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复齿鼯鼠 |
释义 | 复齿鼯鼠也叫橙足鼯鼠、黄足鼯鼠,是中国特有种。体长268—300毫米,尾长260—270毫米,后足长56—60毫米,耳长30毫米或更长。体背面黄褐带赤褐色或浅淡土黄色杂以灰色;前后足背面鲜黄褐色,有时带浅淡赤色;眼圈赤褐色或黄褐微带赤色,耳簇毛长而黑,体腹面白色,毛基部灰色;尾灰色带黄褐色调,有的上面远端有许多黑色长毛,下面远端2/3呈黑色。后足踱垫裸露,位于足底内侧,呈卵圆形。 基本信息中文学名:复齿鼯鼠 中文目名:啮齿目 中文科名:松鼠科 中文属名:复齿鼯鼠属 中文俗名:黄足鼯鼠、橙足鼯鼠 拉丁文名:Trogopterus xanthipes 英文名:Complex-tooth Fly Squirrel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Milne-Edwards,1867 主要特征耳基部内侧和外侧各有1小簇黑色长毛。后足足底跖垫在内侧,呈卵圆形。第二上前臼齿较大,其齿冠比任一上臼齿的大。第一上前臼齿小,紧靠在第二上前臼齿的前内侧,故从外侧看,被遮盖起来。第一到第三上臼齿大小约相等,其珐琅质型式复杂和不规则,经磨损后即形成一复杂的珐琅质系统。每一上臼齿内侧中间有一直而浅的珐琅质折叠,其中以第三上臼齿的为最浅。在第一和第二上臼齿后缘中间以及近第三上臼齿的后内角有1较深的凹角,其前端形成双叶。另外有1个第三凹角从外侧后方近中间部分斜向内和向前伸展,最后也形成双叶。叶状凹角垂直深度不一,故齿冠稍为磨损,这些凹角就断断续续形成孤立的珐琅质“湖泊”。第二上前臼齿是颊齿中最大者,齿冠珐琅质凹角折叠与臼齿相似,但齿前端更为复杂,从侧面看,共有3个尖横嵴,而第一和第二上臼齿仅有2个,第三上臼齿仅有1前横嵴而已。下颌唯一的前臼齿与上颌第二前臼齿一样发达。门齿狭窄。由于它的臼齿齿冠珐琅质型式甚为复杂,故名复齿鼯鼠。 分布广泛分布于河南,河北(平山、涉县),辽宁,吉林,山西(介休、灵石、排定),陕西(洛南、商州、山阳、柞水、安康、宁陕、石泉、西乡),湖北(宜昌),四川(城口、苍溪、万源、达县、南充、万县、巫溪、南江、平武、黑水、二郎山、巴塘、理县、金川、灌县、峨嵋、宜宾、屏山、筠连、叙永、秀山),云南(理江),西藏(措美),青海,贵州,甘肃。 形态特征齿鼯鼠体型较大,成体长400-500毫米,尾圆,其长大于体长,耳基部有长而软的显著毛丛。背毛基部淡灰黑色,上部淡黄色,尖端呈黑色。颈背部黄色比背部明显,腹部毛呈灰白色,具淡橙色毛尖,飞膜色与腹面同,唯边缘为灰白色,可清楚地看出背腹的分界。尾背面色与体背部相近,但较浅,尾端黑色,尾腹面除尾基的毛稍为浅黄外,其余毛梢皆呈黑色,形成一纵纹直至尾端。眼眶四周成黑圈。 牙齿第四上前臼齿比第一上臼齿大,从侧面观时,遮住了第三上前臼齿。 生活习性生活在海拔1360-2750m的山区。常在陡峭山崖的岩洞或石隙内营巢,洞口一般离地高30m以上。洞间距近者为1-2m,远者可达10余米。洞内有巢窝,以苔草类枝叶构成,通常一巢一鼠。排粪在距洞口10-15m处,粪便集中在一处。夜行性,善攀爬,能滑翔100m以上。以栎树叶、松籽、山杏、山核桃、石黄莲等果实为食。每年繁殖1胎,通常每胎1-2仔。粪可入药,为此河北、山西民间饲养较多。 复齿鼯鼠的栖息环境多在险峻的山岭森林地带。巢穴多在岩石陡壁的石洞或石缝中营造,洞口光滑,有出入洞时的爬痕。 夜间活动,以清晨和黄昏时活动频繁。白天隐匿巢内睡觉,头部向外,尾负于背,遮向头部,或将尾垫于腹下,呈蜷卧姿式。活动时爬攀与滑翔交替,由高处向低处滑翔数百米。 