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傅介子 |
释义 | 西汉大臣。汉族,北地(今甘肃庆阳西北)人。昭帝时,西域龟兹、楼兰均联合匈奴,杀汉使官,略劫财物。他要求出使大宛,以汉帝诏令责问楼兰、龟兹,并杀死匈奴使者,返奏被任为平乐监。元凤四年(前77)又奉命以赏赐为名,携带黄金锦绣至楼兰,于宴席中斩杀楼兰王,另立在汉楼兰质子为王。以功封义阳侯。 中文名:傅介子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北地义渠(今宁县)人 逝世日期:公元前65年 主要成就:使暂时楼兰归顺于西汉。 所处时代 :西汉 人物简介简述傅介子(?一公元前65年)西汉勇士和著名使者,北地义渠(今甘肃庆阳)人。生性机智果断,原任平乐监,为辅政大臣霍光所赏识。 详情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楼兰国王死,匈奴急送质子(充当人质的王子)安归回国继承王位。安归因此倾向匈奴,与汉朝为敌,先后攻杀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者安乐、忠、遂成等人,又杀害大宛、安息等国派到汉朝来的使者,使汉朝与西域的交往因此断绝。不久,龟兹国贵族又攻杀汉朝派驻轮台的屯田校尉赖丹。 元凤三年(公元前78年),傅介子上书朝廷,自愿出使大宛。汉昭帝和霍光让他路过楼兰和龟兹时,责备两国国王背叛汉朝,杀害汉朝官员和使者的行为。 傅介子率领随行将士来到楼兰,设计刺杀楼兰王安归,另立汉朝的侍子、安归之弟尉屠耆为王,安抚楼兰居民,并改楼兰国名为“鄯善”。归朝之后,他因功被封为义阳侯。 傅介子以百人人虏廷,取番王首级如拾芥,没有过人的胆略和高超的智谋是办不到的,所以为世人推崇。他去世后,还葬故里。今庆城西塬石马坳有汉义阳侯傅介子墓。墓前原有石马、石羊、石虎、石人各一对,并有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游击将军张桓刻立的墓碑,碑文由吏部郎中姑苏都穆书写。石马坳因墓前有石马而得名。明代大文豪、邑人李梦阳在其《华池杂记》中也写道:“不宙陵,庆阳东山;傅介子墓,西山。”在庆城县县城北大街东面,有条短巷,原名“傅介子巷”人们简称“傅家巷”。据推测有3种可能:一是傅介子祖宅;二是傅介子出生地;三是傅介子生前家居此地。这个“傅家巷”的名称一直流传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修建庆城县宾馆时被拆毁。 史料记载傅介子,北地人也,因从军为官。先是,龟兹、楼兰皆尝杀汉使者。元凤中,介子以骏马监求使大宛,因诏令责楼兰、龟兹国。 介子至楼兰,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大兵方至,王苟不教匈奴,匈奴使过至诸国,何为不言?”王谢服,言:“匈奴使属过,当至乌孙,道过龟兹。”介子至龟兹,复责其王,王亦服罪。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龟兹言:“匈奴使从乌孙还,在此。”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还奏事,诏拜介子为中郎,迁平乐监。 ?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龟兹数反复而不诛,无所惩艾。介子过龟兹时,其王近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大将军曰:“龟兹道远,且验之于楼兰。”于是白遣之。 介子与士卒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即出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陈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贵人左右皆散走。