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浮洋方潮盛铜锣制作技艺
释义

方潮盛铜锣的制作技艺,是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方潮盛铜锣厂独有的一种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分:掌炉、熔铜、配料、铸模、定形、敲打、定音、校音等多道工序组成。所制铜锣一向闻名于粤东,以制作工艺精湛,铜锣音色美、声幅大、无杂音、经久耐用而颇有声誉,尤以首创深波(低音铜锣)、曲锣(高音铜锣),使潮乐、潮剧的打击乐器配搭完整、丰富,为潮乐(剧)界所称道。列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文名:浮洋方潮盛铜锣制作技艺

遗产级别: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批准文号:粤府〔2009〕112号

批准日期:2009年10月16日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申报单位:潮州市潮安县

历史渊源

方潮盛铜锣,是中华文化传统中的响铜礼乐圣器。自十八世纪中叶创始,久负盛名。据浮洋镇志记载:方潮盛铜锣传承到21世纪,已逾五代。方潮盛铜锣与武汉铜锣、苏州铜锣的制作技艺渊源相承。同属中华民族的响铜礼乐圣器,它是中华大地上劳动人民在喜庆节日中,载歌载舞,呈现太平盛世,赋予人们追求美好,充满活力希望的击打铜器,从而受到潮州人民所喜爱而世代承继。中国响铜乐器的制作技艺,萌发于公元前770年~476年(春秋时期)的宫廷钟乐。至1856(清咸丰六年)前后,才传至潮州。据浮洋镇志所载:浮洋仙庭村先民方明治于公元1850年~1861年(清咸丰年间)到福建连城县谋生,结识了当地一位铜锣师傅,学得一手精湛的铜锣制作技艺。回乡后,便在仙庭村创办了铜锣作坊,一直享有铜锣城美称。20世纪初的清光绪年间,方潮盛铜锣已享誉潮汕地区。其铜器的制作品种,也能跟上潮汕人民的需求理念,不断变异创新,至此鼎盛局面,已具规模。铜器制作也达到数十种之多,而且所有响铜乐器,皆能与潮州众多的地方乐器如:二弦、胡弦、笛、箫、扬琴、大鼓等和音谐鸣,同奏一曲。由此催发了潮剧、潮音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制作技艺

方潮盛铜锣制品:有马锣、苏锣、深波、曲锣、钹、钦、空、月锣、加光锣、号头(大唢呐)、钟等各式铜器制品,又细分为大中小等规格。铺号中铜器制品陈列,繁杂满堂,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方潮盛铜锣的制作技艺,各道工序的师傅皆心怀秘技,不与人传,这便是其家族技艺得以纯姓传承的秘诀所致。

制作过程分熔铜、过模、打坯、炼坯、定型、淬火、修容、定音等工序。

熔铜:首先把红铜加上一定量的锡装进容器,放到熔炉里。铜和锡要严格按照一定的比例,这样熔铸出来的材料叫锡青铜,具备一定的硬度。

过模:把熔化的铜水倒进模具,铸成铜锣坯。

打坯:冷却后的铜锣坯要送进另外的高温炉膛里,直至烧红,就可以进行第一次打坯。

炼坯:经过反复几次打坯之后,师傅把铜锣坯逐个称重、修剪,使做出来的铜锣合乎规格。接着,师傅把四块铜锣坯合成一饼,再送进炉膛里。烧红后,师傅把四块叠合的锣坯一起锻打,师傅说这样做是为了让锣坯保持一定的厚度和温度,使锣坯受锤均匀。锻打的时候,着力点的控制是很有讲究的,师傅完全凭借经验控制锣坯的厚薄。

