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佛道 |
释义 | 佛道佛教的起源佛把不同的生命状态(八识的种性所决定),因相对的智慧、业力不同、感召的果报不同,对应的境界和状态等的不同,假名划分为六种形态以及对应的空间属性(数字只是表法):即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罗道,天道。六道众生生存于欲,色,无色三界之中。善慧业大的众生自然福报大或升天,相反则堕落受苦。六道众生因尚未修证出彻底圆满的智慧和觉悟,无力挣脱业力或灭掉业因,只能身不由己地轮回受报。一句话,对于众生一直都只能处于一种轮回状态之中的客观现象,佛门就将它称之为六道轮回。关于三界六道的详细情况,可以阅读相关的佛教书籍。 1.佛教起源于印度。(有人说:佛教起源于印度,发扬于中国) 2.英语:Buddhism and Taoism。 3.阿尔巴尼亚语:budist 4.日语:仏教徒。 佛道的由来语出: (1).佛法之道。 《法华经·序品》:“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入於深山,思惟佛道。” 《后汉书·西域传论》:“至於佛道神化,兴自 身毒 ,而二 汉 方志莫有称焉。” 《晋书·王恭传》:“王闲用兵,尤信佛道,调役百姓,修营佛寺,务在壮丽,士庶怨嗟。” (2).成佛之途。比喻最好的出路。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议者戏云:‘畿尉有六道:入御史为佛道……入判司为饿鬼道。’” (3).佛教与道教的并称。 宋 何薳 《春渚纪闻·二富室疏财》:“散施贫民及助修佛道观宇,一钱不留於家。” 讲经释义佛和道都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思想,有相同也有差异。 道家把宇宙一切的本体称为”道”,佛家把一切的本体名为”佛”,异名而同出.说的都是世界的本源。常人才会去分出二者的差异。佛道两家在历史上的争斗相残,不过是世间物欲与权利之心的较量,那才是真佛真道的分呢。佛家讲道理比道家讲得明白些,学佛的路径方法要多些路虽不一,通达却是同一个地方。 1.《清静经》说: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这几句话: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本就是部佛经。 印度与华夏的上古文明,殊途同归.今人不知,强设藩篱,想想也是无法的事,本来就难懂,大家都乱说也是正常的事了,过程之中,不达终点之说罢了.也能增益,只要心生信心,也算福德。 《清静经》是道家典籍,其内质思想与佛家的解空是一样的.这本经典所表达的”道体”就是佛家的自性.圆满十方世界,如如不动.不增不减.精神,物质,思想都入从中产生出来的。 2.佛说: 我令一切胎生,湿生,化生......皆入涅磐而灭度之,众生有所得灭度者,实无得灭度者。 佛说我要让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正真认识而消灭无明,度达圆觉的大光明境界.众生得到达这种大光明境界了,是他们得到了什么吗?不是的,没有任何所得.因为那大光明境界就是”空” 就是<清静经>里的”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所以佛的成佛,道的得道都是一无所得.进入了佛家的圆觉之境,道家的清静之地.这二种认识都是人间异名罢。 佛就是道,道就是佛.非水火不融,实仍空无一物,连这种”空无一物”的认识都空掉了的境界,连这种空无物的认识都空掉了的境界都空掉。 3.“空”是佛家用来说人的 人是什么,手是人吗?思想是吗?如果说手是人,那猪足和手有什么差别。思想才是人的本质吗?我们看书会想,如果没有书,想不是就没有了吗?那我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 “我”在那?什么才是我?佛家说人所以能认识这个世界的功能,才是真正的“我”才是“心”。那么这个功能才是“我”,肉体不过是这个“认识功能”所产生的一种认识。佛说“觉”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觉明”就认识到每个人所以是人,是因为有了这个认识世界万事万物的功能,这个“功能”无形无体。象虚空一样都又不是虚空。那么“明觉”就是众生认为自已,看到的,听到的,思考的都是明明白白的感观到,这就是“明觉”也就是众生迷昧的根源。 4.那么物质是怎样来的来 天,地,高山,流水,四大就是:地,火,水,风这样是怎样来的来。佛家认为这样物质都是这那个“功能”也就是“觉明”就产生出来的。是妄相。不是真正的存在,这个世界只有那个“觉明”才是永恒的,就是佛家说的“如如不动,不增不减,遍满十方,脱生离死。” 佛家说这个世界物质的一切都可以分下去,用现在科学观,就是“分子”,“原子”,“夸克”佛家说这是“邻虚尘”就是小到无限度的接近虚空,就是数学上的无限小。也就是说物质都是由“无限小的微粒构成的”这个科学现象就出了一个“哲学难题”就是用无数个“虚空一样的无限小的微粒”组合成了物质世界。佛家说问:那要多少个“虚空”才能组合出一个“苹果”,人真的是吃了“无数个虚空”就饱。物质世界的本质是“虚空”的。