介子告谕以:“王负汉罪,天子遣我业诛王,当更立前太子质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上乃下诏曰:“楼兰王安归尝为匈奴间,候遮汉使者,发兵杀略卫司马安乐、光禄大夫忠、期门郎遂成等三辈,及安息、大宛使,盗取节印、献物,甚逆天理。平乐监傅介子持节使诛斩楼兰王安归首,县之北阙,以直报怨,不烦师从。其封介子为义阳侯,食邑七百户。士刺王者皆补侍郎。”( 汉书卷傅介子传) 人物故乡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城良平乡傅家村,是古丝绸之路东路上的一个古村庄,当地习称修郭傅家,说是村里原有有古城郭,他们家谱上写为修果,我倒喜欢修果这个词。修果傅家是一个陇上古镇名村,保留了丰富的黄土民俗。 由宁县城东往要到正宁县,再逾子午岭到黄帝陵,必经傅家村。村子就在公路东边的平田沃野上,修长高挺的楸树掩映着古村新舍,进石子土路北一里许就到。 村子沿沟而展,沟底溪水池塘,阳光下玻璃般闪亮。沟洼林木茂密,沟畔老式窑洞民居还有人住,沟上人家的窑洞院落与新建的白瓷瓦房相互辉映。由南向北,村头村尾之间有五里之遥。依次有清代民居、新修的大戏楼、村庙、傅介子祠,老戏楼。庆阳傅家是庆阳土著,当地的老户。傅介子祠就在村中心的沟畔边,这好多人都不知道,数经其路过其门而不入,失之交臂。 丝绸之路西汉探险家和外交家张骞,在汉武帝元狩年间,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和汉朝的交通,不仅加强了汉族和西域各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人民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而且首次打开了一条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新疆境内,运往安息(今伊朗),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大秦(古罗马)。丝绸之路的开辟,进一步发展了汉朝与中亚各地人民的友好关系,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 但是,丝绸之路并不是轻而易举开辟出来的,也不是一直畅通无阻的。直到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进行军事、政治管理,保护商旅往来,西域正式归属西汉中央政权以后,丝绸之路才得到有效地保护,充分发挥了交通通道的作用。 公元前87年,汉武帝死后,由大将军霍光辅佐八岁的昭帝即位。这时,主少国疑,朝廷里有人谋反,匈奴虽退居漠北,但乌垣又崛起于东北,时常侵扰汉朝的边地。与此同时,丝绸路上也很不平静。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六月,龟兹王杀死汉派驻轮台屯田的校尉赖丹(原于弥的太子),西域波动。楼兰国王死后,匈奴抢先扶植安归为楼兰王,楼兰名义上归附汉朝,但脚踏两只船,和匈奴关系甚亲密。“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后来又和匈奴勾结起来,“数遮杀汉使”,直接影响到丝绸之路的安全。 其后,朝廷封傅介子为义阳侯,赏赐食邑七百户。刺杀楼兰国王的两名将士也升补为侍郎。傅介子去世后,他的儿子傅敝有罪不能继承侯位,并将食邑也取消了。到了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大封功臣,又封傅介子曾孙傅长为义阳侯。到王莽败亡后,才绝封。(据《前汉书》七十卷) 谋刺楼兰王事件概述傅介子西行刺杀楼兰王是公元前77年。此事一百年之前陕西汉中人张骞走通丝绸之路,与西域各国结成对付匈奴的松散联盟,李广利、李陵、李广、卫青、霍去病就是那一百年的英雄。此事一百年之后班超率三十六人使楼兰国,杀同时而来的匈奴使团三十多人,骇服更名为鄯善的楼兰王。