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福严寺 |
释义 | 1 湖南福严寺福严寺是六朝陈代光大元年(567)由高僧慧思和尚创建。当时名叫般若禅寺,又名般若寺。唐朝先天三年,怀让禅师来到南岳,驻锡于此。今天福严寺的山门上有“天下法庭”的横额,两边有“六朝古刹”、“七祖道场”的竖联,即是指这一段历史。宋朝时,改名为福严寺,一直沿用至今。当时,寺中有位名叫福严的僧人增修寺院,并栽柏树10株,福严寺因此得名。 ◎ 简介福严寺位于掷钵峰东麓,是佛教十大丛林之一。它在中国佛教史上颇有名气,是禅宗的南宗著名的传法胜地,现在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南岳志》记载:福严寺原名般若寺,又名般若台,是佛教天台宗二祖慧思禅师在陈光大元年(公元五六七年)创建的,为南岳最古的名刹之一。唐太宗曾赐御书梵经五十卷给该寺收藏。唐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怀让禅师到南岳后,将般若寺辟为禅宗道场,通过他的弟子道一禅师传法,南宗的“顿悟”佛法弘传天下,天下佛子以该寺为传法的佛院,可见它在南宗中的显赫地位。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九七六年至九八四年),任该寺住持,他率领僧徒,在寺院周围广种松杉,重修扩建寺宇,将般若寺改名为“福严寺”。佛教禅宗七祖怀让法师在此大阐宗风,宣扬“顿悟法门”,所以又称“天下法院”。现在的福严寺保持了清代的规模。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福严寺不但寺古、佛古、树古,而且历史上出现了如楚圆、保宗、慈感、文演等一代宗师。福严寺现与南台、祝圣、上封三寺并称“南岳四大名蓝”。 ◎ 历史沿革福严寺始建于南朝陈光大二年(568),初名般若寺,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改称福严寺。清同治九年(1870)重修。 福严寺为慧思所创建。慧思(515—577),俗姓李,豫州武津(今河南省上蔡县)人,于陈光大二年率弟子四十余人到南岳山,得到陈宣帝的支持,创建般若寺(即今福严寺)。陈太建九年(577)卒,世称“南岳大师”,后被天台宗尊为该宗第三祖。隋唐以前,般若寺是以弘扬般若和法华思想为中心的道场。唐以后,般若寺成为禅宗的著名道场。禅宗传至五祖弘忍,下分南北两派,而南派始祖(即六祖)慧能门下又分两系,一为青原行思,一为南岳怀让,般若寺就是怀让居住三十余年,大阐宗风的道场。 怀让(677—744),金州安康(今陕西省汉阴县)人,出家后,到曹溪从慧能学禅,得法后住南岳般若寺,入室弟子六人,其中以道一为最杰出。 怀让一系的禅法,至唐末,发展成为沩仰、临济二宗,禅宗五家,怀让一系有其二。宋以后,临济又分出黄龙、杨岐两个支派,俗称禅宗五家七宗,而怀让一系则有其四。所以后人称怀让住过的般若寺(福严寺)为“天下法院。” 怀让以后,与般若寺有关系的著名禅僧,唐有审承、良雅;宋有楚圆、保宗、慈感、文演;明有弘储,清有淡云、玄妙、海岸等人,他们都是一代宗师。 福严寺,基本上保持了清同治九年(1870)重修的规模。寺内建筑有:山门、岳神殿、大雄宝殿、方丈室、法堂、藏经楼、祖堂、禅堂、华严阁等。 