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傅玄 |
释义 | 傅玄(217~278年),字休奕,北地郡泥阳(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东南)人,西晋初年的文学家、思想家。 出身于官宦家庭,祖父傅燮,东汉汉阳太守。父亲傅干,魏扶风太守。 人物介绍傅玄,字休奕,公元217年生于北地郡宜阳,即今铜川市耀县。出身于官宦家庭,是西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幼时,父被罢官,同逃难河南,“专心诵学”。“性刚劲亮直,不能容人之短”。清高、孤赏、不落俗尘,同情农民。举秀才后,选为著作史,“撰集魏书”。再迁弘农太守。精心政务,忠于职守,数次上书,陈说治国之策,指出弊端。因政见超众,奏章明析,封鹑觚男”。 晋武帝即位,进傅玄“爵为子,加驸马都尉”,与散骑常侍皇甫陶共掌“谏职”。傅玄以锐敏的眼光,提出在阶级、民族矛盾的实际情况下,应以“舜之化,开正直之路,体夏禹之至俭,举清远有礼之臣,以敦风节;未退虚鄙,以征不恪”。武帝赞同后,化针对晋社会依靠氏族,封官许愿,任人唯亲唯势,机构庞杂的情况,提出要以才录官,考察官员政绩,减少机构,使宦不废职于朝,国无旷官之累。又针对农业衰败,弃农商,富豪子弟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情况,提出“尊儒尚学,贵农商贱”。武帝甚悦,拜为“侍中”,成为近臣。 公元268年,傅玄最有名的“五条政见”,针对当时水旱灾的情况,表达了他重农爱民的政治主张及反对“天命”的唯物观点,晋武帝十分赞许地说:“所陈五事,言农事得失及水官兴废,双安边御胡政事猛宽之宜,申省周备,一二具之,此诚为国大本,当信急务也”。乃下令按“五事”办理,并加傅玄为太仆。 个人成就傅玄的思想成就主要有唯物论的哲学思想,认识论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在自然宇宙观上,认为“元气”是构成自然界事物的基本元素,自然界的生成不是靠“造物主”、“神”、“天”等神秘力量。丰富和发展了古代元气一元论的自然观,充分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指出了人性的可塑性。 傅玄的政治思想成就,主要是“民本”思想。认为“国以民为本”,民安则国安,民危则国危。傅玄总结秦亡的教训,指出要实现长治久安,统治者须息欲富民,“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饥寒切身,而不行非者寡矣。”具体提出分民定业、兴修水利、公平役赋、“官民同耕”、裁汰冗员等主张;反对腐化,提介简朴,严肃吏治,注重德治,充分体现了民本思想。 傅玄的文学著述颇丰,诗赋、散文、史传、政论无不擅长。传世之作为明代张傅所辑《傅鹑觚集》,清代严可均在《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辑录傅玄的散文和辞赋,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辑录其全部著作,清《四库全书》辑录其大量诗文,新中国出版的《汉魏六朝诗选》、《汉魏六朝散文选》、《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书,选收傅玄不少诗文。傅玄文学的突出成就在诗歌方面,现存一百多首,绝大多数是乐府诗,独树一帜,成就最高。 职业生涯傅玄历任县令、太守、典农校尉、司隶校尉。赐封鹑觚子。咸宁四年(278)免官后卒于家中。 著有《傅子》、《傅玄集》等。西晋初建于三国战乱之后,农工停废,国力贫弱。傅玄认为当务之急应是分民定业,这种规定各行业的人数以适应社会经济客观需要的观点为前人所未提。 在赋役租税问题上,主张应根据客观需要来决定轻重,调动生产者积极性,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在文学上,傅玄以乐府诗体见长,今存诗60多首,其中以反映妇女问题的作品最为突出。 