是人的本性产生的“认识功能”就是佛家说的“识”,眼看,闻听,味觉,触感,意想,法生,是六识。但是人有第七种“识”还有最高境界的第八种“识”就是“般若”佛有了“般若”就脱离生死了。进入了生命,宇宙,思想的本真。也就是佛语的“如如”“真如”佛家非常详细的说明了,物质,思想,等等是“空”只是受语言束缚,无法直通。 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再来看这几句文字,就容易懂了些。得道就是“觉明”实际上那有什么得到。 佛,是觉悟者的意思。觉悟了的人,就是佛。佛陀教导不同根器的众生,有种种方便说法。有了后来的经律论三藏。最终的目的,无非是叫人出离烦恼,了脱生死痛苦。而达到这个目的,需要两个因素:慈悲心和大智慧。佛陀没有教我们无欲无求。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示现种种因缘,种种方便,教化众生了脱烦恼和痛苦。难道,这不是愿望吗?作为一个人,我们的佛道,就是要做对人类有益的事情,对众生都有益的事情。不要贪图短暂的享受,损害更多众生的利益。也就是所谓,树名要树百世名求利要求千秋利立功要立万世功而这些,仍然只是过程。仍然不是究竟的东西。但是至少不枉做人。 佛、道之异同佛的出发点是人,阐述了世间万物的变化无常,是空,从而悟道,回归到人的本心,从而超越现实,而证得真如,证而未证。 道的出发点是自然,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古圣先贤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因此总结出人应顺从于自然。一切的法则都源于自然。自然的就是对的,自然的就是最好的。以此来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 从外在结果看,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求得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但从内在的情形讲是迥然不同的,佛从更大程度上是对自然的无奈,进而屈服投降,甚至避而不睬,从而获得内心的超脱;而道却更强调人在顺从自然的条件下去努力改造社会。例如《道德经》“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强调顺从自然之道以不争而争,从而实现自己的抱负。而诸如此类的话,道德经中比比皆是。所以历朝历代的开国功臣中都不乏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洞察人性的,得老子真谛之人。人道既空,天道自然,原是如来。 中国的佛道之概述中国以佛道为主信仰,从一些武侠小说和电影里可知佛道对民众的影响。 佛以释迦摩尼(佛陀)为祖,依次有各个菩萨。像电影里的少林寺在武林的民众的影响可知佛在中国影响十分的大。 目前中国佛教盛行,各个大的寺院的很兴盛,主有嵩山少林寺或泉州少林,洛阳白马寺,松原龙华寺等。还有各个以佛庙而出名的地点,如五台山、乐山等。佛教相传由达摩祖师传入中国,民间有许多他的传说。 道教自古出自中国,鼻祖为老子(李耳)。道教在民间一直影响很大,自东汉后,各个朝代基本都对道师都很尊重。还有一些关于道教的神话与长生之说。道教出名地点也很多,如武当山、峨眉山等。而大多数的道教都奉三清为上。直到现代,在台湾还留存有吃国家公饷的天师府(张道陵天师的子孙,有类衍圣公)。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称。 中国佛教圣地;分别供奉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四大名山随着佛教的传入, 自汉代开始建寺庙,修道场,延续至清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受到国家的保护,并对寺院进行了修葺。已成为蜚声中外的宗教、旅游胜地。 佛本是道。 佛教中的常用语(1)“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所谓“六根不净”,即指:眼睛看了不该看的东西;耳朵听到了不该听的东西;鼻子闻了不该闻的东西;舌头尝了不该尝的东西;身体触了不该触的东西;大脑想了不该想的东西。 (2)“六境”,指眼、耳、鼻、舌、身、意所感觉认识的六种境界,即:色、声、香、味、触、法。 (3)涅槃,意译“圆寂”、“灭度”、“寂灭”、“无为”,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即通过修行,超越生死轮回而达到的终极境界。 (4)舍利,意为尸体或身骨。相传,佛陀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结成珍珠状的坚固体,称舍利。 (5)比丘,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僧。中国俗称“和尚”。 (6)沙弥,指七岁以上、二十岁以下,已受十戒而未受过具足戒的男性修行者。 (7)精舍:僧人的修行处。译迦牟尼时已有竹林精舍及祇园精舍。 (8)大雄宝殿:简称大殿,供奉主佛,如释迦牟尼。 (9)伽蓝:梵文 Samgharam,佛教僧尼修道之处,亦即寺院。