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俘获说 |
释义 | 基本简介俘获说(capture theory;capture hypothesis ) 太阳系起源学说的一种。 泰勒(Taylor,F.B. )于1910年提出,目的是为了解释地壳水平运动的机制。他认为月球原为一个独立的行星,其运行轨道眶地球轨道甚近。在白垩纪末,当这个行星运行得更靠近地球时,落入地球的重力场中,被地球俘获而成卫星。地球获得月球作卫星时,引起了强大的固体潮汐,导致地球运转的速率发生变化,于是原在两极的大陆便向赤道位移,并分裂成肺叶状。这种向赤道的大陆漂移,便导致环绕两极的环行山脉和弧形山脉。他的这种观点受到了许多人的反对。 反对的理由是:!如果月球对地球引起的潮汐能形成白垩纪与第三纪之际的巨大山系,那么在白垩纪以前的许多造山旋回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如果潮汐力能导致大陆的漂移和造山运动,那么与之相关的摩擦力就会变成巨大的制动力(刹车),使得旋转的地球在一年之内静止下来。 原理过程1944年,苏联天文学家O.Ю.施米特提出了“陨星说”。他认为,几十亿年前,太阳在绕银河系转动时,进入一个直径为10光年、与太阳相对速度为每秒5公里的星际云。太阳在云中运行了60万年,俘获了约为太阳质量3%的星际物质。这些物质慢慢形成了一个扁平的、由尘粒组成的星云盘,行星和卫星就是在这个盘内形成的。由于原来云内的固体微粒的轨道是各种各样的,彼此碰撞使轨道要素“平均化”,因而所形成的行星轨道就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等特点。他还认为卫星的形成是行星形成的附带结果,而所有行星都是“冷起源”的。 还有一些人提出了其他类似的俘获说,如爱尔兰的埃奇沃思、英国的彭德雷和威廉斯以及印度的米特拉等,他们虽然都主张太阳从恒星际空间俘获物质,但他们描述的图像和处理方法彼此间却有相当大的差别。 提出俘获说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说明太阳系角动量分布异常的问题,但计算表明,这种俘获的概率极其微小。同时,这类学说也无法解释太阳系的拉普拉斯不变平面与银道面的交角会大到近62°的问题。 俘获说例证以月球为例,月球捕获说认为,月球是地球抢过来的“女儿”,即地球与月球由不属于同一星云团的物质形成,由于地-月轨道的变化,在1~10个地球半径范围内,外来的月球在飞过地球附近时被地球的强大引力所捕获,最终成为一颗环绕地球运行的卫星。 主张俘获说的科学家认为,地球和月球处在太阳星云的不同部位,由化学成分不同的星云物质凝聚而形成。月球原来的运行轨道与地球的轨道面交角很小(约5度),当月球运行到地球附近时,在地月距离为10个地球半径的范围内,月球可能被地球俘获而成为地球的卫星。 著名天文学家阿尔芬认为,月球曾经是一个独立的行星,月球被地球俘获时,与地球的距离大约为26个地球半径,与地球的平面的交角为149度。如果月球进入地球的洛希限,潮汐会产生很强的非均一重力场,月球表面的岩石将会破碎,并进入月球运行的轨道空间,大部碎片物质又返回月球,撞击月球,在月表产生大量的月海盆地。月球正面在39亿年前发生的开凿月海事件——雨海事件也许是俘获说的重要证据。通过地月轨道的精细计算及激光测距的数据表明,现今月球的轨道愈来愈远离地球,每年后退约3.8厘米。 不过,俘获说只能解释部分观 测事实,不能令人满意。因此,不断有人另辟蹊径,提出新的假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