明人张溥辑有《傅鹑觚集》1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人物点评傅玄博学能文,虽显贵,而著述不废,曾参加撰写《魏书》;又著《傅子》数十万言,书撰评论诸家学说及历史故事。傅玄作诗以乐府诗体见长。今存诗60余首,多为乐府诗。其中虽有一些宗庙乐章和模拟之作,但是也有不少作品继承了汉代乐府民歌的传统,反映了社会问题。其中尤以反映妇女问题的作品最为突出。如《豫章行·苦相篇》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现象和妇女的痛苦。《秦女休行》描写庞烈妇的正义复仇举动,《秋胡行》表现秋胡妻的贞烈、鞭挞了秋胡的轻薄行径,都从正面歌颂了妇女的高贵品质。他还有一首《墙上难为趋》,将贵族和贫士对比,有针砭社会的意义。傅玄的诗不求华艳,风格比较雄健,如《秦女休行》,后人就誉为“音节激扬,古质健劲”(《采菽堂古诗选》),颇有汉魏风韵,但语言有时流于艰涩。傅玄还有一些描写爱情的小诗,如《西长安行》、《车遥遥》篇、《云歌》等,善用比兴,宛转清巧,语简情深。象《云歌》这类长短句的形式,对鲍照的诗歌创作有一定影响。 《隋书·经籍志》载“晋司隶校尉《傅玄集》15卷”,今佚。明人张溥辑有《傅鹑觚集》1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又《傅子》已佚,今存辑本。傅玄的文辞之美,深为世人所赞,足可以与《杨子》、《墨子》、《孙子》、《孟子》齐名。 诗作选艳歌行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字为罗敷。首戴金翠饰。耳缀明月珠。白素为下裾。丹霞为上襦。一顾倾朝市。再顾国为虚。问女居安在。堂在城南居。青楼临大巷。幽门结重枢。使君自南来。驷马立踟蹰。遣吏谢贤女。岂可同行车。斯女长跪对。使君言何殊。使君自有妇。贱妾有鄙夫。天地正厥位。愿君改其图。 车遥遥篇车遥遥兮马洋洋。追思君兮不可忘。君安游兮西入秦。愿为影兮随君身。君在阴兮影不见。君依光兮妾所愿。 杂诗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摄衣步前庭。仰观南雁翔。玄景随形运。流响归空房。清风何飘遥。微月出西方。繁星衣青天。列宿自成行。蝉鸣高树间。野鸟号东厢。纤云时仿佛。渥露沾我裳。良时无停景。北斗忽低昂。常恐寒节至。凝气结为霜。落叶随风摧。一绝如流光。 挽歌人生鲜能百。哀情数万端。不幸婴笃病。凶候形素颜。衣衾为谁施。束带就阖棺。欲悲泪已竭。欲辞不能言。存亡自远近。长夜何漫漫。寿堂闲且长。祖载归不还。 人生鲜能百。哀情数万婴。路柳夹灵轜。旟旐随风征。车轮结不转。百驷齐悲鸣。 灵坐飞尘起。魂衣正委移。芒芒丘墓间。松柏郁参差。明器无用时。桐车不可驰。平生坐玉殿。没归都幽宫。地下无刻漏。安知夏与冬。 吴楚歌燕人美兮赵女佳, 其室则迩兮限层崖。 云为车兮风为马, 玉在山兮兰在野。 云无期兮风有止, 思多端兮谁能理? 西长安行所思兮何在? 乃在西长安。 何用存问妾? 香□[1]双珠环。 何用重存问? 羽爵翠琅玕。 今我兮闻君, 更有兮异心。 香亦不可烧, 环亦不可沉。 香烧日有歇, 环沉日自深。 豫章行苦相篇苦相身为女,卑陋难再陈。 男儿当门户,堕地自生神。 雄心志四海,万里望风尘。 女育无欣爱,不为家所珍。 长大逃深室,藏头羞见人。 垂泪适他乡,忽如雨绝云。 低头和颜色,素齿结朱唇。 跪拜无复数,婢妾如严宾。 情合同云汉,葵藿仰阳春。 心乖甚水火,百恶集其身。 玉颜随年变,丈夫多好新。 昔为形与影,今为胡与秦。 胡秦时相见,一绝逾参辰。 傅玄名句1.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 ——《杂诗》 2.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太子少傅箴》3.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傅子·口铭》 4. 势利之交出乎情,道义之交出乎理,情易变,理难忘。 5. 至衰反无泪。 6. 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 7. 