寺院周围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如慧思第一坐习禅处、三生塔(传为慧思三生灵骨安葬处)、磨镜台(即怀让磨砖作镜启示道一处,石上刻有“祖源”二字)、拜经台、罗汉洞和虎跑泉等。 文革期间,寺内所有文物荡然无存。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1984年5月间胡耀邦总书记视察时批评说:“菩萨毁了,经书烧了,和尚下放了,开放,旅游,游客看什么?湖南这一点搞得太厉害了。”此后落实宗教政策,福严寺由南岳佛教协会管理,经过全面整修,重塑佛像,1986年寺院举行开光大法会。福严寺又恢复了生气,与南台、祝圣、上封3寺并列为“南岳四大名蓝”,恢复了昔日梵呗庄严、碧树凌空、红墙绕寺的壮丽辉煌。 ◎ 寺院设计福严寺立于茂林修竹掩映之中,古藤老树纵横其间,参天翠黛的树林和肃穆端庄的寺宇相映成趣,使庙宇显得分外古雅,山门有“天下法院”的横额,两边有“六朝古刹”、“七祖道场”的竖联。寺内有岳神殿、方丈室、祖堂、莲池堂、右禅堂、左斋堂、云水堂、藏经阁、法堂等古香古色的殿堂,结成一个寺宇整体。 寺在山坡中,前后均有高大石岩,左山一石刻有唐宰相李泌所书“极高明”三个大字,故名极高明台。另外一石名“慧思一生岩”,在大岩石一侧,有三生塔,系福严寺开山僧慧思和尚藏骨处,相传慧思和尚三生的尸体都藏其中,因以为名。 寺院依山而建,占地约四亩。整个建筑是砖木结构。院堂依次为山门、知客厅、岳神殿、大雄宝殿、祖堂。第一进是山门。红墙绕寺,山门东北向。门上刻:“天下法院”,两旁有联:“六朝古刹;七祖道场。”第二进是知客厅,大门正东向。廊柱上刻着楹联:“福严为南山第一古刹;般若是老祖不二法门。”对联阐明了该寺的历史和地位。第三进为岳神像,殿中有岳神塑像一尊。据《南岳志》记载:“陈后主因崇祀岳神像。铜铸万三千斤,合立佛三座,共历千秋。”宋朝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在《南行录》中说:“有岳神铜像一尊”。这里的寺院一反常规,没有四天王神像,却有岳神神像。据《南岳志》记述,传说当时慧思禅师和岳神下棋胜了岳神后,获得这块香火宝地。他为感谢岳神送地之恩,于是在寺里专门建造一个殿堂,作为岳神游憩下榻的地方,享受人间香火。故而有岳神像。第四进是大雄宝殿。佛堂原来供奉着陈后主时铸造的铜质坐佛三尊,已不存。现在莲花台上的佛像是一九八四年重新塑造的。沿大雄宝殿后的两侧石级而上,便是第五进。殿堂三间,为祖堂、方丈、说法堂。说法堂上悬挂着一块金匾,上书“五叶流芳”四字。据《传灯录》记述:自禅宗六祖慧能的“顿悟法门”异峰突起,开创了南宗之后,又经七祖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大力弘扬,南宗风靡一时,从五代至晚唐繁衍特盛。南岳怀让一系,经道一形成沩仰宗和临济宗;青原一系自南岳石头希迁开始,又形成了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这样南禅两系共五宗。佛教史上称为“一花五叶”。而“五叶”都源出于南岳,法徒遍及天下。其中以临济、曹洞宗最盛。素有“临济临天下,曹洞曹半天”的美称。而临济、曹洞两宗。都发脉于南岳,南岳是“济洞洞源”的圣地。所以禅宗七祖怀让的道场,便有“五叶流芳”的赞誉了。 寺院的两侧是禅房。斋堂、香积厨。长廊把整个寺院连通,高低错落,浑然一体。在寺院右边侧门外面,有一株古银杏,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相传它曾受戒于慧思和尚,皈依了佛门,山门内的三株年逾千年的古银杏,因为触犯了佛门清规,被逐出寺外。 