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扶贫军团 |
释义 | 《扶贫军团》生动记述了山西省柳林县的历史、资源和建国五十多年来的变迁,记述了省委干部下乡扶贫工作队在柳林8年扶贫洒下的艰辛汗水和结出的累累硕果。 书名:扶贫军团 又名:扶贫军团[一分来自老区的报告] 作者:照春 ISBN:7-5378-2529-7 类别:报告文学 页数:264页 定价:36.00元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作者照春,原名赵瑞生,山西阳泉人。中共党员,1976年毕业于承德医学院药学系,1989年又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70年应征入伍,历任呼和浩特市解放军三五六医院战士、司药、药剂师,武警部队山西省总队文化站负责人、太原指挥学校文化教研室副主任,山西省监察厅《山西监察》杂志副主编,国家监察部人事司借调干部,山西省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新闻出版局处级干部。山西省文艺理论学会副秘书长,曾与艾斐、路闻捷共同创办大型报告文学期刊《时代大潮》并任首届总编辑。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长篇小说及长篇报告文学《飞云楼》、《太阳路》、《尧都行》、《南国风云》、《鹳雀楼》、《克癌女神》,中短篇小说集及报告文学集《爱,不能推辞》、《英雄罗曼史》、《火红的岁月》,中篇小说《为了新一代》、《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平凡的伟人》、《太阳从这里升起》、《走向大市场》、《皮尔复诞生记》,中篇报告文学《为党争光的人》、《人民公仆》、《市长与城民》、《承德医学院,你好》、《洋溢着热情的人》,电影文学剧本《狂犬复仇》、《绵山的早晨》、《夜袭黑土岩》、《孙悟空审案》等,策划、主持《中国作家大辞典(1949年-1999年)》的编纂出版工作,并任主编及总编纂。电视剧剧本《星辉》(已录制播出)获首届金盾文学创作优秀奖,《远山的枪声》获1988年全国橄榄绿征文二等奖,《太阳路》获1995年全国丽叶杯征文一等奖。 体裁长篇报告文学(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 出版北岳文艺出版社 影响在文学期刊《中国作家》、《黄河》等报刊相继推出照春的《扶贫军团》(北岳文艺出版社)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反响。 内容简述对人类生存现状的关注,是文学的永恒命题之一。人的生活质量,是现代社会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之一。从基本的生存条件到追求生活质量,显示出物质进一步丰富的前提下,人类对更现代的文明的追求。在中国,扶贫是一项规模宏大时间漫长的伟大工程,它体现了一个政党和政府让全民走向富裕的理想,演绎了数不清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作者用感人至深的笔触写出了从20世纪中期,特别是1995年以来山西省乃至全国扶贫工作所取得的骄人的成绩,展示了在这场令世界瞩目的脱贫致富的伟大工程中,人们所作的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努力。 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扶贫大工程。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伊始,全国规模性的扶贫工作方兴未艾,生机勃勃,进入新世纪之后,更是一浪高过一浪,给农村和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变。 作者倾注心血,多方调查走访,不畏艰苦困难,终于完成这一有关扶贫的大型文学作品。作品以省委工作队在柳林县扶贫为主线,山西省扶贫工作为参照,并对全国扶贫进行俯瞰式的贯穿,点和面结合,历史与现实相交汇,全景式、立体式地反映了这一场轰轰烈烈、薪火相传的大扶贫景观。在这部作品中,客观地展示了贫困地区的生活现状和风土人情,栩栩如生地展现了扶贫工作队员和当地农民的感人形象,翔实地记录了20世纪中期,特别是1995年以来山西省乃至全国扶贫工作所取得的骄人成绩。 作品一开头,就以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的主题歌《大红枣儿甜又香》为引子,告诉人们当年劳苦农民的女儿献给子弟兵大红枣的故事,使整部作品具有了历史的纵深感,赋予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时代背景。作品将人们的视线聚焦到柳林县孟门镇。柳林具有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天下黄河第一门”——孟门),又是革命老区(山西省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诞生地),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进行扶贫,显然具有莫大的意义。 作者善于通过仔细观察,把握人们的形象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三言两语,就把一个个性格特征和事迹逼真地表达出来。作品以纪实的笔法,生动地记述了许多扶贫工作队员和当地党委政府干部、村民的感人肺腑的事迹和群像。