同声自相应,同心自相知。 8. 祸莫大于无信。 9.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 10. 开收谏之路,纳逆已之言。 11. 言之难尽,而试之易知也。 12. 正者吉之路,邪者凶之征。 13. 雄心志四海,万里望风尘。 史籍记载晋书 傅玄列传第十七 北地泥阳人傅玄,字休奕,北地泥阳人也。祖燮,汉汉阳太守。父干,魏扶风太守。玄少孤贫,博学善属文,解钟律。性刚劲亮直,不能容人之短。郡上计吏再举孝廉,太尉辟,皆不就。州举秀才,除郎中,与东海缪施俱以时誉选入著作,撰集魏书。后参安东、卫军军事,转温令,再迁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所居称职,数上书陈便宜,多所匡正。五等建,封鹑觚男。武帝为晋王,以玄为散骑常侍。及受禅,进爵为子,加附马都尉。 常侍皇甫陶共掌谏职帝初即位,广纳直言,开不讳之路,玄及散骑常侍皇甫陶共掌谏职。玄上疏曰:「臣闻先王之临天下也,明其大教,长其义节。道化隆于上,清议行于下,上下相奉,人怀义心。亡秦荡灭先王之制,以法术相御,而义心亡矣。近者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魏文慕通达,而天下贱守节。其后纲维不摄,而虚无放诞之论盈于朝野,使天下无复清议,而亡秦之病复发于今。陛下圣德,龙兴受禅,弘尧、舜之化,开正直之路,体夏禹之至俭,综殷周之典文,臣咏叹而已,将又奚言!惟未举清远有礼之臣,以敦风节;未退虚鄙,以惩不恪,臣是以犹敢有言。」诏报曰:「举清远有礼之臣者,此尤今之要也。」乃使玄草诏进之。玄复上疏曰: 臣闻舜举五臣,无为而化,用人得其要也。天下群司猥多,不可不审得其人也。不得其人,一日则损不赀,况积日乎!典谟曰「无旷庶官」,言职之不可久废也。诸有疾病满百日不差,宜令去职,优其礼秩而宠存之,既差而后更用。臣不废职于朝,国无旷官之累,此王政之急也。臣闻先王分士农工商以经国制事,各一其业而殊其务。自士已上子弟,为之立太学以教之,选明师以训之,各随其才优劣而授用之。农以丰其食,工以足其器,商贾以通其货。故虽天下之大,兆庶之众,无有一人游手。分数之法,周备如此。汉、魏不定其分,百官子弟不修经艺而务交游,未知莅事而坐享天禄;农工之业多废,或逐淫利而离其事;徒系名于太学,然不闻先王之风。今圣明之政资始,而汉、魏之失未改,散官众而学校未设,游手多而亲农者少,工器不尽其宜。臣以为亟定其制,通计天下若干人为士,足以副在官之吏;若干人为农,三年足有一年之储;若干人为工,足其器用;若干人为商贾,足以通货而已。尊儒尚学,贵农贱商,此皆事业之要务也。 前皇甫陶上事,欲令赐拜散官皆课使亲耕,天下享足食之利。禹、稷躬稼,祚流后世,是以《明堂》、《月令》著帝藉之制。伊尹古之名臣,耕于有莘;晏婴齐之大夫,避庄公之难,亦耕于海滨。昔者圣帝明王,贤佐俊士,皆尝从事于农矣。王人赐官,冗散无事者,不督使学,则当使耕,无缘放之使坐食百姓也。今文武之官既众,而拜赐不在职者又多,加以服役为兵,不得耕稼,当农者之半,南面食禄者参倍于前。使冗散之官农,而收其租税,家得其实,而天下之谷可以无乏矣。夫家足食,为子则孝,为父则慈,为兄则友,为弟则悌。天下足食,则仁义之教可不令而行也。为政之要,计人而置官,分人而授事,士农工商之分不可斯须废也。若未能精其防制,计天下文武之官足为副贰者使学,其余皆归之于农。若百工商贾有长者,亦皆归之于农。务农若此,何有不赡乎!《虞书》曰:「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是为九年之后乃有迁叙也。故居官久,则念立慎终之化,居不见久,则竞为一切之政。六年之限,日月浅近,不周黜陟。陶之所上,义合古制。 夫儒学者,王教之首也。尊其道,贵其业,重其选,犹恐化之不崇;忽而不以为急,臣惧日有陵迟而不觉也。仲尼有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然则尊其道者,非惟尊其书而已,尊其人之谓也。贵其业者,不妄教非其人也。重其选者,不妄用非其人也。若此,而学校之纲举矣。 前诏敢有直言书奏,帝下诏曰:「二常侍恳恳于所论,可谓乃心欲佐益时事者也。而主者率以常制裁之,岂得不使发愤耶!