定型:锻打之后,接下来是为铜锣定型,定型前,还要将锣坯放进炉膛里烧红,拉出来后再接着锻打,锻打的工具换上了木锤。经过这道工序,斗锣就基本成型了。

淬火:锻打成型的铜锣必须经过淬火,即用盐水浸泡。用盐水浸泡后的铜锣变成赭红色,材料质地的内部结构通过化学作用固定下来,成为响铜。

修容:接下来还要为铜锣修容,主要是把锣边剪齐,锣面锤平锤圆,再划出锣面环绕纹理。

定音:最后一道工序是定音。在铜锣的整个制作过程中,定音技术性最强,必须举锤娴熟,轻重有致,特别是最后一锤,要有深厚的功底,用力恰当,才能定音准确,所以铜锣制作向来有“千锤万炼,一锤定音”的说法。

浮洋铜锣的品种有8大类120个产品,定音师傅要根据乐器的受力点,控制共鸣区的回弹力和锣面振动的频率,定出不同乐器的音准。

传承价值

方潮盛铜锣,是潮州民间打击乐器的泰山北斗,故潮州民间谚语云:少一弦亦歌,少一锣无乐。由此可见,其艺术价值在潮州人民心中,是绝对不可或缺的。

方潮盛铜锣制品,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其质朴方圆的型态,击打时铿锵震撼的原动感,都使人过眼不忘,充耳常鸣。哪怕你是远涉重洋,漫迹环宇,她都是召唤赤子之心的袅袅乡音。她在潮汕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中,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并具有群体性、社会性、世代传承的特点。

传承情况

清道光年间海阳县(潮州市)人方明治开设。初设店于潮州城,后迁浮洋镇。所制铜锣一向闻名于粤东。民国年间传至方学基,更以制作工艺精湛,铜锣音色美、声幅大、无杂音、经久耐用而颇有声誉,尤以首创深波(低音铜锣)、曲锣(高音铜锣),使潮乐、潮剧的打击乐器配搭完整、丰富,为潮乐(剧)界所称道。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方学基死后,铜锣店由其子俊士、俊惠、俊哲三人继续经营。1956年改为集体所有制的生产社。1972年迁至庵埠镇,与庵埠印刷厂、电器厂合并为一厂。1979年又分出迁回老店旧址浮洋镇,生产的铜锣仍以名牌优质行销粤东和东南亚。

相关故事

方潮盛铜锣在潮汕地区留下了许多趣闻。解放前夕,福建诏安一潮剧团的大深锣(俗名叫深波)的音质沙哑了,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仍无济于事,后闻名前来请方俊仕修理。方师傅一听试音便知道此锣在剧烈颤抖时被人突然用掌强按中部,使声波骤止,剩余的冲击力瞬间改变传播方向,严重干扰了外环域的传递线路,从而导致音质纹乱沙变。方师傅因要赶制别人的锣件,二话没说,拿起定音锤,对准受伤的环域反其道而槌之,像追打跳蚤一样向锣中间靠拢,最后一锤向中间重击,便对锣主说:“好了,请交100纹钱。”来人拿起锣一试,声音不再沙哑了,完全像原来一样洪亮。但转念一想:我做一夜戏,嗓子都唱破了,手脚都累酸了仅得到30纹钱,你三两下锤就要赚100纹,锣锤太重了。他只付了几纹钱就要走。方师傅见他没按价付款,一手拿过大深锣,对准底部一槌,手掌强按对面,这大深锣又沙哑了。来人依样画葫芦,学着方师傅的动作,有榜有眼地敲打,可大深锣还是老样子,听得自己都十分厌烦。方师傅可怜他满头大汗,便劝道:“我为了学会这技术已经打破了好几个锣,花了几千个日日夜夜,收你这100纹,补不上我用掉的锣锤。你若嫌贵,等你把这大锣打烂了,到时技艺学不到,锣又坏了,这样是不合算的。”来人深感愧疚,重请方师傅修锣。方师傅又是刚才那几下,锣声又铿锵如旧。来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感叹道:“闽粤绝无仅有的一锤定音高手啊!”以后他逢人便讲,方俊仕及方潮盛铜锣的名声远扬。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1:5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