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释义 |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是一个多学科、多层次、历史悠久又面貌全新的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89人,专任教师83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27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4.22%;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51人,占教师总数的61.45%。现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 271人,全日制本科生872人。她已成为东南沿海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简介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是一个历史悠长又面貌全新的学院,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60年夏天成立的福建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政教系应培养中学政治课教师之需而设立,自成立起一直就是学校的主要文科院系之一,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上取得了卓越成绩。2003年正式成立公共管理学院,目前本科招生专业共有二个,分别为为政治学与行政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2011年划归到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现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政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公共管理硕士(MPA)、社会工作硕士),2个校级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行政管理)。 学院教师中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20多人,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0多人担任各类全国性学会、协作会的副会长、秘书长、常务理事等职,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老中青结合、基础理论扎实、科研创造力强,并热爱教师事业、潜心于教书育人与科研创新活动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近5年来,学院教师共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14项。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3项。 尤其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方法论研究”、“政治和谐问题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国家安全问题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与区域特色的研究成果。 学院现拥有“行政管理学”、“社会保障学”等省级精品课程,为福建省优质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优越的条件。长期以来学院为福建省高校、中等学校和机关事业单位培养了大批业务骨干 。 生。师资力量雄厚,阵容强大,结构合理--学院拥有一支在国内较有影响的、阵容强大、结构合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队伍,已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实。 组织机构公共管理学院 学院党委办公室 哲学与政治学系 学院行政办公室 公共管理系
MPA教育中心 师资队伍林修果 教授(2011) 林修果(1949年——),男,福建罗源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政教系,198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生班学习,1978年留校任教至今。现任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国家行政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省行政管理学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研究,先后主持编撰出版20余本专著、教材;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50余编;主持承担三项国家、省社科基金课题;获省社科二、三等奖四项。 杨立英 教授 (2011) 杨立英,女,教授,博士生导师。1954年7月生于福建闽侯。1987年至今历任福建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经法学院总支副书记、书记,经济学院书记、公共管理学院书记,并任福建师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副教授、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等职。杨立英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始终专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形成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近5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7项。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高校理论战线》、《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理论前沿》、《中国教育报》(理论版)、《东南学术》、《福建论坛》等全国性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全文转载。专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42.6万字),获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专著《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作者,36.9万字),被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鉴定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研究成果,获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杨立英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中始终注重把基础理论研究与理论发展研究、理论问题研究与实践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既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探讨,又注意将理论问题置于中国现代化、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环境下加以解读和阐发,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应有。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参与编撰了《毛泽东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思想政治工作概论》等著作和教材,积极融入全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教材体系建设中,前者曾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优秀成果三等奖。近年来,负责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3年度项目“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7年度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方式与机制研究”、福建省社科2007年度重点项目“海峡西岸网络和谐文化建设研究”、福建省社科十一五规划项目“福建省山区农村文化建设调查研究”、福建省社科十五规划项目“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的生存方式变迁与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研究”等重要研究课题。杨立英教授的理论研究与成果具有明显学科前沿性、创新性,获得学术界同行的良好评价;实践问题研究与调研项目成果,均通过福建省社科联、福建省委宣传部的鉴定,成为决策部门的重要参考,发挥出咨政育人作用。 苏振芳 教授(2011) 苏振芳,男,1948年生于福建泉州惠安,1975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1979年9月至1980年8月在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师资进修班学习,1986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课程进修班学习。1983年任讲师,1988年晋升副教授,1995年晋升为教授,先后担任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导师和导师组组长。1998年创办社会学硕士点,任导师和导师组组长。1992年6月至1998年2月先后担任政治教育系副主任、经济法律学院副院长。2003年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生导师,和导师组副组长。2005年任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学科带头人。2002年任省级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学科带头人。1998年4月和2003年3月分别当选为中共福建师范大学委员会第四届、第五届委员。1998年3月至2005年7月任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2005年8月起任福建师范大学改革与发展研究室主任。