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福洋村 |
释义 | 1、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城南镇福洋村福洋村(原洋尾村)位于福建宁德市东南部,依山傍海,紧邻宁德东侨开发区,104国道和高速公路贯穿其中。全村共有215户,人口873人(其中劳力240人)。土地面积(均为山地)47亩,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656万元,其中:渔业188.5万元,工业1071万元,畜牧业18万元,建筑业23万元,商业饮食业142万元,服务业4万元,其他97万元,村财收入16.55万元,人均纯收入3180元。 福洋村村容村貌整洁,道路平坦,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完善,近年来先后获得“省级文明村”、“省级卫生村”、“先进党支部”、“治安模范村”等荣誉。 2、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祥华乡福洋村地处祥华乡政府驻地北偏西5.7公里处,海拔930米。据传,古代该地有一农户,养100只鸭,一夜下了200个蛋,被认为是福地,故称福洋。村会委设在前村,辖11个自然村。境内福洋尾自然村有一座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的石拱桥,名曰万安桥,是迄今县内所知最早建造的石拱桥;有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的民间土楼“垂裕堂”,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垂裕堂左上角有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所植古杉,树高45米,胸径102厘米,枝繁叶茂,是人们夏季纳凉的好去处;达道堂左侧有树龄已达350多年的红豆杉,树势呈伞形,覆盖面积达400多平方米。村民主要为陈姓。 3、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福洋村福洋村,现为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一个行政村居。位于集资区,东接安澄公路,西临韩江支流东溪,南与前埔村接壤,北面为店市。 相传福洋村创建于明朝(公元1386—1644)末年,昔时村南为海洋,取其村居北故初名为“北洋”。因潮语“北”与“幅”同音,又因“幅”与“福”形近而取“福”义佳,改名“福洋”。当时,默安公、自参公兄弟从福建省莆田乌衣巷迁居今福洋定居。以福建光祖建居祖为福洋“永锡堂”始祖,至永忠、永义、永和为第二世。长房永忠居深田 (今店市)其后裔子孙分居各地;二房永义居福洋,又分衍居海南文昌及揭阳、上饶等地;三房水和居堤兜,后分居湖墘。清初,福洋始建“潘氏宗祠”,郡望“荣阳世家”并于 1996年重修。福洋潘氏,以建居公为始祖至今己传至第 23代…… 民国初,受生活所迫,福洋村乡民大量侨居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诸国,在外乡亲数倍于本村,故素有侨乡美誉。现人口 21 24人,面积 1平方公里。农业生产素以“无公害蔬菜”种植而闻名,经济作物有龙眼、荔枝、番石榴等。工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众多,有 印刷、制糖、食品、刻板、制纸等行业,约有三十家家庭作坊式企业和 近百家个体户。2003年全村工农业产值804万元。全村人均收入2866元。 改革开放以来,福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在海内牙乡亲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兴建了福洋华侨学校、华侨水厂、村道、地下排污设施、灯光运动场。公共厕所等基础设 施,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成为文明新社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