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佛寺 |
释义 | 佛教僧侣供奉佛像、舍利(佛骨),进行宗教活动和居住的处所,佛寺在中国历史上曾有浮屠祠、招提、兰若、伽蓝、精舍、道场、禅林、神庙、塔庙、寺庙等名;或源于梵文音译、意译,或为假借、隐喻,或为某种类型的专称、别名,到明清时期通称寺庙。 概述佛教僧侣供奉佛像、舍利(佛骨),进行宗教活动和居住的处所。佛寺在中国历史上曾有浮屠祠、招提、兰若、伽蓝、精舍、道场、禅林、神庙、塔庙、寺、庙等名;或源于梵文音译、意译,或为假借、隐喻,或为某种类型的专称、别名,到明清时期通称寺、庙。“寺”原是古代官署名称,东汉明帝时,天竺僧摄摩腾等携带佛教经像来洛阳,最初住在接待外宾的官署──鸿胪寺,后将此寺改建,称白马寺,后世相沿以“寺”为佛教建筑的通称。佛教在中国流行近2000年,虽然不同时代、不同宗派的佛寺在建筑上存在着差异,但大体都是以佛殿或佛塔(见塔)为主体,辅以讲堂、经藏、僧舍、斋堂、库厨等建筑,布局上沿袭中国传统的庭院形式。佛寺的宗教活动具有群众性,因而戏场、集市等相伴出现。建在山林的佛寺则多与风景名胜相结合(见寺庙园林)。中国佛寺虽是宗教建筑,却和世俗生活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建筑性质。 历史沿革东汉至东晋(约1~4 世纪) 此时佛教被看作类似黄老之学。史载汉桓帝时“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浮屠”为梵语Buddha的音译,也译作“佛”。佛教刚传入时其建筑曾借用中国传统的“祠”的名称,后又称为“佛图”或“浮图”。据《魏书·释老志》,“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东汉末笮融在徐州建浮屠祠:“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说明最初的佛寺以塔为中心,四周用堂、阁围成方形庭院。属于这时期的佛寺遗址尚未发现,但可从《洛阳伽蓝记》记述的北魏洛阳永宁寺推知大概。此期佛寺数量不多,西晋首都洛阳周围也只有40多所。 南北朝至五代(约4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 这是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佛教为统治者所信仰,许多僧徒成为权势者,拥有政治影响和经济实力,佛寺的数量和规模都大大超越前代。南北朝时,佛寺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前期旧型的延续,以北魏洛阳永宁寺为代表;云冈石窟第六窟为方型窟室,中心立塔柱,四壁环绕有浮雕的廊院,北面正中雕殿形壁龛,可资佐证。另一种是宫室第宅型。北魏中晚期通过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的宫室、第宅改建佛寺,以原前厅为佛殿, 后堂为讲堂,廊庑环绕,有的还附有花园, 形成与前期迥然不同的风格,成为以后佛寺建筑格局的主流。《洛阳伽蓝记》记载的约50座重要佛寺中,以塔为中心的浮屠祠型约占四分之一,前厅后堂的宫室第宅型约占三分之一。隋唐时期已很少有以塔为中心的佛寺了。从初唐律宗创立者道宣撰《关中创立戒坛图经》中所绘理想的律宗寺院,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所绘佛寺和有关文献的描述,可知唐代佛寺是继承北魏宫室第宅型佛寺发展而定型的。 