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傅氏牌楼 |
释义 | 概述灵寿傅氏牌坊,又名透雕石牌楼,建于公元1641年(明崇祯14年),为明思宗朱由检为了表彰当朝兵部左侍郎傅永淳的功绩,赐封其祖孙三代“三世如其官”而敕建的,故牌坊中间书刻“三世中枢”四字,1954年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傅氏牌楼简介石牌楼南北坐向,高12米,宽8米,进深2.6米,为四柱五楼三重檐仿木结构透雕而成。牌坊的四柱东西排列,组成中枋两侧配枋,在四柱南北向两侧夹柱石上,雕有八个大狮子和38个小石狮子,大狮子满头漩涡状的鬣毛,张口露齿,眼呈蛋形,回首俯视既威武勇猛,又微带笑意,乖巧可爱,既渲染了门第富贵威严,又制造出一种喜庆祥和的气氛。形态各异的小狮子分别置在大狮子身上,或立、或卧、或蹲、或伏、或骧首雄视、或跃扑嬉戏,形态传神,栩栩如生。牌楼的柱面及横梁之间匀布流云及各种线刻花饰图案,这些图案,静中有动,同中有异,使整个石牌楼似置于空中,飘飘欲仙,增加了更多的神秘。牌楼最上端主间正脊之上,以神兽驮负宝瓶为顶饰,颇有南亚风格,反映出当时宗教对北方的渗透。牌楼中枋上最高一层出檐和两配枋上的出檐构成五楼,每层檐下均有石雕斗拱承托,中枋六朵,配枋三朵,布局匀称,灵巧而庄严,每层檐两边各有鸱吻装饰一对,三对对称,使得整个石牌楼高大而不死板,华丽而又威严。三层檐大小额枋上精雕各式流云,飘然若动。上层明间檐下正中竖匾,额题“皇恩宠锡”四个楷书大字,显示出明皇对大臣的宠爱之意,亦为牌坊建造之由。其下一幅“丹凤朝阳”石刻,寓意太平盛世,繁荣富贵。中层主间通间横匾正书“三世中枢”四个巨大楷字,刀笔刚劲流畅,力透石上,为石刻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匾下六只瑞鹤翔云,寓意天下太平及傅氏家族品格高洁,超凡脱俗。再下为双龙腾飞,采用镂雕技艺,其刀法细腻逼真,根根龙须如竹筷与流云相连,达到了形态传神与力学相宜的完美统一。下层主间通间横匾恭书三行楷字:首行“诰赠通议大夫兵部左侍郎傅承训淑人胡氏张氏傅承问淑人康氏赵氏”;次行:“诰赠通议大夫兵部左侍郎傅铤淑人李氏”;再次:“吏部尚书前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左侍郎傅永淳夫人彭氏”。通匾铭刻了建牌坊之人的官位,也涵盖了“三世中枢”的内涵。两侧次间檐下各竖刊记一块,一刊监造官员的职衔、姓名,一记建造牌楼的年月“大明崇祯拾肆年岁次辛巳吉月吉日建”,两侧两层配枋横梁上亦是透雕吉凤和祥麟,东西对称,雕刻精细。通观石牌楼,图物摆布得当,雕刻细致精妙,虽是全石结构,但在框架结构建筑力学和装饰图案上又都为仿木结构,从外观上石料之间看不到明显的结合缝隙,好像一块通石雕成,做工精巧,艺术价值很高,加之属于敕建牌坊,还具有一定的考古价值。 傅氏牌楼 文物保护石牌楼所有各个部位,都精细雅致,不管是图物的摆布,还是雕刻的精妙,都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匠心巧手的石雕艺术,民间曾流传说,如遇刮风的夜晚,可以听到牌楼上石雕算盘珠被风吹动而发出来的清脆的响声。足见人们对石牌楼工艺 的赞美。 至今,除边柱缺一个大狮子外,保存情况基本完好。1981年县文物主管部门在牌楼四周修建了铁栏杆,常年有观者,照像留念者络绎不绝。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