1999年起兼任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主要社会兼职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学会理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特邀研究员,福建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福建省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特邀研究员,福建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福建省民政学会副会长,福建省企业文化协会副秘书长,福建省哲学学会理事,福州市民政学会副会长、福州市社会学会副会长等。 苏振芳教授长期从事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社会学原理》、《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企业文化》、《社会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创造学》等多门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课程。1992年参加由原国家教委委托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全国高师文科教材《社会调查理论方法》的编写,执笔部分章节,并担任副主编。2000年参加由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参与的《中国社会学实用教材系列丛书》(共46种)的编写工作,担任丛书编委会委员,并独撰其中的两部书稿(共计56万字)。参加由华东地区11所省属高等师范院校组织编写的《现代社会学》和《现代社会调查方法》教材的编写,担任主编并执笔部分章节,这两部教材多次重印,发行几万册,受到高校同行的好评。 苏振芳教授不仅在教学岗位上取得优异的成绩,而且在科学研究上也取得丰硕的成果。先后承担和主持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闽台两岸意识形态相互影响研究”(199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第一期)立项课题《互联网与青年社会化研究》(2001年),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港台思想对大陆青年影响研究》(1990年)研究,主持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重点课题《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1985年以来,还分别承担福建省社会科学“八五”、“九五”规划课题3项,福建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课题6项,福建省委宣传部邓小平理论研究基地研究课题8项。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政治教育》《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研究》《思想理论教育》《中国民政》、《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等全国和省级报刊杂志发表论文80余篇,10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教育文摘报》(中央教科院主办)、《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转载。其中《略论偶然性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一文被《新华文摘》(1982年12期)全文转载。《从中国小农经济的历史演变看未来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城乡双层社会结构的历史演变与乡村基层政策建设研究》分别获得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2000)和(2001)优秀论文贰等奖(已收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获奖论文集》)。出版了《道德教育论》《社会保障学》和《创新社会学》三好部专著(共计88万元),主编和参与主编教材、教参26多部,其中《企业文化导论》获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2年),《社会学教程》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99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和《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获福建省人民政府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1年),《创新社会学》获得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年)《社会保障国别研究》和《按照先进文化要求建设先进文化》获得福建省人民政府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和三等奖(2005年)。 苏振芳教授还先后被评为福建师范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1987年)、福建师范大学优秀教师(1989年)、校科研工作先进个人(1991年、1997年)、福建省师范教育工作优秀教师(1997年),福建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先进工作者(省人事厅、省委宣传部2000年颁发)、全省基层社科联先进工作者(2002年)等光荣称号。 潘玉腾 教授(2011) 潘玉腾,男,1965年7月出生,198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991——1992年在南京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参加助教进修班,修完研究生课程。1994年晋升讲师,1998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03年破格晋升教授。现为福建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处)部(处)长,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社会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承担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青年学概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硕士生《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青年社会学专题研究》、《青少年心理学研究》等课程。在《青年研究》、《当代青年研究》、《思想教育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社会科学》(上海)等学术性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8篇全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转载;出版专著3部:《超越青春的迷惘——世纪之交大学生问题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现代思想道德教育论》(海风出版社2003年),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获得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优秀著作三等奖;参加著作、教材撰写10多部,其中参与撰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获得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先后主持《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走向21世纪》(省社科规划项目)、《台湾海峡两岸青年价值观比较研究》(省社科规划项目)、《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省教育厅项目)等科研项目11项。先后被评为福建师范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福建师范大学教学优秀青年教师、福建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先进个人、福建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 吴宏洛 教授(2011) 吴宏洛(1963-),女,福建福州人,教授,硕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政教系,获学士学位。2003年获浙江大学法学硕士学位。目前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在读博士。现任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研室主任,劳动与社会保障和经济思想史两个硕士点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社会保险学会社会保障教研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和谐社会研究会副秘书长、福建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会经济学分会副会长、福建省医保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价格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妇女理论研究会理事、福建省人才研究会理事、福建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理事等职。2000年以来,主持并完成15项省部级社科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多篇文章被国家级权威期刊转载,并获多项学术科研奖。专著《中国就业问题研究》获福建省政府颁发的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年获福建师范大学“师德之星”荣誉称号。 2007年授予校”教学名师“。 