由来佛教传入中国后,“寺”随之而出现。公元第一世纪东汉明帝时,西域高僧迦摄摩腾和竺法兰应请来到洛阳,最初是住在中国专门接待外国使节和贵宾的官署“鸿胪寺”。 后来为供养这俩位高僧安置佛像经典和长期居住,就另给建造了一所住处,同时用他们驮运经卷的白马为新居“寺”命名为“白马寺”。 这就是我国最早开始建立的第一座佛寺。从此原做为官署名称的“寺”也就成为中国佛教寺宇的专称,而在“寺”前加以庙名,一直沿袭到现在。 构造佛寺最初是按照朝廷官署的布局建造的,也还有原来是贵族和富人将自己现成的住宅施舍为寺的,因此,许多佛寺原来就是一所有许多院落的住宅。由于这些历史原因,中国汉族地区的佛寺在近两千年的发展中,其构造基本上采取了中国传统的院落形式作为佛寺的布局,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屋脊六兽、筒瓦红墙的标志,一看就知道是佛寺。 佛寺内有许多院落,其中房舍称“堂”或者称“寮”。自宋崇宁二年(一一0三年)以孔子庙为大成殿,于是佛寺建筑除堂寮之外,其主体部分也称为殿。 体现随着佛教流传日益深入民间,佛教的寺庙建筑和佛菩萨像的塑造也就在我国各地普遍的建造起来,寺庙建筑和工艺也就更加发达。我国中古时期劳动祖先所留下来的珍贵的艺术结晶和伟大的文化遗产差不多都是经过佛寺建筑和佛像塑造而得以保存的,乃至佛像藏内都有,例如,我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山西的南禅寺和举世驰名的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炳灵寺等佛窟,这些都是无数宝贵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由此可见,佛寺建筑和佛像塑造对我国民族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完美的建筑艺术和它所体现出的文化底蕴、教化内涵、更是广大精深不可思议。 寺庙雄伟巍峨的殿阁建筑及妙相庄严的佛菩萨像是“住持三宝”佛、法、僧的形式体现,是僧伽和合共住焚修和弘法利生的道场。自他二利、是佛弟子们的恭敬福田,使到过寺院的人们善因深入八识田中,增长趋向觉道的善根,同登华藏玄门,共入毗卢性海。 建筑特点佛寺中的中心建筑当然是大雄宝殿,通常称为“大殿”。“大雄”是称赞释迦牟尼威德高尚之意。大殿内佛菩萨的塑像古今、地域差异较大。宋代以后,一般供奉3尊佛像,叫做“三佛同殿”,释迦佛居中,药师佛和阿弥陀佛各居左右。明代以后渐成定制,大殿中央或单独设立释迦佛像,也有单设“毗卢佛”或“接引佛”的(多见于净土宗道场,为阿弥陀佛立像,做接引众生之相)。如果殿堂较大,则可设“三身佛”(法身、报身、应身)、或设“三世佛”(等同于宋代的三佛同殿),或者设立“五方佛”(中央毗卢遮那佛、东方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也可设立“七佛殿”(释迦佛及以前出现的6位佛陀),不一而足。有的佛寺设立有两种以上的佛殿,也是很正常的。在汉地寺院之中,正殿中还是以单独供奉释迦佛者居多。 释迦佛造像大概有3种“标准”样式:一是“成道相”,结跏趺坐,左手横放在左膝上,手心朝上结为“定印”,右手直伸下垂,为“触地印”,表示释迦佛为众生寻求解脱道路,佛陀的献身精神唯有大地可以作证;二是“说法相”,也是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上指屈成环状结成“说法印”,表示佛陀正在说法;三是“栴檀佛像”,传说是印度优填王用栴檀木按照佛陀的面貌、身形做成,是一种立像,佛陀左手下垂结成“与愿印”,右手屈肘向上结成“施无畏印”,前者表示满足众生愿望,后者表示解除众生苦难。