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佛山寺 |
释义 | 1 山西省临汾市佛山寺佛山位于翼城县与沁水县交界处东西坞岭之间,海拔1800余米,四面环山,层峦叠嶂,森林茂密,果药遍地,芳草凄凄,百卉吐香,自然风景优美,历史文化悠久,是佛道合一的历史文化名山,也是人们登山健身、探幽避暑、山顶观日、休闲旅游的极好去处。 佛山,俗称佛爷山,因山势雄伟高大,峰凌霄汉,光射斗牛,远远望去形如一尊坐佛,山顶建有武当庙河佛山寺,且古时有道徒遁迹于此而得名,这里向为僧道信徒修身养性之仙境,翼沁两县百姓朝山取水之圣地。 佛山寺,原名后洞,因主体建筑有洞宇组成,又居武当后山而得名。清乾隆三十九年更名为佛山寺。据清代雍正十一年《重修碑记》载,兴建该寺始于宋代,兴盛于明代,但从塌毁的墙壁内发现曾以汉代空心砖作为填充物,可以推测早在2000余年前佛山已建有寺庙。佛山寺的布局别具一格,登临耸立于寺北的塔顶俯,整座庙宇俨然一朵盛开的梅花,寓意着“四时八序,天地全神”。四面建筑向外凸出,象征一年四季;南北各三孔窑洞,每洞代表两月共十二个月;东西两面各五孔窑洞,意即阴阳五行;四角凹进形成八个方位,呈“乾坎艮震离坤兑”。该寺集天地三界十方万灵镇宰于一院,释儒道诸神庞大齐全,这种格局即便在全省也不多见。清雍正十一年,号称“坐虎道人”的山主王正亨因寺前的武当庙宏大,后洞不但显得低矮,且神像凋谢零落,不堪拜礼,便与诸徒四处募捐,不吝己财,整理洞宇,采装圣像,使之焕然一新。清乾隆年间更名佛山寺后,名声大振,每年四月初八庙会,翼城、沁水、浮山、曲沃、绛县来此朝山取水的人络绎不绝,盛况空前。尤其是沁水距山较近,来此朝拜的人数不少于翼城,多时达3000余人。山虽属翼城,翼城人让沁水人先朝,沁水陶知县曾作文答谢,勒石以铭,永昭千古。 1938年,侵华日军曾驻扎于此,作为攻占翼城、沁水的制高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同年7月,中日两军在佛爷山脚下的东坞岭展开激战,日军惨败。佛山寺连同武当庙也毁于战火,被乱石掩埋。多宝塔在原有地宫上修建,共五级,高24.8米,可攀登到四层,自上至下悬有“佛光普照”、“求心降己”、“万善同归”匾额。恢复后的佛山寺让佛山更具魅力。 2 河南省汝州市佛山寺位于河南省汝州市庙下乡寺上村境内。始建于魏,历经唐、宋、元、明、清。今朝拜者络绎不绝。庙下乡内古迹中岳庙,在庙下村东北隅,据传为登封中岳庙中王之行宫,古时湖广等地来朝者甚多。乡西部古城为单狐聚遗址,又名梁王城。此处还有云溪观、玉泉寺、佛山寺等古迹。 3 河北省邯郸市佛山寺佛山位于永年县焦窑村东一公里,与紫山遥遥相对,因其山势貌似弥勒佛而称佛山。佛山寺就耸立在笑容可掬的佛祖肩上。 据永年县行政地图上标注,佛山,海拔330米。到底是“福”山,还是“佛”山,带着一种神秘感和历史深处的沧桑感,初春时节,我朝拜了我早已心仪已久的“福”山。 顺山路迤逦而上 ,一边是山崖峭壁,如华山天险。一边是怪石纵横,荆棘丛生。路边荒草凄凄,抬头古柏参天,清新的柏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佛山庙宇院墙用杂石壁垒,院内平台有一亩大小,三间庙宇红墙琉璃彩瓦,飞檐耸峙,立柱抱厦回廊。两面山墙彩绘佛画故事,且书诗二首,其一,“太阳一出照佛山,山上众神心喜欢;时刻关怀焦窑村,风调雨顺庆丰年。”其二,“两行御树碧连天,击毂摩肩日几千;临氵名关南车骑北,佛山后墙保平安。”上一首诗不言而喻,第二首诗大意是,传说北宋名将杨六郎任车骑将军时镇守车骑关和临氵名关,将士们浴血奋战,时得时失。