侯西安 教授(2011) 侯西安(1964—),男,陕西西安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委员会理事,福建省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1990年陕西师范大学政教系毕业,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99年获得南京大学哲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哲学的研究。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级学科硕士点学科带头人,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省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省级研究项目两项,参加国家“九五”重大委托项目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参加省级和省会市级项目十五项。分别获得省级社会科学三等奖和鼓励奖一项,福州市社会科学二等奖一项,省五部委联合奖励三项等。发表科研论文30篇,其中4篇为中国人民大学图书资料中心全文复印转载,一篇列为目录索引。完成学术专著两部,近60万字,合著一部,参加撰写两部,共完成近40万字。 何贻纶 教授(2011) 何贻纶(1950-),男,祖籍福建晋江,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1月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政治教育专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6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专业研究生班,次年通过论文答辩,获硕士学位。现任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学科带头人。主要社会兼职:中国政治学会理事,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理事、中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福建省科学社会主义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副会长、福建省人事厅国家公务员录用面试考官。主要从事科学社会主义、国际政治学等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苏共的学风与苏联剧变》、《国家安全理论与管理机制研究》、《二战结束以来苏联维护国家安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在《政治学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国家级和省级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国家安全研究》,先后主编《世界经济政治与当代国际关系》、《当代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世界经济政治与当代国际关系》、《邓小平理论论纲》、《当代资本主义》等教材多部;获福建省人民政府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5年)、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年)、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9年);2004年获“福建省优秀教师”称号。 张铃枣 教授(2011) 张铃枣(1963—),男,福建永春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师范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负责人,福建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副秘书长。1985年获得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学位,1990年获得厦门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09年获得福建师范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哲学与行政伦理的教学与研究。行政管理专业、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生导师。承担本科生课程《领导科学》的教学任务;研究生课程《行政伦理》、《公共管理伦理》、《政治哲学专题研究》的教学任务。主持和参与多项省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在《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伦理学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30多篇,学术专著1部,主编及参编教材4部。 曾盛聪 教授 曾盛聪,男,1973年10月生,福建永定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996、1999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分获学士、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博士学位。2006年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第七批),2006年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首届)。2006年获福建师范大学“十佳”青年教师科研先进个人;2008年获福建师范大学“十佳”青年教师;2008年获福建省自学考试优秀教师。2005年晋升副教授(破格),2010年晋升教授(破格)。主要从事政治哲学与伦理、公共管理伦理、公民道德教育、伦理学与思政教育原理的研究。主要兼职有:福建省伦理学会秘书长等。 近年来作为课题负责人和第一参加人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7项。在《道德与文明》、《哲学动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人文杂志》、《思想战线》、《光明日报》(理论版)以及其他CS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20余篇次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二次文献转载(摘)。出版、著有:《行政伦理价值论——21世纪初公共行政道德化趋势下的阐释》、《伦理变迁与道德教育——市场化、全球化、网络化际遇中的现代性追寻》、《伦理的嬗变:十年伦理变迁的轨迹》、《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全球化下的价值教育研究》等专著(合著)。完成的国家项目被国家社科规划办鉴定为“优秀”成果(排第2),4项科研成果分获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迄今(2011年)已招收学术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8届30余人,其中毕业并获硕士学位18人。毕业研究生中2人已考取博士研究生,8人次获得校优秀硕士论文一、二、三等奖。 柴宇平 教授(2011) 柴宇平 ,男,出生于1955年7月20日,198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研究生学历。现为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社会兼职: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理事,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理事,福建省科学社会主义暨国际共运史学会秘书长。教学与科研:目前承担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主要有《政治学》、《国际政治》、《政治社会学》、《西方社会学说专题》等。先后出版和主编学术著作及教科书7部。发表论文30多篇,科研成果先后获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和福建师大优秀成果奖。 专业介绍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介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国家教育部学科目录中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学生毕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自2004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依托学科优势和精良的师资力量而设立,是我省第一所担负培养劳动和社会保障本科人才和唯一一所具有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层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高等院校。目前本专业已招收了六届本科生和三届硕士生。学生们不仅来自八闽大地,也来自全国各省市,文理科生源兼容。这些学生在接受四年的专业学习或研究生阶段的深造后将走向社会,成为各省区劳动与社会保障或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 一、专业规划 作为我省第一所承担培养劳动和社会保障本科人才和唯一一所具有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层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高等院校,我们努力打造四个特色。 “一条主线”。设置专业和制定培养计划按照职业岗位群需要设置专业模块课程和制定培养计划;“两个提高”。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际业务技能;“三大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材教学资料库建设,并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四个结合”。知识培养与能力培养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专业课程与实用技能课程结合、“产学研”结合。