部诸夷叛乱,诏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沐英等为副将军,率军汇讨。

七月丁酉(8月27日)朱元璋敕谕友德:“近东川诸蛮、虽不叛,须预备使不得肆,蛮人与猿猱无异,大军一致,窜入林薮,猝难捕获,宜驻兵屯粮,待以岁月,然后可图也。”[4](卷9)

八月壬寅(9月1日),傅友德讨伐东川。

九月癸巳(10月22日),越州(曲靖县)蛮阿资叛乱,诏令沐英汇同征南将军傅友德共同讨伐。

十月丁未(11月5日),傅友德等捕获叛蛮5538人,东川遂平定。

十一月辛未(11月29日),傅友德讨伐阿资,筑平夷褒以利于防守,后又立平夷千户所。

十二月壬戌(1389年1月19日),阿资攻陷普安,傅友德等将其击败,斩其营长。

洪武廿二年(1389年)

正月癸巳(2月19日),傅友德等讨伐阿资,擒获1300余人。

二月,傅友德斩其党酋50余人,阿资请降。同时傅友德又平定平越卫苗蛮之乱。

三月庚午(3月28日),诏傅友德率诸将驻扎沅州,以防西南蛮。

五月辛卯(6月17日),狼洞黄平蛮叛乱,傅友德又平定。

六月癸亥(7月19日),傅友德设置贵州兴隆卫(即狼洞黄平安抚司)。

七月甲午(8月19日),颍国公傅友德患病,自云南班师还朝。

洪武廿三年(1390年)

正月丁卯(1月19日),颍国公傅友德随燕王征讨,受燕王节制。

三月乙丑(3月18日),燕王、傅友德出古北口征故元太尉乃儿不花。

四月癸巳(4月15日),大获全胜,俘虏乃儿不花、丞相咬住及其众数万,畜产数十万。

闰四月戊午,傅友德押送元降将至京,迁徙部落于关南,驻开平。

五月癸巳(6月14日),朱元璋“念列侯年老,援汤和例,悉遣还乡,赐颍国公黄金三百两,银三千两,文绮三十,绫十,钞三千锭,给兵百二十人为卫。”

六月戊辰(7月19日),傅友德之师还朝。

九月己未(10月14日),加封颍国公傅友德等三代俱封公。

洪武廿四年(1391年)

正月戊申(2月24日),傅友德佩征虏将军印为总兵官,王弼、郭英为左右副将军,驻防于北平。

三月,故元辽王阿尔察锡喇叛乱,诏傅友德从燕王征讨之。

四月戊寅(5月25日),燕王督促傅友德等出塞,败敌而还,收捕番将阿失里。

五月,燕王派傅友德追击故元辽王,友德故意突然下令班师,敌军信以为真,过二日,忽然进兵深入,又过一月,傅友德军至黑岭以及镰子海,大破敌军,俘获其人口马匹而还。

九月壬子(10月26日),傅友德还京。

十月丁巳(10月31日),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凉国公蓝玉练兵陕西。

十一月丙申(12月9日),五开蛮叛(贵州锦屏县),傅友德、蓝玉上奏:“请勤兵巡边,就讨西番之未附者。”朱元璋遣使报之曰:“朕观天象,未利征讨,慎毋轻举也!今友德宜还京师,玉且留陕西训练士马,且多市马为武备,待其有衅而后取之,朕当有后命也”[3](卷10)

十二月乙卯(12月28日),册封颍国公傅友德之女为晋王世子济熺妃,“册曰:‘朕君天下封诸为王,王嫡长子立为世子,必选贤女以为之配,今朕第三晋王棡嫡长子济熺年纪长成,尔傅氏乃颍国公傅友德之女宜以缔姻,兹特授以金册,立尔为晋世子妃,尔尚谨遵妇道,内助家邦敬哉。’”

洪武廿五年(1392年)

二月辛巳(3月23日)“颍国公傅友德请怀远等县官地九顷有奇为圃,上曰:‘禄腆矣,而犹请地,独不闻公仪休乎?’谈迁曰:‘上以公仪休折友德,安知其不为王翦、萧何也,严主之莫测如此。1[4](卷9)