二常侍所论,或举其大较而未备其条目,亦可便令作之,然后主者八坐广共研精。凡关言于人主,人臣之所至难。而人主若不能虚心听纳,自古忠臣直士之所慷慨,至使杜口结舌。每念于此,未尝不叹息也。故前诏敢有直言,勿有所距,庶几得以发懞补过,获保高位。苟言有偏善,情在忠益,虽文辞有谬误,言语有失得,皆当旷然恕之。古人犹不拒诽谤,况皆善意在可采录乎!近者孔晁、綦毋<龠禾>皆案以轻慢之罪,所以皆原,欲使四海知区区之朝无讳言之忌也。」俄迁侍中。 初,玄进皇甫陶,及入而抵,玄以事与陶争,言喧哗,为有司所奏,二人竟坐免官。泰始四年,以为御史中丞。时颇有水旱之灾,玄复上疏曰: 上便宜五事臣闻圣帝明王受命,天时未必无灾,是以尧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惟能济之以人事耳。故洪水滔天而免沈溺,野无生草而不困匮。伏惟陛下圣德钦明,时小水旱,人未大饥,下祗畏之诏,求极意之言,同禹、汤之罪己,侔周文之夕惕。臣伏欢喜,上便宜五事: 其一曰,耕夫务多种而耕?不熟,徒丧功力而无收。又旧兵持官牛者,官得六分,士得四分;自持私牛者,与官中分,施行来久,众心安之。今一朝减持官牛者,官得八分,士得二分;持私牛及无牛者,官得七分,士得三分,人失其所,必不欢乐。臣愚以为宜佃兵持官牛者与四分,持私牛与官中分,则天下兵作欢然悦乐,爱惜成谷,无有损弃之忧。 其二曰,以二千石虽奉务农之诏,犹不勤心以尽地利。昔汉氏以垦田不实,征杀二千石以十数。臣愚以为宜申汉氏旧典,以警戒天下郡县,皆以死刑督之。 其三曰,以魏初未留意于水事,先帝统百揆,分河堤为四部,并本凡五谒者,以水功至大,与农事并兴,非一人所周故也。今谒者一人之力,行天下诸水,无时得遍。伏见河堤谒者车谊不知水势,转为他职,更选知水者代之。可分为五部,使各精其方宜。 其四曰,古以步百为亩,今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所觉过倍。近魏初课田,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故白田收至十余斛,水田收数十斛。自顷以来,日增田顷亩之课,而田兵益甚,功不能修理,至亩数斛已还,或不足以偿种。非与曩时异天地,横遇灾害也,其病正在于务多顷亩而功不修耳。窃见河堤谒者石恢甚精练水事及田事,知其利害,乞中书召恢,委曲问其得失,必有所补益。 其五曰,臣以为胡夷兽心,不与华同,鲜卑最甚。本邓艾苟欲取一时之利,不虑后患,使鲜卑数万散居人间,此必为害之势也。秦州刺史胡烈素有恩信于西方,今烈往,诸胡虽已无恶,必且消弭,然兽心难保,不必其可久安也。若后有动衅,烈计能制之。惟恐胡虏适困于讨击,便能东入安定,西赴武威,外名为降,可动复动。此二郡非烈所制,则恶胡东西有窟穴浮游之地,故复为患,无以禁之也。宜更置一郡于高平川,因安定西州都尉募乐徙民,重其复除以充之,以通北道,渐以实边。详议此二郡及新置郡,皆使并属秦州,令烈得专御边之宜。 诏曰:「得所陈便宜,言农事得失及水官兴废,又安边御胡政事宽猛之宜,申省周备,一二具之,此诚为国大本,当今急务也。如所论皆善,深知乃心,广思诸宜,动静以闻也。」 五年,迁太仆。时比年不登,羌胡扰边,诏公卿会议。玄应对所问,陈事切直,虽不尽施行,而常见优容。转司隶校尉。 献皇后崩于弘训宫,设丧位。旧制,司隶于端门外坐,在诸卿上,绝席。其入殿,按本品秩在诸卿下,以次坐,不绝席。而谒者以弘训宫为殿内,制玄位在卿下。玄恚怒,厉声色而责谒者。谒者妄称尚书所处,玄对百僚而骂尚书以下。御史中丞庾纯奏玄不敬,玄又自表不以实,坐免官。然玄天性峻急,不能有所容;每有奏劾,或值日暮,捧白简,整簪带,竦踊不寐,坐而待旦。于是贵游慑伏,台阁生风。寻卒于家,时年六十二,谥曰刚。 著述颇丰玄少时避难于河内,专心诵学,后虽显贵,而著述不废。撰论经国九流及三史故事,评断得失,各为区例,名为《傅子》,为内、外、中篇,凡有四部、六录,合百四十首,数十万言,并文集百余卷行于世。玄初作内篇成,子咸以示司空王沈。沈与玄书曰:「省足下所著书,言富理济,经纶政体,存重儒教,足以塞杨、墨之流遁,齐孙、孟于往代。每开卷,未尝不叹息也。'不见贾生,自以过之,乃今不及',信矣!」 其后追封清泉侯。子咸嗣。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