至少傅介子安定西域,重新打通丝绸之路的功勋和张骞、班超是齐名的。 刺杀经过丝绸之路片段傅介子对大将军霍光说:“楼兰、龟兹数反复而不诛,无所惩艾。介子过龟兹时,其王近就人,易得耳,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霍光说,龟兹的道路遥远,可以在楼兰试一试。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傅介子受命出发。 傅介子与部下都带了金币,扬言是要赠送外国的礼物。到了楼兰,楼兰王并不亲近他,他就假装离去,到了楼兰西界,让译员传话:“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于是拿出金币给译员看。译员还报楼兰王,楼兰王贪图汉朝财物,就来会见使者。傅介子与他同坐饮酒,陈列财物让他看。酒喝醉了,傅介子对楼兰王说,“天子使我私报王。”就是说汉朝皇帝派我向大王秘密报告。楼兰王相信了,起身跟着傅介子进入帐中密谈,两个壮士从背后刺楼兰王,剑刃穿出胸前,立刻死去。他的侍从人员都吓得逃散。傅介子宣告:“王负汉罪,天子遣我来诛王,当更立前太子质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因此没有引起动乱。 于是傅介子带了楼兰王安归的头回朝廷报告,文武大臣都称赞他的功绩。昭帝下诏说:楼兰王安归曾为匈奴间谍,拦杀了汉朝使者,发兵杀掠卫司马安乐、光禄大夫忠、期门郎遂成等三批人马,以及安息、大宛等派来的使者,抢去汉朝使者带去的节印和安息、大宛所献之物,违背天理。平乐监傅介子持节出使斩了楼兰王安归的头,已挂在北阙,给予适当的报复,而不烦兴师动众。现在封傅介子为义阳侯,食邑七百户,动手刺杀楼兰王的两个壮士都补为侍郎。汉朝立尉屠耆为王,“更名其国为都善”。 傅介子倚仗汉朝声威,又有冒险进取精神,所以远至西域建功,结果封了侯。西汉自张骞始,多有这样的人,如郑吉、段会宗等等。 傅家巷在庆城县县城北大街东面,有条短巷,原名“傅介子巷”人们简称“傅家巷”。据推测有3种可能:一是傅介子祖宅;二是傅介子出生地;三是傅介子生前家居此地。这个“傅家巷”的名称一直流传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修建庆城县宾馆时被拆毁。 傅介子祠傅介子西行刺杀楼兰王是公元前88年的事。当时朝廷嘉奖傅介子的诏书上有这样两句话:“以直报怨,不烦师从。”这也正是庆阳傅氏家族的传统个性。 傅家村就在庆阳穿越子午岭通往陕西铜川公路东的沃野上,修长高挺的楸树掩映着古村新舍,进石子土路往北一里许就到。村子沿沟而展,沟底溪水池塘,阳光下玻璃般闪亮。沟洼林木茂密,沟畔老式窑洞民居还有人住,沟上人家窑洞院落与新建的白瓷砖瓦房相互辉映。 由南向北,村头村尾之间有五里之遥。依次有清代民居、新修的大戏楼、村庙、傅介子祠、老戏楼、古代城墙遗迹……庆阳傅家是庆阳土著,当地的老户。傅介子祠就在村中心的沟畔边。 傅介子祠离沟边也只有一车之路,土沟塌陷,路基不固,危及祠堂,原庙正拆,新庙在建。复修工程已完成主体。刚刚拆去的老祠为砖木房式建筑,门房三间,正房五间,侧厦两排。门前距沟边仅三四米,台基坍塌,门上书“傅家村”三字,原作村委会办公室用。窗烂木朽,村支书傅孝孝、村长傅拴孝,主张改建,并将村民傅孝林从公司请回家,负责建设。 村民集资,乡友捐赠,政府资助,主要依靠傅氏本族的力量筹款30余万元开工了。远处看去,新祠青砖蓝瓦,两殿开置,前低后高,有一股传统庙宇的圣清之气,院内一槐,默然肃立,甚觉静穆。门上一副对联:汉昭奇边患戎马生西部义阳威名震楼兰魂胆销这副对联原刻在左右两侧墙垛头镶的方碑之上,上联后有“应钟”二字,下联仅留“庚申”二字,文革中字被磨平,仅留“庚申”二字可以看清。 他们将对联以宋体字刻其背面。大门上有一横木,上书“民国……”字样说明这傅介子祠在民国年间重修过。在正房木梁上发现书有“清咸丰……”字样。同来的县博物馆于祖培先生翻拣拆下的瓦当、砖雕,说其中既有宋代的、也有清代的,大部分砖雕青瓦工匠都重新用了上去,少数被收留屋角。 