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傅伯杰 |
释义 | 傅伯杰,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从事于土地评价和景观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他提出的土地评价理论体系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好评。近十年来,共发表论文65篇,出版专著5部,获奖多项。1992年获中国地理学会首届青年地理科技奖。享爱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为国际土壤学会会员、土地评价信息系统工作组委员、国际景观生态协会会员和国际景观生态协会中国分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1年12月傅伯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个人档案姓 名:傅伯杰 出生年月:1958年1月4日 所在的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 职称职位: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 1992至1994年在比利时Leuven大学土地和水管理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 1994年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1996年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 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工作,承担“中国西部重点脆弱生态区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区域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土地评价与水土保持”等国家重大和重点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在土地评价、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果。开创性地将尺度-格局-过程有机结合,系统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为土地合理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发展了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理论,创建了综合集成的评价方法;注重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生态学方向,推动了中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 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5部。1993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获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曾获中国地理学会首届青年地理科技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 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1年12月傅伯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个人经历教育履历198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 1984年获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硕士学位 1989年获北京大学地理系和英国Stirling大学环境科学系联合培养博士学位 1992-1994年在比利时Leuven大学土地和水管理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 工作履历1994年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1996年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 个人获奖情况1993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1998年获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曾获中国地理学会首届青年地理科技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 所获荣誉1、国家“十五”攻关重大项目“中国西部重点脆弱生态区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黄土丘陵沟壑区景观格局演变与水土流失机理” 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课题(973)“区域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4、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项目“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评价研究”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环渤海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持续利用模式” 6、国务院三峡移民开发局重大科研项目“三峡移民工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7、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土地持续利用的系统研究” 8、欧洲联盟INCO-DC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中国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土地评价与水土保持规划” 9、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项目“中国生态环境区划” 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景观空间格局对土壤侵蚀和元素迁移的影响研究” 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森林景观的空间格局和景观多样性研究” 12、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原理及其应用,获1997年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13、中国资源、生态环境预警研究,获1993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三); 14、陕西榆林地区毛乌素沙地生态环境改善研究,获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十); 学术著作已发表论文[1]吴雅琼 刘国华傅伯杰 郭玉华.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土壤CO2释放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学报,2007,27(5):2126~[2]刘占锋 刘国华 傅伯杰 胡会峰郑晓翾 吴雅琼.人工油松林(Pinus tabulaeformis)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的变化特征[J].生态学报,2007,27(3):1011~[3]尹飞毛任钊傅伯杰 杨萍果.盐渍区农田氮肥施用量对土壤硝态氮动态变化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7,27(2):596~[4]邱扬傅伯杰 王军 张希来孟庆华.土壤水分时空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生态学杂志,2007,26(1):100~[5]傅伯杰 牛栋 于贵瑞.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在地球系统科学中的作用[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1):1~[6]张心昱陈利顶 傅伯杰 李琪齐鑫 马岩.农田生态系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管理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2):303~[7]傅伯杰 赵文武陈利顶.地理学: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中国学术期刊文摘,2007,13(5):2~[8]虎陈霞傅伯杰 陈利顶 连纲.黄土丘陵区农户环境意识和退耕还林(草)政策的态度分析[J].农业经济,2007,(5):31~[9]傅伯杰 赵文武 陈利顶.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地理学报,2006,61(11):1123~[10]傅伯杰 赵文武 陈利顶 吕一河王德.多尺度土壤侵蚀评价指数[J].科学通报,2006,51(16):1936~[11]刘世梁傅伯杰 刘国华马克明.我国土壤质量及其评价研究的进展[J].土壤通报,2006,37(1):137~[12]胡会峰 王志恒刘国华 傅伯杰.中国主要灌丛植被碳储量[J].植物生态学报,2006,30(4):539~[13]傅伯杰 吕一河.生态系统评估的景观生态学基础[J].资源科学,2006,28(4):5~[14]李国强马克明 傅伯杰.区域植被恢复对生态安全的影响预测——以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为例[J].生态学报,2006,26(12):4127~[15]徐建英陈利顶 吕一河 傅伯杰.基于参与性调查的退耕还林政策可持续性评价——卧龙自然保护区研究[J].生态学报,2006,26(11):3789~[16]卫伟陈利顶 傅伯杰 巩杰.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降水特征值和下垫面因子影响下的水土流失规律[J].生态学报,2006,26(11):3847~[17]吕一河 傅伯杰 陈利顶.生态建设的理论分析[J].生态学报,2006,26(11):3891~[18]张心昱 陈利顶 傅伯杰 李琪 齐鑫马岩.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以北京市延庆盆地为例[J].生态学报,2006,26(10):3198~[19]徐宪立 马克明 傅伯杰 刘宪春 黄勇祁建.植被与水土流失关系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6,26(9):3137~[20]卫伟 陈利顶 傅伯杰 赵新峰黄志霖 巩杰.黄土丘陵区不同降雨格局下土地利用的水土流失效应[J].水土保持通报,2006,26(6):19~ 已发表专著1.Fu Bojie, Wang Jun, Chen Liding, Qiu Yang. 2003. The effect of Land use on soil moisture variation in Danangou Catchment,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Catena.(in press)2. 傅伯杰,陈利顶,邱扬,王军,孟庆华着,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pp303。3. 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王仰麟等编著,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pp358.。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