培养服务于人力资源领域、劳动就业领域、社会保障领域和商业保险领域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适应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培育与发展、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需要,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管理学、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社会保障学和社会学的专业知识,熟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掌握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能在高校、政策研究部门、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从事政策制定、政策研究、教学和理论研究、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社区服务与管理、NGO组织、福利救助部门、社会服务中介以及商业保险等;还可以从事介入政府的咨询工作、参与企业的咨询活动、劳动争议代理等职业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三、知识框架 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社会保障学等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熟悉国家有关劳动与社会保障的方针政策与法规,了解国内外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和现状及其发展动态。具备运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具备较强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掌握中外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四、就业前景 本专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是我国全面建立和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急需人才,从业人员30万专业人才缺口大,具有长久稳定的就业潜力。目前劳动保障系统的职工,大部分人是“半路出家”,虽然不少人也经过培训,但仍缺乏专业化素质。据初步掌握的情况看,劳动保障系统干部队伍中有1/3学历在高中及大专以下,基层学历则要更低一些,真正学劳动保障专业科班出身的不多。社区等基层工作机构建立起来后缺口预计将达到36万左右的规模。2008年以来,《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相关劳动立法的颁布实施对企业协调劳动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为本专业的学生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关系协调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机会和平台。 五、专业学科优势与特色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依托学科优势和精良的师资力量而设立,是我省第一所担负培养劳动和社会保障本科人才和唯一一所具有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层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高等院校。专业教师学缘背景好,学历层次高,副教授以上教师占42%,博士率达70%。专业负责人吴宏洛教授是全国社会保障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福建师范大学“教学名师”,2008年获福建师范大学促进就业贡献奖,是省级精品课程《社会保障学》主持人。我们通过确立专业特色与专业差异,通过模块教学和建立省内多个实习实训基地,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强化学生的计算机、统计分析与运用外语、公文写作等能力和专业业务的实践技能。学生基本能达到“一专多能、一专多岗和一专多证”的要求。 六、主要课程设置: 除了公共必修的通识课,主要有六个模块:(1)基础理论模块;(1)管理战略模块;(3)人力资源管理模块;(3)劳动经济模块;(4)社会保障模块;(6)素质技能平台课程。 主要课程设置如下: 劳动与社会保障课程模块 课程要求 模块一 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管理学概论、公共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分析、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社会学概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公文写作、公共关系学。 模块二 掌握中外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理论与前沿探索 人力资源管理学、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学、劳动关系学、劳动社会学、社会保障国际比较(双语教学)。 模块三 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管理的知识与技能 基础会计、人力资源会计学、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社会保险学、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企业年金、证券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职业生涯规划。 模块四 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的政策和法律 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社会保障法规。 模块五 掌握社会调查、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社会调查与社会统计、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其应用、高等数学、计算机、英语四、六级、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社区志愿者、社会调查与实践、毕业实习。三、学制及总学分 学制: 学制原则上为 4年。实行弹性学制,时间为3—6年。 总学分:173学分。 四、授予学位 按照规定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专业负责人简介: 吴宏洛,经济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教二十四年。现任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负责人,劳动与社会保障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两个硕士点学科带头人。2006年获福建师范大学“师德之星”荣誉称号;2007年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福建师范大学“教学名师”称号;2009年获福建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称号。 吴宏洛教授主讲的本科课程有:《社会保障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其中主讲课程《社会保障学》是福建省级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福建省精品立项课程。承担的研究生课程有《福利经济学》、《劳动就业问题专题研究》、《社会保障制度与政策专题研究》、《劳动关系问题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专题研究》等。2000年以来,主持并完成17项省部级社科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多篇文章被国家级权威期刊转载,并获多项学术科研奖。专著《转型期的和谐劳动关系》和《中国就业问题研究》分获福建省政府颁发的第七届和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 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社会保障教研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理事、福建省和谐社会研究会副秘书长、福建省劳动保障学会常务理事、劳动保障专家组成员、福建省妇女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 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专业介绍一、专业培养目标及专业素质要求 公共管理学院自2002年招收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本科生。本专业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变革和管理创新的新兴专业。培养具有政治学、行政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在党政机关、新闻出版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事教学、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政治学和行政学高级专门人才。 在专业学习上主要学习政治学、管理学、公共管理学、非政府组织管理和法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较强的政策分析能力、管理能力、组织协调及领导能力、办公现代化的技能和文字能力、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能力。具有宽厚专业素养和良好的人文修养,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优势和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能力和素质的发展途径(主要课程设置) 核心知识、能力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时事政治 掌握政治学和行政学的基本理论,了解中西方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政治学、中国政治制度、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西方政治思想、西方政治制度、比较政府与政治、政治学与行政学名著选读 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和调查研究技巧 高等数学、逻辑学、社会调查与统计 具有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的知识和素质 管理学概论、公共管理学、领导科学、人事行政学、决策科学、公共管理伦理学、非政府组织管理、文化管理 、国土资源管理 、公共管理应用文写作以及实践环节的课程 了解政策与法规以及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形势 行政法学、中外行政法规比较、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 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通过创新课程、班导师制、学年和毕业论文来提高 四、师资力量: 本专业教师现有教授6名,副教授6名,讲师3名、助教4名。