福严寺不但寺古、佛古、树古,而且历史上名僧辈出。可惜在十年浩劫开始,这一六朝古刹便遭到严重破坏。一九八六年农历六月十九日,福严寺又为新塑的佛像、观音、岳神、罗汉举行了盛大的开光法全。海内外佛徒、居士及观光者达数百人 ◎ 景点介绍在慧思创建般若寺之前;南岳是道家的天下,山上山下星罗棋布着道教宫观。慧思(515—577年),俗姓李,汝阳郡武津县(河南上蔡县)人。15岁信仰佛教出家,20岁受具足戒。外出参访,投高僧慧文禅师,从受禅法。他严守戒律,每日读诵《法华经》,常于林野间经行修禅,悟得法华三昧,声誉远播,随从他习禅的徒众不断增加。他主要在电原一带讲学,授《大品般若经》,因屡遭扰乱毒害。于567年带了信徒40多人南下到了湖南,进了南岳。这时的南岳归岳神掌管。 ◎ 岳神殿传说慧思得知岳神喜欢下棋,有“赢家所求,输家必应”的习惯,就与岳神对弈,并连胜三局。岳神问他有何所求,慧思说:“求尊神赐一檀越之地,给小僧定禅”。岳神允许了。慧思就以锡杖择地,杖落之处方圆百丈归慧思使用。他把锡杖向空中一抛,锡杖就冉冉地飘到天柱峰南边一块葱茏掩映的林地坠落,这就是般若寺的寺址。岳神一怔:“你选的这块地正是我看中的下榻之所”。慧思说:“尊神赐地,我定在禅场内设榻恭候,长年供奉,以谢恩赐”。就这样,从般若寺创建起,就修建了岳神殿,一直沿习至今。传说当年岳神常来此处与慧思对弈。 慧思在锡杖着落之地伐木取石,依山傍岩,建起了一座寺庙,由于慧思擅讲《般若经》,便取名般若寺。慧思在这里传授禅法,弘扬般若,广度众生。般若寺在册僧人500人,每餐有上千人吃饭,可见其兴盛。因天台宗创始人智顗曾师他学禅,慧思被尊为天台宗三祖。 ◎ 虎跑泉在福严寺东边,有一股清泉从方形石井里涌出,这就是“虎跑泉”。泉旁有块石碑,记载了这泉的来历。慧思建般若寺后,见寺周围没有水源,就将寺僧领到山下的山坷里,举起锡杖用力向沙地刺去,一会儿,一股泉水涌流而出,徒弟们把泉口扩大成井,这就是“卓锡泉”的来历。有一天慧思和徒弟们来泉边汲水时,见丛林中窜出一只猛虎,从泉边衔起慧思的锡杖走到般若寺后的岩石前,大哮三声,泉水就从岩石里流了出来。慧思在泉井修一石井,命名为“虎跑泉”。这两处奇异的泉水至今潺潺不断。 ◎ 银杏树福严寺右侧有一棵古银杏树,据《南岳》载,这棵古树是在慧思手里受过戒的,树下尚有一块青石碑记载银杏受戒年代,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现在这棵银杏树仍枝叶繁茂,树围有一.五丈,成为福严寺一景。福严寺东,还有著名的「磨镜台」景观,相传这里是怀让磨镜传法之地。马祖道禅在掷钵峰下筑茅庵修持佛法,按传统禅定方法修坐禅。 ◎ 三生塔福严寺前後,有许多高大石刻。石台名高明台。边上岩石上还有一石刻,中间是「佛」字,两侧为「高无见顶相,明不借他光」。指佛教极高,佛光极明,佛是极高明的。还有「慧思禅师三生塔」,相传慧思三生遗骨都藏在其中。据说慧思告诉弟子说,他的前一生、二生都在南岳修持,现在是第三生了。第子们在禅林前一处岩隙中挖出一具老僧趺坐遗骨,遂名该处为「一生岩」;又在石壁下挖出法器和殿堂基石,遂名其为「二生藏」;而把慧思死後所建墓塔为「三生塔」。 ◎ 相关评价福严寺景色优美,上天狮子,主僧入光,一柱擎天,镜台流月,丹凤衔书,石竿垂钓,三僧共说,烟语飞花,金鸡衔粟,石鼎焚香等景点昔日被誉为福严十景。 