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氟碳人造血 |
释义 | 简介人造血是一种乳白的、完全人工合成的复苏DA,以代替人血中输送氧气的血红蛋白。1933年,人造血首批研究取得成果。196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两位教授格拉克和高兰做了一次示范表演,将一只小鼠完全浸没在全氟化碳液中仍能活着,这是因为在这种溶液中小鼠仍能得到生存所必需的氧气,所以不至于因窒息而死亡。但是,这种全氟化碳溶液不能同血液混合。 研制在战争中受伤的士兵、各种事故的受害者、手术台上正在进行抢救的病人,都需要输血。尽管各国都有献血者,但血液还是不够用,因为不光医院要用血,制造凝血酶、丙种球蛋白、白蛋白等多种药物,也需要血。 如果能够制造出一种人造的血液或者血液代用品-------生理溶液,该有多好啊! 对人造血液作出重要贡献的是美国辛辛那提医学院的小利兰克拉克。他将1/3的氟碳化合物同2/3的盐水搅拌混合。这种液体既能运送氧气,又能排除二氧化碳,还可溶解血液所含的许多物质。此外,它不同人体内的其他化学成分结合,使用起来非常安全。 196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享利·斯拉维特终于在补充蛋白质的情况下,使全氟化碳溶液乳化。但是这种乳化液仍然有使血液凝聚的危险,并有可能堵塞某些毛细血管。 1979年,内藤良知给自己注射了200毫升人造血。如今,医生已经用了多种不同配方的人造血供急救时应用。 如今,各国研究出来的氟碳化合物“血液”类型较多,如日本的“氟卢素-----DA”人造血,美国的万能输血用新型血细胞,前苏联的全氟萘烷等。1980年6月,我国第一次将自己研制的人造血应用于临床,这一年就有14个病人获得满意的结果。 功能氟化碳液体具有人血那样的重要功能,能将从肺部吸进的氧气输送到人体的各个部位,又能将各个脏器排出的二氧化碳输送到肺部排出体外。不同的是,全氟化碳人造血输送气体是个单纯的物理溶解过程,氧气和二氧化碳机易溶解在全氟化碳液体中,在流动中完成气体的传递。100毫升的全氟化碳能溶氧气50毫升,是人血载氧能力的1.5倍;全氟化碳和氧的结合速度是14-20毫秒,比红血球快得多。由此可见,全氟化碳是较理想的血液代用物。 优点1、人造血液可以大量地制造,保障医疗用血的充足供应。以动物血红蛋白作为造血原料的人造血液,有丰富的原材料来源。我国目前研制的人造血液以牛血红蛋白为原料,而法国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一种名为海蚯蚓的沙滩小虫的血液也适合制造人造血液。 2、不受血型限制,可用于各种血型的人,输血后不会发生严重的溶血反应,我们所说的血型一般是指ABO血型,是按红细胞膜上所含有的抗原来分型的。因为用血红蛋白组成的人造血不具有红细胞膜,没有抗原就不会与体内已有的抗体产生交叉反应,所以人造血适用于任何血型,人体不会对它产生排斥作用,可以真正做到“一血通用”。特别是在紧急抢救的情况下,医生只需直接为病人输入人造血液,而不必先检测患者是哪类血型,然后再费时去寻找与之匹配的血液,节约了很多宝贵的时间。 3、容易保存,不必像献血者的鲜血那样要贮存在4℃一6℃的冰箱内,根据目前的技术条件,普遍血液在专门的储存条件下只能保鲜42天,如果超过了这个时间,血液就有可能变质,而人造血的保存期可以长达数年。 4、不会发生交叉感染。通常输血如果检查不严,会将一些细菌、病毒带入受血者体内,发生交叉感染,而人造血液是工业生产制造的,不会有细菌或病毒的混入。 一般捐赠的血输入病人体内后,要24小时之后才能恢复100%的运载氧气的能力;人工血则可以立即达到100%运送氧气的作用。 5、一些宗教信仰者拒绝输入供血者的血液、动物的红血蛋白都不接受,因此,全氟碳为他们提供了另一条输“血”生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