旁边塑有迦叶、阿难二尊者之胁侍像,这便是较为常见的“一佛二弟子”像。大殿两侧多供奉“十八罗汉”像,他们都是受佛陀嘱托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元代以后,各寺院的大殿中多有供奉。而在大殿的佛像背后或角落,往往塑有菩萨像,一般是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像,有的则单独设立观音菩萨塑像。 大雄宝殿东边一般建有“伽蓝殿”,专门用来供奉土地神,但各地佛寺对此并无一定规制,近代以来,“伽蓝殿”多以给孤独长者、只陀太子、波斯匿王等为主尊,而以关羽或伽蓝神为辅。 有的寺院根据具体情况,单独设有“观音殿”、“地藏殿”等。“观音殿”俗称“大悲殿”,常见的观音菩萨形象有两种:一是“圣观音像”,跏趺坐,手持莲花或结定印,头带天冠;二是“自在观音”像,一足盘膝,一足下垂,旁有甘露柳枝净瓶。观音座下常有童男“善财”和童女“龙女”胁侍。另外还有“十一面观音”、“千手千眼观音”和“四十八臂观音”等不同的塑像。“地藏殿”则专门用来供奉地藏菩萨,宋代以后,地藏菩萨造像一般为比丘僧相,身披袈裟,跏趺坐,右手持锡杖,表戒行精严或爱护众生;左手持如意宝珠,表满足众生愿望,座前常有闵长者父子之胁侍。另外,有的佛寺还设有“罗汉堂”,里面塑造有五百罗汉。 在佛教寺院中,佛堂建筑顺序及堂内设置摆设都有一定规矩,如宗鉴《释门正统·塔庙志》云:“今殿中设释迦、文殊、普贤、阿难、迦叶、梵王、金刚者,此土之像也,盖若以声闻人辅,则迦叶居左,阿难居右;若以菩萨人辅,则文殊居左,普贤居右。今四大弟子俱列者,乃见大小乘各有二焉耳。梵王执炉,请转法轮;金刚挥杵,护卫教法也。”可见每一尊造像都是有讲究的,也都是有其深刻寓意的。 佛寺内概貌中国自白马寺建立后,全国各地就都建立有佛寺,佛寺既是住持三宝佛、法、僧的所在地。所以各寺庙也都塑造佛菩萨像在殿堂内供养。但其表法的内涵寓意却鲜为人知,说来让人惊叹! 主要特点1、有明显的纵中轴线,从主要出入口“三门”(由佛经中“三解脱门”的说法得名,也作“山门”)开始,沿轴线纵列数重殿阁,中间连以横廊,划分成几进院落,构成全寺主体部分。 佛寺 2、较大寺院在主体殿阁两侧,仿宫殿中廊院式布局,对称排列若干较小的“院”,按内容命名,如菩提院、般若院、净土院、塔院、阁院、律院、库院等。据记载,五台山大华严寺有15个院;成都大慈恩寺有20多个院;长安章敬寺有48个院,房屋4130余间,是为皇室专建的特大规模寺院。 3、主院和各小院均绕以回廊,廊内有壁画,有的还附建配殿或配楼。 4、塔的位置由全寺中心演变为殿前左右置双塔或于主体殿庭前方两侧分立塔院。中唐以后密宗盛行,多供菩萨立像,所以寺庙后部的讲堂或配殿开始建为二层以上的楼阁。唐代僧侣为宣扬宗教所作的俗讲已带有文化娱乐色彩,以后又在佛寺中出现戏场,使佛寺具有公共建筑性质。 5、寺中还有供僧徒生活的僧舍、斋堂、库厨等。大型佛寺还有磨坊、菜园等,有的附设客馆。此时期大量光建佛寺,史载南朝仅建康一地就有佛寺500余所。北魏末年都城洛阳有寺1367所,外地有寺30000余所。北齐邺城有寺4000余所,全境共达40000余所。唐代更多。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法”,一次拆去佛寺44600所。