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福祥社区
释义

本社区为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街道福祥社区,该区居委会在2002年5月街道进行社区调整后正式成立。

辖区范围

辖区包括原归属东不压桥居委会的雨儿、东不压桥、蓑衣、福祥四条胡同以及原属帽儿居委会辖区的拐棒胡同,还有原属地东居委会辖区的地东大街56~100号,87~147号及岔子、安乐堂二条胡同,共七条胡同;部分地东大街涵盖面积约0.12平方千米,户籍人口为2017户,5037人(其中男性2561人,女性2476人),有满、回、蒙古、侗、藏、达斡尔、土家等七个少数民族。60岁以上老人894人,占总人口的15%。居民中残疾人口72人, 约占总人口的1.5%。档案在街道劳动科的下岗失业人员346人,其中再就业76人,居民中申办低保100户,156人。

社区单位

社区内有三个市级单位(无线电研究所、民航幼儿园、房修二公司)及交道口办事处、交道口房管所、东城综合高中等单位,还有修理自行车、美容美发、餐厅等大小商家共26个。其中近两年建成并投入运营的东不压桥菜市场给社区及周围居民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设在雨儿胡同及东不压桥胡同的街道红十字会主办的卫生站,为社区居民预防疾病及健康保健带来一定的保证。社区内民宅大多是明、清时代的四合院建筑,文革后,尤其是1976年唐山地震前后,院内翻建、改建、临建的大量增加,使大部分四合院格局受到破坏。目前保存较完整的所剩无几,现有雨儿13号、乙10号、福祥5号、地东大街84号等院保存完好。其余多数院内主房仍以明清建筑为主体。胡同经几年街道的进行整治(粉刷墙面、油漆街门、改造公厕等),外观较为整洁,街面干净,使古都风貌重放光彩。

文物古迹

社区内有几处文物古迹:如雨儿13号院是国画大师齐白石居住过的地方,现由北京画院使用。雨儿胡同32号门旁的影壁墙,福祥胡同25号院内有一处喇嘛庙尚存的一个大殿(殿内已住进居民),该寺庙名为“福祥寺”,福祥胡同由此得名。在东不压桥胡同75号院南,原来的一座名为“玉河庵”的姑子庙正殿现已成为民居,但庙殿的主体(如屋顶的结构及装饰等)仍保留原貌(常见外国游客在此拍照)。地东大街113号院内有一栋建筑是清朝的“太医院”,房屋顶部保存较好,木质梁、柱十分粗大,屋前两棵古松高大挺拔。另外,清明时期的“兵将局”原址在地东大街125~133号一带。修建在明清时代的“御河”北段河道是从现今的后门桥经东不压桥胡同西(现东不压桥菜市场附近)从原“玉河庵”西侧向南经东板桥至北河沿。此段河道在1953年被填平。社区内有罗荣桓元帅、粟裕大将的旧居,还有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琪的宅邸。在蓑衣胡同2号一处较大的宅院内,居住着末代皇帝溥仪的胞弟溥任(又名金友之)先生及夫人,金老系北京文史馆馆员、市政协委员。东不压桥40号院有一位92岁高龄的老人,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仍然每天都读书看报,他就是市政协常委,燕京神学院院长殷继增老先生。这几位知名人士在历次赈灾募捐中都慷慨解囊,捐款捐物,热情支持社区的各项工作。

社区风气

社区内治安状况较好,民风朴实,邻里间和睦相处,绝大多数居民爱国守法,热心公益,如冬季铲冰扫雪,能自愿参加。邻里间发生紧急事件(生病等)能热心相助。居委会一直注重对提高居民素质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尤其是注意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引导居民正确认识、理解下岗失业, 从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体的关心、照顾和帮助方面去体会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再反思个人应如何爱国,如何替国家排忧解难,树立新的就业观念,积极再就业。愿望是使居民群众与政府和谐,大家同心协力,建设好社区、首都、国家。教育、启发居民在享有自己权利的同时,还要进公民应尽的义务。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提高居民群众的全面素质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但这是搞好社区各项工作的基础,一定实实在在坚持下去。 2006年5月10日贴出玉河改造公告,于1个月内完成拆迁工作.涉及社区705户居民。已于2006年6月底玉河拆迁搬走。 2006年9月雨儿胡同3、5、7号开始微循环。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6: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