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伏生石豆兰 |
释义 | 植物名称伏生石豆兰(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形态特征根状茎分枝,匍匐生根,粗2-3.5毫米,被筒状鞘;鞘长7-10毫米,鞘口近平截。假鳞茎在根状茎上彼此相距5-9厘米,直立,卵形或卵状圆锥形,长1-2厘米,基部上方粗5-10毫米,在幼时被鞘所包,顶生1枚叶。叶革质,直立,狭长圆形,长7-8 (-15) 厘米,中部宽7-10 (-17) 毫米,先端钝并且稍凹入,基部收窄为长1-2厘米的柄,在上面中肋凹陷。花葶从假鳞茎基部抽出,直立,纤细,短于或有时高出叶外;总状花序长约为花葶长的1/2,通常具3-6朵花;花序柄被3-4枚筒状鞘;花苞片卵状披针形,比花梗连同子房长或短,花梗和子房长3-5毫米;花淡黄色带紫红色条纹;萼片质地较厚,披针形,长7-10毫米,中部宽2-2.2毫米,先端近急尖,具3条脉或仅中肋明显,在背面中肋呈龙骨状突起;侧萼片比中萼片稍长,在中部以下的下侧边缘彼此粘合,基部贴生在蕊柱足上;花瓣质地较薄,卵状椭圆形或倒卵形,长3-4毫米,中部宽1.5-2毫米,先端圆钝,边缘全缘,具1条脉或不明显的3条脉(仅中肋到达先端);唇瓣近肉质,稍比花瓣长,后半部两侧对折,从中部向外下弯,顶端钝,边缘全缘;蕊柱长约0.8毫米;蕊柱足长2毫米,其分离部分长1毫米;蕊柱齿丝状或钻状,与药帽近等高,长0.8毫米;药帽前缘近圆形。花期1-10月。 分布及生境产海南(白沙、琼中)、广西(平南)、云南东南部经南部至西北部(景洪、麻栗坡、屏边、景东、临沧、镇康、高黎贡山一带)、西藏东南部(墨脱、波密)。生于海拔1000-28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树干上或林下岩石上。分布于西喜马拉雅、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东北部、缅甸、越南。模式标本采自尼泊尔。 本种在体态上易与大苞兰属 Sunipe Lindl. 植物相混淆,但后者的花苞片远比花梗连同子房长,唇瓣形状不同;蒴果卵球形,较小。 功能用途医药:【彝药】小陆肌:假鳞茎用于骨折,咳嗽《滇药录》。小陆肌:全株用于支气管炎,咳嗽,肺结核咯血,慢性咽炎,胃炎,食欲不振;鲜假鳞茎治疗咳嗽,外用于骨折,扭伤《滇省志》。主治骨折,扭伤,咳嗽[34]。 医药:全草:润肺止咳,化痰,止痛。用于肺痨咳嗽,咽喉肿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风湿痛,跌打损伤。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