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1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在读博士3人,在站博士后1人,3人到国外大学进修、访问。专业核心课程教师17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的比例为76%,专业课程配备符合主讲教师岗位资格的教师达100%。 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3项,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0多项,教育厅课题10多项。本专业教师在国家级刊物和出版社发表学术成果20多项,获省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10多项,对本专业教学形成良好支撑。 并且有多位相关专业的高级职称的教师给本专业学生授课,大大提高了本专业的教学质量。 五、实验室和图书资料 (1)本专业拥有电子政务实验室,学生能在模拟环境下,分别以公众、企业、政府公务员等不同的角色进入教学模拟系统的前台(面向公众和企业的门户网站)和后台(政府机关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或职能部门的业务处理系统)进行实际的操作,大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效果 (2)学校和学院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学校图书馆藏书量居全国高校前列,我院又为本专业订阅了大量图书资料,种类齐全,拥有期刊数(种)(含电子读物)中文650种,外文60种,可满足了师生专业阅读的需要。 六、社会实践基地 本专业拥有实习基地数6个,可满足学生的社会实践要求。 七、就业前景 本专业将面向福建改革和管理创新,紧密结合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需要,培养和塑造高级公共管理人才。自2002年招生以来,每届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在95%以上,主要就业途径:考取公务员(本专业所学的知识结构非常有利于录取公务员应具备的素质要求)、高校及高职及中等专业学校教学人员及辅导员,企事业单位及非政府组织的管理人员。还有一部分同学升入研究生。就业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就业前景看好。 八、本专业名师介绍: 何贻纶,男,祖籍福建晋江,1950年2月生,现任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学科带头人。主要社会兼职: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理事、中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福建省科学社会主义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副会长、福建省人事厅国家公务员录用面试考官。 何贻纶教授长期从事科学社会主义、国际政治学等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苏共的学风与苏联剧变》、《国家安全理论与管理机制研究》等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政治学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国家级和省级刊物发表《也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原则》、《国家安全观刍议》等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国家安全研究》,主编《当代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等教材多部;先后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2004年被评为福建省优秀教师。 林修果,男,汉族,1949年9月出生于福建省罗源县,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曾任福建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学术带头人。2000年创办行政管理学硕士点,任导师组组长、行政管理学科带头人。现任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行政管理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省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国家级刊物《领导文萃》编委会编委等。林修果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主要专著有:《列宁晚年思想研究》、《宣传思想工作与管理研究》、《宗法秩序变迁与行政现代--以农村城镇化为分析视角》。先后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科学社会主义》等国家级和省级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曾主持完成福建省社科"十五"规划项目、"十一五"规划前期项目等省级项目10余项,现正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4年度项目(批准号:03BZZ030)的研究。科研成果获得福建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共4项。近期林修果教授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政府治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建设的研究,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来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政治建设和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该研究立足当代中国国情,结合中国东南沿海的区域的实际,重点探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政府治理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政治和谐问题、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观与当代政府职能转变问题、东南沿海的宗法秩序与行政体制改革问题等。在学术上有鲜明的时代性、前沿性和地域性特色,并取得一系列有较大影响的成果。 获奖成果科研获奖或鉴定名单 序号 成果名称 项目完成人 获奖名称、等级或鉴定单位时间 1 十五大报告对邓小平经济理论的运用与发展 李建平(2) 1999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理论文章奖,列68篇榜首 2 《资本论》在社会主义市场 3 关于分配改革的回眸与思考(系列论文) 李建平(1) 2000年获福建省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4 功在千秋---沿海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 郑又贤(1) 2000年获福建省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5 人生砺石---艰苦奋斗 郑又贤(1) 1998年获福建省第三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6 邓小平理论概论 郑又贤(2) 2000年获福建省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及省邓小平理论基地一等奖 7 中外学校道德比较研究 苏振芳(1) 2000年获福建省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8 思想政治教育学 苏振芳(1) 2000年获福建省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9 中国城乡双层社会结构的历史演变 苏振芳(1) 1998年获福建省第三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10 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主义发展 何贻纶(1) 1998年获福建省第三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11 乌托邦,反乌托邦,实乌托邦---西方三种空想主义家论要 柴宇平(1) 1998年获福建省第三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12 美学与美育 王岗峰(1) 2000年获福建省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13 孔子的人本思想与20世纪中国企业文化建设 綦正芳(1) 2000年获福建省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14 公民精神纵横谈 陈永森(1) 2000年获福建省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15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王之波(1) 16 十五大报告对分配方式新论述的思考 李建平(1) 省委宣传部首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基地优秀成果一等奖 17 邓小平坚持党的领导的战略思想 郑传芳(1) 省委宣传部首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基地优秀成果二等奖 18 试论中国共产党80年的英勇奋斗 郑传芳(1) 2002年获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工委,团省委优秀论文一等奖 19 邓小平理论教学之管见 郑又贤(1) 省委宣传部首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基地优秀成果二等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