五代周世宗显德二年(955)“灭法”,拆毁境内佛寺 30336所。经几次灭法和自然损坏,唐代佛寺除个别殿宇外,没有成群成组保存到现在的。 主要作用宋代至清末(约10世纪中叶至20 世纪初) 唐会昌灭法后,佛教始终未能恢复以前的盛况,佛教的社会作用大为降低。北宋和辽代的一些大型佛寺基本上仍沿用唐代的格局,如燕京悯忠寺和开封大相国寺的主体是:前为三门,内有一重至数重殿,后为阁,前方东西侧各有塔,主体两侧各有若干个院。《东京梦华录》载,大相国寺庙会已是一个衣食器用、图书文玩、医卜星相、飞禽走兽等无所不包的大市场。“庙会”成为集市的一种重要形式,延续至近代。但它只是利用殿庭和廊庑临时设摊,并不影响佛寺建筑布局。宋代禅宗兴盛,南宋著名大寺“五山十刹”,都是禅宗的寺院。禅宗佛寺布局有“伽蓝七堂”说,具体内容说法不一。宋代史料记载,径山兴圣寺中为正殿、三门,以长廊楼观连接,前面有钟楼,下层为观音殿。另有法堂、方丈、库堂、云堂、香积厨等建筑。天童山景德禅寺有三门、卢舍那阁、起诸有阁等建筑。这两寺都属“五山”之列。但从现存元代王蒙《太白山图》所绘的天童寺看,寺的中轴线上依次为三门、正殿、后殿,以回廊围成殿庭。三门为楼阁,内有二楼对峙,后殿也有二楼对峙,疑是钟鼓楼或藏经阁。殿庭两侧各有数“院”。布局仍是唐和北宋以来的传统形式。明代以后佛寺布局又有变化,主体建筑有山门,门内左右有钟鼓楼,原三门处改为天王殿,内为大雄宝殿、东西配殿,后为藏经阁。自天王殿至藏经阁,以廊庑、配殿围成殿庭,与唐宋用回廊者不同。大型寺庙两侧仍有小院,最后部分并列三个院,中央为“大悲阁”,左右为方丈院。现存的山西太原崇善寺(明初建)、北京智化寺(明正统八年建)、北京碧云寺、卧佛寺都是如此。北宋以来,大寺中多供罗汉。开封大相国寺曾塑五百罗汉,供于三门的上层。明代以后发展为田字形平面的罗汉堂,多在寺侧另辟一院,不影响全寺整体布局。 喇嘛寺从元代起出现了佛寺的新类型,它的兴建同喇嘛教传入内地有关。佛教在7世纪中叶传入吐蕃(西藏),8世纪中叶吐蕃王赤松德赞迎请高僧莲华生入藏传教。他在密宗教义的基础上,融合吐蕃原有的巫教(即钵教或苯教)并吸收印度婆罗门教的某些神秘法术而创新教。因教中高僧称喇嘛(意为超人),所以这种佛教被称为喇嘛教。莲华生又按密宗金刚界曼荼罗(Mandala,又称曼陀罗)形制创建桑鸢寺(又称三摩耶庙)。喇嘛教几经起落,至元代大盛。萨迦寺法王八思巴被元世祖忽必烈拜为国师,主管全国宗教事务,喇嘛教也成为蒙藏两族的主要宗教。明末清初,宗喀巴所创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占统治地位,受到明、清两朝特别是清朝皇帝的宠信,势力更盛。乾隆时以喇嘛教为国教,尊活佛为国师。到清代中叶,黄教在藏族地区已有寺院约4000所,喇嘛达36万人;内蒙古有寺院约1000所,喇嘛约10万余人。 佛寺 按喇嘛教规,大型寺院实行“四学”制,设四“扎仓”(经学院),分别修习显宗、密宗、历算和医药。各扎仓都是大型经堂建筑,其中修习显宗的扎仓为入寺喇嘛共用,规模特大,称为“都纲”(大经堂)。扎仓以外,寺内设有专为供奉各种佛像的“拉康”(佛殿),各级活佛的“囊谦”(公署)、辩经坛、印经院、“嘛呢噶拉”殿或廊、塔(藏经塔或纪念塔)以及大量的喇嘛住宅。藏族地区的喇嘛教寺院一般依山就势建造,各个扎仓和囊谦相对集中,没有明显的整体规划;蒙古族或邻近城镇的寺院,多受汉族传统建筑影响,按纵中轴线布局,比较规整。著名的喇嘛教寺院有西藏的萨迦寺、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哲蚌寺、色拉寺,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拉卜楞寺(见图),内蒙古的席力图召、五当召,北京的雍和宫,承德外八庙等。 