三月癸未(3月25日)命令傅友德治理山西诸卫。

八月丁卯(9月5日),诏傅友德等防备山西,编太原平阳民为军。“朱元璋谕傅友德等曰:‘屯田守边,今之良法,然寓兵于农,亦古制也,与其养兵困民,曷(he)若使民力耕自守,尔等宜集山西守令父老谕之。’”[4](卷9)于是在山西屯田守御,民户四丁以下募其一人参军。

十二月丁未(12月14日),敕谕傅友德戍边。

甲戌(1393年1月10日),命傅友德兼任东宫师保官(即太子太师)

闰十二月戊戌(1393年2月3日)命令冯胜为总兵官、傅友德副之,练兵于山西、河南,兼领屯卫事。

洪武廿六年(1393年)

二月丙子(3月13日)命令晋王总冯胜、傅友德之兵出塞,代王亦受护卫兵出塞,并受晋王节制。冯胜、傅友德以及开国公常升、定远侯王弼诏还京。

二月乙酉(3月22日),太子太傅凉国公蓝玉族诛。

三月丙辰(4月22日),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往北平受燕王节制。军中机务在奏报朝廷的同时,也要报燕王知道。

洪武廿七(1394年)

十一月乙丑(12月22日),“颖国公傅友德卒”。

明洪武时期颖国公傅友德之最终不明不白而死,“进不得声于庙廓,退不得写于典籍”然所记诸史对傅友德评价都极高。

当初投靠均不得其主,自从投靠了朱元璋参加鄱阳湖之战,崭露头角,由雄武卫指挥,升江淮行省参政:继封颍州侯同知大都督府事,钦赐铁卷:再进颍国公并世袭,追封三代,子招驸马,女册王妃:名尊位崇,爵高禄显。南征北伐,纵横捭阖:夺武昌,战徐州:定关陇,平巴蜀:辑抚两广,廓清滇南。出生入死,所向披靡:敌闻丧胆,望风迎款。然则纵观颍国公之一生,但闻其功之烈烈,难闻其过之昭昭。“丰功盛烈,足以冠策府而鼎夷者,不在常、李之下……然以无罪而冤刭。”成为朱明王朝的牺牲品,有兔死狗烹之嫌。“

后裔情况

傅友德的死,使全家也遭了殃,虽然傅友德有个儿子是驸马,因此有位孙子因公主的原因被免死,并被录用为金吾卫千户,但是其他人却一律受到了株连。

幸运的是傅友德的大儿子傅雍(荣),那时他已被封为将军,正镇守在外,得到消息后立即带着全家沿着水路逃了出来。据《傅氏家谱》记载,当时他们逃走时共乘有4条船,船过黄浦江时,突遇大风,4条船全翻了,人货全部沉入江底,唯傅雍一人赖一块木板之助才免了难。侥幸获救的傅雍自登岸浦东后曾有过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直到陈氏收留他,使他成为东床快婿后,他才算在六灶镇上定居下来。关于傅雍的这段经历,据说南汇艺人为此曾编写过一个评弹曲目,可惜的是这一曲目已久未见演出了。

傅陈联姻后曾生有五子。傅雍临死时曾多次告诫其子女必须牢记“颕国公立大功,受显爵最终却鸟尽弓藏,不获令终”的教训,要求傅氏子孙今后必须“勿谋仕进”。可能正是由于他的遗训,因此以后的六灶傅姓子孙虽然人丁兴旺,而且有不少人事业上亦颇多成就,像明末的傅廷彝,曾是董其昌的入室弟子,不仅有较高的学术素养,且书法造诣亦颇高,与当时的莫秉清、曹思邈和瞿然恭等曾被称为“云间四家”,但是他至死仍是个布衣,不求仕进。

在六灶镇东,今六灶路123弄内的傅家祠堂是南汇区境内建成较早的宗祠之一,建成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进入南汇被毁后,又重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宗祠中供奉的傅姓始祖即明代开国功臣傅友德的大儿子傅雍(荣)。

北征北元七战七胜

洪武五年(西元1372年),率五千骑兵攻打西凉,击败元将失刺罕;