传说风水先生告诉他说,佛山寺院只能修前墙和左右山墙,不能把后墙垒完整,否则赵王城南车骑关御守不住,或出事伤人。杨六郎果然把佛山寺院后墙拆了一个角。后来这个故事代代流传,佛山寺院后至今还有个豁口。 人们都说,佛山有三奇:一、“三面山墙高又齐,前墙高来后墙低;后墙抬腿能迈过,还留豁口保车骑”。二、庙宇前后院内七棵硕大的柏树,根如龙爪,冠似巨伞,躯干苍劲,枝桠峥嵘,十数里外可以看见;七颗树星罗棋布状如北斗,宛若七仙降世,又似古赵七贤卸甲品茗,博棋对恋。有诗云:“廊前庙后七株柏,赵国七贤槛外栽;天上七仙下凡来,北斗七星落天外”。三、站在佛山峰顶,是眺望古赵美景的最佳点。脚下九沟十八窑村庄如繁星点点,群山似螺,公路如带,山河锦绣,美不胜收。“北瞭红山南天门,易阳城廓眼底奔;南眺赵陵石龙阵,罗敷潭波涟漪鳞;西视紫峰塔影斜,结庐读书马服君;东临朱山石刻铭,赵王刘遂酬群臣”。品味风景里的历史,欣赏历史里的风景,惠风和畅,襟胸荡怀,甚是快哉。真是“巍峨碧殿圣母宫,古柏斜烟冲九重;氵名州唯独此一景,多少游人醉其中。” 是“佛”山,还是“福”山,永年县地名办在《永年县行政地图》中把它定位为“佛”山。其实佛山,它在人们的心中永远是一座护佑人民的福山。 4 贵州省乌当区佛山寺佛山寺 位于乌当区下坝乡宋二寨和尚坡下的佛山寺,原名川主庙,又名川子庙,建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距今304年,是明清时代四川移民后人修建的寺庙。 历史上,佛山寺曾历经多次整修扩建,规模不断扩大。乾隆五十三年(1788)大修,在寺中大殿梁上绘有佛教图案和梵文,并悬有“阆苑名区”石匾,上方镌刻有阴阳图。同治八年(1869)增修老观音殿,又称配殿。光绪十年(1884)维修川主大殿,又在老观音殿一侧增修一个新观音殿。民国时期,曾以100石的价格将佛山寺卖给红十字会。解放后,屡因政治运动冲击,佛山寺庙中菩萨无人看管而遭毁损,寺庙也不同程度遭到破坏,一度曾改为粮食仓库。佛山寺现存的大佛殿、观音殿、川主殿、寺门、膳房、厢房等,也是在“文化大革命”后修复的。 佛山寺在乌当历史上很有影响,在一座寺庙中佛、道合一,其包含的多元文化特点很有代表性。其寺庙建筑群经历康熙、同治、光绪等不同时期,房屋结构、式样、石刻、木雕等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在寺后山上,葬有历代僧侣(下转第64页)(上接第58页)主持,现存最早的一座石坟,是嘉庆六年(1801)所葬的第38代主持之坟。至今仍存20多座和尚坟在寺的左侧山上,其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是清咸丰元年(1851)所立的第41代主持妙岱钟和尚之墓。 佛山寺的建筑风格奇妙独特,保留了清晰的历史模样。大门上方,镌刻有古代神话传说故事《封神榜》中的人物,活灵活现,形象逼真。川主大殿保存较为完整,大殿前后共有16根直径为45厘米的杉木柱子,每根柱子下的石柱础上,均刻有不同的花纹。川主殿和观音殿均有吊花、木刻窗花和门花。大殿大门的两个柱基石最为独特,由雕刻精致、造形极为独特的一对雌雄石狮支撑。雄狮口含宝珠,仰面朝天,脚踏圆宝,甚是威武;雌狮口含宝珠,脚护幼狮,惟妙惟肖。 在佛山寺中,原来还有巡抚衔云南矿务大臣唐炯于光绪二十年(1894)所题的抱柱楹联,可谓人气盛旺。 佛山寺庙的兴衰,见证了不同时代的文化发展进程,对研究乌当的历史以及政治、经济、宗教、文化、艺术,具有重要价值。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