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复偶见三绝 |
释义 | 《复偶见三绝》,七言绝句,收于韩偓《香奁集》中。作者韩偓,字致尧,晚唐诗人。这组诗反映了唐代士大夫与女冠(女道士)的私下恋爱。韩偓早年所写的有关私情的诗作,往往因其香艳而受到后世的批评。但《香奁集》中也有清新之作,如此诗就并不轻佻。 作品名称:复偶见三绝 创作年代:晚唐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韩偓 作品原文复偶见三绝 雾为襟袖玉为冠,半似羞人半忍寒。别易会难长自叹,转身应把泪珠弹。 桃花脸薄难藏泪,柳叶眉长易觉愁。密迹未成当面笑,几回抬眼又低头。 半身映竹轻闻语,一手揭帘微转头。此意别人应未觉,不胜情绪两风流。 作品鉴赏唐代士大夫与女冠(女道士)私下恋爱,在中晚唐诗中特多反映。韩偓《香奁集》中题为《复偶见三绝》开头就写道:“雾为襟袖玉为冠,半似羞人半忍寒”,同集前面的一首是《荐福寺讲筵偶见又别》,句云“见时浓日午,别处暮钟残”、“两情含眷恋,一饷致辛酸。”诗中女主人公均为女冠。这类不公开的私下恋情,发展过程步履维艰。双方的苦恼,往往超过现实得到的欢乐,又转化为诗的灵感冲动。其间得失很难一言蔽之。 《复偶见三绝》的第三首诗(“半身映竹轻闻语”)很有兴致地表现了一对具有上述特殊身份的有情人,如何借助“弦外音”和“人体语言”,在大庭广众中相互交换隐秘的思想感情。 这也许是在某寺的客厅,或讲筵,座上都是些有身分的规矩人。但其中一个却心怀“爱”胎。当别的人都在亲切交谈或专门听讲时,他的思想却走了神——“半身映竹轻闻语”,他的心已被竹帘后的半隐半现的人儿吸引住了。那不是别人,就是那个“雾为襟袖玉为冠”的妙龄道姑。她此刻的“轻语”,固然不知对谁说什么,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他,却意识到那是朝着自己。其弦外之音是“我在这儿呢。”他这时该欠了欠身子,拉拉衣角,一本正经地坐定,假装认真倾听的样子。然而他的姿态和神情实际表明着心不在焉。因为这时他已关注到,那人已“一手掀帘”,因而怦然心动。 他还注意到那人“微转头”的动作,它似乎无意识,却分明有所示意:“你看见我了吗。”这恰是《楚辞·九歌·少司命》所谓“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目语,这是最为丰富微妙的一种人体语言,它能表达极其复杂的思想感情。此诗前二句中的“轻”、“微”二字用得十分准确,人们在运用“弦外音”和“人体语言”时须恰到好处,否则过犹不及。同时,在方庭广众中,也必须如此,才能避免遭惹耳目与是非。这是一次“偶见”,并非事前约定,又是在众目睽睽之下,那人当然不能久久驻留,必须迅速走过,如她所应该做的那样。翩若惊鸿地,来了又走了。她是那样的美丽多情,真可谓“从头看到脚,风流往下跑;从脚看到头,风流往上流”(《金瓶梅》),于是他心中掀起情感狂涛,不能自持。但又意识到自己目前的处境,留心观察周围的反应。“此意别人应未觉”,因而不至于引起麻烦,他不禁暗暗宽慰了。在别人未觉察的同时,两个人居然心许目成地作了一番“晤谈”,交换了相思之情,两下都激动得很,“不胜情绪两风流”!共鸣只在振动频率相同的两心间发生,而别人全无察觉,诗写至此,可谓曲尽人情,臻于墨妙。 作者简介韩偓 (842或844-923或941)唐末诗人。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龙纪进士。历任左拾遗、刑部员外郎、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兵部侍郎等职。唐昭宗倚重之,欲拜相,固辞不受。后因忤朱温,两遭贬谪。又诏复为翰林学士,不赴任,入闽依王审知。韩偓十岁能诗,李商隐赞为“雏凤清于老凤声”(《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待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诗多感时伤乱之作,颇具风骨。而其《香奁集》则轻薄香艳,开“香奁体”诗风。有《玉山樵人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