最佳旅游时间:南岳春天多雨,夏季不热,冬季不冷,平均每年有198天被云雾笼罩,而且山上山下温差很大,山下暑热,山巅却高寒,所以历来有“三层天”的说法:自山麓至玉板桥为一天,玉板桥至半山亭为一天,半山亭至祝融峰为一天,越往上温度越低。 2 衡山福严寺坐落在南岳衡山掷钵峰下。这里松杉茂密,修竹掩映,古藤纵横,为南岳胜景所在。该寺是国务院确定的汉地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福严寺是六朝陈代光大元年(567)由高僧慧思和尚创建。当时名叫般若禅寺,又名般若寺。唐朝先天三年,怀让禅师来到南岳,驻锡于此。今天福严寺的山门上有"天下法庭"的横额,两边有"六朝古刹"、"七祖道场"的竖联,即是指这一段历史。宋朝时,改名为福严寺,一直沿用至今。当时,寺中有位名叫福严的僧人增修寺院,并栽柏树10株,福严寺因此得名。明清时福严寺香火兴盛。 近年来,南岳佛教协会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将福严寺修复一新,并隆重举行了佛像开光法会。寺内有30多位比丘尼。 福严寺殿堂、佛像基本上是按照历史原貌修复的。寺内的殿堂有岳神殿、方丈室、祖堂、莲池堂、右神堂、左斋堂、云水堂、藏经阁、法堂等建筑,虽规模不大,但布局规整,形成一个完整的寺庙整体。在福严寺东边,有一股清泉从方形石井里涌出,这就是"虎跑泉"。泉旁有块石碑,记载着这泉的来历。慧思建般若寺后,见寺周围没有水源,就将寺僧领到山下,举起锡杖用力向沙地刺去。一会儿,一股泉水涌流而出,徒弟们把泉口扩大成井,这就是"卓锡泉"的来历。有一天慧思和徒弟们来泉边汲水时,见丛林中窜出一只猛虎,从泉边衔起慧思的锡杖走到般若寺后的岩石前,大吼三声,泉水就从岩石里流了出来。慧思在泉边修一石井,命名为"虎跑泉"。这两处奇异的泉水至今潺潺不断。 福严寺右侧有一颗古银杏树。据《南岳志》载,这颗古银杏树是慧思亲植,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现在这棵银杏树仍枝叶繁茂,树围有1.5丈,是福严寺一景。福严寺东,有著名的"磨镜台"。相传这里是怀让磨镜传法的地方。福严寺前后,有许多石刻,有唐朝宰相所刻的"极高明"石刻,此石台就是高明台。旁边岩石上另有一石刻,中间是"佛"字,两侧为"高无见顶相,明不借他光"。这是注解"极高明"石刻的含义,指佛像极高,佛光极明。还有"慧思禅师三生塔",相传慧思三生遗骨都藏在其中。 3 嘉兴福严寺福严寺是一座千年古刹,为展示福严寺悠久历史和佛教文化,近年当地有关部门在寺前建造了福严佛教文化苑,扩建寺庙,使之成为我市一个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游览胜地。 福严寺坐落在桐乡市石门镇境内,旧属石门县(即崇德县)。据寺中石补钟铭文记载,它始建于南朝天监二年(503)年,由台山日东熹大师开山,初名已无从查考。唐乾符三年(876年),唐僖宗为其题额“千乘禅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名福严寺,并一直沿用至今。福严寺历来是人们游览寻访的胜地,许多名人雅士在此留下众多诗文。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有《崇德道中望福严寺》的赞咏,明初大理丞朱逢吉在《语溪十二咏》中将福严寺定名为“千乘梨云”,清代咸丰年间,户部郎中徐福谦,流连于故乡“萧寺黄叶,柳影津水”,又将其命名为“语溪十二景”之一“萧寺停云”。 福严寺为江南古刹,历经数朝,几遭劫难,至1983年开始重修,1990年对外开放。