食性及繁殖以栎树叶、松籽、山杏、山核桃、石黄莲等果实为食。 粪可入药,为此河北、山西民间饲养较多。 每年繁殖1次。12月下旬至1月为发情期。 从发情到交配需4~6天。妊娠期74~82天(约为3个半月),每胎通常1—2仔,偶尔有3—4仔。初生幼仔体长30—50毫米,体重20—80克,全身裸露;5天后始长出稀毛,20~30天开始睁眼;45天毛长全,体重约100克;90天左右能出窝吃植物的叶;90~120天断奶,体重可达160克。幼鼠到90天换好胎毛。2岁以上者春秋季换毛2次,先由头部向后脱换。寿命达10年以上。 亚种复齿鼯鼠共有4个亚种。指名亚种又叫河北复齿鼯鼠,体形较小,体背面鲜黄褐赤色,喉及体腹面白色,前后足背面鲜黄褐色。分布于河北西部平山、涉县山区,辽宁,吉林,山西和陕西南部秦巴地区的洛南、商州、山阳、柞水、安康、宁陕、石泉和西乡等地。湖北亚种身体较大,体背面鲜黄褐色,体腹面白色,足背面赤褐色。分布于湖北的宜昌和四川的城宾、苍溪、万源、达县、南充、万县、巫溪、南江、平武、黑水、二郎山、理县、金川、灌县、峨眉、宜宾、屏山、筠连、叙永、秀山等地。云南亚种体毛色较灰,头和体背面浅淡呈土黄色而非鲜黄褐色,也有的是呈灰色的。分布于云南西北部丽江一带以及四川的巴塘等地。西藏亚种分布于西藏南部措美等地。 饲养饲养方式 鼯鼠喜独居,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雌、雄种鼠不能放在一只笼内,否则,会引起搏斗,造成死亡。常采用笼(箱)单养和室内散养相结合的方式。 笼(箱)单养 母鼠妊娠产仔期采用笼(箱)单养。笼的规格:用木板做长约60cm、宽30cm、高30cm的箱,箱里隔成内外两间小室,内室供鼯鼠产仔休息,外室连接电焊网笼,网笼大小与产仔箱同,是鼯鼠采食活动场所。使用时用木架支起,离地面高80cm左右,也可用兔笼或旧貂笼。 散养 用土木结构的旧房舍,加防逃设施后,将鼯鼠散养在里面。在墙壁上挖洞,相邻洞间距70-80cm,洞口直径25-30cm,洞深35-40cm ,洞最大内径35-40cm,内铺干净垫草,供鼯鼠居住。室内中央地面,用木架做投饲台,将侧柏枝叶挂在木架上或木架平台上,任其自由采食,地面放置饮水盒。墙洞数要多于饲养鼯鼠数,否则,因争窝会引起打斗。 饲料 鼯鼠为草食兽类,以侧柏枝叶和油松枝叶为主,加喂梨、梨叶、苹果、苹果叶、杏叶、榆叶、桑叶等,冬季和繁殖期还可给种鼠加喂玉米面窝头、羊奶等。但加喂的饲料不能超过侧柏枝叶或油松枝叶的1/5,否则会影响五灵脂的药效。 繁殖期的饲养管理 配种 鼯鼠18-22个月龄性成熟,当年仔鼠不能参加配种繁殖,每年11月至第2年7月,是种鼠配种产仔期。从10月开始,将所有种鼠按l:3的雄、雌比例放入散养室内,密度不能超过1 只/立方米。投喂时,在侧柏枝叶上蘸上5%VE溶液,以促进种鼠发情,第2年元月将母鼠从散养室转移到笼内进行单养,并注意有无返情现象,若发情母鼠返情,应及时放入散养室内。另外,未产及产后仔鼠死亡的母鼠,应在6月以前,再投入散养室内进行配种,直到配完为止。 产仔 鼯鼠妊娠期70-89天,平均76.5天。母鼠产前有絮窝行为,多在夜间产仔,在产前应及时清理产仔室内的粪便及残料,并把清洁软干草放入产箱内,让其自行絮窝。产仔母鼠具有很强的护仔性,一般不要轻易检查仔鼠,以免弃仔或吃仔。哺乳期内,除给母鼠新鲜饲料外,最好每天加15ml 左右的玉米面糊或羊奶,以促进泌乳,提高仔鼠成活率。 分窝新生仔鼠70天左右开始采食,在90天后断奶,这时将母鼠从笼中转移到其它笼内单养或散养室内,仔鼠继续留原笼中饲养。 保护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