攻打永昌(今属甘肃),击败元太尉朵儿只巴,杀敌数千;

攻打元军于扫林山(今甘肃酒泉北),活捉元朝平章,并杀敌五百余人;

六月三日,攻打甘州,元将上都驴迎降;

六月十一日,攻打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元军守将卜颜帖木儿开城投降;

别笃山遇元岐王朵儿只班的元军主力,击溃元军上万人,抓获平章长加奴二十七人,马驼牛羊十余万。元岐王朵儿孤身一人逃走;

友德追至瓜州(今甘肃安西),击败当地元军,缴获牛羊等大量战利品。

此乃傅友德七战七胜。

人物之死

傅友德戎马征战一生,功绩无数,但结局却是十分的悲惨。

史书所载:傅友德向明太祖朱元璋申请要怀远的良田千亩作为田产,遭到了朱元璋的严厉拒绝和斥责;不久之后,有人状告傅友德侵占民田,朱元璋将其召回,不久后以“侵民利”罪赐死。傅友德有四个儿子,早年二儿子过继给了弟弟傅友仁,四儿子傅添锡在战争中战死,因此他对剩余的两个二子特别疼惜。但在一次明太祖宴请大臣的联欢会上,因为殿前亲军傅让(傅友德二儿子)的礼仪有失,明太祖朱元璋十分不满,傅友德因此起身告罪;太祖勃然大怒,于是便赐傅友德一柄宝剑,让傅友德亲手去教育自己的二儿子。傅友德无奈地接下宝剑。不一会,傅友德提着自己儿子傅让的脑袋来见朱元璋了,同时怒目相向,言辞激愤。朱元璋说:我们都知道你最疼爱你自己的儿子,现在你亲手杀了自己的儿子,你忍心吗?傅友德回答:这不正是你所希望的吗?说完当堂自刎而死,朱元璋遂下令屠杀傅友德九族。

史书记载

《明史·傅友德传》

傅友德,其先宿州人,后徙砀山。元末从刘福通党李喜喜入蜀。喜喜败,从明玉珍,玉珍珍不能用。走武昌,从陈友谅,无所知名。

太祖攻江州,至小孤山,友德帅所部降。帝与语,奇之,用为将。从常遇春援安丰,略庐州。还,从战鄱阳湖,轻舟挫友谅前锋。被数创,战益力,复与诸将邀击于泾江口,友谅败死。从征武昌,城东南高冠山下瞰城中,汉兵据之,诸将相顾莫前。友德帅数百人,一鼓夺之。流矢中颊洞胁,不为沮。武昌平,授雄武卫指挥使。从徐达拔庐州,别将克夷陵、衡州、襄阳。攻安陆,被九创,破擒其将任亮。从大军下淮东,破张士诚援兵于马骡港,获战艘千,复大破元将竹贞于安丰。同陆聚守徐州,扩廓遣将李二来攻,次陵子村。友德度兵寡不敌,遂坚壁不战。诇其众方散掠,以二千人溯河至吕梁,登陆击之,单骑奋槊刺其将韩乙。敌败去。度且复至,亟还,开城门而阵于野,卧戈以待,约闻鼓即起。李二果至,鸣鼓,士腾跃搏战,破擒二。召还,进江淮行省参知政事,撤御前麾盖,鼓吹送归第。

明年从大将军北征,破沂州,下青州。元丞相也速来援,以轻骑诱敌入伏,奋击败走之。遂取莱阳、东昌。明年从定汴、洛,收诸山寨。渡河取卫辉、彰德,至临清,获元将为向导,取德州、沧州。既克元都,侦逻古北隘口,守卢沟桥,略大同,还下保定、真定,守定州。从攻山西,克太原。扩廓自保安来援,万骑突至。友德以五十骑冲却之,因夜袭其营。扩廓仓卒遁去,追至土门关,获其士马万计。复败贺宗哲于石州,败脱列伯于宣府,遂西会大将军,围庆阳,以偏师驻灵州,遏其援兵,遂克庆阳。还,赐白金文绮。