譬如,省委驻孟门扶贫工作队在春天全体队员穿上胶鞋,扛着铁锹,带着巨大的剪子到小河沟村安装提水工程,以及率镇农技人员改良贺龙沟、孟门、小河沟、高家塔、刘家圪瘩等村的老枣树,进行繁重的劳动。劳动的艰辛和对老区人民的热爱,铸造了扶贫队员一颗颗火热的心。当贺龙沟———这个贺龙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村庄建起了450余平方米的希望小学,学校建成竣工典礼之日,又是怎样的一幅激动人心的景象。作者在这里表达的是贫困地区农民的心声,和对党和政府纯真而质朴的感激之情。世世代代生活在黄土沟壑,自然条件贫瘠的穷山沟的农民,他们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奔向富裕生活,他们那种任劳任怨,艰苦奋斗,锲而不舍,勤劳勇敢的精神,在新的世纪如何发扬光大,使村庄早日奔向现代化,正是作家深思熟虑,试图进行探索的问题。 长篇报告文学《扶贫军团》是一部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思想深度的佳作。它如实地记录了柳林县乃至山西、河北、黑龙江、陕西、内蒙古5省区以至全国的扶贫情况。它是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级党委、政府,在各个历史时期,心系革命老区、关怀贫困地区、支援偏远山区人民,并帮助和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奔小康的总报告。 评价吕梁山虽然没有秀丽的姿容,没有卓越的风采,但却有着巍峨的重峦、纵横的沟壑与浪滔奔涌的千古黄河,并由此而铸成我们华夏大地的脊梁、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我们永远不屈的民族精神。这里曾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后来这里又成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根据地之一。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即为这一历史的艺术见证。然而,就是这样一块熔铸着中华民族灵魂的地方,却一直为贫困所袭扰。 于是,一个既是历史的又是时代的重大命题,严峻地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这就是如何尽快尽早地改变吕梁山区的贫穷落后面貌。为此,江泽民同志来过这里,胡锦涛总书记来过这里,温家宝总理来过这里。从中央到省、市、县的领导都把改变旧面貌、建设新吕梁当作一项重大使命而铭刻于心,萦系于怀,落实于行动之中。他们在一连数年中,以坚忍不拔之志和连续作战之策,开展覆盖全吕梁的扶贫济困工作。 部队作家照春以军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创作的《扶贫军团》,就是对在这一大背景下所进行的扶贫攻坚战的艺术再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部19万言的长篇报告文学天然地富有了敏锐而厚重的时代意蕴与历史价值。作为长篇报告文学,《扶贫军团》的显著特点,就是真实性、历史感与时代特征的紧密结合,并在这种结合中,成功地从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相得益彰中实现了对崇高理想的美学诉求。作者从上个世纪40年代写起,一直写到本世纪之初的宏伟开局,写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吕梁山地区半个多世纪的扶贫历程及其所建立的宏伟勋业。他把从减租减息、土地改革所起始的扶贫工作,把在柳林县孟门镇及其所辖的刘家圪瘩村、贺龙沟村、成家庄村所开展的扶贫工作,统统归到中国共产党人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所具有的高贵品格上来。他通过艺术的陈诉,让人们心悦诚服地相信:中国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品性和任务,就是与人民血肉相连,为人民披肝沥胆,所追求的,始终都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他们的心目中,人民就是天,人民就是地,人民就是历史的脊梁骨,就是时代的最强音。所以,归依人民,服务人民,造福人民,永远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准则与惟一宗旨。 扶贫,是一项伟大的时代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需要各级领导和千百万下乡干部付出巨大辛劳与非凡才智的事业,它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有力质证,它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奔小康的时代碑碣。《扶贫军团》以宏阔的内容和艺术的张力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正是这样一幅充满改革精神与发展动力的时代风景画,它从一个特殊的视域,向人们生动而具体地陈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巨大威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