一个完整的寺院需具有七个伽蓝;金堂(供佛像处)、讲堂、塔、钟楼、藏经处(放置大藏经)、僧房(宿舍)、食堂。但各宗有不同的安排,不一致。 (10)四大皆空: 佛教把一切物质现象(色法)归纳为四种基本要素,即坚性的“地”、湿性的“水”、暖性的“火”、动性的“风”,谓之“四大”。四大皆空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 相关诗词《佛成道》作者 宋 释道 迷是谁兮悟是谁,山僧赢得眼如眉。 新糊纸被烘来暖,睡到天明日上时。 走佛岩道中作者 宋 利登 避乱走佛岩,依依绝溪水。 有客六弟昆,遮予访行事。 一云分路亡,庶或一不死。 一云相为命,生死同所值。 远逝宿无舂,近逃寇能至。 垂涕赠之言,此身苦难避。 山剽无崖巅,兵骄有城市。 共宋固已非,分光岂云是。 风闻宜邑郛,聚落复烟毁。 沸鼎无清鳞,四瞻谁善地。 不辰自至斯,乾坤古无际。 佛道茶艺“礼佛茶”是焚香拜佛、敬佛敬师的特殊礼仪,也是调茶献客、结缘行善的特殊茶艺。礼佛茶在禅房中进行,在做好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分为十道程序,谓之功德圆满。十道程序分别是莲步入场、焚香顶礼、礼佛三拜、普施甘露、打坐禅定、抽衣净手、烫杯泡茶、敬茶献茶、收杯接碗、问讯退场。 渊源僧人饮茶历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劳。日本茶道基本上归属禅宗茶道,源于中国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是较早的僧人饮茶的正式记载。单道开是东晋时代人,在螂城昭德寺坐禅修行,常服用有松、桂、蜜之气味的药丸,饮一种将茶、姜、桂、桔、枣等合煮的名曰"茶苏"的饮料。清钦是宋代以后的事,应当说单道开饮的是当时很正宗的茶汤。 壶居士《食论》中说: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长期喝茶可以“羽化”,大概就是唐代卢金所说的"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与韭菜同食,能使人肢体沉重,是否真如此,尚无人验证。作者壶居上显是化名,以"居上"相称定与佛门有缘。 僧人饮茶已成传统,茶神出释门便不足为怪。僧人为何嗜茶?其茶道生发于茶之德。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这二条是经验之谈。释氏学说传入中国成为独具特色的禅宗,禅宗和尚、居上日常修持之法就是坐禅,要求静坐、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其姿势要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通常坐禅一坐就是三月,老和尚难以坚持,小和尚年轻瞌睡多,更难熬;饭罢就坐禅,易患消化不良,饮茶正可生津化食,所以茶是自当是佛门首选饮料。 贡献僧人的另一个突出贡献就是种茶,培植名茶。茶产于山谷,而僧占名山,名山有名寺,名寺出名茶。最早的茶园多在寺院旁,稍晚才出现民间茶园。 古代多数名茶都与佛门有关。明代冯时可一《茶录》记载:"徽郡向无茶,近出松萝莱最为时尚。是茶始于一比丘大方,大方居虎丘最久,得采制法。。其后于松萝结庵,来造山茶于庵焙制,远迹争市,价倏翔涌,人因称松萝茶。武夷岩茶与龙井齐名,属乌龙茶系,有"一香二清三甘四活"之美评。其中又以"大红袍"为佳。传说崇安县令久病不愈,和尚献武夷山茶,这位县官饮此茶后竟出了奇事,一百病全消。为感激此茶济世活人之德,县官亲攀茶崖,把一件大红艳披于茶树之上,故此茶以"大红袍"名之。不论此说是否合情理,武夷茶与佛门有线则是真实无伪的。安溪铁观音"重如铁,美如观音",其名取自佛经。普陀佛茶产于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僧侣种茶用于献佛、待客,直接以"佛"名其茶。庐山云雾原是野生茶,经寺观庙宇的僧人之手培植成家生茶,并进入名茶系可。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君山,《巴陵县志》记载:"君山贡茶自清始。每岁贡18斤。谷雨前知县遣山僧采制一旗一qiang,白毛茸然,俗称白毛尖。"此茶仍由僧人种植。黄山毛峰是毛峰茶中极品,《黄山志》载:"云雾茶,山僧就石隙微土间养之,微香冷韵.远胜匡庐。"云雾茶就是今之黄山毛峰。桂平西山茶初产于西山观音岩下。惠明莱因浙江惠明寺而得名。别说产于中国的茶,就是日本的菜也是由佛门僧人由中国带回茶种在日本种植、繁衍并成世界重要产茶国之一。 见之于文字记载的产茶寺庙有扬州禅智寺、蒙山智炬寺、苏州虎丘寺、丹阳观音寺扬州大名寺和白塔寺、杭州灵隐寺、福州鼓山寺、一天台雁宕山天台寺、泉州清源寺,衡山南岳寺、"西山白云寺、建安能仁院、南京栖霞寺、长兴顾清吉祥寺、绍兴白云寺、丹徒招隐寺、江西宜慧县普利寺、岳阳白鹤寺、黄山松谷庵吊桥庵和云谷寺、东山洞庭寺、杭州龙井寺、徽州松萝庵、武夷天心观等等。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茶的发现、培植、传播和名茶的研制,佛门僧人立下不世之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