洪武三年从大将军捣定西,大破扩廓。移兵伐蜀,领前锋出一百八渡,夺略阳关,遂入沔。分兵自连云栈合攻汉中,克之。以馈饷不继,还军西安。蜀将吴友仁寇汉中。友德以三千骑救之,攻斗山寨,令军中人燃十炬布山上,蜀兵惊遁。是冬,论功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事,封颖川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

明年充征虏前将军,与征西将军汤和分道伐蜀。和帅廖永忠等以舟师 攻瞿塘,友德帅顾时等以步骑出秦、陇。太祖谕友德曰:“蜀人闻我西伐,必悉精锐东守瞿塘,北阻金牛,以抗我师。若出不意,直捣阶、文,门户既隳,腹心自溃。兵贵神速,患不勇耳。”友德疾驰至陕,集诸军声言出金牛,而潜引兵趋陈仓,攀援岩谷,昼夜行。抵阶州,败蜀将丁世珍,克其城。蜀人断白龙江桥。友德修桥以渡,破五里关,遂拔文州。渡白水江,趋绵州。时汉江水涨,不得渡,伐木造战舰。欲以军声通瞿塘,乃削木为牌为千,书克阶、文、绵日月,投汉水,顺流下。蜀守者见之,皆解体。

初,蜀人闻大军西征,丞相戴寿等果悉众守瞿塘。及闻友德破阶、文,捣江油,始分兵援汉州,以保成都。未至,友德已破其守将向大亨于城下,谓将士曰:“援师远来,闻大亨破,己胆落,无能为也。”迎击,大败之。遂拔汉州,进围成都。寿等以象战。友德令强弩火器冲之,身中流矢不退,将士殊死战。象反走,躏藉死者甚众。寿等闻其主明升已降,乃籍府库仓廪面缚诣军门。成都平。分兵徇州邑未下者,克保宁,执吴友仁送京师,蜀地悉定。友德之攻汉州也,汤和尚顿军大溪口。既于江流得木牌,乃进师。而戴寿等撤其精兵西救汉州,留老弱守瞿塘,故永忠等得乘胜捣重庆,降明升,于是太祖制《平西蜀文》,盛称友德功为第一,廖永忠次之。师还,受上赏。

五年副征西将军冯胜征沙漠,败失剌罕于西凉,至永昌,败太尉朵儿只巴,获马牛羊十余万。略甘肃,射杀平章不花,降太尉锁纳儿等。至瓜沙州,获金银印及杂畜二万而还。是时师出三道,独友德全胜。以主将胜坐小法,赏不行。明年复出雁门,为前锋,获平章邓孛罗帖木儿。还镇北平,陈便宜五事。皆从之。召还,从太子讲武于荆山,益岁禄千石。九年破擒伯颜帖木儿于延安,降其众。帝将征云南,命友德巡行川、蜀、雅、播之境,修城郭,缮关梁,因兵威降金筑、普定诸山寨。

十四年副大将军达出塞,讨乃儿不花,渡北黄河,袭灰山,斩获甚众。其年秋充征南将军,帅左副将军蓝玉、右副将军沐英,将步骑三十万征云南。至湖广,分遣都督胡海等将兵五万由永宁趋乌撒,而自帅大军由辰、沅趋贵州。克普定、普安,降诸苗蛮。进攻曲靖,大战白石江,擒元平章达里麻。遂击乌撒,循格孤山而南,以通永宁之兵,遣两将军趋云南。元梁王走死。友德城乌撒,群蛮来争,奋击破之,得七星关以通毕节。又克可渡河,降东川、乌蒙、芒部诸蛮。乌撒诸蛮复叛,讨之,斩首三万余级,获牛马十余万,水西诸部皆降。十七年论功进封颍国公,食禄三千石,予世券。

十九年帅师讨平云南蛮。二十年副大将军冯胜,征纳哈出于金山。 二十一年,东川蛮叛,复为征南将军,帅师讨平之。移兵讨越州叛酋阿资,明年破之于普安。二十三年从晋王、燕王征沙漠,擒乃儿不花,还驻开平,复征宁夏。明年为征虏将军,备边北平。复从燕王征哈者舍利,追元辽王。军甫行,遽令班师。敌不设备,因潜师深入至黑岭,大破敌众而还。再出,练兵山、陕,总屯田事。加太子太师,寻遣还乡。