喇嘛教特别注重修法仪轨。修法、受戒、驱妖时要筑曼荼罗。曼荼罗即法坛,又名坛城、阇城,基本上是十字轴线对称、方圆相间、“井”字分隔的空间。在“井”字分隔成的九个空间或相间隔的五个空间里,按各种曼荼罗的要求布置佛菩萨,再现佛经中描述的世界构成形式。曼荼罗运用到建筑上,有的成为寺庙总体布局的构图,如西藏桑鸢寺,承德普宁寺后部、普乐寺后部等;有的成为佛殿的造型式样,如北京雍和宫的法轮殿,承德普宁寺的大乘之阁等。 古书记载梵语尾贺罗Vihara,毗诃罗,鼻诃罗。寺原为官司之名。释名曰:‘寺嗣也,治事者相嗣续于其内也。’罗璧志余曰:‘汉设鸿胪寺待四方宾客。永平中佛法入中国,馆摩腾法兰于鸿胪寺。次年敕洛阳城西雍门外立白马寺,以鸿胪非久居之馆,故别建处之。其仍以寺名者,以僧为西方之客,若待以宾礼也。此中国有僧寺之始。’西土称为僧伽蓝,僧伽蓝译言众园。谓众人所居所,在园圃生殖之处,佛弟子则生殖道芽圣果也,经曰伽兰陀竹园祇树给孤独园。是西域之寺舍也。后魏太武帝始光元年创立伽蓝而名以招提之号,隋炀帝大业中改天下之寺为道场,至唐复为寺。 寺院,《晋书·王恭传》:“恭不闲用兵,尤信佛道,调役百姓,修营佛寺,务在壮丽,士庶怨嗟。” 唐 白居易 《百花亭》诗:“佛寺乘船入,人家枕水居。”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每一县固然都有圣庙即文庙,一般的庶民,是决不去参拜的,要去,则是去佛寺,或者是神庙。” 新昌佛寺新昌大佛寺位于浙江省新昌县城西三里南明山中。这里山清水秀,岩石嶙峋,古树苍苍,飞瀑泱泱,曲涧微转,幽洞深邃,是风景幽奇的旅游胜地。 大佛寺风景名胜区总面积共25.5平方公里,由大佛寺景区、十里潜溪景区、南岩寺景区三部分组成。大佛寺景区离县城西南0.5公里,创始于东晋永和初年(公元345年)共有景点165个,其中人文景点45个,自然景观120个,为中国汉族地区142个重点开放寺院之一。这里群山环抱,奇岩突兀,亭台楼阁环布,古树修篁,故大佛寺又有“石城古刹”称。寺内依山崖开凿30年的石弥勒佛像,南朝文学家刘勰誉之为“不世之宝,无等之业,旷代之鸿作”,后世称之为“江南第一大佛”。沿途有锯解岩、誉为“江南敦煌石窟”的千佛岩、放生池、隐岳洞、晋昙光舍利塔、隋智者大师法塔(为纪念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凯而建)、朱子亭(朱熹于此著书立说)、朱梅、硅化石(又名木化石,距今已有1亿5千年历史),石门幽谷、磨崖石刻等景观。在大佛寺入口处,以大佛寺为依托,突出佛教文化内涵,气势磅礴的中国大佛城已开业,这又是一处好景观。大佛寺里最负盛名的文物是石雕弥勒大佛。据《新昌县志》记载,大佛开凿于南北朝时齐梁年间(约486一J516年),前后营造30余年。 新昌大佛寺牌坊 据《嘉泰会稽志》载,唐会昌五年(845年),石城建瑞像阁三层。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石城寺遭火焚。开平三年(909年),吴越王钱镠钱八千万,起弥勒宝阁三层及殿宇300余间,赐寺名为“瑞像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奉沼改瑞像寺为宝相寺。明朝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毗卢阁,三层五极,高十三丈五尺,改寺名为毗卢阁。后道兵燹,殿堂均毁,唯十丈金身石弥勒佛像独存。