现在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罗汉堂、圆通宝殿(观音殿)、西方殿、六和佛堂等,共有殿宇僧房一百余间,其中大雄宝殿系寺中最高殿宇,高22.8米,宽5楹,为庑殿式,四周有走廊相通,重檐斗拱,气宇轩昂。罗汉堂位于寺院南侧,内有五百罗汉,栩栩如生,神态各异。古物众多是福严寺最大特色,其中主要有绉云峰、石补钟、阴阳镜、释迦玉佛、马皮鼓、五百罗汉碑碣等,被称为福严寺七宝。石补钟铸造于清朝初年,高2.1米,直径1.4米,重达1万斤,是罕见的巨型铜钟,据说撞钟之时,方圆十里都能听到悠扬深厚的钟声。天中山的绉云峰(石)与上海豫园玉玲珑、苏州留园冠云峰合称为江南三大名石,其不仅以绉、丑、秀而得名,更以充满传奇色彩的坎坷经历而著称,近年海宁市政协还专门编写了《绉云石小志》,该石现移放在杭州江南名石苑中,福严佛教文化苑中仅为其象征性的巨石。 福严佛教文化苑建于2001年,其以佛教文化为内涵,以奇石文化为特色,集宗教、游览、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总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分东西二苑。西苑以佛教文化为主要内容,有照壁、门楼、不二门、“法海三藏”、五坊三门、七宝经幢、发心台、五十三参及素春斋、茶禅一味轩等建筑,在环寺河上还有一条六块大青石铺成的通道,分别刻着“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大乘六度”。东苑是典型的江南园林,苑内有一个4500平方米的水泊,四周有恩惠双亭、方外楼、云湖天、长廊等景点,同时苑内还有福严寺历代文物和名人书画专题陈列室,以展现福严寺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苑内广植花木,尤以桂树为多,大多为附近桂花村等地移植而来。 4 桐乡福严寺◎ 简介福严寺,位于浙江省桐乡市境内江南古运河左岸同福乡,东距县城十三公里,西南距杭州六十公里。 ◎ 历史创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五○三年),已有近一千五百年历史,历来被视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唐干符三年(八七六年)敕额「千乘禅院」。 宋大中祥符元年(一○○八年)始易今名。几经兴衰,清顺治十四年(一六五七年)费隐禅师(名通容)驻锡福严,殿堂宝舍,百废俱修,故尊其为中兴福严祖师。 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年),净念法师(名悟善)移住福严,募金重修,增屋益室,使丛林古刹重达鼎盛。 由于历史悠久,寺藏珍贵文物、名人字画甚多,惜乎在「十年浩劫」中破坏惨重。全寺一百二十多间殿宇房屋,被拆毁得仅剩六和堂禅房一间。所有文物在拆毁过程中除博物馆等抓紧收藏外,其馀全遭毁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在一九九○年六月份经嘉兴市委、市政府批准开放,现已修复,并收回大批珍贵文物。最近运回寺内的珍贵文物有石补钟、阴阳镜、庄亲王手书的「玉辉金铣」匾额和「重建福严禅寺碑记」、「绉云石碑」、「观音大士造像」,以及从石门中学运回的《费稳禅师造像》等碑记。 ◎ 景观福严寺占地五十四亩,寺前有一条寺河直通运河,河上有一石拱桥,名「观农桥」,又称「凤桥」;凤桥北堍,曲径通幽,直抵寺院山门,俗称「山路」;南端两侧,各有古井一口,古井北面,是一片古松林,虬枝盘曲,郁郁葱葱,景致幽雅;中有巨松,北侧,便是福严寺建筑群,鳞次栉比,丹碧辉映。寺院东西,各有一条曲流卧于朱墙脚下。最北面是天中山,山后两河相抱,绿水悠悠。综观整个福严寺,劝农桥如凤嘴,古井像凤眼,山路是凤颈,巨松上大松球像凤冠,东西两曲流中的狭长小洲如凤翅,山后两河像凤尾,故有「凤地」之称,历来被认为是「凤水宝地」。清代同治十一年至光绪六年石门知县余丽元曾有诗曰∶「玉溪东去小溪通,路转桥横起梵宫。万介修篁绿云绕,一山缥缈落天中。」「绉云赠石固英豪,石供空立见亦高。从此名山千古寿,不知沧海有波涛。」 福严寺,前明朱垣围绕,后有绿水护持,静穆庄严,佛氛纯正。步入寺院,顿感远离尘俗,心神飘逸,名人雅士、词客骚人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墨宝遗迹。北宋至和二年(一○五六年),郡人陈舜俞游福严寺后,写下了《福严禅院记》。宋朝著名诗人杨万里亦有《崇德道中望福严寺》的赞咏。清咸丰年间,户部郎中徐福谦,晚年倦游归乡,流连于「萧寺黄叶,柳影津水」中,将福严寺定为「玉溪十二景」之一,名曰「萧寺停云」。 ◎ 建筑福严寺的主要建筑有供奉弥勒、韦驮和四大金刚的天王殿;有大型壁塑金装北海观音和彩塑三世诸佛的大雄宝殿;有用楠木雕刻,高约五米观音佛龛的圆通宝殿(俗称「三大殿」);有四十七间房间相而不会走回头路的五百罗汉堂;有集古今名人书画于一厅,面积达一千一百四十一平方米的艺术宝库方丈厅;有被称为「东十三间」、「西十五间」的庑殿,计有殿宇僧房一百馀间,多为清代建筑。 ◎ 文物福严寺历经十朝,留下了不少文物古迹,重要的有横看如壮士托天,侧看如美女梳妆,远观如刺空铁笔,近察似破土之玉的绉云石;有直径一.四米,重达五千公斤的铜铸石补钟;有直径一.七三米,重达五百六十斤的阴阳镜;有泥塑金装形态各异的五百罗汉及由宋至清的十数块碑记,这些被合称为「福严寺七宝」。其中绉云石原系清初两广总督,大力将军吴顺恪(六奇)由粤中赠送海宁查继佐(伊璜)孝廉之物。在道光年间由崇德县(现桐乡市崇福镇)蔡锡琳以千金购得后赠于福严寺,置于天中山麓「挂瓢亭」前。在一九六三年被运往杭州(绉云石碑在福严寺),现存放在杭州花圃盆景园。另外,石补钟也甚有特色,该钟造型古朴庄重,钟钮上的双照龙、钟顶花纹和锺股上三尊大小佛像,皆精美无比;钟体外壁铸刻着楷书、阳文的钟铭和《金刚经》、《大悲咒》、《心经》等,约一万字,字迹清秀遒劲;钟体内壁,镶嵌着大青石四块,石补钟的名字亦由此而来。据光绪《石门县志》记载∶「福严寺住持通容(即费隐)募铸大钟,溶时铜汁不足,通容投以石,钟遂成,声尤清远,四方来观音咸诧为奇迹。」的确,这钟音响效果好,尾声长,撞击时十里方圆都可听到钟声。这钟为铸造学、声学、材料学等方面貌一新提供了可借鉴的实物。 多年来,福严禅寺高僧辈出,宋朝真觉禅师,明末费隐禅师,清初明培法师、天行和尚和净念法师,晚清智南,民初古华,都是法誉极隆的佛界各流,他们为福严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八,是福严禅寺的香讯,此日前后约十天,福严禅寺热闹非凡,香客、游客、商买、艺人,人山人海,摩肩砥足。寺里香烟缭绕,灯烛辉煌,素有「小普陀」之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