友德喑哑跳荡,身冒百死。自偏裨至大将,每战必先士卒。虽被创,战益力,以故所至立功,帝屡敕奖劳。子忠,尚寿春公主,女为晋世子济熺妃。

二十五年,友德请怀远田千亩。帝不悦曰:“禄赐不薄矣,复侵民利何居?尔不闻公仪休事耶?”寻副宋国公胜分行山西,屯田于大同、东胜,立十六卫。是冬再练军山西、河南。明年,偕召还。又明年赐死。以公主故,录其孙彦名为金吾卫千户。弘治中,晋王为友德五世孙瑛援六王例,求袭封。下礼官议,不许。嘉靖元年,云南巡抚都御史何孟春请立祠祀友德。诏可,名曰“报功”。

《明朝那些事儿》的描写

徐达和李文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打击元军的目的,但至多只能算

是个平手,并不能算胜仗。

而事先最不为人看好的西路军,却创造了奇迹,这一奇迹的缔造者,正

是傅友德。

西路军前进的方向是兰州,到达兰州以后,冯胜作出了一个决定,分兵

由于此次他的任务只是疑兵,没有什么作战任务,五万人在自己手下闲

着也是闲着,还不如让他们去干点事。但冯胜毕竟是一流的军事将领,

深知大漠之中,分散兵力是大忌,所以他只给了傅友德五千人而已。更

出奇的是,他也没有交给傅友德明确的战略任务,这也不能怪冯胜,因

为他自己也没有具体的战略任务。

在我看来,冯胜似乎是看着手下的五万人无事可干,让他们出去逛逛的

五千人确实不多,但要看在谁的手里,这些兵到了傅友德的手中,就逛

出名堂了。

【神奇的傅友德】

他没有因为自己的兵力少就龟缩不前,在判断当前局势后,他亲自率五

千骑兵攻打西凉(今甘肃武威),击败元将失刺罕。一胜。

取胜之后,傅友德马不停蹄,进攻永昌(今属甘肃),击败元太尉朵儿

只巴,杀敌数千。二胜。

此时的冯胜终于看清了傅友德的实力,他放心大胆的将主力交给了傅友

德,对于傅友德来说,这无异于是如虎添翼。他亲自带兵再次攻打元军

于扫林山(今甘肃酒泉北),活捉元朝平章,并杀死元军五百余人,三

胜。

此时甘肃的元军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他们从各处听说有个叫傅友德

的疯子看到元军就打,而且战无不胜,非常害怕。唯有求天保佑,这个

疯子不要来找自己的麻烦。

然而傅友德就像上了发条的闹钟,根本停不下来,六月三日,他继续进

攻,这次倒霉的是元将上都驴,他不巧遇到了傅友德,结果全军覆没,

自己也被俘投降。四胜。

六月十一日,傅友德大军攻打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元军守

将伯颜帖木儿听到傅友德前来,连抵抗的勇气也没有了,当即开城投降

。五胜。

傅友德大军继续前进,在别笃山口遇到了元岐王朵儿只班带领的元军主

力,傅友德二话不说,碰到就打,击溃元军上万人,抓获文武官员二十

余人。元岐王朵儿孤身一人逃走。六胜。

之后,他又率兵追至瓜州(今甘肃安西),击败当地元军,缴获牛羊等

大量战利品。七胜。

一直打到十月份,由于缴获的战利品实在太多,已经严重影响了军队行

进速度,而元军已经被打怕了,见到西路军就逃,也无仗可打了,二十

四日,明军班师回朝。

从五月到十月的这五个月里,元军痛苦不堪,傅友德带领数万大军从甘

肃打到蒙古,所向披靡,来回折腾元军,元军又怕又恨,打又打不赢,

躲也躲不了,整日在恐惧中生活。

傅友德以几万军队在北元境内如入无人之境,纵横南北,竟无人可挡!

实在令后人叹服,他七战七胜的不朽传奇也就此记入史册。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1 4:3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