清朝末年,重建五层高阁,重装大佛及罗汉像。1925年,在寺门口立碑,上书“大佛寺”。至此,寺庙改称大佛寺,沿用至今。大佛寺的主要殿堂有天王殿、西方殿、大雄宝殿、大佛殿、地藏殿、藏经楼、隐鹤楼等,还有千佛院、智者法塔等建筑,此外还有朱子题字、隐岳洞、无量桥、放生池、龟化石,回音壁、米萧所书“面壁”题刻、古银杏、解开岩、仙客岩、七雨头、月峡等风景名胜。附近还有南岩寺、任公子钓台、化云洞、蝙蝠庵、十里潜溪、石屏幽谷、一线飞瀑、天烛万松、七盘胜景等。千佛院又称千佛岩,为天然溶洞;内塑海岛观音像,岩壁上分布着南齐永明三年(485年)开凿的1040余尊佛像。这些佛像高仅数寸,工艺精致,栩栩如生,与大佛一样,是中国早期南方石窟艺术的瑰宝,是研究南朝齐梁间雕塑艺术的重要实物史料。 千佛禅院位于大佛寺西北约300米,紧邻大佛寺的外山门,是除大佛之外的另一处石窑造像,因石窟内佛像总数超过一千,故名千佛禅院,俗称千佛岩,千佛岩,佛像确有千尊以上,据统计,石窑内共有佛像1075座,大的有1米之多,小的仅数寸。千佛禅院前身是高僧于法兰创建的元化寺,成寺于公元345—356年,可见千佛岩的造像早于大佛南朝时,南方很少有石窑造像,因此位于新昌石城山的千佛岩就显得异常珍贵。千佛禅院在“文革”时曾遭受损坏,但大多得到了保留,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古代石窟造像艺术建筑,放生池在大佛寺外山门内,大佛寺的放生池非但是一般佛教寺庙中的固有建筑,在新昌大佛寺更有平添景色的妙用。不管是香客还是游客,一进入外山门,就会被两处清澈的水池所吸引,水面映照着两面青山、四面绿树,佛门净地的感觉油然而生。放生池南面岩壁“南无阿弥陀佛”为弘一法师手迹,“放生池”三字为钱思廉所书。 上海玉佛寺清光绪8年(1882年)普陀山慧根法师至缅甸开山取玉,雕琢了5尊玉佛。光绪15年(1899年),慧根法师自缅甸返普陀山,留下一坐一卧玉佛二尊,并在江湾建"玉佛寺"供奉。后寺毁于兵火,于1918年-1928年在现址修建新寺。玉佛寺山门前有照壁,寺内为仿宋三进建筑,前为天王殿,中为大雄宝殿,后为玉佛楼,上供玉佛坐像(释迦牟尼成道像),玉佛由整块玉雕,高1.92米,宽1.34米.两厢有卧佛殿、铜佛殿、观音殿和上海佛学院。卧佛殿缅甸小卧佛。长96厘米;另有一尊1989年来自新加坡的缅玉大卧佛,长4.6米。玉佛寺是上海名刹,并为佛教禅宗道场。参观游览、礼拜进奉者络绎不绝。坐落在市区北侧的安远路、江宁路口。建于1918年,是一座仿宋殿宇建筑,布局严谨,结构和谐,气势宏伟。寺内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玉佛楼(方丈室),左右两侧有卧佛堂、观音殿、铜佛殿和斋堂,错落有致。每逢初一、十五或佛教传统节日,善男信女,三皈居土,接踵而至。院内香烟飘漫,福烛高照,都市风光中的丛林名刹,自是别具韵味,公元1882年,即清光绪八年,普陀山慧根法师经五台,历峨眉,入 西藏,到印度,礼佛后过缅甸,在当地华侨的赞助下,开山取玉,雕琢了五尊玉佛,并携返普陀山。路经上海,留下了坐佛、卧佛各一尊,即在江湾镇造庙供奉,称玉佛寺。1918年,寺庙毁于兵火,重择现址新建,新寺易名为“玉佛禅寺”。 其它相关 景点级别:AA 自然景观:保护区,珍稀植物 适合人群:白领,商务 最佳时间:一月,二月,三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出游方式:参团 景区类型:历史文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