傅家村的乡民尽他们之所能做到的,都尽力了,他们的努力使文物得以保护,家祠得以修缮,两全齐美。不足的是县博物馆现场指导不够,有咸丰字样的横梁上,字被工匠推去了一半,半截压到墙里看不见了,这本是可以避免的失误。 傅介子墓傅介子,西汉北地义渠(今庆城县)人,自幼好学上进,雄心壮志,汉昭帝元凤年间奉命只身出使匈奴,诛杀楼兰王,汉昭帝封义阳侯,后人誉为"孤胆英雄"。去后葬于今庆城西塬,人称石马土肴,历经两千多年沧桑,墓冢遗址及石马石刻尚存,被县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后人敬仰傅氏家谱捐款修祠堂的义举并非只是出于家族观念。2005年7月,傅家村的人由村委会主事发起重修捐款活动,广约乡友,恳请政府,汇聚了30多万元。募捐书看到的最让人感动的一封农民的文化遗产保护宣言,大意是说:傅介子祠堂古建筑群至今有四百余年的历史,但由于年久失修,文革破坏,加之周围环境地形复杂,从而致使祠堂内建筑群大多残破塌陷。祖德泰山重,亲恩渊海深,作为傅介子的传人,每一个姓傅的人,都有责任保护文物,拯救祠堂,维修祠堂,使它再现昔日的辉煌,为傅姓人争光。不能看着把老先人祠堂毁于我们这一代人手上,骂名落于后世! 抚其本,宣纸如丝;视其字,苍直古劲;读其文,一股文豪武迈、血气方刚的家族个性扑面而来。傅氏家族,保存着一本清代老家谱。谱中祖上依次为:始祖傅说,先祖傅介子、傅燮、傅玄等。谱序有四,最早为乾隆八年傅邵作序。诸序依次有下面一些话:“余族本贯北地,世居泥阳,世衍于□□楼兰,受显爵于义阳而□□统开,甲弟蝉族历乎魏晋以迄唐。”“宗祀之为重守故土而弗失,先庙之中尚遗卧碑一座,凡有名策天府者悉勒石以光前代、励后人,……”“盖欲数世之后,谒庙而知爱敬,观谱而思亲睦”(《傅氏家谱·乾隆八年傅邵作序》)。“古传云商有傅说,汉有傅介子,皆陶唐之后,渊源一脉。然说以后世代官爵邈不可序,历周秦,以至汉昭功臣介子出焉,原郡灵州,徙居泥阳而古彭原义渠皆其所出经营,安堵率浒而胥宇者也。合庆宁以创业,谋何远也;斩楼兰以安汉,勋何奇也。自此奉为始祖,而以说为始祖,所从之祖焉。”家谱上有几字因纸质单薄,有几字不清,未及找另一村保存的副本对校。 灵魂动力,人文之根!谁能成为全族世代之仰,原来是有一个大规律的,那就是贡献!中华傅氏一族由古到今文才武将代有英杰,家谱云其祖上“或为著作郎,世称学府;或为忠烈,骂贼不屈,俱属名宦,无暇可议。”为什么要录旧续新?谱序说清明会扫,长幼汇集,如果先祖清明,子孙自会携酒而追远。此谓“长者行为之前,祭扫各纷然;幼者行为之后,纸灰飞蝴蝶。”介子扶汉功载于青史而不灭,名留于后世而不朽,其后裔代代祭扫,既是要兴家族之望,更是要育国之栋梁。 相关诗词介子后致仕乡居,形同农夫,晚景颇为凄凉。清安化(庆阳)知县孙良贵有和友人《庆阳怀古》一诗以吊之: 自破楼兰穿甲还,凉秋八月古萧关。 瑾涂穹室无三世,渠率羁縻似百蛮。 古塞明月销燧火,荒城雨霁对芒山。 不才九载空留滞,惭说心间物自闲。 有关典故投笔从戎之班超:“ 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争议小说家高建群在他以傅介子为主人公的中篇小说《刺客行》尾部说:关于傅介子最后的去向。没有人能为我们提供一个确凿的说法。他肯定没有回到中原去,如果回到未央宫的话,那这一场刺杀楼兰王的惊天动地的胜利会震动朝野,并且会被史官们大肆渲染的。但是没有,今天的人们知道荆轲刺秦王那那一场失败的刺杀的人,大约居多,而对傅介子千里刺杀楼兰王,并且取得奇迹般的成功这这件事,知道的人并不多。 他大约也没回到陇东,那个平庸的小村庄去。因此,傅家庄的人们并不知道他们那地方曾经出过一个大刺客,他们大约看了我这小说之后才会知道自己曾有过那样一位可资骄傲的祖先。因此,傅家庄及其左近地面,也没有一座纪念性的庙宇。 有一种说法,说傅介子后来融入到李陵将军那三千降卒中去了,并在那里度过自己最后的晚年。这种说法十分荒唐,是对英雄傅介子的诬蔑。李陵是在汉武帝时兵败叛国投敌的,而傅介子是在汉昭帝时立功封侯的,两人不在一个时代。傅介子立功封侯时,李陵早就叛国投敌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